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一分钟 两条街 速览中关村三十年
提到北京市海淀区,如果要选出最能代表它发展变化的关键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中关村。
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旧貌(资料图)
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小村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人们来这里主要为了淘一些电子产品、组装电脑等。
改造一新的中关村智造大街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年的“电子一条街”如今已经变身为“中关村智造大街”,电子商铺也从零星几家小店,发展到拥有17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3941亿元、出口创汇27亿美元的高科技园区。
从世界各地赶来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年轻人(中关村创业大街供图)
如今的中关村,已经告别了狭窄的沙石路、低矮的居民房、大片的农田。一栋栋大厦破土而出,新的地标——中关村金融中心——中关村高度第一的标志性建筑、世界第一个双曲面橄榄塔式建筑拔地而起。三十而立的中关村不仅成为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
位于中关村东路的搜狐大厦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46岁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敏锐地嗅到了春天的味道。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间十几平米的仓库里,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的前身——“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行走在中关村的创业者们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陈春先、柳传志、俞敏洪、李彦宏、雷军等无数个鲜活的名字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和变化,一代又一代的“中关村人”用智慧和汗水留下饱含创新的标识和无数探索故事。
海龙电子城新貌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海龙电子城也是中关村进行改造升级的一个经典案例。在2007年以前,这里大大小小的店内商铺数量多达600家,生意好时一家店铺一天能接上几百个订单。但从2007年起,随着电商兴起,海龙的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
创业咖啡馆林立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海龙等卖场的停业虽然令一代人唏嘘,却挡不住距离海龙西侧几个路口的创业大街飘散过来的咖啡香气。升级后的中关村大街,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集聚区。
为创业团队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创业会客厅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从最初海淀区一块试验田,扩展到现如今一区多园,中关村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风向标。中关村的精神文化也在30年间涓涓不断的滋养着中关村人。
中关村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智能机器人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40年的岁月浓缩在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上。新一代的创业者在这里崛起,从上一代人的“下海潮”到当代青年的“双创”大潮,一代过去,一代又来,那些骄傲的追风少年虽然已两鬓斑白,但创新的精神和试水的勇气一直在延续。它不会因为拆除白颐路的尘土飞扬而消逝,也不会停止于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空飘散的咖啡香气中。
大家都在看↓
来源:央广网
记者:孙冰洁 张佳琪 潘剑
视频拍摄、制作:张佳琪 潘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