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3期目录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三期 目录摘要
语言学研究
李葆嘉
西洋汉语文法学三百年鸟瞰
杜敏, 刘志刚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目标与成效
——以土族文字考察为例
再写中国伦理学
黄勇
儒家政治哲学的若干前沿问题
萧阳
论“美德伦理学”何以不适用于儒家
国家与社会治理
胡键
政治的话语分析范式
高子平
美国网络舆情视阈下的中美人才战研究
历史研究
陈明
笔谈与明清东亚药物知识的环流互动
邹振环
交流与互鉴:《清宫海错图》与中西海洋动物的知识及画艺
杨起予
民本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五四前后李大钊思想的解读
宗教思想研究
圣凯, 陈超
地论学派佛性论的“真如”与“真识”义
张晓林
佛耶二教在谭嗣同《仁学》“天”概念重构中的作用
民俗学研究
范长风
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
——以上海苏州评弹公益书场为例
游红霞, 田兆元
上海古镇的民俗叙事与“上海文化”品牌塑造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易成栋, 夏西, 郑亮
全面的住房改革能促进住房平等吗?
——来自贵阳市自然实验的证据
严荣
住房租赁体系:价值要素与“三元困境”
段芳, 崔光灿
公共住房居住融合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
——基于上海市廉租住房项目的实证分析
西洋汉语文法学三百年鸟瞰
作者简介: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摘 要:文章基于60多种西洋汉语文法论著的检录,揭示近代西洋学者研习汉语历程中的轨迹。总体而论,17世纪的多明我学派是基于"拉丁语眼光"的汉语文法学,或拉丁文法的比附研究;18世纪的罗曼学派是基于"西方文法框架+汉语虚字和语义句法"的汉语文法学,或中西方法结合的研究;19世纪的日耳曼学派是基于"语言类型学视野"的汉语文法学,或理论和方法创新的研究。据此审视三百年西洋汉语文法学的来龙去脉,可为进一步探讨世界文化交流史、世界语言学史、西方人研习汉语史及汉语国际教育提供路引。
关键词:西洋, 汉语文法学, 三百年, 轨迹, 三代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目标与成效
——以土族文字考察为例
作者简介:杜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志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最初的目标:一是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落后的状况,使其尽快适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三是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1979年创制的土族文字,充分保障了土族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体现了土族知识分子对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担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族语言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对土族群众语言文字生活的考察,土族新创文字于2001年后已停止试行,未能有效实现当初创制的目标。从文字发展规律、功能来看,土族文字的使用缺乏群众基础,未能有效拓展和弥补土族语的交际功能;对土族群众的扫盲教育作用有限。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字, 土族文字, 土族语言
儒家政治哲学的若干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黄勇,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摘 要:在近年来英语世界的儒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儒家短处的政治哲学成了显学。这类研究的一个特点是试图以古代儒家的思想来解决当代的社会政治问题,而不是满足于对古代儒家文本的诠释。这类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则是与当代西方的政治哲学形成对话,从而彰显古代儒家传统对当代政治哲学的贡献。在这样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儒家美德政治论、儒家国家完善论、儒家分配正义论和儒家民主论。在其中的每一个领域,儒家政治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版本,而每一个版本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美德政治, 国家完善论, 分配正义, 儒家民主
论“美德伦理学”何以不适用于儒家
作者简介:萧阳,美国肯庸学院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摘 要:蓬勃兴起的"儒家美德伦理学"有其盲点与偏见。在"儒家美德伦理学"逐渐成为主流的过程中,发生了"伦理学的"转向与"伦理学理论的"转向,它们让我们远离而非接近儒家。"美德伦理学"并非"关于美德的理论",要证明儒家思想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就不仅要说明儒家重视美德,而且还需要证明美德对于儒家是一个基础的概念。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标准美德伦理学具有"总体上的等级结构";但是,孔子的学说更接近一种具有"总体上的非等级结构"的非标准伦理学理论。从孔孟出发,我们可以审视伦理学理论的独立性教条。再者,"美德伦理学"这个来自标准类型学的概念不适合用来刻画孔子与孟子的"广义伦理学"或"伦理—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伦理学, 伦理学理论, 美德伦理学, 儒家, 孔孟
政治的话语分析范式
作者简介: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 要:政治研究的传统范式,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到启蒙主义思想家和行为主义政治学家,大多聚焦于政治结构、价值、权力运行及其分配上。沃达克将政治学与语言学、传播学结合起来,开创了政治的话语分析范式。这种范式的主要分析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创建的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被中国学术界几乎同步引进,但国内学术界最初主要是用于语言学上,很少的研究转到了政治现象和政治实践的分析上。沃达克通过对"寻常政治"的研究,借助于对欧盟议员日常话语的田野调查,构建了一个政治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揭示了政治家和政治行事者"做政治"的真相,并进一步揭示了政治虚构化和"制造同意"的政治实践,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原了"后台"政治实践和话语背后的真相。当今时代,处于各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家"做政治",面临着技术的双刃剑而使得"做政治"充满了话语风险。也正因为如此,政治的话语分析方式和政治学与语言学结合来进行政治研究,就显得更加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政治研究, 话语分析范式, 批评话语分析, 政治语言学
美国网络舆情视阈下的中美人才战研究
作者简介:高子平,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外人才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摘 要:自2018年5月以来,美国联邦调查局等强力部门率先采取了一系列破坏双边人才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消极举措,诱发了中美人才战。经过几轮的官方蓄意炒作,美国朝野在对华人才政策方面疑似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使人才战成为了中美竞争新格局的重要一环。在梳理中美人才战基本历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大数据手段,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和数据挖掘,剖析美国在涉华人才议题方面的舆情生成机理,可以发现美方的舆情走势及所谓的"社会共识"源于少数强力部门和右翼政客的民粹操弄,需要由中美两国的专业部门、理性力量共同导控涉华人才议题的舆情走势,使中美人才战跨越第五象限,回归良性竞争的轨道。
关键词:中美人才战, 美国, 网络舆情
笔谈与明清东亚药物知识的环流互动
作者简介:陈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
摘 要:笔谈是明清东亚(中、朝、日)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当时东亚地区的药物知识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医学虽不是笔谈的重点,但笔谈时涉及的医学内容以及专门的医家笔谈文献,反映了药物知识的传播途径与过程。我们以明清时期东亚笔谈为中心,勾勒笔谈中有关药物知识交流的情形,梳理东亚药物知识的内部流通及其与外部接触,可以进一步认识东亚医学知识的环流与多层建构。东亚笔谈对药物的讨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笔谈中有关药物知识的交流并非一条单向性的单一直线,也不是东亚三地相互的三条并行线,而是多层次的、相互交错夹杂的。在全球史的视野下来考察作为东亚地方医药知识的内部环流与外部的接触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的考察对欧亚的医学交流史研究也是很有裨益的。
关键词:笔谈, 明清东亚, 药物知识, 环流互动
交流与互鉴:《清宫海错图》与中西海洋动物的知识及画艺
作者简介: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摘 要:《清宫海错图》是清宫所藏五部表现海洋生物、飞禽、走兽等动物题材的画谱里,唯一出自民间画师之手的画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海洋生物博物学的"复合图文"。该书具有博物学知识和博物画艺术的双重性。书中的"麻鱼""井鱼"与明清汉文西书《西方答问》《西洋怪鱼图》《海怪图记》有着中西海洋动物知识的交流;其中的"人鱼"描绘,更是从想象动物的视角,表达了大航海时代之后中西海洋动物方面的若干知识互动。作为博物画图册,它在绘制手法上不受当时官方主流画风所限,既表现了中国传统鱼类绘画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洋博物画的表现手法,为中西鱼类博物知识和画艺的比较与互鉴,提供了出类拔萃的历史文本。
关键词:《清宫海错图》, 聂璜, 《西方答问》, 《西洋怪鱼图》, 《海怪图记》, "人鱼"
民本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五四前后李大钊思想的解读
作者简介:杨起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 要: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都曾受到其自身既有知识结构和所处时代问题的影响,相应地,这种影响又会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形成一种不同于经典文本的中国表达。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也同样经历过这一思想历程,并在同时代人中具有典型性。李大钊思想中的民本主义及其所派生的大众观念、民族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等,在其接受和解释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究竟产生过何种影响?它们之间如何会通?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更深一层地理解五四前后李大钊的思想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传播的思想起点。
关键词: 李大钊, 民本意识, 民族主义, 社会改造
地论学派佛性论的“真如”与“真识”义
作者简介: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陈超,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摘 要:通过对敦煌遗书中地论学派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隋代高僧净影慧远的著作,依"真如"与"真识"等核心概念剖析了地论学派佛性论的思想史脉络。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真如、法身等诠释佛性,以体用、隐显等探讨佛性的存在论与修道论;其二,以神虑、真心、真识心等诠释佛性,凸显佛性的主体意义,探讨佛性与佛身的因果意义,阐释佛性作为生死涅槃的同一体性,从而实现真理、本体与主体的统一。
关键词:敦煌遗书, 地论学派, 佛性论, 真如, 真识
佛耶二教在谭嗣同《仁学》“天”概念重构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晓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外各种思想传统综合影响的产物,《仁学》中基本概念的建构,无不反映出这种混杂性影响。例如,《仁学》中"天"的概念,既有传统儒家的思想因素,又受到基督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谭嗣同借助于基督教的"天"概念,对传统儒家作为人伦依据的义理之天概念进行了重构,将其改造为形上原理,并用之来论证政治、伦理、社会平等。基督教之"天"有实体上帝的含义,《仁学》对之进行了去实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成唯识论》破天之法执的思想发挥了直接的作用。
关键词:《成唯识论》, 谭嗣同, 《仁学》, 基督教, "天"
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
——以上海苏州评弹公益书场为例
作者简介:范长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所副教授
摘 要:从明末清初的江南市镇经济到晚近的租界开埠贸易和城市化进程,苏州评弹书场的文化空间深受社会变迁和文艺创作的影响。作为城市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第三空间理论强调多元开放、协商对话的空间思想,其对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强国战略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财政拨款是文化部门为保护和复兴传统文化所做的可贵的空间努力,但在空间实践缺少文化竞争和作品创的激励机制,而失去了文化空间的活力。如何更智慧地使用财政资源以激活文化空间自身的活力和创作热情,成为文化部门需要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第三空间, 苏州评弹, 书场, 文化活力
上海古镇的民俗叙事与“上海文化”品牌塑造
作者简介:游红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上海文化"主要包含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古镇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与历史文化渊源,上海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重点是要"讲好古镇故事"。民俗通过叙事建构认同,民俗的多重叙事理论成为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抓手,可以在语言、物象、行为的多重叙事中挖掘、整理古镇蕴含的文化基因,彰显古镇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古镇成为塑造"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民俗谱系的观念对文化具有宏观和整体上的统摄力,既要建立"上海文化"内部各要素的关联,又要向外传播,与多元文化进行交流互鉴,这样才更有利于"上海文化"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上海古镇, 民俗叙事, "上海文化"品牌
全面的住房改革能促进住房平等吗?
——来自贵阳市自然实验的证据
作者简介:易成栋,通讯作者,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西,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郑亮,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摘 要: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以住房分配货币化为导向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还有一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此次房改实施了两种不同的具体方案:一种是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推行的渐进方式的房改方案;另一种是在贵州省试点的全面方式的房改方案。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进行公房存量资产的货币化重新分配。贵州省贵阳市的房改实践为研究两种不同房改方案对住房平等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实验证据。利用1989—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和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PSM-DID模型等检验不同房改方案对住房平等的影响差异的结果表明,与渐进方式相比,全面方式的房改方案更能提高住房消费水平,促进房地产投资,使得房价相对稳定,使得住房面积不平等和住房财富不平等程度更低;全面方式的房改方案还对贵阳市内公有制部门和非公有制部门的职工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着存量补贴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住房不平等程度的差异较小。上述结论为我国进一步的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迪:一是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的效率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政府的政策要坚持公平导向;二是应鼓励地方积极试点,促进多种模式相互竞争,从而选取更有利于全国推广的房改模式。
关键词:住房改革, 房改方案, 住房平等, 贵阳市
住房租赁体系:价值要素与“三元困境”
作者简介:严荣,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滥觞以来,住房政策主要关注三方面的价值要素:安全、可支付性和可获得性。经过快速发展和变迁,当前中国的住房租赁体系形成了以市场化租赁住房为主、非正规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为辅的格局。然而,非正规住房能满足可支付性和可获得性,却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市场化租赁住房能兼顾安全和可获得性,但可支付性较差;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可支付性和安全方面的优点,但在可获得性方面较为欠缺。这三类住房都只能满足其中两种价值,而无法同时满足三种价值,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三元困境"。为了促进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应重点发展成本型租赁住房,强化包容性住房政策,加强对租赁住房的安全监管,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增强扶持政策的协同性。
关键词:住房租赁市场, 安全, 可支付性, 可获得性, 三元困境, 成本型租赁住房, 包容性住房政策
公共住房居住融合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
——基于上海市廉租住房项目的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段芳,经济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崔光灿,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摘 要:居住隔离是部分国家和地区集中式公共住房政策备受争议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及其供应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关注并避免的重大问题。作为基本的政策选择,我国应明确实施以政府主导的居住融合政策,并通过提高社区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来促进公共住房居住融合,缓解和消除低收入家庭贫困。以上海廉租住房项目为例,对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观评价与客观可达性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视角看,我国公共住房总体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居住隔离现象,但部分项目在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因此,我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充分考虑公共住房住户社会经济特征的"脆弱性",要综合运用教育、就业和社区服务等辅助性政策拓展低收入家庭正式与非正式社会网络,在缓解其住房困难的同时促进他们的社会经济融合。
关键词:公共住房, 居住融合, 公共服务设施, 住房保障, 廉租住房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