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or缝补,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神学?
沃弗(Miroslav Volf),出生于克罗西亚(前南斯拉夫),师从当代神学巨擘莫尔特曼,获德国杜宾根大学神学博士。现任教于耶鲁大学,为耶鲁信仰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其代表作《排斥与拥抱》获2002年Grawemeyer宗教类奖,也被《今日基督教》评为“二十世纪百大好书”之一。他的《公共的信仰》一书也被很多神学研究者认为是公共神学的基础读本。
2020年,可谓公共事件频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各种撕裂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神学?这篇文章,追溯沃弗的所信与所思,或许会给当下的我们一些启发。
沃弗著作Exclusion & Embrace(排斥与拥抱)
及其中文译本《拥抱神学》
01
什么是公共神学?
对于华人教会来说,公共神学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那什么是公共神学?它与圣经神学、系统神学或基督教社会伦理学有何区别?传统理解的公共神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哪一部分最相关?
沃弗对此解释到:
“在我看来,公共神学是与人类共同的善、公共之善相关的神学探索的一方面。据此,公共神学是属于道德神学的广义范畴之内。但我不喜欢在神学上进行严格的学科分割。一个教义神学家可以探索上帝的本性,然后反思我们的看见对共善的问题有何意义,那就是一种公共神学的探索。莫尔特曼的《三位一体与上帝的国》[iii]就是这样一部神学作品。我也不认为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开。所以神学是与人们的生活相关的(例如他们的欲望),也有一种公共的维度。”
公共神学与基督徒和教会所处的时间和社会处境紧密相关,那样就可能因不同处境而产生很大差异性。针对此,沃弗指出:
“所谓共同的善总是某一个具体社群的善(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共同福祉),与具体的时间、空间相关。神学也有两端,一端是关于对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见证,另一端是与某个具体处境相关的。公共神学需要针对具体处境讲清楚基督教信仰,这并不在于处境之间的差异,因此基督教信息的应用性可以是不同的。但其原则在于,道成了肉身,这意味着基督教信仰不是一套抽象的哲学、道德原则,而是一个具体的人,就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成为肉身的道。当教会从五旬节开始之时,我们也看到同一个思想:教会用各种不同语言在不同地区传讲福音的信息。”
“我们知道,公共神学是关于某个具体地方的,但同时也是关于那个具体地方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这种将我们的区域性置于整体视角的要求,就基督教信仰而言,更因为上帝的独一性,要求我们将普世视角纳入我们‘本地神学’中:独一的上帝一定是全球的上帝,而且上帝的合一暗指世界的合一。因此我们总是需要将我们特殊的公共神学放在全世界的处境下,放在上帝对其未来的带领之下。”
02
在冲突世界里寻求和解
沃弗的成长背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成长在巴尔干半岛的沃弗,大学毕业后入伍服役。那时的南斯拉夫还在极权统治之下,因妻子是美国人,沃弗在军中受到歧视、怀疑,以致被监禁受审。这段被威胁、遭逼迫的痛苦的生命历程,让沃弗看到无望的世界需要上帝和好的工作来救赎,进而他开始反思记忆与公义实践、拥抱与和好的问题。
面对受冤屈被屈辱的经历,我们可以看自己是可怜的受害者,舔舐伤口;也可以关注施害者,想方设法去报复;或者选择压抑、扭曲、或刻意遗忘,以求暂时减轻痛苦。
沃弗认为,在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与时代处境里,记忆往往被人误用,使人变得偏狭、扁平,充满仇恨。伤害带来的屈辱、憎恨,若不去作正向处理,会走向最终的毁灭。而正确的记忆,则可以走向医治及和好之路。
正确的记忆行为,是从人类创造、堕落和救赎的故事来回忆,因为这是人类的共同记忆。从上帝救赎的故事中,我们得到耶稣饶恕恩典的记忆,再来回忆自己所遭受的伤害,而用上帝的宽恕来医治自己的伤害,同时学习面对及接纳伤害自己的人,乃至最终施害者拥抱和好。
另一方面,当我们思考迫害者与受害者间的关系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历史表明,昨日的受害者成了今日的迫害者,今日的迫害者又将成明日的受害者。有罪和无辜之间的界限已然模糊。因此,可以再度肯定保罗在《罗马书》3:23的结论:世人都犯了罪。
然而,沃弗也指出,“人皆罪人”并不表示“罪皆相同”。那么,我们该怎样衡量罪?答案是,不幸的是,人因败坏,已经不再有绝对的立足点来做客观的宣判。既然我们连迫害者与受害者都无法判别,又怎能践行公义呢?是故,沃弗说:救赎不能单靠在道德上指定是非对错,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都被罪所玷污。只有那完全无辜的 受害者--被钉死在十架的弥赛亚,才是惟一答案。
基督信仰的核心就是救赎。耶稣不仅为受害者的内心带来盼望,也同时带来了神无条件的爱和人需要悔改的讯息。悔改是和好的第一步,受害者必须要悔改,尤其是为迫害者所造成自己的心理影响悔改,求神不要允许自己像敌人一样。我们一般的想法是惩罚迫害者,要求其改变,但耶稣却相反地要求受害者彻底改变。
沃弗说,乍听之下,我们会觉得对受害者极不公平,但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不致于变成和迫害者一样。因为悔改的意义就是要去抵抗罪恶行为的诱惑,让神的新秩序建立在心中。若是没有对罪的悔改,受害者的全人尊严就无法复原,社会也不会发生改变。主祷文说明,饶恕他人亦得父神的饶恕,“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6:12),别人亏欠我们,我们也亏欠神,这就是为什么沃弗说,当我们迈出艰难悔改的第一步后,会发现在和解的大道上,我们已走出一大段距离。
03
多元社会里的包容与边界
关于信仰的社会及政治责任,沃弗在其著作《公共的信仰》中指出,基督徒和教会通常会有四种反应和状态:排斥、占据、强加和怠惰,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要么试图用信仰完全占据公共的生活,甚至将信仰价值观或宗教,用强制的手段加在别人身上。要么完全从公共事务中退出,将所有的力量投注在“灵魂得救”及个人道德。
面对这四种试探,沃弗主张,基督徒应该以非强制手段参与公共事务,并推动创建一种多元的公共空间,使得基督信仰不被排斥,也不致霸占其中。总的来说,基督信仰要为社会提供兴盛的愿景,为其带来共善,成为基督美好、有智慧的见证人,和平的使者。
关于教会应怎样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而同时又可以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操练包容性,需要保持哪些边界的问题,沃弗强调:
“教会最基本的持守是对耶稣基督的委身。对耶稣基督的认信是教会兴衰的关键。他处于教会的中心,而且他决定我们怎样划分边界,划怎样的边界。但他也是光照每个人的道。在我的《排斥和拥抱》一书中,我提出,教会需要让基督处于中心,让基督决定谁在圈内、谁在圈外。他也决定基督徒应参与哪些非基督徒的事务,甚至基督徒应从非基督徒学习哪些事务。最基本的标准是与基督相合。我这些话暗含的一个确信是,教会与世界的边界不是固化的,而是变动的。这也是因为耶稣基督,也就是成了肉身的道,即活在基督徒社群中,也活在公民社群中,尽管以不太一样的方式。”
他还指出:
“不是所有基督徒都需要参与公共事务。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前南斯拉夫,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非常有限,甚至是不存在的。那也是早期基督徒的处境。新约中的信仰和确信画出一副关于全球社会关系的图景,而不是局限在某个社群的内在生活中。但他们个人、家庭和信仰群体都活出了这一图景。他们培养出社群,活出基督的生命和远景。不对我们自己设局限是很重要的,即便当压力来临时会让我们生出一些负面反应(如愤怒和仇恨),我们可能无法活出基督的跟随者的样式。基督为每个人受死,因为上帝无条件地爱每个人。基督徒也应该这样活。不管在自由之下,还是局限之下,我们都需要竭力显明基督,而不只是回应外在压力。这是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即基督活在我们当中,这也是基督徒公共参与的核心。”
04
为上帝无条件的爱作见证
著名神学家莫特曼曾在沃弗的一次演讲后,举手问他:“你能够拥抱一名塞尔维亚的士兵吗?”
沃弗缓慢地回答:“不,我不行。但是身为基督的门徒,我想,我应该能够么做。”
凡是听闻过塞尔维亚士兵在巴尔干战乱中,对非塞尔维亚人不但杀害男人,还强暴妇女,为要她们生下有塞尔维亚血液的下代。在这种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罪行下,恐怕很难想象受害的克罗西亚人,去拥抱塞尔维亚的士兵。但沃弗衷心相信,靠着神十架的爱,基督的门徒有“拥抱”的力量。
沃弗的这本《排斥与拥抱》特别值得海内外华人参考。诚如作者在首章开宗明义所说:人的自我中心倾向,很容易使我们在不自觉中,对于团体中的异质性感到不舒服。华人亦如此。沃弗的书可以提醒教会,基督徒要格外小心异质文化下所产生的排斥心理,辨明哪些疏离行为并不合神心意,使教会的合一不是建立排斥异己上,而是在爱和饶恕上。
在此同时,由于教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徒众多,我们亦当谨记与隶属文化(甚至原生文化)保持合宜距离。诚如沃弗所说,基督徒身份的核心,就是忠诚感全然转向三一真神。
换言之,虽然我们肯定文化的价值,也承受文化的成就所带给我们生活上的便利,但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必须很敏感地分辨、排除文化里面属于邪灵和恶魔的势力,及引人堕落的成份。
对于今天的华人教会和基督徒,如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处境中促进和解,沃弗认为,那依然是“为上帝无条件的爱作见证,寻求赦免和和解、免于憎恨、心灵纯净的可能性,还有最重要的是,对彼此、对教会外的人活出这些态度和做法。”
本文根据今日佳音2019年1月对沃弗的采访,以及王湘琪相关书评整编。
你们是我的见证,
我所拣选的仆人。
- 以赛亚书 43:10 -
- End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信说话》第二季,正在连载...
↓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
《因信说话》第一季
↓ 查看、收藏、转发全部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浏览佳音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