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亡教育上热搜,谁来安抚我们忧惧的心?

赞赏佳音 今日佳音 2019-09-22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认为,建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有利于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他建议应对公众开展死亡教育。这一声音引发许多讨论。


诚然,在一个癌症高发、人人自危的时代,死亡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为了规避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心理,提倡死亡教育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至少让我们不再刻意地漠视和回避它。


实际上,死亡教育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在西方一些国家,死亡教育由来已久。其主要内容包括: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参百度百科)


就目前而言,死亡教育,实在是比较缺乏。受文化的影响,“死亡是不吉利”这个观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好像我们不提起它,它就永远不会发生。

 

而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时候,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过于单一,金钱、名利往往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这种经济时代的价值观,让人只为了生存而奔波,为赚取更多的金钱而忙碌,从而忘记了死后的事情。而令人无奈的是,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生前所追求的财富,却一点也带不走。

 

死亡教育,不应该仅仅针对孩子,更要针对大人。当大人们勇于正视死亡,不再逃避谈论死亡的时候,这或许是对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适当地给他们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认识并能够接受死亡,学会面对并思考死亡、学会尊重生命以及当下的生活。或许,用更加开放的、诚实的心态和方式去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很多。

 

从生命都会结束的角度而言,恰恰是死亡给了生命意义。若没有死亡,若人永远不会死,那么生命的意义,将会大大减少。


若不是因为死亡,催逼着让我们去做什么,很多时候,人的堕性就会显现出来。死亡,使我们确知生命的有限,生命的脆弱和渺小。死亡让我们抓住时间、抓住当下,要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也正是因为死亡,催逼着我们思考死后的世界。这种思考,让我们能够将“死后的去向”看得更加重要,将永恒看得更为重要。

 

这也似乎能让我们明白,我们只是一个过客,最终的去向,是在天家。如此一来,我们灵魂的终极归宿,或许才是人生的最终终点。



诗篇 68:20

神是为我们

施行诸般救恩的神;

人能脱离死亡

是在乎主耶和华。



诗篇 103:4

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

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



诗篇 116:8

主啊,你救我的命免了死亡,

救我的眼免了流泪,

救我的脚免了跌倒。



马太福音 10:39

得着生命的,

将要失丧生命;

为我失丧生命的,

将要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 16:26

人若赚得全世界,

赔上自己的生命,

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约翰福音 14:6

耶稣说:“我就是

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着我,

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 11:25

耶稣对她说:

“复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虽然死了,

也必复活;



约翰福音 1:3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

凡被造的,

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The End-


征文链接:有奖征文:我的父亲母亲


版权声明

佳音小编整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 转载需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浏览佳音往期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