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过谣言“制造”医闹,这是另一种“闹”|沸腾

2016-11-13 侃人 沸腾

这起事件的走向,让人挺遗憾。从单方面渲染患者的“无厘头”过激行为到造谣其索赔,都是为了坐实其“医闹”名头。当家属方的情绪失控遇上那些“医闹”指控,它除了激化矛盾,除了用社会互耗式悲剧冲淡男童离世悲剧的反思价值,别无意义。


文/侃人



     

历经107小时的大营救后,保定蠡县坠井男童仍不治,让不少人如陷涕泪之谷。可就在人们还没得及从悲伤、对“废井吃人”悲剧的反思中抽身之际,网传男童家属“刚跪下感恩,转过头就成医闹打120司机”的消息,又在舆论场炸开锅。


很多人对男童家属从同情到愤慨的情绪转折,显然是受了某些医疗自媒体的引导。它们在呈现此事时,直指男童家属是“医闹”,称其在男童被宣布死亡后质疑医院延误抢救时间,故而“闹医院”,并在标题中用上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南郭先生与狼”等字眼。在网上,还有男童家属向医院索赔200万的“料”被爆出。但今天上午,男童父亲联系新京报,首度发布声明,称感谢医院,家属从没提出任何赔偿。



所谓家属的“医闹”行为,分明就是断章取义,片面传播事实。                      



这起事件的走向,让人挺遗憾。从单方面渲染患者的“无厘头”过激行为到造谣其索赔,都是为了坐实其“医闹”名头。当家属方的情绪失控遇上那些“医闹”指控,它除了激化矛盾,除了用社会互耗式悲剧冲淡男童离世悲剧的反思价值,别无意义。到头来,只会让不明真相者于偏听中,对准臆想的靶子扔道德飞镖,也让悲恸者更悲恸。




在此事上,若依照那些医疗类公号的说法,男童家属对救援者从下跪到“取闹”,前后确实极具反差。这类360°反转的剧情,向来极具舆情冲击力;更何况剧情讲的还是“背恩弃义”,后者分明就是启动道德义愤“发动机”的按钮。


可媒体报道给出的许多细节性信息,会让很多人看到另一面。所谓家属的“医闹”行为,分明就是断章取义,片面传播事实。


澎湃新闻提到,男童父亲告诉在场记者,孩子应该先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并质疑孩子救出来抬上救护车后,为何会直接送至火葬场。他说,车开到火葬场后,他才发现不对劲,后上前制止司机,让其开车掉头去往医院。而蠡县医院也证实了,家属对救护车司机将男童送火葬场有异议。



男童被抬上救护车


毋庸置疑,男童家属对120司机有“过激行为”,无论如何都不妥——哪怕身处丧孩之痛的他们悲伤难抑,有过激做法都不应该。


但评判其过激行为时,也不能忽略那些嵌套在因果链里的细节,很多纠纷就是在各种细节的撩拨下激化而成的,而非没有预热就开始的剑拔弩张。罔顾这些细节,极易让立在偏颇的“事实地基”上的是非判断,也跟着偏颇。



造谣男童家属向医院索赔200万,无异于“没医闹创造‘医闹’也要黑”,究其意图,是想聚拢更多对准家属方的火力。



对家属而言,在男童被宣布死后仍抱有再抢救的希望,是“无法接受亲属死亡”反应的直观映射,“有1分希望尽100分努力,1分希望都没有也要尽努力”的心态当然难言理智,可又挺正常。很多医院顾虑到患者家属听到死讯后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失控,也会再抢救,这也是让其努力劝说亲人接受死亡现实的常见方式。在这细节上的处理欠妥,如未加协商就直接拉到火葬场,容易对情绪不稳定的家属构成刺激。


说这些,不是为了给家属方的过激辩解,也并非厘清主因次因以划定各方责任,而是想说,该事件中的问题,没很多人想象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那么单薄,多了解那些真相、伏线、细节,才能支撑起我们对复杂是非的认知。



回填救援现场


抛开这些,将男童家属扣上“医闹”的帽子,还将其塞进“忘恩负义”的人设框架里,就是在制造对立情绪。“医闹”可恶,但其帽子不能扣得太随意,成为舆论战攻略和从道德上将人批倒批臭的诛心手段。不是所有的医患间的摩擦都能归于“医闹”,“医闹”必须具备两个前提:1,严重妨碍医疗秩序、意图扩大事态;2,把事闹大是为了牟利。有些摩擦只是平常争执,不过是其中一方是医护人员而已。将其装进“医闹”的筐,是在用标签先行代替事实判断,也是继续刺激矛盾。


我们得承认,医患之间的摩擦,永远都不可能“一键清除”,有摩擦也不可怕,关键在控制在可控范畴。本质上,轻易地将那些摩擦中的患者一方说成“医闹”,就跟把所有医生都说成“收红包的”一样,都是在人为地割裂医患关系——很多摩擦起于过激,却能终于双方包容与谅解。


当那些医疗公号着力渲染此事,给男童家属贴上“医闹”标签时,他们所为,其实才是在“闹事”。它们无意于平息、解决问题,而是在撩拨群际仇视,用“医闹”词眼激化矛盾:有怀疑没啥,可带着渲染仇恨、对立的语气,却很坏。


尤其是造谣男童家属向医院索赔200万,无异于“没医闹创造‘医闹’也要黑”,究其意图,是想聚拢更多对准家属方的火力。但这在抹黑家属的同时,更会给本不大的摩擦火上浇油,让问题恶化。


眼下医疗领域“抱团”现象常见,抱团是弱势的表征,正因如此,很多医疗自媒体成了医护群体抱团发声的平台。可抱团归抱团,有些自媒体不能总抱持“受害者心态”,对那些可互谅的摩擦一点就炸,动辄扩大为医患两个群体的尖锐对立,营造紧张对峙的氛围。


毕竟,对那些并不极端、极易化解的冲突,着力涵养彼此包容、依法止争的环境,而不是激化矛盾,才是整个社会该做的——这不是什么“圣母婊”立场,而是不让族群撕裂扩大化的应有之举。




往期回顾:


抢头条,天猫和金属狗都不是老虎的对手丨沸腾

白人和有钱人将特朗普推上了总统宝座丨沸腾


让建制派和精英见鬼去,是美国大选日最重要的政治丨沸腾


川普胜!美国民调机构为什么这次都栽了丨沸腾


“川普现象”真的只是民粹主义吗?丨沸腾


美国大选:那些年,靠谱与不靠谱的民调丨沸腾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公号转载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录用留言会刊发在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栏目。如被选用,请在后台回复你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沸腾

兄弟账号,强烈推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京报社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