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和上帝,离弃,找寻,最终擦肩而过
想看关于…的文章或想听关于…的讲道想看最近几天的文章或我想听诗歌……想听昨天的灵命日粮或前天的荒漠甘泉首页/频道/社区/咨询/操作说明圣经或箴言8章3节或朗读箴言第8章
乔布斯是个复杂的人,他可以才气纵横,也可以毫无章法。传记中有很多露骨的描述,许多同事甚至质疑他人格。本文仅仅着眼于他个人的追寻。我深信,每个无情面孔后面,总有别人看不到的伤痕。
异禀与反叛
史蒂夫·乔布斯从小禀赋异常。他意志坚强,有说服力,酷爱思考,有叛逆心。虽然乔布斯的养父母并不富裕,还是尽量牺牲,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自己虽然不是热心的教徒,可是却希望让史蒂夫接受宗教的熏陶,所以为了他经常去一个路德会教堂做礼拜。
当他13岁那年(1968),有次看到《生活》杂志封面上刊登一张非洲比亞法拉饥饿孩童的照片。他把杂志带到教会去找牧师。首先他问牧师:“如果我伸出手指,在伸出之前是否上帝已经知道我会伸出哪根手指?”
牧师回答说:“是的,上帝知道一切。”
他于是把杂志的封面拿出来,询问牧师:“那么,上帝知道这些孩童的遭遇,也知道他们将来的命运?”
牧师说:“史蒂夫,我知道你不明白。是的,上帝是知道的。”
史蒂夫于是宣布,他不要敬拜这样一位上帝。从此,他再也没有去过教堂。
多年后,他反思自己对灵性的感受。他认为,当宗教强调灵性的经验,而非独断的教条,那是宗教的最高点。“当基督教过分强调信心,而非学习像耶稣一样地去生活,去观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它精彩的地方就失去了。”他告诉传记作者说:“我认为,不同的宗教不过是从不同的门进入同一间房子。有时,我感觉那栋房子存在,有时,它似乎不存在。这真是一个很大的奥秘。”
这种追求灵性经验的冲动,是他受到佛教吸引的原因之一。其实,如果我们追寻的只是个人的“灵性经验”,以及直觉、顿悟和沉思,而不是什么真理,或是永恒的关怀,我们的确不必信仰上帝。
他深知他的养父母爱他,成年以后也一再表明,保罗和克莱喇才是他真正的双亲,而他的亲生父母不过是他的“精子和卵子银行”罢了。不过,在高中毕业时,他反叛的个性还是发挥到极致。他不顾保罗和克莱喇地坚决反对,搬出去与女友同居(后来生了丽莎)。
他并且坚持不考虑伯克莱加大和斯坦福(他很可能可以拿到奖学金),只有一所大学他愿意去,就是坡特兰市的“里德学院”(Reed College)。这是全美最昂贵的学校之一,他的父母虽然经济上非常拮据,还是屈服了。他们并且开了十个小时的车把他送到学校,但他不但毫无感激之情,并且态度恶劣,不让他们进到学校。为这些忘恩负义的行为,他后来非常后悔。
灵性追求与禅
当时是1972年,就是反越战和嬉皮士运动的高潮,许多人向往东方宗教的神秘。里德学院正好有自由开放的嬉皮士文化。他虽然只上了一个学期就因成绩不好而被退学,但是他还是在这里旁听,住在宿舍里面。他在里德学院一共呆了18个月。这段时期对他将来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个就是他对东方宗教的追寻。
连吸食迷幻药也是乔布斯灵性追求的一部分。他认为,印度那种“直觉的力量和从经验得来的智慧”有它值得借鉴的地方。
因为保罗和克莱喇夫妇一直公开地告诉史蒂夫,他是领养的,所以他对自己的身世一直有种深沉的痛苦,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他希望知道自己生身父母是怎样的人,以便更了解自己。
根据朋友描述,史蒂夫有种根深蒂固的愤怒感,为什么他被抛弃了?所有那些素食和灵性追求的努力,就是他希望洗净自己,面对自己内在深层的沮丧。
我认为,史蒂夫对东方宗教的渴慕是一种治疗,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寻求创新、突破的过程。东方宗教并没有让他脱胎换骨,也没有带来对他人的尊重。但是,东方宗教增加了他对自我的把握,在他那种无情、刺伤人的个性底下沉淀了一种宁静、稳定的自信。
史蒂夫基本上是个艺术家,不是工程师。论智力与工程设计,史蒂夫远不及同伙沃兹尼亚克,但这并不遮盖他是位百年少见的天纵英才这个事实。对“禅”的寻求也影响了后来的产品设计,他希望能够带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在这方面,给他印象最深的并非印度的经验,乃是日本京都花园中那种“禅宗”(Zen Buddhist)的美和庄严。
他一生所热烈追寻的
在私生活上,史蒂夫·乔布斯是个很不张扬的人,他虽然没有什么显著的慈善捐款,但是他也从来没有炫耀过财富,财势似乎从来就不是他醉心追求的。
乔布斯的家在斯坦福大学所在地的帕羅奧圖市内,并不特别宽敞。连乔布斯的孩子都知道,是什么动力在推动着他的一生。儿子里德(Reed)告诉传记作者说,他父亲不是个冷酷的拜金主义者。他一生热爱的是自己的工作,并且深以自己的产品为傲。这就是他人生的意义。
可是,这种单一的激情也有它另外的一面。从里德学院,他学习到弗里德兰得的本事,他可以不眨眼地瞪视你,几乎有催眠的作用,直到你降服,接受他的观点。有时候,那个冷酷的瞪视可以让下属崩溃。
有时候,他会告诉下属,你这个想法根本是白痴。可是,过不了几天,等他想通以后,他会告诉他人,自己有个“新想法”,而原来那个人好像已经不存在了!
对下属,你要么是个“神明”,要么是个“废料”,没有中间地带。他对你的论断也与事实毫无关联,完全是他个人的喜好,而且也可能立刻会改变。如果你被看作是“废料”,那么,对他而言,你这个人就毫无价值可言,更不要谈什么尊重你做人的尊严了。他可以完全无情地对待你,否定你,甚至让其他队友都会看不过眼。因为在他眼里,他并没有恶意,在这世上,不过只有他自己的意志和按照他意志所推出的产品是重要的罢了。
窥见他的另一面
我们解读一个人,不论是外在的成就,还是内在的渴望,我们看到的是个整体,不能分割,包括他的热情、他的追寻、他的贡献和他的包袱。这篇文字的用意就是希望从他内在的动力窥视他一生的追寻。最后让我引用两个书中的故事来做结束。
乔布斯所最欣赏的音乐家就是马友友。他不但欣赏马友友的演奏,也欣赏这个人。他希望马友友能够在他的婚礼上演奏(1991)。很可惜,那时马友友正在国外演出,赶不回来。
几年后,马友友来到乔布斯的家,坐在客厅里,拿出他那著名的,1733年的Stradivarius大提琴,在这个价值两百五十万元的大提琴上为他演奏了巴赫的一曲,并告诉乔布斯夫妇说,这就是他原先希望在婚礼上演奏的。乔布斯眼中含着泪光,对他说:“你的演奏是我相信上帝存在最好的论证。因为我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达到这个境界。”
在传记结束的时候,作者描写乔布斯身体很虚弱,坐在后院的花园里,在那里沉思死亡。他讲到自己将近四十年前去印度的事,他学习佛学,以及他对轮回和灵魂超越的看法。他说:“我对上帝有50%相信。我一生都认为,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眼前看得到的这些。”
他承认,当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很可能对来世的憧憬会多些。“我希望,有些东西可以超越死亡。我们积累了这么多经验,或许也还有些智慧。如果就这样消失了,这不是很奇怪吗?所以,我真希望相信,有些东西可以存留下来,例如:意识。”
经过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他接着说:“然而,生命也可能就像是个开关。咔嚓一下,你就熄灭了。”再停顿了一下,他用微弱的笑意自嘲:“难怪我从来就不愿意在苹果的产品上安上开关。”
不论如何显赫,如何成功,每个心灵里都有着那真实的一面,也有着那脆弱的一面。从这两个小故事,我好像窥见一点他并不愿意他人看到的一面。在这个层面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都会接触到人世间真正可贵的东西,我们都要面对永恒,也都要面对自己终极的关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这种时刻充满把握,充满感恩;有些人在这种时刻充满徘徊,甚至遗憾。
我不知道,但我愿史蒂夫·乔布斯是没有遗憾地离开。或许,如果他不是这样自信,这样自我中心,他也能够认识那位爱他的耶稣。
来源:临风博客
微信号: wxbible咨询投稿奉献
请发送数字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