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过年的A或B,南京人请作答!

南京发布 南京发布 2019-07-17

小可爱们,新春快乐呀。

一转眼就到了大年初四,

假期余额不够的你,

沉了多少斤啦?

生活就像脑筋急转弯,

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不是正确答案。

猪年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呀!

 感谢南京市博物总馆提供民俗史料

1

同样的价格,以下两件衣服应该买哪件?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B


高能解析


大过年的,不穿红,你想穿啥??

南京人过年极为重视喜庆的彩头,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描写清末南京人拜年有趣的一幕:新春拜年,南京老百姓必说“除夕一夜,元旦好天”,哪怕当时正下着大雨飘着大雪,此话照说无碍,决不会因景而改;甚至因欠债未还而在除夕夜前闹翻动武的两人,如果在正月初一遇到了,也必定会客客气气互相说“恭喜恭喜”。



2

南京人说的“聚宝盆”是以下哪个?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B


高能解析


这就是一道送分题啊!

素什锦,又叫“十样菜”,是南京人特有的一种过年食俗,由各种蔬菜混合在一起炒成。据《金陵岁时记》载:“除夕人家,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十色,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

十样菜做起来并不复杂,但费时费工,送过灶后,南京人家就开始备料、择菜、洗菜,在年三十当天或者年三十前一两天,把各种蔬菜分别切成丝,分门别类摆好后开始一样一样下锅炒熟,最后在集中回锅烩拌。所谓“十样”也是个概述,不外乎黄豆芽、胡萝卜、荠菜、菠菜等等,红黄绿白黑,外浇麻油,清淡爽口

十样菜除了好吃,还象征着十全十美,比如南京人称干马齿苋为“安乐菜”,荠菜谐音“聚财”,藕片多孔称“路路通”,黄豆芽叫“如意菜”……最后集中装入大盆,叫“聚宝盆”


3

↑↑↑这个南京人在做什么好吃的?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A


高能解析


蒸年糕可是老南京的传统之一啊。蒸好的年糕用粗棉线切割,再用保鲜膜把切好的年糕包好,都是极好的。

春节期间,南京人有个重要的习俗,叫祭灶,又称送灶,南京人家会在这天准备丰盛的祭品来“贿赂”灶王爷,以期盼来年家里有个好运道。

上世纪40年代前南京人家多数烧的是大灶,家家灶台上方都会砌出供奉灶王爷的“灶府”。腊月二十三前后,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汇报这家人的善行或恶行。

据载,送灶前十多天,南京各家香烛铺还会出售灶王爷上天公干时乘坐的纸马、纸梯。送灶时要毕恭毕敬地从灶龛内请下“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点燃香烛和半寸长的稻草,稻草是为灶王爷乘坐的纸马预备的马料,马儿吃饱了蓄足了力,灶王爷就能舒舒服服地坐着它轻松上天言好事。可见南京人对灶神用心之细。




4

下面两幅春联,南京人会贴哪款?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A、B


高能解析


南京人贴春联有不少讲究。一般只在大门上贴春联,后门则贴钟馗,屋内贴不同题材的年画,如老人房贴“推车进宝”、“四季平安”,少年房贴“麒麟送子”、“冠带传流”。所以说,A、B都对

话说,贴春联的习俗最早就是明初开始从南京盛行的,然后普及到全国。清代南京文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说:“新岁,人家更易春联自明初始。”

由于春联普及,民间还出现了代书春联的行业,《金陵岁时记》中就提到,过去南京的水西门大街上有家孟子寿字馆,以替人写春联为业,俗称“廊上字体”。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进入腊月,南京不少文人墨客就会在路边摆好桌案现写现卖,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建康路、中华路、雨花路一带。




5

新春拜年不能空手而去,以下两种应该带哪个?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A


高能解析


重要的是带什么东西吗?不!是数量!

老南京拜年所带贺礼必须是双数,一般多为4样,寓意“事事如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南京人的拜年礼主要有桂圆、蜜枣、洋糖(白棉糖)、核桃仁、“四色糖”、“万字糕”(玉带糕、雪片糕、云片糕)、年糕以及板鸭和盐水鸭。

这些百年礼还会用特制的纸巾折叠处棱角分明的“四方包”,上面再贴张店家的红色招牌纸,用扎好、挽个结便于提放。过去南京人只要看到这种四方包,就知道是准备好要去拜年


6

除夕夜,将好吃的放在门框上,是给谁准备的?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A


高能解析


小朋友够不到那么高的零食啦~是给老鼠准备的食物,这可不是普通的食物,是“嫁妆”,等着“老鼠娶亲”,希望鼠新娘能在除夕夜欢欢喜喜地出嫁。为什么这么做呢?

古代把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配置,既用以计年岁,又用来计时辰,鼠因与“子”相配而叫“子鼠”,有称为“子神”。子时是夜晚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这段时间,从昨日到今日,从阴时到阳时,“子鼠”具有阴阳相连的特色。守岁过程中,让鼠女体面出嫁,就是希望能顺顺利利地辞旧迎新。

现在,还有不少南京人会跟小孩说,“收好自己的鞋,别被鼠姑娘当成花轿拖走了。”




7

除夕到大年初四,下列哪一种行为南京人不能做!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A


高能解析

“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是一个误传,算不得传统民俗。

以前,人们对“聚财”的意识很强烈。《岁华忆语》载:“除夕人家,长夜无事,则小事以消遣。长生果、瓜子、枣、栗之皮,及碎红纸散满地上,仆妇汛除,但扫置屋角,不令取去,曰聚财。”

从除夕夜守岁开始,人们就不能往外扔垃圾了,扫地也只能从外向里扫,否则没有“聚财”反成“散财”,用过的污水也不能直接倒掉,只能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大桶内,并放在家中,直到初五财神接进门后,人们才恢复正常生活。



8

老南京人的“上灯日”到底是哪一天?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A


高能解析

可能有人会觉得没有正确答案,因为不少人心目中,正月十三是上灯日,正月十八是落灯日。不然。

元宵节起于汉代,始为一日;唐代改在阴历正月十四至十六为三日;宋代又改从阴历正月十四至十八为五夜;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与民同乐,让更多的南京老百姓感受到花灯的魅力,于是决定把灯节延长到10天,即阴历正月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达十天之久,之后一直延续了下来。

所以说,正月初八上灯才能体现南京地方特色!


所以,你们答对了几题呀~~


我们都在说过年,“年”究竟是什么?

     “年”真正起源来自古人对收成、天象、历法以及四季循环周期的认识。

《尔雅·释天》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就是说,夏朝以“岁”称年,商朝以年度祭祀周期纪年,所以称“祀”,“年”的称谓则始于周朝,周朝十分重视农业,以生产周期纪年,视农作物丰收为“年”,这种农耕文明的纪年直接用上了谷物熟而人背禾的丰收情景,正所谓“年者,取禾一熟也。”甲骨文中的“年”字,正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

陈烨 摄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

     由于过去禾谷一年一熟,人们自然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年”便成为周期循环的终点和起点。在靠天吃饭的过去,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还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庇护,祈求来年丰收

     春节,是中国人仪式感最强的时间。这种仪式感,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藏于血脉中,如此顽强,很难更替。

 

“我们的节日”——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

     我们的节日,是有其规律、也有其系统的。这系统主要由两个系列组成,一个是节气系列,一个是节庆系列。立春、清明、霜降、冬至等,属于二十四节气,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则属于节庆系列。

@八月水牯牛 摄


     排这些节庆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恰好是一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还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如二月初二(中和)、六月初六(天贶)、十月十五(下元)等节日。

     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月亮的圆缺周期相关,而节期的间隔大致相等,节庆日则选择容易被记住的日子。这两个系列的产生,都基于中国的历法。

@八月水牯牛 摄

     有人把中国的历法称作阴历,与现行的公历(阳历)相对,其实是错误的。中国最初的历法,就是一种阴阳合历,简单地说——

     就是兼顾阴历与阳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作为月的单位(即朔望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作为年的单位(即回归年)。因为阴历的十二个月与阳历的一年之间日数有差,所以又用闰月来加以协调。中国历法中的年,与西方历法中的年,差别只在于起算点的不同。

 

     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陈烨 摄

     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金陵岁时习俗丰富多彩、极具特色。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使过年贴春年的习俗首先在南京普及,然后在全国普及;七月十五“盂兰盆供”起设于南朝梁武帝,所以南京的盂兰盆节历史最早……

     今天我们能够在春节里像古人那样,感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喜悦,舒展“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的豪情,体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境,原因就在于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

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素材来源  | 薛冰、南京市博物总馆 、《金陵岁时》书籍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