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得不着平安,是因为专爱自己——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
点击蓝字
订阅佳音
“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曾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片中饰演丁务源的范伟也获得金马最佳男主。《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作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树华农场主任丁务源在农场业务日渐衰落的境况下,如何圆滑地打理农场中的大事小情。塑造了丁务源这样一位八面玲珑的小人物,也展现了中国社会中总绕不开的人情世故。
”
身在乱世,各显本事
丁务源丁主任,城府深,让人捉摸不透。表面上很会热络寒暄拍马屁,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乱世中自保。就如他在逃过一劫后所言:“苟全性命于乱世,能有这口气活着就好。”既然是乱世,人们操心肉体生命多于灵性生命。表面上,他可以对农场里的工人说,“我们这个农场,没有等级,全是朋友,没有主任,全是兄弟。”但丁主任骨子里认同的是,今天两人是至好,明天又谁也不认识谁。他能收留秦秒斋这样游手好闲的伪艺术家,也能在榨干其利用价值后,一脚把人踢走。丁务源仗着自己一点小聪明笑到了电影最后,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此等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爱自己”。能够把自己爱好了,对他而言,这也是本事。
另外一号人物秦秒斋是个大看点,电影中他把如何“爱自己”发挥得淋漓尽致。秦妙斋自封自己为艺术界的清高派。在老舍的原著里写着:秦妙斋从十五岁起就自称为宁夏第一才子。到二十多岁,看“才子”这个词儿不大时行了,乃改称为全国第一艺术家。据他自己说,他会雕刻、会作画、会弹古琴与钢琴,会作诗、写小说戏剧,是全能的艺术家。可是,谁也没有见过他雕刻,画图,弹琴,和作文章。在平时,他自居为艺术家,别人也就顺口答音地称他为艺术家,倒也没什么。到了抗战时期,正是所谓国乱显忠臣的时候,艺术家也罢,科学家也罢,都要拿出他的真正本领来报效国家,而秦妙斋先生什么也拿不出来。这也不算什么。假若他肯虚心地去学习,说不定他也许有一点天才,能学会画两笔,或作些简单而通俗的文字,去宣传抗战,或者,干脆放弃天才梦,脚踏实地地作中小学教师,或到机关中服务,也还不失为尽其在我。
可是他不肯去学习,不肯去吃苦,只想飘飘摇摇地作个空头艺术家。由此可见,秦秒斋的本事在于说大话。喊口号他最在行,秦妙斋在主任换届斗争中乱搅和,煽动工人“起义”,把新主任尤大兴赶走。秦秒斋为何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够在农场长久地生存下去。
爱自己的人长不大
丁务源任期内农场经营持续赔钱,这引起了合伙人佟先生的不满,于是招来了新主任尤大兴。尤大兴,留洋博士。原著描写他:“喜欢在美国,因为他不善应酬,办事认真,准知道回到祖国必被他所痛恨的虚伪与无聊给毁了。但是,抗战的喊声震动了全世界;他回了国。他知道农业的重要,和中国农业的急应改善。他想在一座农场里,或一间实验室中,把他的血汗献给国家。”
他带着妻子明霞来到树华农场,开始了他的志业。可最终他还是栽在了农场那帮人手中。尤大兴被那帮人气得浑身难受,尤大兴把“恨铁不成钢”的每一笔划都体会到了。他气愤地说:“他们?他们就像一群没开化的虫子一样!只知道吃喝偷懒,是最最低等的生物!我总在想就算我们留下来,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一直认为,这不是一两个人的努力能够做到的,只有历史的车轮无情的往前走,才能碾压出新的时代来!”尤大兴的这番话,道出了老舍创作该小说的核心主旨,对一个专爱自己世代的激烈嘲讽。
尤大兴有这样的抱负是好的,至少他能想到别人的生死。不过,对于一个爱自己已经很久的人,突然跟他说要爱别人,这种转换是很不适的。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推进文明进程的力量,很大一部分与那些愿为他人舍命的人有关,这一力量中,基督徒群体特别突出。
社会学家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对于初期教会有过这样的描写:他们为穷人组织救灾活动,把朋友从野蛮的抢匪手中赎回来。有些信徒自愿解放他们的奴隶。很多教会领袖也因为接触那些受照顾的人而丧命。当罗马人抛弃不想要的婴儿,任凭他们暴晒或成为野兽的食物,基督徒组织了奶妈军团,让他们活命,并且被教会家庭领养。当瘟疫来临,基督徒照顾病患,包括不信的邻居,而异教徒却只要看到初期症状就会遗弃他们。基督徒照顾染病的人,是罗马帝国大批民众改信基督教的主因之一。
这个现象值得深思:一个还未认识神的人,爱自己是行得通的,因为他自身的局限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信了主的人,那是行不通的。主耶稣说过:“凡是想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但为我牺牲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5)一个人重生后,这种专爱自己的个人主义是致命的,个人主义是基督徒灵命成长的拦路石,正如一位神仆说:只要个人主义还在我们的生命掌权作王,我们就无法完全参与教会。个人主义严重地妨碍我们长成满有基督的身量,一不留意,甚至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永远幼稚、无法长大。秦秒斋长大了吗?明显没有;丁务源虽然笑到了最后,但他仍在向那个错误的方向一意孤行。
基督徒的“22条军规”
顾爱自己的个人主义,其实很危险。因为只爱自己,眼里看到的都是自己,以致于目光越来越短浅,他一生也无法理解或提倡基督所赐的丰盛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难免会问:帮助我们长大成熟的是谁呢?我们如何才能成熟呢?
问题的答案,通常在我们信主之后就会揭晓。也就是当我们定睛拯救我们脱离幽暗走向光明的救主,而不再聚焦专顾自己,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基督徒最难习惯的就是把目光一直聚焦在主身上,以致于可以持续地效法主。因为人的眼目常常只在自己身上。这个症状在主日表现得最明显。我们常常在主日铁了心地要献上,但到了周一,献上的又给撤回来了。
这种不断且糟糕的违约,搁谁都伤心,何况是神呢?但是神乐意给我们充足的时间来成长,但我们要明白神不喜悦那种假悔改的人。为什么很多人忌讳秦秒斋式的高言大智,因为成熟不是天花乱坠唾沫星乱飞的一套属灵说辞,而是在每件事上都留意主的心意,并且予以合宜的回应。
值得留意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的背景是农场里,人们过的是群体生活,这种群体生活的场景,基督徒不应当觉得陌生,因为基督徒的灵性就是在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群体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诚相待。正如保罗对罗马人的教导:基督徒之间的爱不可虚假。保罗特别列出基督精兵当在群体生活中活出的“22条军规”。这里有必要一一列出:
1. 爱要绝对真诚;
2. 恨恶罪恶;
3. 亲近美善;
4.以肢体的爱来彼此委身;
5.恭敬人,彼此推让;
6. 心里火热,殷勤服事主;
7. 在指望中喜乐;
8. 在患难中忍耐;
9. 恒切祷告;
10.帮补缺乏的圣徒;
11.款待宾客;
12.祝福逼迫你们的人,不可咒诅;
13.与喜乐的人一同高兴;与痛苦的人一同哭泣;
14.彼此同心;
15.不要志气高大,反要俯就卑微的人;
16.不要自以为聪明;
17.不以恶报恶;
18.留心做众人以美的事;
19. 竭力与众人和睦;
20. 不要自己伸冤,只要听凭主怒;
21. 供应有需要的敌人;
22. 不可为恶所胜,倒要以善胜恶。(参考罗12:9-21)
已故的哲学教授魏乐德认为,基督徒要活出以上所列的生命品格,就必须先接受福音。他说:“要在我们的社交层面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听见和接受恩典的福音:耶稣为了我们,毫无抵挡地死在十字架上的福音。我们要浸泡在他对我们的接纳里,并且坚定安稳地站立在他的国度之中。”
基督徒“22条军规”,不是笔者的发明,乃是神所希望我们活出的生命。这么美好的愿景,世人是很难活出来的,所以基督徒的担子很重。有行为,没信心,与道德模范没两样,有信心,没行为,多是嘴上功夫了得。真信徒乃是既有信心,也有行为。惟愿每位神的儿女,把这爱的律法,记在心上,行在世上。
作者简介:
笔名青禾,80后传道人,艺术学、神学专业毕业,推崇“以道观之”的电影爱好者,愿以文字服侍神。
作者往期文章:
内有情欲泛滥,外遭强敌追逼,谁来拯救软弱不配的我们——电影《参孙》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原文标题
基督徒要活出的“22条军规”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浏览佳音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