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创始人猝死,说一声“珍惜生命”太难 | 沸腾
真正能够给创新创业者减压的,是整个社会对于类似于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这样的创新创业者,提供的健康、轻松的环境。
文/ 刘雪松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猝死在公司IPO的前夕,熟识的、不熟识的,听闻此讯,一声叹息。
如果抹去“春雨医生”这个特定的名词,单以“互联网创业者、前媒体人、42岁”这些标签来看待,或许张锐之死未必在网络上传播得这么广泛,也不至于以“震惊”来描述。这些年,互联网创业者、甚至企业创始人、媒体人,英年早逝的消息不绝于耳。很多时候,人们除了惋惜,便是叹息。
张锐不一样。“一支不那么懂医疗的团队,突然闯入一个陌生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春雨医生”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形态——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医疗体系饱受诟病的这些年,春雨医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是一条夹缝中相当艰难的创新。许多互联网巨头、砸N个亿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机构,都想在互联网上找到健康医疗行业的立足之地,但在难度面前,依然是望网兴叹。
但张锐的春雨医生,至少一只脚立住了。立住,对张锐的春雨医生来说就是赚钱的机会来了,而对于受众来说,则意味着多了一个通往医疗健康服务的选项。张锐当年以并不华丽的转型,从前媒体人的角色,转变为“春雨医生”,应该看准的就是这个夹缝一旦立足,对于创业与受众,所能给予的现实回报。
但是几乎,所有的旁观者,只是把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当成了互联网上赚钱的创业者。人们看着这个年轻人放弃一块玩命的阵地,转身另一块玩命的阵地,看着他没钱的时候像叫花子一样,凭着一个互联网概念、还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讨钱、圈钱、甚至有点像骗钱。等到春雨医生拿到C轮5000万美元的大额融资,人们再看着这个本是滋润壮年的互联网创业者,依然在那儿为钱奔波,奔波成一个两鬓斑白的小老头。当然,此中不乏冷眼看笑话的,他们在很“恰当”的时机放出“传闻”,大谈“春雨医生的倒掉”。
而今倒掉的,是这个年仅42岁的生命,而春雨医生还在,并且由拿到C轮投资时的3000万用户、4万名医生、每日问诊5万次的规模,发展到今年6月公布的9200万激活用户、41万名公立二甲医院以上专业医生、每日问诊33万次的新一轮规模。
从互联网创业的角度来看,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是在用玩命的方式,寻找夹缝中的存在感,寻找规模效应与效益的成就感。但是从医疗健康事业的创新角度来看,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是在为更多的社会大众寻找生命健康的多样化存在感。他所博弈的,是钱,又不是钱。没有钱,他的创新就不能成立,创业就不能完成。有了钱,他的创业就成了为投资者负责、为社会责任负责的双重负“债”形式。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的宿命,也是这些年在互联网上拿命来创新创业的人们,几乎共同的宿命。他们需要博弈的太多,资金的、政策的、法律的、社会的、舆论的……不一而足。
他们没钱的时候找钱,有钱的时候赚钱,他们以生命在承受创新之重、创业之累。于是,有的偶然成功的,有的折戟不振了,也有的,如张锐这般,把生命中止在IPO的前夕。
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张锐曾表示身体有诸多不适,且面临着资金链和公司发展等各种压力。
人们一声叹息,惋惜的是试图为更多的人们提供生命健康通道的张锐,猝死在从夹缝到登顶的创业通道上;惋惜这个创造“移动医疗”概念的年轻人,竟然在创业过程中没能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健康;惋惜的是一个年轻的创新者,猝死在创新创业的钱途与前途即将通坦的最好时光。
人们一声叹息,是因为面对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压力,都有着共同的焦虑,都有着不甘放弃、又不堪承受的无奈与乏力。说一句“珍惜生命”谁都会,但是,谁又舍得不珍惜可能存在的希望与机会?
创新、创业者需要自身减压,需要懂得关爱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但是,真正能够给创新创业者减压的,还是整个社会对于类似于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这样的创新创业者,提供的健康、轻松的环境。这个社会,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把他们当成创业挣钱者,还应该当作成就社会的创新者,拿出春雨一样的滋润,去善待,去呵护。
往期回顾: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公号转载。
校对: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录用留言会刊发在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栏目,沸腾也会每日更新发布。如被选用,请在后台回复你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