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合唱诗剧,献礼党的100周年
2021年,站在历史交汇点
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开启新征程
广州大剧院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
首创推出合唱诗剧
《那里,永恒的中国》
迎百年华诞
致敬革命先烈
作品简介
合唱诗剧《那里,永恒的中国》由男中音(饰戴望舒)、混声合唱团与钢琴作为主要表演编制的形式呈现。演出总时长约80分钟。合唱诗剧是在原创作体裁合唱诗话的基础上突出剧的表演形式而定的。合唱诗剧,以主角的宣叙、咏叹以及合唱的诗魂说唱表现结合而成,其艺术形式不只停留于人物性格的具象描写,更着力于揭示人物思想在时代影响下的意识性转变。
该部作品题材以爱国诗人戴望舒(浙江人,1905-1950)诗词中12首代表性诗词(《无题》《流浪人的夜歌》《寒风中闻雀声》《残叶之歌》《夜蛾》《雨巷》《在天晴了的时候》《寻梦者》《偶成》《狱中题壁》《祝福》《我用残损的手掌》)为蓝本组成。它似剧非剧,以《我用残损的手掌》(1942年作,又名《永恒的中国》)作为终曲结束,用此诗最后一句诗“那里,永恒的中国”作为本部作品的名称。整体描述了戴望舒从小我情怀走向家国大爱的一个过程,刻画出戴望舒从面临不幸个人生活到憧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这一将诞生“永恒的中国”的摇篮。整部作品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旧事”,第二章“寻梦”,第三章“永恒的中国”。
本部作品作曲家夏炎彬老师在5月23日联排结束后,表达了对合唱团5月29日演出的信心和无限期待,并提出了一些演唱技术方面的建议,还特别强调每个人在舞台上不止是合唱团员,更是一个演员,要从作品开始就逐渐入戏,将其蕴含的内在情绪表现出来,贯穿到音乐中,并明白所有的动作、走位的意义,不能出戏。
这场演出
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努力
而是每一位合唱成员
用无数个日夜的汗水辛勤浇灌的成果
对此,他们有话说
成员专访
苏严惠老师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授
在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指挥苏严惠教授看来,作为处于时代变幻下的知识分子之一——戴望舒,他的人生思想发生了由小我向大我的转变,这是需要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走进诗人的世界才能体会到的。同时,诗人细腻的情感表现和极富艺术价值、文学价值的诗作也是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苏严惠老师提到:“合唱团对于合唱诗剧的拓展,是目前中国合唱界在中国合唱演绎上一个新的表演形式的开端,它颠覆了传统合唱团演绎多以音乐会为主的表演形式,变成了音乐合唱剧形式的表演。”
然而创新意味着挑战,对于这次舞台的主要策划者来说,挑战更是不小。苏严惠老师与作曲家、导演、团队成员等进行多方协调沟通,同时她也时刻思考着怎样通过这样的一个作品给大家的音乐思维带来拓展。正是在一次次挑战自我中,她和团员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华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做中国原创的新音乐,这一次,在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华师青年为壮丽史诗而颂,她希望这次的舞台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他们也将为向大众展现中国合唱之美不断奋斗!
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那里,永恒的中国》排练花絮
张楚晨
音乐学院 音乐专业 2019级研究生
团长张楚晨向我们介绍道:“华合这次将要演绎的是极具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原创合唱诗剧《那里,永恒的中国》,整部作品以不间断的、完整的一部‘剧’的形式呈现,不仅有合唱最根本的声音要求,还强调舞台调度、队形编排和情绪表现等,这对缺乏表演经验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为了能更好地呈现作品,团员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练习,力求队形动作变化的清晰,和对整部作品各章节之间的衔接及每首曲子都做到熟练掌握。团员们平时课业繁忙、实践活动多,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密切沟通协调,克服困难参加排练,在苏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迸发出了团结向上的强大力量。张楚晨十分期待华合29日晚上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绚烂绽放,并希望这次的倾情演绎能给大家带来音乐的慰藉、感动和满足。
王思杰
音乐学院 音乐专业 2020级研究生
因为团员们平时课业繁忙,排练时往往难以齐人,在排练的进度上就会相对滞后。针对这种情况,团长王思杰和其他团干们会在每次排练后,逐个转告缺席排练的同学本次的排练要求并提醒他们及时回课。尽管排练过程会比较辛苦,但到台上的时候却是一种享受。这是王思杰第一次参与剧的演出,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很珍贵的体验。他谈到,在整个过程中,收获最大的就是对合唱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通过舞台、动作、背景等设计,也更好地表现出了作品的内涵。华合的这一次新尝试是第一次向合唱诗剧的跨越。团员们对此都期待满满,希望这次的演出能够让更多人对合唱有一个新的印象——不只是唱,更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呈现。
郭方
音乐学院 音乐学(师范)专业 2017级本科生
2017级音乐学院的郭方同学即将毕业,她表示:“非常有幸参与此次合唱团在大剧院的演出,我无比激动和期待。同时,这也许是我本科学习中参加的最后一次合唱团演出,心中不免有许多不舍和留恋。”
合唱团曾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哥德堡世界合唱比赛等大大小小的赛事与演出,做过歌舞、场景等众多的合唱形式,但这次将合唱表演向歌剧演出形式靠拢是合唱团的第一次尝试。对比以往,这次增加了编剧、导演组、舞美设计等等,团队走位的编排规模亦更加庞大,音乐的情感表达以及合唱与指挥、歌唱家、钢琴三者的精准配合也是一大难点。挑战意味着魅力,诗剧合唱令郭方十分着迷,她表示,当音乐在准确的拍点和恰当的演唱中勾勒出诗歌意境时,自己仿佛置身于诗词作者戴望舒所处的年代与环境,这也是她所追求的音乐魅力。
赵雨森
经济与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 2017级本科生
赵雨森同学从这部剧中读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从痛苦、绝望中渐渐崛起的过程,感受到饱经风霜的人民对“生命的春天”再一次到来之时的渴求,最终迸发出“驱逐阴暗,带来苏生”的伟大力量。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演唱者,最重要的是在了解历史背景之后,在表示不同时期的乐章中代入不同的情绪,例如在《在天晴了的时候》一曲中代入美好而幸福的情感,而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曲中,正如其词“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一样,他努力把自己代入进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去共情人民的愤怒、坚定以及希望,哪怕是仅千分之一的情绪,都尽可能将其表达出来。他认为演员情绪与作品背景相符合是实现情绪与表演共融的关键因素。
甘锦晴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2019级本科生
在甘锦晴同学看来,“那里,永恒的中国”是诗剧终章《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最后一句歌词,也是诗剧主角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升华后最能体现其思想和理想的一句话——在辽远的一角(解放区)有着光明和自由,有着永恒的中国。在国家危难之时,戴望舒终于完成个人理想的升华,大彻大悟了生命的真,让人为之动容。作为文院学生,甘锦晴同学认为参演这部合唱诗剧对她而言有一定挑战,但她有信心克服困难。凭借文院人对诗歌的解读和对曲目感情的理解优势,她写了一份诗剧篇目情感分析和舞台场景建议供作曲家和老师同学们参考,为这一部诗剧作了一份贡献。
王日君
音乐学院 音乐学(师范)专业 2020级本科生
对于王日君同学而言,身为一名大一学生,能够站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心情十分激动与期待。虽然反复排练让人感到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疲劳,但这些都是一次次珍贵的学习机会:从识谱到练唱,再到背谱排动作,中途甚至还有录音录像,每一个排练环节的收获都不同。识谱提升了她的视唱能力,练唱的过程巩固了她在声乐课的所学,排动作、录音环节则与老师们进行了思维碰撞……每一次总结都是理性与感性的摩擦与升华。她以珍惜的心态来抵抗疲劳的状态,完成了每一次排练。在她看来,华合能耗时近3个月完成这样一部大作品,是一次成长,是一次蜕变。
邹璇
音乐学院 音乐学(师范)专业 2020级本科生
在邹璇同学看来,真正沉浸在音乐中时是感受不到疲惫的,反而能释放情绪,乐在其中。能够参演这样充满创造性的优秀作品令她感到激动与兴奋,演出准备过程提高了她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她眼里,这个作品并不像传统的“红歌”那样直白简洁,而是通过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将诗、剧与合唱融合在一起,来诠释一名伟大诗人的心路历程,从而侧面烘托出共产党百年的壮丽篇章。同时,苏老师编排的动作、队形和精妙的舞美设计将氛围感推进到了新的阶梯。她希望大家可以亲自前来现场感受,看到华合的演绎时能够被打动,将“心声”传递下去。
观一场诗剧,忆一代先辈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5月29日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
合唱诗剧《那里,永恒的中国》
走进音乐的艺术
走进党的历史诗篇
往期回顾
图源|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 受访者
采访|苏严惠 张楚晨 王思杰 郭 方 赵雨森
甘锦晴 王日君 邹 璇
撰稿|邓子怡 吴文媛 李可盈 刘靖雯
编辑|邓子怡 罗小蔓
责任编辑|丁泽淮 夏乐涵
初审|付 泽
复审|周 奋
终审|连泽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