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免至澳门高校!看“熊猫姐姐”如何温柔而坚定地成长
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第1544条推送
9月28号下午,杨新恬收到同学发来学校通知公示的截图,祝贺她获得澳门高校奖学金硕士研究生推免名额。“我当时激动得哭了。”三年的咬牙坚持在得知保研结果的瞬间有了答案: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希望。
▲杨新恬
杨新恬,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曾获校级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自立自强专项奖学金”,获评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称号,主研校级大创项目一项,发表省级论文一篇,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大学生创新英语大赛三等奖,多次担任迎新晚会和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主持人,曾走访考察于甘孜、凉山等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社会工作。现获得澳门高校2021-2022年奖学金硕士研究生推免名额。
在学习上,杨新恬对自己始终保持高要求。依靠专注的上课状态和“对抗遗忘曲线”式高效复习,杨新恬的成绩连续三年位居专业第一。
她熟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课上的知识点特别多、散,复习的时候我要对抗我的遗忘曲线。这就需要我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创造新的遗忘曲线。”利用电脑软件来做思维导图是杨新恬的一个学习习惯。“知识点记不住是因为概念在脑子里太抽象了,不如把它们做一个框架,更容易理清。”
▲杨新恬的思维导图
全力以赴,不打无准备之仗。三年来,在专业学习上做的充足准备,让在争取澳门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名额时的杨新恬,有了十足的底气。
进入复试后,杨新恬要与七名同样的优秀学生竞争全校唯一一个推免名额,“我虽然专业成绩很好,综测方面却不是特别突出,我知道自己的弱势在哪里。”为了扬长避短,杨新恬打算从细节做起,精心准备面试。她联系导师帮助修改完善个人简历,仔细斟酌发言稿上的每一个字,装订好论文等资料,精心准备着装……面试当天,精心的准备让杨新恬在自我介绍阶段就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丰富的主持经验让杨新恬锻炼出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她能从容表现。
▲主持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
当被问及“研究生期间的规划”这一典型问题时,除了学术方面外,杨新恬还向老师们阐述了自己想成立一个研究和推广各民族文化的学生社团的想法。“我们学校也多次举办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这些活动很好地结合了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等等,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我想把这一特色带到澳门去。如果有幸能赴澳门深造学习,我将呈现的不仅仅是自身,而是作为民族院校学子的全部素养。”
带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起“走出去”,增长专业学识、交流民族文化,杨新恬的想法得到了面试老师的一致认可。面试结束后,杨新恬感到自己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沉稳的面试表现最终让她在一众选手中脱颖而出。
▲杨新恬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杨新恬开始做兼职为自己和妹妹赚取生活费。一年四季,她发过传单,做过家教,写过文案,从几块钱到几十块再到一百块,从早上逼自己起床到晚上打开台灯,发完传单就拿起书本。每次给妹妹打一笔钱,想笑,也很想哭。“我身体不太好,经常会头疼,曾因兼职时间太久,用眼过度还得了结膜炎,眼睛里全是红血丝。”学业、兼职、健康,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努力做到平衡和兼顾,却从不向家人诉苦,反而会尽力开解他们,坚持每周都给妹妹写一封信,为准备中考的妹妹加油鼓劲。
张胜男老师是杨新恬的辅导员,得知情况后立即找来杨新恬与她长谈。老师鼓励她要平衡好学习和生活,不要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给自己带来学业上的困扰。对于老师和学校提供的帮助,杨新恬很是感激,“有了老师的关怀,我就觉得不那么害怕了。”除了学校的帮助,家乡的小姨和另一位阿姨也一直在资助杨新恬和妹妹的生活,让她们可以安心读书。
▲杨新恬获得的荣誉证书
一切似乎都在好转。然而,大三的那个九月,杨新恬在与妹妹的通话中得知了从小最疼爱自己的姥姥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一噩耗。“那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吃不好穿不好没关系,但我完全没有做好要跟姥姥分离的准备。”
想到姥姥治疗的费用又会给家里雪上加霜,杨新恬甚至一度想毕业后马上工作来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兼职的时间过多,也让她的成绩出现波动。后来,一名与她相熟的学长告诉她,鹰的翅膀如果被绑上金子,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这番话让杨新恬恍然大悟,“我恨不得把身上所有羽毛都拔下来温暖这个家,可羽毛是脆弱的,风一吹就散了,但没有了羽毛我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家庭的变故让我有了紧迫感,更是一种责任感,我要用尽全力去支撑这个家,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杨新恬把重心放回学校,忙碌于学习和科研活动。即使获得了推免名额,杨新恬也没有松懈,不断参加实践活动,看专业书籍,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我现在是一个连轴转的钢铁侠,每一天都很忙,却也很充实。”
在处理繁杂的事务感到无力时,她总是想起姥姥带给自己的慰藉:“大小事来了你就得勇敢地去面对。”姥姥去世后,她坚毅的处事风格也依旧有力地鼓励着杨新恬坚持求学,迎难而上。
2019年11月,杨新恬跟随老师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干海中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在场的多是留守儿童,陌生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到访,让他们都怯生生的。为了增进了解,杨新恬提议大家先根据各自的特征来起“小代号”,再进行自我介绍。“我叫熊猫姐姐,因为我有很重的黑眼圈。”有了她自信满满的开头,孩子们纷纷效仿,给自己起代号。“我是想让他们感受到,虽然我有‘黑眼圈’的不完美,但一样可以很自信地表现自己。”
几番游戏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孩子们愿意跟“熊猫姐姐”敞开心扉交流。“在进行我们看起来很正常的沟通时,他们却会流泪,这让我很诧异。”她与孩子们拥抱,有两个小女孩告诉她:“已经好久没人跟我这样说话,这么抱我了。”
孩子中的“小猴子”身材非常瘦小,他平时跟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在外务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他告诉杨新恬:“我好想爸爸妈妈,想看看爸爸妈妈的世界。” 杨新恬发现,相对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情感上的关怀缺失才是孩子们心里难以跨过的大山。
结合之前在甘孜特殊教育学校的调研经历,杨新恬发现,在与特殊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接触时,很多日常的事情或者对话会让他们产生很强烈的情绪波动,她开始关注这一学生群体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诉求和教育水平。
▲杨新恬主持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技能大赛
大三时,她结合自身学科的优势,将课程教学实施与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了创新结合,申报了大创项目《具身认知视角下课程类型对4-6岁儿童情绪能力影响的研究》,还通过开展一系列情绪教育主题的活动,为新型情绪教育互动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杨新恬与大创队友们讨论
温柔是最强大的力量
历经千帆后到达的不是终点
而是下次腾飞的起点
“熊猫姐姐”的故事,未完待续
《光明日报》刊发杨敏书记署名文章:“根在高原”的特色人才从何处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文编 | 覃丽森 李其蔓 蒋佳睿 李梓檬
资料来源 | 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
图片来源 | 杨新恬
责任编辑 | 王茜婷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