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快醒醒!!!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
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
各类诈骗手段不断产生
身边诈骗警情不断出现
掌握防诈骗手段
为生活保驾护航
已然成为刚需
全民反诈,任重道远
持续防范,方是终章
接下来小青带你直击诈骗现场
揭秘骗子们的“智慧果实”
案例一
一天中午,小明刚刚放学,正在吃午饭时,接到自称是“赵警官”的电话…
点击揭密
案例二
叮咚!小明正在课上打瞌睡,收到一条贷款额度短信...
点击揭密
案例三
近来疫情反复,小明点开朋友圈看到“超级口罩,99.999%阻隔新冠病毒”,小明立马下单...
点击揭密
案例四
双十二来临,不少商家都是“大幅降价”,小明很是心动,“剁手”不少商品。下单当天,收到这样的信息......
点击揭密
案例五
小明的一个微信好友在朋友圈称自己在某平台投资大赚,并配图豪车和群聊二维码,小明便扫码进“投资群”...
点击揭密
// 诈骗类型总结 //
一、冒充“公检法”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配合调查,诱骗受害人将钱转至“安全账户”,或登录指定网站填写个人账户信息、给出银行短信等实施诈骗。
应对方式:保持冷静,慌是大忌
多数人听到自己“犯罪”的消息后,通常会陷入恐慌,但只要冷静下来,就能意识到这只是拙劣的诈骗手法。真正的公检法人员一般只在现场执法时出示工作证明,绝不会通过微信、QQ、邮件等网络途径出示任何证件,也不会要求当事人进行金钱交易。因此,凡是在网络上自称公检法人员办案的皆为诈骗。
二、疫情诈骗
疫情诈骗是一种新兴的诈骗类型,是利用疫情之下产生的特殊情况实施诈骗。诈骗分子通常采用冒充疾控中心发送新冠疫苗接种的虚假短信、冒用慈善机构的名义募集善款、贩卖所谓“超强防疫用具”等手段骗取钱财。
应对方式:提高警惕,认准官方
在疫情之下,面对相关信息,大家容易掉以轻心。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要先在官方渠道确定消息来源是否真实,一切操作均应按照官方公布的方式进行。
三、网络贷款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贷款公司,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或电话联系方式,发布办理零利息贷款、高额信用卡、信用卡大幅提额的虚假信息,以高额度、低利息、审批快和门槛低等好处诱惑受害人在特定网站或APP填写个人信息,再以信息填写错误、额度被锁等类似理由,诱骗受害者缴纳保证金、解冻金或保险金等。
应对方式:理性消费,不超前消费
这种诈骗是诈骗分子利用了受害人贪图小便宜、爱慕虚荣的心理。我们应该理性消费,购物量力而行,不攀比不虚荣。切实需要贷款,应到正规的贷款机构进行。
四、冒充客服退换货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网店卖家或客服人员,以交易不成功、订单异常、商品缺货等为由联系受害人,添加受害人微信、QQ等社交帐号,而后诱骗受害者点击特定网址或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再转账或网络贷款等。
应对方式:认准官方
此类诈骗中受害者的购物信息一般是真实的,因此受害人会放低警惕,诈骗成功率高居不下。但是骗子难以在官方平台上实施诈骗,将事主骗到第三方软件几乎是必行之举,因此不点击来自第三方软件的链接,及时和官方网站客服联系,坚持一切流程在官方平台上完成,保证每一步都“无懈可击”。
五、高回报投资诈骗
通过社交平台、电话、短信等方式发布信息,受害人产生兴趣后拉进所谓的“投资群”,可在群内看到不少人表示“每天都在赚钱”,诱使受害人投资理财,最后以控制行情、代客操作、收取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应对方式:脚踏实地,不信“馅饼”
投资本身具有风险,小额投资高回报更是不可信,多为庞氏骗局。尤其是素未谋面的网友向你提及钱财之事时,更要起警惕之心。“天上掉馅饼”之事不可信,需脚踏实地。
诈骗手法千变万化
但万变不离其中
来和小青一起谨记以下原则
未知链接不点击
陌生来电不轻信
个人信息不透露
转账汇款多核实
// 往期回顾 //
图源|王 红 陈紫灵 陈怡杉 郭可妮
撰稿|毕可心 李翔昊 徐萌婕 吴文媛
编辑|陈怡杉 郭可妮 吴文媛
责任编辑|林梓滨 罗若男 肖莹颖
初审|丘思瑜
复审|周 奋
终审|连泽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