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11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看完《哪吒》,才知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

赞赏佳音 今日佳音 2019-09-20


作者:孙基立

2019年夏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创下了票房奇迹。它重新改编塑造了中国传统故事中的哪吒形象,将哪吒的故事变成人类改变自己命运的历程。



01 

对抗命运


电影中的哪吒出生时带有被诅咒的命运: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魔性似乎影响他一生的命运,在他三岁的时候,就会被天雷劈中死去。


母亲殷夫人和父亲李靖想尽办法像让他逃脱这个命运,开始他们只是向他隐瞒这个诅咒,哪吒感受到了陈塘关的人民对他的敌意,却不知道原因,只觉得委屈伤心,后来干脆破罐子破摔:既然你们称我为妖魔,我就真的当个妖魔给你们看看!


父母不断地为他闯的祸向民众道歉,哪吒也生活在痛苦和矛盾中,他希望成为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孩子,但是身上的魔性时不时迸发出来,随时可能伤害百姓。



太乙真人当了哪吒的师傅,希望教他法术和控制自己魔性的能力,但是收效甚微。哪吒依然是那个让大家头疼的孩子。


孤独的哪吒只找到一个真正的好友——龙族的敖丙。但是敖丙是灵珠转世,他们注定是敌人。


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他们惺惺相惜,虽然也在战场上相遇打斗,但是敖丙却在关键时刻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和魔丸转世的好友哪吒共同赴死。


他们的灵魂在天雷打击下存活了下来。这个结局代表友谊、爱和牺牲终究会胜过命运和死亡。



02 

两种力量


在基督信仰中,人类的命运也和哪吒相似:在创世之初,人类就因为悖逆上帝而无法逃脱根深蒂固的原罪,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试图改写这个命运,但始终徒劳无功。


这和电影中那个不断努力想找到真正友情,修复和众人关系的小哪吒多么相似:他表面上叛逆捣蛋,但内心渴望爱和认同


陈塘关的人们却固执地不愿意放下偏见,即使他舍命救了一个小女孩,还是被误解为吃人妖魔。


绝望的哪吒决定真的变成魔王,片尾那个眼睛里再也没有希望,只有复仇和憎恨的哪吒变身将哪吒最后一点童真的表情都抹去了。这是人类无法摆脱死亡和罪恶的绝望形象。



人类在自己的努力和周围的环境中寻找拯救的努力,永远是令人失望的。


而陈塘关的百姓也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偏见:永远不愿意接受一个异类,无论他如何努力,如何渴望爱和接纳。


而且这种偏见甚至可能存在于一些“经验丰富”的人身上,例如那位须发皆白,请求总兵李靖斩杀哪吒的老者竟然受到百姓的支持拥戴。他表面看来多么像一位为民除害、德高望重的族长!



但是哪吒的父母,他的朋友敖丙以及师傅太乙真人却代表着另一种力量:他们都知道哪吒是魔丸转世,但无论情况多么令人绝望,他们都不放弃


例如:父亲李靖为儿子求来“替死符”,愿意代替儿子受天雷劈死;母亲殷夫人在百姓跪求除掉妖魔哪吒时,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的儿子,虽然她知道哪吒只有三年寿命,依然费尽心机地想让他感受生活中的爱和美好……


上帝对待人类也有这样的特征:人类是悖逆的,但是上帝一再费尽心机地试图让人类走上正途,而恩典也是如此:无论曾经的我们何等不堪,只要寻求上帝的怜悯和帮助,上帝永远愿意张开双臂接纳我们



03 

重要抉择


哪吒身上有两个身份:一个是魔丸转世,众人痛恨的妖孽;一个是父母的爱子,师傅的爱徒, 敖丙的知己。


我们身上也具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悖逆的、被死亡控制的人类;一个是上帝所爱甚至愿意舍命拯救的,有永生盼望的孩子。


这两个身份都真实,但是上帝永远愿意看我们后面一个标签,因为他的爱子耶稣曾经以生命拯救我们。


而我们愿意接受哪一个标签,的确如同哪吒所说:是魔是仙,我说了才算!人类用自由意志做出的选择才最终决定自己的命运



我们周围环境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哪吒,也是陈塘关百姓或者哪吒周围爱他支持他的人:我们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创造他人的生存环境。那么,我们愿意选择偏见仇恨?还是选择爱和支持?


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的选择既影响自己的命运,也塑造他人的命运


在哪吒的生命中,陈塘关百姓的偏见所代表的仇视,父母朋友师傅所代表的爱,这两股力量互相较量,在哪吒身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他感受到爱与接纳,他心中的善意就会升腾;当他感受到偏见和唾弃,他就魔性大发。



不仅仅是哪吒本人,即使是电影中诡计多端的反派角色申公豹,也是由环境所塑造:他出身妖族,所以当徒弟的时候,无论多么努力,也被人轻视怀疑。


他最后生出恶念,用调包计使哪吒的出身成为魔丸降世的悲剧,并试图让敖丙和哪吒反目成仇。影片末尾,他在绝望的自白中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也叙述了他生长在偏见仇视中的痛苦。


哪吒的成长呈现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挣扎:对偏见的疑惑和抗争,对真诚友谊和接纳的渴望。


影片中,哪吒“天注定”的灭亡命运,被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最终改写;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的生命,也同样可以被上帝之爱改写。


因为耶稣为我们赴死,祂用永不舍弃的怜悯、恩慈和宽容,改变了我们必死的命运。


— 完 


作者简介:

作者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 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浏览佳音往期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