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六)——熠熠铜镜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系列,又更新啦!
在前几期的内容中,大家一起了解了唐代女子的发式、妆容,璀璨的大唐遗宝,粟特风情,潮流服饰等内容。
当然新来的朋友们不用慌张,
这是复习资料↓↓↓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
本期就让我们来聊聊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照面工具——铜镜。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了好多的铜镜,这是唐朝女人扮靓必不可少之物~我们也不能认输,要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哦~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放大镜,找找剧中的镜子。
作为一位古代的精致女孩,用什么照面呢?
用水
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
用铜鉴
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用铜镜
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来照面。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
嵌银瑞兽纹菱花镜
铜镜的出现,是古人临水而照的偶然,但从人类心理的发展来讲,却是人需要认知自我存在的必然。在没有镜子之前,人只能看到别人、看到外部世界,无法观察自我,也无法确知自我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了解自我,这才是铜镜能够在漫长历史时期中不断演变并始终陪伴人们的深层原因。基于此,历史悠久、做工精湛、纹饰华美的铜镜一直备受人们的珍视。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
铜镜是古人用以照面的一种生活用品。其正面平滑光亮,可以照容,背面有丰富的纹饰,所以它不仅是实用品,同时也是艺术品。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是1976年出土于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25号墓的七角星纹铜镜,它的时代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时期。是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铜镜。
七角星纹铜镜
但当时不一定有照面的作用。商代时才出现了具有照面功能的铜镜,出土实物数量很少。
这一时期的铜镜镜体轻薄,多为双弦钮或弓形钮,纹饰主要为凸弦纹与几何纹。
铜镜发展的三个高峰阶段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铜镜,成为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
到汉代时期,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汉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唐代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中国铜镜铸造工艺又达到一次发展高峰。
铜镜各个阶段发展特点
这一时期铜镜的特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这一时期铜镜的使用范围较前代有了明显的扩展,铜镜不再只是高等级贵族葬中都难得一见的珍宝,而逐渐成为贵族阶层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具。
第二,从铜镜的制作工艺来看,战国铜镜无论是尺寸、重量以及照容的清晰程度都远超前代。铜镜的许多装饰工艺开后代之先河,彩绘镜、错金银镜、镶嵌镜等应用新工艺制作的铜镜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从铜镜的纹饰题材看,不再仅仅局限于凸弦纹、几何纹等简单纹饰,出现了人物纹、动物纹、抽象化的符号纹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这时的铜镜形制轻巧、线条流畅,大多为圆形,个别也有方形;镜身比较薄,一般不超过0.3厘米;镜面的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上。这组战国铜镜充分表现出当时铜镜的特征。
四乳蟠螭纹铜镜
蟠(pán)螭(chī)纹镜体薄而轻巧,背面装饰有两两相对、互相缠绕在一起的蟠螭纹。四虺(huǐ)连弧纹镜的弧线繁腻,布局合理。四蘷龙纹镜的纹饰粗犷,四条夔龙龙体弓曲,怒目圆睁,充分展现了这个时期铜镜制作工艺。
汉代是中国铜镜第二个大发展的时期,朗阔庄重是这时铜镜的重要风格。与前代相比,汉代铜镜制作更为精良,部分出土铜镜至今仍然光可鉴人。
第一,汉代铜镜最大的发展是铭文镜的异军突起。在铜镜上造铭文始于战国晚期,但当时的铭文内容简单,铭文镜数量也少。至西汉中后期,铭文镜大量出现,铭文内容也极为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
铭文镜的文字内容有吉语祝词、轶事掌故、纪年铭文等,比如这件铜镜上的铭文“长宜子孙”,体现出汉代人趋吉避凶的社会心态。
“宜子孙”镜
汉代铜镜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体薄、平边、圆纽等特点。汉代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官职来管理铜镜制作,《前汉书》中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
“尚方”镜
第二,汉代铜镜的纹饰内容也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几何纹、植物动物纹等纹饰外,还出现了特色鲜明的博局纹、四神纹以及反映升仙世界的羽人、神兽等纹饰内容。
四神规矩镜
四神规矩镜是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最精美、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铜镜,其主要特征是在装饰花纹中间,有规则地分布着类似T、L、V字母状的花纹,因其规整的装饰格式,所以称之为“规矩镜”。规矩镜的主纹饰以四神为主,还有动物、禽鸟及羽人之类。受道家思想影响,这些羽人瑞兽图案兴盛一时,将其装饰于铜镜上有镇宅辟邪的作用。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的风格外,流行的铜镜还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连弧星云纹镜
唐代铜镜空前发展,给人富丽堂皇、大气厚重的感觉。其特点概括起来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技术的角度看,唐代铜镜的铸造上继承了两千余年来的工艺,铸造精良,镜体大而厚重。合金比例中锡的比例进一步提升,使得铜镜反光效果更好、焕彩动人,能更加清楚地用来照容。
狩猎纹铜镜
山水纹铜镜
第二,从造型与纹饰的角度看,唐代铜镜的造型往往突破传统的圆形,而生产出各种花式铜镜,如有规则的八棱型,可爱的菱花型,优美的荷花形等。铜镜的观赏性也因而增强,成为一种高级工艺品。
嵌银瑞兽纹菱花镜
1.纹饰纹样的多样化,不再是两汉时期纹样的古朴、平实,而是形成了花鸟鱼皆入镜的浪漫风格。包罗万象,涵盖花鸟瑞兽、人物故事、佛道教题材等。神秘气氛减少,布局变得开放活泼,出现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
不仅如此,唐代铜镜用来表现主体纹饰的手法也花样百出,如螺钿、金银平脱等各种特种工艺令人目不暇接。
瑞兽葡萄镜
在唐朝铜镜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瑞兽葡萄镜,镜背面图案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和富贵”。将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这枚铜镜又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2.以史学典籍为背景内容。“孔子问答”镜,“真子飞霜”镜等,使唐代铜镜的文化内涵显得更加丰厚。
真子飞霜镜
孔子问答镜
这面镜子构图简洁、清晰,镜钮上方竖格中有铭文“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九个字。镜中图案表现的故事取材于《列子・天瑞》大意是讲孔子游泰山时,见荣启奇从田野中走来,穿的鹿皮衣,边弹琴边高歌,一幅隐士风范。孔子不禁问道:“先生为何这么高兴?”荣启奇回答说:“值得高兴的事太多了!天生万物以人为贵,我是尊贵的人,不是一件乐事吗?世界上男女有别,我身为男人,不又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有人没见过天日便死在襁褓之中,而我今年已经九十岁了,这也是一件可愉悦之事呀。”因此这枚铜镜也被称为“三乐镜”。从记载分析,镜上持杖者为孔子,持琴者为荣启奇。这种带有浓郁道家气息的题材在晚唐时期颇为流行,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心态。
3.镜上镶宝石,螺钿和贴金银等采用特种工艺制成的铜镜。
如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铜镜背面主题纹饰是由金箔制成的衔绶鸾凤,以及由银箔制成的花卉,边缘是金箔同心结纹。
这件金银平脱镜的纹饰极为引人注目,它所使用的金银饰片,剪裁精巧,刻画细腻,共同组成一幅华丽优雅的生动画面。金色的纹饰在黑色素胎映衬下,更显得华丽夺目。背部环绕四只口衔绶带的鸾鸟,头上昂、足后蹬,翩然飞舞,鸾凤羽毛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生动逼真;鸾鸟被人们视为能够带来幸福的吉祥鸟,而“绶”与“寿”字同音,代表长寿的意思。镜钮及四周装饰有金丝同心结,这些同心结寓意相亲相爱,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这面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是目前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最完整的一面。
(铜镜 | 盛唐的精神文化-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 详情查看
第三,从文化的角度看,在唐代,铜镜除了基本的照面和装饰作用以外,还常常用来在皇帝生日时赏属群臣,帝国用铜镜礼待外邦,商人携带铜镜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传播异域……唐代的铜镜已经远远超越了闺房照容、修正衣冠的实用层次,也不仅仅是发挥驱邪凶镇宅求福的精神作用,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文化符号来使用。
唐玄宗李隆基喜欢在他过生日时用铜镜赏赐大臣,时称“千秋鉴赏”节,民间也纷纷效仿,以铜镜为礼品相互赠送成为时尚,这也成为铜镜在这一时期大发展的原因。
(【中秋祭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节之来历) 详情查看
千秋龙纹镜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诗人元稹也说:“君如铜镜明,万物自可照。”如今,让我们通过这些铜镜,从中窥得那时玉京丹阙中的历史风云,官街坊巷间的衢市车声,红楼深院里的秋千人语。
随堂考试
看了这么多小编对铜镜的介绍
相信你一定掌握了不少知识点
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随堂考试
请大家指出下列哪件铜镜被称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大家一定要仔细看纹饰和器型呦~)
答案正确且回答速度较快的同学
可能会收到小编送出的精美礼物哦~
参考资料:
《隋至清中国纪年铜镜图典》 呼啸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金银| 是时候亮出我的“走龙线”了
金银| 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投稿合作邮箱:7490433@qq.com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不求打赏,只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