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2期目录摘要
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在春暖花开之时与你相见
姹紫嫣红
春风拂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二期 目录摘要
特 稿
桑 兵
思想如何成为历史?
冯契哲学思想研究
李维武
冯契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思想路径与内涵拓展
刘梁剑
成性存存,自由之门
——试论冯契对王夫之的哲学书写
中国史研究
关晓红
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
刘 志
方法与实证:近代中国土地分配问题再研究
国家与社会治理
刘建军 邓 理
基于人文教育的人文治理
——理论建构及实践进路
马维娜
质性研究的复调叙事
文学研究
刘耘华
远程阅读时代诗学对话的方法论建构
孙 璐
“伟大的美国小说” 与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重构
许道军
“作家如何被培养”
——作为教学法的创意写作工作坊探讨
大学演讲录
茅海建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
民俗学研究
高有鹏
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
——以禄是遒《中国民间崇拜》系列著述为例
李明洁
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
——兼议年画的历史物质性
黄亚欣 陈勤建
“牌话”与“佛娘”在同里宣卷民间传承中的功能分析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张传勇 王丰龙 杜玉虎
大城市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以上海为例
张泓铭 吉 艳
中国房地产企业转型路径研究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
杨木旺 侯盼龙 叶雨晨
中国高星级绿色住宅溢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异质性
——基于Hedonic模型的实证研究
思想如何成为历史?
摘 要:思想史存在与生俱来的紧张,即究竟是依据思想的脉络进行勾连,还是按照历史的联系加以呈现。一般而言,中国人很少形而上的思想,言论文字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都有具体的所指能指,通语境之下,难免历史清楚、思想不见的尴尬。近代域外新知大量涌入,各种主义学说很少达到系统的高度与深度,外来后出的学理概念与中国固有的观念物事如何协调,思想史应该说明其凌乱片断,抑或重新条理以编织谱系。脱离原有事实的时空联系,根据文本的相似性加以串联,很可能与各个思想者的思想不合,不过是研究者心中的思想史。而显示历史的错综复杂,却枝蔓横生,不易把握思想的渊源流变。要两面得宜,相得益彰,将思想还原为历史,还有待于来者的努力。
关键词:思想;历史;系统;哲学;胡适
【作者简介】桑兵,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冯契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思想路径与内涵拓展
摘 要:20 世纪80 年代是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转换时期,冯契与李泽厚从各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出发,形成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两个代表性个案。李泽厚主张“回到历史唯物论”,而冯契则建构了“智慧说”。正是从“智慧说”出发,冯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路径与内涵拓展,首先以“逻辑发展”阐明中国古代哲学史,继而以“革命进程”阐明中国近代哲学史,最后走向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研究。
关键词:冯契;李泽厚;智慧说;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近代哲学史
【作者简介】李维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
成性存存,自由之门
——试论冯契对王夫之的哲学书写
摘 要:通过对冯契关于王夫之的哲学书写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冯契的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理论建构之间的史思互动的过程性:《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从初稿到刊行本的加工完善与《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的撰写同步,二者之间存在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冯契对王夫之成性说等方面的独到阐发逐渐从哲学史意义上的研究对象转变为“智慧说”内部的有机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史思互动:哲学之为哲学史的展开。冯契越来越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哲学运思接续中国近现代哲学的未济事业,参与到整个中国哲学传统第三个“圆圈”(荀子—王夫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展开过程,拷问独断论如何克服,人的自由如何获得。就中国古代哲学传统而言,“智慧说”表彰荀子、张载、王夫之一系的气一元论,同时吸收陆王心学关于心体的因素,可以视为一种当代新气学。“智慧说” 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其世界哲学的视域仍是当代中国学人需要消化的重要精神遗产。成性存存,自由之门,未竟之路。
关键词:冯契;王夫之;自由;世界哲学;哲学之为哲学史的展开
【作者简介】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
摘 要: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呈现出相互递进的三阶段。道咸以降,清廷为因应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滥,贻患吏治。甲午战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于时且被清廷所肯定,并以西方分科之学为圭臬。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材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选官;破格用人;坚忍任事;专门知识;科举无用
【作者简介】关晓红,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方法与实证:近代中国土地分配问题再研究
摘 要:近代地权分配,需要在研究方法改进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公田、一田二主、无地户三个因素对地权分配的统计影响很大,往往造成了地权分配集中程度认识上的扩大。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修正计算一些地区的地权分配基尼系数,过去高估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南方地区的地权分配集中程度就大为下降。近代中国的地权分配集中程度,可能南北相差不大,而且大部分地区以及整体上可能都比较平均。
关键词:地权分配;研究方法;公田;一田二主;无地户
【作者简介】刘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基于人文教育的人文治理
——理论建构及实践进路
摘 要: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是学界重要议题。发轫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对当代治理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主流治理理论在整体上可以划分为权力治理、制度治理、技术治理和关系治理等四种流派。然而,战后治理理论及其演进在价值上却受到西方“民主”意识形态的深刻支配,忽视主体性价值规范的建构,自我制造出公民权能和公民责任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内生性地孕育治理风险,导致治理失灵。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并探究人文治理的治理理念。人文治理是基于人本主义,强调对主体价值规范进行建构的治理思想,它在历史上具有丰富的思想渊源,在本体论上坚持人的道德属性和可建构性,在内容上包括价值观念、人格特质、行为规范等三个维度,在功能上属于源头治理和长效治理,对其他治理实践具有支持和巩固的正外部性效应。基于“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案例分析显示,人文治理实践能够有效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培育理想公民的目标。由此,通过人文治理来建立人文社会,将是突破西方治理理论局限、实现善治理想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治理理论;人文治理;价值规范;主体性建构
【作者简介】刘建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质性研究的复调叙事
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度复杂使得研究者在研究方式上的自觉成为必要的前置条件。而研究方式,说到底只是世界生存方式的某种补叙。16 世纪法国特殊的档案世界,既是暂时定格的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沉寂世界,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活现场与社会情境。档案世界的底层叙事,在拼接世界的方式、叙事技巧与叙事本身以及无声与有声之间,“虚构”出静态历史之动态鲜活的复调世界。“深水区”教育改革的深度复杂,既像渗进骨髓的历史渊脉又似伸手可触的日常世界,既像缜密精致的深层结构又如信手拈来的技术程序。这种耐人寻味的深度复杂,带来与改革之初不尽相同的特有复调味道,并可能在“另一些声部”、“括号的情感”以及“去独白型空地”中发现质性研究复调叙事的可能。复调世界是未完成的世界,也是人性深处矛盾的世界;复调叙事与其说是质性研究的“另类”叙事样态,毋宁说是世界复杂多变与张力相持的深描补叙。
关键词:复调叙事;质性研究;深度复杂;未完成世界
【作者简介】马维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远程阅读时代诗学对话的方法论建构
摘 要:美籍意大利裔学者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 率先提出的“远程阅读”,是指借助“ 长时段”之内大量数据统计所显示的文学外部力量关系来阐发和说明文学之内部因素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原因。文章用这一概念来指称“后印刷品主导”时代的一种阅读方式。远程阅读时代之“数字人文”所展现的强大能量,势必对学术格局造成根本性的秩序重塑,学界理应对这一学术境况进行新的阅读伦理及其方法论层面的建构。文章以诗学为对象,借镜于保罗·利科、弗朗索瓦·朱利安等人的观点,尝试建构工作平台意义上的“精神性‘面对面’”,借此一方面克服框架式“ 诗学比较” 所必然伴随的“ 非客观性”,另一方面也为未来诗学的生产和创造提供赖以孕育和滋养的空间。
关键词:远程阅读时代;后印刷品主导;数字人文;精神性“面对面”;诗学对话方法论
【作者简介】刘耘华,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心主任。
“伟大的美国小说”与美国民族性
的建构—反思—重构
摘 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把现代民族国家定义为“想象的共同体”,并指出小说对催生集体想象、进而建构民族性的重要贡献,特别是那些极具民族代表性、表现集体记忆、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作品,始终与民族国家保持着互为建构的双向作用关系。就美国而言,“伟大的美国小说”在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1868年被首次提出,“伟大的美国小说”在美学批评上经历了现实主义、传奇小说、多元主义修正的流变,体现出批评家建构文学美国性的努力;在主题内容上表现出对诠释“美国梦”、特别是书写“美国梦”幻灭故事的持续热衷,体现出小说家对美国民族性的反思式呈现。21世纪之交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出现了“后族裔”和“新现实主义”转向,成为“美国世纪”走向终结时重构美国民族性的一股重要力量。
关键词:民族文学;伟大的美国小说;美国民族性;美国梦
【作者简介】孙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作家如何被培养”
——作为教学法的创意写作工作坊探讨
摘 要:作为教学法的创意写作工作坊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助教、外聘专家等,以写作知识与技巧讲解、学生作品研讨和个人写作练习为其主要教学内容,以写作知识获得、创意与写作能力提高、作品完成为其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其内容要素。从组建工坊、调动成员积极性、遵守工坊纪律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这些内容要素的全环节、多维度的协调互动,形成工坊运行机制。工坊教学法对写作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但由于创意写作学科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导致该教学法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思和改进,在实践运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它的效果与声誉。探讨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内容要素与运行机制,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是优化创意写作工作坊教学法的前提。
关键词:创意写作;工坊教学法;内容要素;运行机制;专业性;科学性
【作者简介】许道军,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
摘 要: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与思想本属两途,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康、梁议会思想的资料来源,皆为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这正说明了康、梁对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并有着很大的误解,故用中国经典去比附。若称“ 戊戌变法学习了西方的制度与思想”,很可能只学习了外形,康、梁并没掌握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的真精神。
关键词: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议会;议郎;制度局
【作者简介】茅海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
——以禄是遒《中国民间崇拜》系列著述为例
摘 要:传教士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思想文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地向中国民众介绍基督教等教义,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特别重视对中国社会风俗以及民间文学的调查和考察。其中,法国传教士禄是遒(Henri Doree)是有意识地认识中国、研究中国、记录中国社会风俗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1884年,禄是遒来到中国,开始在中国的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考察社会风俗生活和民间文学,编写成卷帙浩繁的《中国民间崇拜》系列著述。西方传教士的这一他者视角的调查和理解方式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志,其中不仅呈现出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生活和民间文学的具体记录,也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社会风俗生活和民间文学的他者理解认识,从而也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理论。
关键词:近代社会;传教士;风俗;民间崇拜
【作者简介】高有鹏,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
——兼议年画的历史物质性
摘 要:借助图史互证,解读民俗图像的“历史物质性”,有可能为政治文化变革与生产生活发展等历史逻辑的阐释,提供一些民本的图像证据。现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纸神专藏”,目前中文学界尚无介绍。通过对这一珍贵特藏进行整体考察研究,且选择民国政府颁布的《神祠存废标准》作为解读该项特藏的文化背景,意欲以民俗图像为佐证,追溯上个世纪初中国在历史转型期所遭遇的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之间的紧张与平衡。
关键词:《神祠存废标准》;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历史物质性
【作者简介】李明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牌话” 与“ 佛娘” 在同里宣卷民间传承中的功能分析
摘 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是一颇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和地方曲艺。“非遗”背景为同里宣卷的生存提供了合法化的途径,并赋予了同里宣卷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宣卷的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民间力量的佐助。同里宣卷作为一种民间俗信文艺,自有其民间传承路径。“牌话”和“佛娘”作为宣卷的民间传承的重要力量,分别在传统和当代社会中对同里宣卷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非遗”视域中,如何在政府途径下更好地发挥民间的力量,成为宣卷研究者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同里宣卷;民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牌话”;“佛娘”
【作者简介】黄亚欣,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城市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以上海为例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海等大城市面临着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必须加快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工业用地效率,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上海市为例的研究表明,近30年来,上海市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经历了以中心城区国有工业用地更新为主、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园区转型升级为主导、以盘活存量和二次开发为主等3个阶段,且目前针对城中心废旧工业用地、工业园区低效用地、郊区乡镇零散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采取了不同模式,但总体上仍存在诸如二次开发对象“乱”、土地收储成本“高”、配套服务功能“弱”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统一的二次开发机构欠缺,相关政策法律不健全,利益分享机制不清,产业等配套服务脱节。有鉴于此,上海市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应当在遵循相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制定综合规划、实行各类试点,构建多主体合作框架、兼顾各方利益,完善土地出让制度、破除开发瓶颈,提高激励、纳入员工考核机制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大城市;工业园区;存量工业用地;土地二次开发;上海市
【作者简介】张传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王丰龙(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杜玉虎,上海市开发区协会秘书长。
中国房地产企业转型路径研究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
摘 要:房地产企业转型是新常态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基于理论分析和观察总结所形成的房地产企业转型的路径视角和基本路径,结合对全国75家房地产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对房地产企业转型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影响因素,其结果发现:(1) 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基本路径可分为4类,即产品市场路径、产业链路径、跨产业链路径、管理系统优化路径;(2)房地产企业中,中小企业倾向于选择产品市场路径和产业链路径,大型企业则更倾向于选择跨产业链路径以实现多元化发展,管理系统优化则是各类房地产企业转型路径的共同基础;(3)房地产企业转型受企业规模、产业延伸、销售方向、品牌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不同类型房地产企业选择何种路径的影响因素是存在差异的。由上可见,房地产企业应适时调整发展理念及经营策略,寻找新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企业转型路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简介】张泓铭,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艳(通讯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高星级绿色住宅溢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异质性
——基于Hedonic模型的实证研究
摘 要:近年来,国内绿色建筑迎来全面发展,绿色溢价引发行业广泛重视。基于二手高星级绿色住宅转让溢价的新视角,运用Hedonic方法和区域异质性理论,采集我国绿色发展领先城市2015—2017年的737组高星级绿色住宅价格、区位、绿色星级、项目品质、房龄及宏观经济等季度数据,探究绿色溢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异质性,其实证结果表明:高星级绿色住宅在三级市场中二手转让溢价显著,其溢价随着星级升高、社区品质优化、城市平均房价上涨、人口流入、人均GDP提高而上升,随着项目区位远、房龄高、土地成本上升、销售供给量增加而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溢价受绿色星级、项目品质、房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且部分城市存在“过热现象”。因此,职能部门应实施“一城一策”的精准引导和市场监管。
关键词:绿色建筑;住宅;溢价;区域异质性;Hedonic模型
【作者简介】杨木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院房地产系讲师;侯盼龙,硕士,金地商置集团华东区域投资拓展部助理经理;叶雨晨,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本科生。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