科技与互联网行业在中美竞争中掉队了吗?
作者:朱昌俊
“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 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
近几年,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下,被很多人都引用过。最近,让很多人再次生发出这种感慨的,或许是下面三张图。
图中的具体内容,以及所揭示出来的触目惊心的变化,我相信不需要再作过多的补充说明。这三张对比图来所呈现出来的中美之间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的格局变化,让人心寒,引人深思。
北京大学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等人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前三次工业革命期间,我国的技术应用都是显著滞后的,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我国的平台企业却一直在紧随着国际经济技术前沿往前赶。
这句话更通俗表达,就是说在现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可能只有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水平,真正可以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比肩。
不夸张地说,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应用等诸多方面,中国是有底气和欧美发达国家叫板的。
但正如上述触目惊心的对比所展示出的,这一成果并不稳固,甚至是脆弱的。稍有不慎,则可能得而复失。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的生产率持续减速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数字经济的增速已从2018年的21%下降至2020年的9.6%,增速放缓趋势明显。
在社会层面,相信很多人也可以感受到,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这几年正在集体跌下神坛。裁员、股票暴跌、业务收缩,以及在舆论场遭遇的种种杯葛,都反映出中国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氛围正在发生着微妙变化。
这一状况的出现,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比如,就国际竞争来看,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可谓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夹缝中发展。至少在走向国际市场方面,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星辰与大海”之旅,正在变得异常艰难。
除此之外,一系列“强监管”措施的落地,在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让整个行业感受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压力和变数。
这种状态,可以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形容:一个半大的小伙子,本来到了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就放慢了,这个时候既要在外面独当一面,和大块头搏斗,回到家还可能要动不动挨揍,或被减少饭量,这身高增长岂能正常?
企业市值的本身是浮动的,再加上汇率的变化,如果说企业市值、估值本身有常态性的变化,倒也不必过于担心。但是,近期的市场变化,被称为多年难遇的股灾,背后可能代表着资本信心和社会预期的变化,这才是最值得关心的。
而这种信心在短期内出现如此大的波动,说明短期因素的影响应该要大于长期因素的作用。比如说,监管的初心是好的,行业发展不可避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执行层在贯彻具体政策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扭曲、扩大化迹象,的确成为眼下需要评估的严肃议题。
互联网行业的治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所出现的种种变化来看,我们应该要警惕一些治理举措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化,而将互联网行业推向另一个极端。
这方面并不是没有共识。近期类似“要着力减少和避免出台具有明显收缩效应的政策措施”的表态,已经多次出现。它直接说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对互联网行业实施“强监管”,目的并不是要限制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关于资本,去年年底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也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如何把这种共识落到现实层面上来,给予企业、资本更明确的预期和信心,这是眼下至为关键的难题。
其实,无论从内外环境看,中国在互联网科技领域所积累的发展优势,都只能继续强化,而不是被抑制。
就在最近,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也曾公开表示,数字经济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是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高地。
很显然,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
而事实上,中国头部互联网企业,本身也更重视自主创新、发展硬核科技,在人工智能、数字新基建等领域加大了投入。比如百度提出了“ALL IN AI”,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京东则持续加大了对基础科学与底层技术的投入力度;阿里腾讯等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
其实,即便抛开国际竞争不谈,眼下无论是做好防疫,还是实现“六保”、“六稳”,也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有力支撑。
比如,疫情防控阶段要充分保障社会正常生活的运转,对物流、供应链等方面的要求很高。这背后,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在供应链、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在就业上,中国目前拥有2亿多灵活就业人口,其中不少都仰仗于互联网平台经济支持。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历史表明,中国企业本身具有很强的韧性,哪怕是在逼仄的环境下,只要给予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依然能够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而眼下,综合国内外的发展环境和情势,尤需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而完全脱胎于内生长的中国科技与互联网行业,恰恰是过去二十多年来发展得最成功、成为极少数可以真正与发达国家掰手腕的中国行业,这显然不是偶然。
互联网企业市值的缩水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心受挫。如何让中国互联网行业重拾信心和发展雄心?这是一道综合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