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六期目录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六期  目录摘要


对话大师   特约主持人 胡晓明

王元化的人文世界及其拓展

特约主持人 胡晓明1

在思想与学术之间

高瑞泉3

在乾嘉学风与魏晋玄言之间——重提王元化的意义          

陈平原9

一个人的百年史——略论王元化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其原因

胡晓明15

反思、退省和再启蒙——王元化先生的晚年之学 

李天纲21


论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百年中华学统的三个“托命之人”

夏中义28

王元化的思想底色以及理性观的转变

许纪霖45

关于王元化晚年的《论语》札记

傅   杰55

语言学研究

“零句”论述质疑                               

史有为69

语言作为文化史分期标准:人类语思认知的五次突破      

朱晓农83

普通话语气词的本质与聚合系统

王    珏98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重大哲学命题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基于学术史的历史性检视与反思

王海锋112

从“旁观的逻辑”到“行动的逻辑”——以米塞斯对韦伯的批评看话语体系的转换

王时中122

政治学研究

地域性政治经验的普遍化:美国政治学的身份建构——《政治学手册》与《政治科学新手册》的比较阅读

 王向民131

国家品牌战略研究

品牌全球化、国家品牌形象与产品品类内外溢出效应     

 何佳讯 黄海洋 何    盈14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品牌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基于原型理论的研究框架

汪    涛 熊莎莎 周    玲159

何类故事更有助于提升网络直播中的民族品牌自信?——兼论文化置换的中介作用和时间焦虑的调节作用

 郭    锐 叶咏清 罗    杨 陶    岚171



 对话大师    (特约主持人:胡晓明)


 主持人语 


王元化的人文世界及其拓展

胡晓明


庚子年新冠病毒严重袭击人类,全球至今未宁。在这个背景下,纪念王元化教授的百岁冥诞,特别有意义。忆及王元化先生生前,多次谈及对20 世纪一味追求新变与过度发展的现代性的忧思,多次谈及19 世纪文学的人道主义情怀,“我喜欢十九世纪的文学处处渗透着人的感情、对人的命运的关心、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注重,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肯定……我在精神上是十九世纪之子,是喝着十九世纪作家的奶成长的”。

王元化先生反对科技至上、技术至上的世界,对世界越来越转向科技对人的主宰感到忧虑。王先生也认为美国社会有太多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他越是到晚年,越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仁爱,如人性不是孤立抽象的,人的在世本质是儒家以人与人的关系来界定的,表彰传统价值中的忠诚、秩序、尊严、责任、家庭价值、修身向上的生活情趣以及平淡中庸的文化性格等等被五四刻意遗忘的旧道德,甚至多次说道:“我现在看人,要看他做人有没有一点旧道德。”肯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重建现代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今天看中国抗疫之所以成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血脉深处的基因如人道关怀、生命至上、尊严、秩序、责任意识等,不能不是潜在的文化因素。所以,文化与思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太重要了。

王元化先生生前与逝后,都有重要的思想影响、理论力量与文化感召。这里有几个数据: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评论、研究王元化先生思想与学术的文章有660篇,专题学位论文有20篇,专著有16部,还有若干涉及的论文与论著以及海外评论未及统计,可以期待,后疫情时期的中国文化思想建设,王元化思想仍然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王元化学馆,为纪念先生百岁诞辰,组织了这个专栏,由7 篇文章组成。

高瑞泉分析了学术与思想可分可合的现实状况,“举目望去,偌大的知识生产人口,‘学术’产品不可谓不多。深而言之,在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作为高等学校的雇员,教授们做好规定作业就于己有益而于人无害”。然而更肯定理想状况的学术研究确如王元化先生所论学术与思想的融贯合一。

高文更拈出王先生无论是在“五四反思”还是“启蒙反思”中,对五四精神的评价,有一项是始终未变的,即强调“个性解放”。

陈平原从学术渊源、时代背景与个人气质的交叉点上考掘:王元化先生提出的“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背后既有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也有个人上下求索的精神印记。这种学术趣味,更进一步追究,乃是兼及通人与专家、思辨与考据以及乾嘉学风与魏晋玄言。只不过,所谓“魏晋风度”,学问及言辞之外,还包含极为难得的独立人格。

李天纲认为:围绕王元化先生的“晚年之学”,即他最后二十年中从事“第三次反思”的一些内容,元化先生的“第三次反思”采用黑格尔哲学式的理念,对他的早年思想和学术做了进一步的继承和扬弃。他的思想方法是从德国哲学汲取的“反思”(Reflection),他的精神资源来自家族信仰中的“退省”(Retreat),而根本的思想特征仍然是早年萌发的“启蒙”,是经过“第三次反思”之后的“再启蒙”(Re-enlightenment)。

夏中义从学术传统着眼:王元化所以愈活到老,愈“认同清华园南院所代表的价值源头”,因为此“源头”不是别的,正是王元化在20世纪90年代所深挚体认的,王国维、陈寅恪为符号的清华学统,才是他这辈子最应选择的、足以安魂的生命样式。

许纪霖认为:“对王元化的一生思想,可以如此归纳:早年的人道主义是他贯穿始终、终身不变的思想底色,是他的信念、他的情感核心所在;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理性观和研究方法论,经历了一场从唯理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这场转变惊心动魄,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自我清算,而且也成为了中国启蒙思想史当中一个标志性的精神现象。促成这场理性大转变的,除了外在的历史因素之外,正是他终身信奉的人道主义信念:人,只有每个活生生的个人生命和精神尊严,才是高于任何整体的最高价值。”

傅杰分析王元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数篇《论语》札记,认为既有助于我们对孔子与《论语》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王元化学术思想与学术观念的理解。尽管其论有得有失,但通过梳理旧注以端正学风、力求真谛的努力,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我也有一篇笔谈,主要涉及王元化先生的一项思想特色,即思想世界里包容纷繁的内在紧张。譬如道与势的问题,以道抗势,借势明道,都是张力。而道与势在哪一个层面可以相合,宗教原教旨?形上世界?政治与道德的基础?文化共同体?也有各种紧张。落实到文学与文化理论,文以载道可以在哪个层面上复苏?信仰?国家对现代社会民众的精神导向?教化?当代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也放弃了国家全然对社会不负道德责任、放任自流的立场。总之,王元化先生临终前认为自己是“一个为思想而生的人”,理论与思想是他最大的享受。

如果我们能学习与承传王元化先生独立思想强探力索的精神气质,持续认真地讨论研究他未完成的课题,就是对王元化先生百年诞辰最大的纪念了。


对话大师

在思想与学术之间

高瑞泉


摘要:王元化先生晚年在组织和推动传统学术研究的同时,以个人在思想领域的艰苦探索,引领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时代风尚的转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他在关于“五四反思”或“启蒙反思”中发表的一系列著述,这些著述表明他既不会“局限于陈词滥调之中”,又坚持“以传播真知为指归,而不愿以豪言惑众,取媚流俗”。更深入的观察可以发现,这种忠实于真理的态度与他在学术活动与思想探索之间的长期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独立之个性,自由之精神”。

关键词:王元化;思想;学术;五四反思;个性


作者简介:高瑞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在乾嘉学风与魏晋玄言之间

———重提王元化的意义

陈平原


摘要:王元化先生提出的“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背后既有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也有个人上下求索的精神印记。这种学术趣味,更进一步追究,乃是兼及通人与专家、思辨与考据,以及乾嘉学风与魏晋玄言。只不过,所谓“魏晋风度”,学问及言辞之外,还包含极为难得的独立人格。王瑶与王元化,都是与时代风气密切相关的人物——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乃至全国文化界来说,王元化更是成为某种精神符号。在一个专业化时代,有学问不容易,学问好且有气象,则尤为难得。两位王先生之心仪魏晋,学问之外,也包含某种精神寄托。

关键词:乾嘉学风;魏晋玄言;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


作者简介: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个人的百年史

———略论王元化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其原因

胡晓明


摘要:王元化先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极富于内在紧张。这种内在紧张体现在学术与思想、理性的规范性与有限性、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以及五四与后五四、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两面、“人民”的歧义、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儒家的两难性、中国传统的黑暗与光明等方面。内在紧张一方面是时代赋予思想者的特色,另一方面,内在紧张及其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时代思想探索的潜能。至于其中的原因,黑格尔式的思维训练、学术渊源的多重背景与资源是主要方面。他是党内少有的兼有传统国学、俄苏文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及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想背景(追随顾准与孙冶方)以及欧美日本汉学因缘的理论工作者。此外,其特立独行的个性与自由精神也是一个原因。他说他是永远的单干户,不参加互助组,也不加入合作社,就是为了保持思想上的内在张力与人格上的独立自由。但除此之外,可以再提出一个理由,即每个重要的思者,其实都是时代的大脑与良知。王元化先生的思维特质跟中国20 世纪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百年史,即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复杂地理解20 世纪中国。

关键词:内在紧张;20 世纪思想史;王元化思想


作者简介: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反思、退省和再启蒙

———王元化先生的晚年之学

李天纲


摘要:王元化的“第三次反思”采用黑格尔哲学式的理念,对他的早年思想和学术做了进一步的继承和扬弃。他的思想方法是从德国哲学汲取的“反思”(Reflection),他的精神资源来自家族信仰中的“退省”(Retreat),而根本的思想特征仍然是早年萌发的“启蒙”,是经过“第三次反思”之后的“再启蒙”(Re-enlight-enment)。王元化提出“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他是一位对于旧世纪中国人的百年历史展开批判,对新世纪人类未定蓝图有着关怀和憧憬的思想家,他在最后二十年中留给了我们一份珍贵的“晚年之学”。

关键词:王元化;再启蒙;晚年之学


作者简介: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

论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

———百年中华学统的三个“托命之人”

夏中义


摘要:系统追溯王元化对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认祖,可从两个视角去研读。若着眼于清华学脉的微观情结,则王元化与王国维、陈寅恪的缘分不无传奇性,元化8 岁前随父母居住清华南院,王国维、陈寅恪恰为其左邻右舍,晚年元化深挚认同王国维、陈寅恪为其人格符号的价值源头,仿佛戏剧性“返老还童”。若着眼于百年中华学统谱系,则这又是关涉现代思想史的宏观叙事,既然能证明标志学统的现代分娩及人格表征的三个人物(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皆具清华背景,那么,称清华学统为中华学统之现代典范也就当仁不让。而晚年王元化于20 世纪90 年代经“第三次反思”后追认王国维、陈寅恪的价值源头,进而跻身于将百年中华学统从20 世纪承续到21 世纪的托命者行列,也就水到渠成。王国维、陈寅恪、王元化在各自演绎学统的百年演进方面角色纷呈:王国维在清末扮演了诗意栖居的“学术逸民”,陈寅恪在鼎革前后历经了从“学术逸民”到“学术遗民”的角色转换,王元化则以“后学术遗民”角色担当了现代学统的跨世纪接力。

关键词:清华学统;王元化;王国维;陈寅恪;价值认祖;托命


作者简介:夏中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元化的思想底色以及理性观的转变

许纪霖 


摘要: 王元化是五四之子,属于一二九一代革命知识分子。在他的青年时代,之所以参加革命,除了亡国灭种危机的刺激之外,乃是基于追求自由的英雄主义人格和对底层民众的同情怜悯。19世纪的俄国文学以及罗曼·罗兰奠定了他的思想底色:人道主义信念。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通过阅读黑格尔,在意志与情感的力量之外,他又获得了理性的反思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顾准思想的启发和对黑格尔的反思,王元化的理性观和研究方法论,经历了一场从唯理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其中也与他对中国思想中宋学的反思与回归清学传统有关。而促成这场理性大转变的,除了外在的历史因素之外,正是王元化终身信奉的人道主义信念。

关键词: 王元化, 人道主义, 英雄主义, 黑格尔哲学, 唯理主义, 经验主义


作者简介: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教授。

关于王元化晚年的《论语》札记

傅杰


摘要: 王元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数篇《论语》札记,既有助于我们对孔子与《论语》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王元化学术思想与学术观念的理解。尽管其论有得有失,但对通过梳理旧注以端正学风、力求真谛的努力,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思想, 学术


作者简介:傅杰,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


语言学研究

“零句”论述质疑

史有为


摘要: "零句"是赵元任先生引入汉语的术语,是以汉语为本体自觉思考的一个尝试,并开创了摆脱印欧语眼光的研究道路。但是,"零句"论述存在多处疑点,如下列观点:(1)单句是由两个零句分别作为主语谓语的整句;(2)单句的主语—谓语是一问一答;(3)过分扩大的主语范围;(4)大对短语的理解,以替代"零句",并建立典型性原则。单句的典型性是:"主语/话题是指称,谓语/说明是陈述"。这也是汉语单句和复句区分的合理依据。

关键词: 零句, 指称/陈述, 主语/话题, 单句/复句, 典型性原则


作者简介:史有为,日本明海大学名誉教授。

语言作为文化史分期标准:人类语思认知的五次突破

朱晓农


摘要: 为大历史分期,可以按物质文化标准分为"农业—工业社会"等,也可以按制度文化标准分为"奴隶—封建社会"等。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语思"的大历史分期标准。语思可定义为语言和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方式,及有语言性思维方式参与的认知。由此,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之外,辨认出第四类语思文化,并用语思认知的五次突破为标准,把大历史分为六个阶段:前语言期、语言文化期、文明期、理性文化期、科学文化期,以及刚露端倪的人工智能期。文章给出各语思文化期的特征,并与物质/制度文化加以比较。

关键词: 语言, 语思, 第四类文化, 六阶文化史


作者简介:朱晓农,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

普通话语气词的本质与聚合系统

王珏


摘要: 文章旨在通过重新认识语气词本质以构建其聚合系统。首先,普通话语气词的本质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语气词强制性和语调共现构成述题的语气结构,其模式为"语调+语气词"。语调表示上位语气,语气词表示其下位口气。(二)语气词的音节具有超音系性,尤其是声调具有超调系性并在语流里和语调互动变异。(三)语气词的声母以齿音、唇音、零母的三元对立表示肯定、不定和惊讶口气,韵母以低元音/A/、中元音/ə/的二元对立表示各种口气的强弱。据此,语气词音义结构模式为"声母口气类别+韵母口气强弱"。然后,以"声母为经,韵母为纬"原则构建出普通话语气词的聚合系统,该聚合系统和功能系统、动态迭用顺序及其系统、历时来源、演变关系以及共时语法化方向都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语气词的本质, 超音系性, 超调系性, 音义象似性, 聚合系统


作者简介:王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重大哲学命题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基于学术史的历史性检视与反思 

王海锋


摘要: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蕴含在重大哲学命题之中。哲学思想的创新实则就是重大哲学命题的新释抑或发明。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批判、反思既有哲学命题并赋予时代内涵的历史,是一部批判既有哲学命题并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哲学命题的历史。梳理近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哲学理论创新与哲学命题的新释或发明相互交织,二者共同谱写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篇章。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其学术体系建构,其聚焦点在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个凝结着理论智慧和时代精神的哲学命题作出深入阐释,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思想智慧。

关键词:哲学命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王海锋,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从“旁观的逻辑”到“行动的逻辑”

——以米塞斯对韦伯的批评看话语体系的转换

王时中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构形式亟待从"旁观的逻辑"推进到"行动的逻辑",以真正将"实践"的观点贯彻到底。米塞斯在批判韦伯社会学的基础上对"行动学"的先验证成路径,大大地推进了"行动的逻辑"的科学化形式,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进而构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行动的逻辑"提供了有意义的参照。但米塞斯对"行动的逻辑"的构造并不成功。这种不成功既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上,也表现在"历史"问题上所陷入的一系列的混乱之中。如何在与现代西方社会学思潮的互动与竞逐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是推进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深度中国化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旁观的逻辑, 行动的逻辑, 米塞斯, 韦伯, 马克思


作者简介:王时中,南开大学哲学院暨政治哲学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中心教授。


政治学研究

地域性政治经验的普遍化:美国政治学的身份建构

——《政治学手册》与《政治科学新手册》的比较阅读

王向民


摘要:作为地域性政治经验的知识总结,美国政治学何以成了西方政治学甚至政治学本身?美国政治学如何实现与欧洲政治学的区隔?如何将教学、政治教育与经世致用排除在外而仅仅成为(专业化科学)研究的跛足巨人?又是如何将历史分析驱逐出政治学的方法论领地而书写政治学史?这是我们比较阅读《政治学手册》与《政治科学新手册》看到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美国政治学, 政治学史, 国家建设, 教学, 公民/政治教育, 历史—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王向民,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国家品牌战略研究

品牌全球化、国家品牌形象与产品品类内外溢出效应

何佳讯, 黄海洋, 何盈


摘要:基于以中国为新兴市场的品牌全球化和逆向来源国效应背景,从商业品牌资产角度探究全球品牌资产对国家品牌形象的影响及其在消费者品牌态度上的溢出效应,其实证结果表明,感知品牌全球性正向影响品牌感知质量、品牌声望和品牌知识,并由此进一步影响整体国家形象、产品国家形象和类别国家形象。此外,相对于整体国家形象和产品国家形象,类别国家形象将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类内的品牌态度,并进一步影响他们对产品品类外的品牌态度。上述发现在理论上可以构建起产品品牌资产影响国家品牌资产的逆向影响路径及溢出效应,在实践上为中国企业在国家品牌战略背景下推进品牌全球化战略,以及中国政府以商业路径提升国家品牌形象提供战略指引。

关键词:感知品牌全球性, 品牌全球化, 国家品牌形象, 逆向来源国效应, 溢出效应


通讯作者: 何佳讯,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教授;黄海洋,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作者简介:何盈,上海汇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职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品牌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

——基于原型理论的研究框架

汪涛, 熊莎莎, 周玲


摘要:文化对国际品牌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开发中国文化原型资源进而开拓国际市场,是每个中国跨国品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可以原型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品牌文化原型资源开发的研究框架。根据该框架,中国品牌可以基于价值符号、人物形象和主题故事来识别国家文化原型资源,并通过原型化策略(符号化策略VS.拟人化策略VS.叙事化策略)将其转化为可供国际化操作的品牌原型表征,同时,通过一定的感知标准(中国文化象征性VS.东道国文化一致性)可对这一转化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上述思路进一步拓展了原型理论的适用范围,有利于企业深入了解国家文化原型资源在品牌国际化中的作用,也为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应用国家文化资源提供重要的战略指引。

关键词:品牌原型, 文化原型, 原型理论, 品牌国际化, 中国品牌


作者简介:汪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营销研究中心教授;熊莎莎,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周玲,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何类故事更有助于提升网络直播中的民族品牌自信?

——兼论文化置换的中介作用和时间焦虑的调节作用

郭锐, 叶咏清, 罗杨, 陶岚


摘要: 打造中国的世界名牌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优势,以文化塑造品牌,或可成为中国民族品牌发展的突破口。但是,已有研究却较少关注如今网络直播热潮下民族品牌的品牌自信发展新渠道。有鉴于此,以民族品牌为研究对象,从品牌故事视角,引入文化置换和解释水平理论,通过两个实验,探究网络直播品牌故事类型对民族品牌自信的影响,以及其中的时间焦虑的调节作用和文化置换的中介作用,其结果表明:相对于消费者使用经验故事,品牌文化情感故事通过文化置换更易让消费者感知到更高的民族品牌自信,且时间焦虑对民族品牌自信的感知有调节作用。上述结论拓展了当前对民族品牌自信的研究,也为网络直播热潮下打造自信的民族品牌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 民族品牌, 网络直播, 品牌自信, 品牌故事, 文化置换, 时间焦虑


通讯作者: 罗杨,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陶岚,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郭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叶咏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语学院本科生。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