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反思:请给孩子一次成为自己的机会

2017-06-30 王川 鑫泉留学


作者介绍: 王川, 80后,曾留学于北美,主修经济学,对人类知识抱有广泛的兴趣,尤为关注中西方经典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同时,对中西文化教育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无比的热情。


下了飞机,打上一辆出租车,我便这样再度回到了家乡。虽然我已经阔别这片土地有好些时候了,但是此时回来的心情却远比当初出去的时候复杂。


回想在几年之前,趁着夜色,爸爸开车,载着我们全家,从我们这个北方的小城一口气开到了首都机场。然后,经过一阵声势壮大的送别,一阵温情有加的叮嘱,一堆体贴入微的祝福,和一阵默默无言的不舍,终于,我摆脱了一家人爱的包围,独自拉着行李箱,走向了那通往大洋彼岸的启航入口。

那个时候,我的心中没有恐惧,也没有留恋。虽然对久久不愿离去的亲人我三步一回首地频频挥手告别,但一想到赴往国外进行一个全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更多的是兴奋。我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我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我会遇到哪些人?我会做些什么事?一念及此,我便恨不得马上坐到飞机上,立即起飞!


然而,今天,待我归来。面对很多亲朋好友的询问:“在国外上学怎么样?”我的心里却百味杂陈,竟一时不知从何答起。


记得从前,有位叔叔问爸爸为什么要送我出去读书。爸爸回答说:“送他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好去长长见识!”但如果今天那位叔叔再问类似的问题,我会替爸爸回答:“离开固有的环境,去重新认识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三年多的海外经历,带给我最重要的改变绝不在于知识和见闻,而是在于对自己、别人,与世界的态度。


现在大家都知道,网络的发展已经把知识的共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过的高度。无论是身处上海浦东的商业大厦还是西部小县城的老式住宅,只要有网络和电脑,我们就随时可以与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网友在MOOC上学习哈佛大学的在线课程。而如果你想要专门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或信息,那么你也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轻而易举地获取资源。那么出国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一张可以获得好平台的文凭?一段增长资历的镀金经验?还是一次获得更好跳跃的学习机会?或许这些都可以包括其中,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些的话,那么这段留学生涯都依然还停留在父母一辈生活轨迹的惯性中。没错,看似风光鲜亮、活力十足的海外留学生们,不知有多少人却依然活在其父母一辈那充满隐忍与矛盾的生活惯性当中。

我对自己父母的过去是再了解不过了。而我相信他们也能够代表中国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生活轨迹。爸爸妈妈的童年都曾经历了饥荒,他们在文革末期长大,80年代娶妻生子,90年代逐渐确定了事业的轨道。然而这种特定的时代经历,更多赋予他们的是一种务实的品性。我听说奶奶家曾是书香门第,而外公家也是累世的读书人,但爸爸妈妈却打小就没读过什么经典,更不会知道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们只是在打草、喂猪的农活中长大,在为了吃饱穿暖的目标下奋力读书。他们当时所受的教育是如此之粗糙,以至于连现在重点初中里的学生都会不屑。但在当时,他们所处的环境没有给予他们太多的选择。要么生存,要么灭亡。就是这么简单。现在我们大谈特谈的各种“价值”和“理念”,在当时来说是太过奢侈的。因为客观的环境决定了你必须去做现实的事情。就如同在沙漠中生长的仙人掌,必须长出厚厚的皮,长长的刺,才能把那仅有的水分留住。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天赋和梦想被残忍的牺牲掉了呢?爸爸从小就擅长画画,内心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妈妈则文笔出众,梦想当一名作家。然而,这都是陈年旧事了。我所认识的那个爸爸,他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一名整天喊着要赚大钱的下海商人了。妈妈则早已端起了贤妻良母的架势,准备在她执教的那所小学的闭塞圈子里默默呆上一辈子了。当漫长的时光渐渐侵染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就这样被不可逆转地被渐渐塑成了。在这个社会上,当官的有当官的路子走,经商的有经商的事情做,父辈们在这个现实而功利的世界上打拼一番后,纵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经彻底远离了童年的灵性、梦想,跟创造力,悄然变成了大系统中的一颗螺丝钉。在这个时候,家庭,孩子,或许就变成了他们心灵中唯一柔软、温暖和仍然拥有无限希望的地方。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却始终没有,也不能活出自己。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环境的改变,下一代人的生活轨迹是不是改变了呢?毕竟,那个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经济、教育、科技、文化都在不停的更新和变化。如果说50、60年代出生的很多人尚且无法摆脱时代所加之于他们的烙印,那么70、甚至80年代初出生的人是否能突破上一辈人的那种缄默跟抑制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趣的。在这一代的人里,可以说充满了矛盾。他们一方面经受了旧年代余力的影响,却同时又接触了新时代开放的启蒙。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年轻时心中埋下一个纯真而浪漫的理想,但最终却又不得不与社会做一个了结。在这个了结中,有些人是现实的,有些人是浪漫的,但不论如何,终归还是现实的。他们生活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其知识和思考曾徒然一下子赶超了中国社会结构所能承担的变化速度,故而与现实多有摩擦。于是在一番挣扎之后,因为始终无法得到持续、饱满,而真正深刻的信仰给养,当初的精神火花便纷纷泯灭在了喧嚣的洪潮之中。很显然,他们已经有了“自我”的觉察和意识,但却依然活在上一代的轨迹中。因为他们依然没有找到“自己”。他们曾经的呼喊只是对旧轨迹的不满,但他们却没有找到真正原创的新精神轨迹。于是他们只能逐渐把“理想”一词作为个人功成名就的褒义替代词,将心思转而投入在那些野心勃勃的世俗事业上去了。在他们当中,一些人在儿女长大成人,自己也不用为生存担忧之后,会去重现思考这些问题。但他们这份迟来思考的代价,是二十余年的青春。


那么下一代呢?也就是80、90后们。他们似乎拥有更多选择。普林斯顿、哈佛、MIT, 剑桥,在这些早些年都尚且只在传说中出现的顶尖学府里,今日却已经随处可见中国年轻人的面孔。今天毕竟与昨日不同了,如果你不满意国内的现状,那么还可以去准备托福。很多家长也开始把孩子从高中、大学送到国外。以期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对孩子的教育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发达国家的教育比之目前的中国确实有太多先进之处。而留学的经历确实也能大大的增强学生的眼界与独立性。看着这些留学生们整日出入漂亮的校园、图书馆、营地、剧院,和酒吧,畅快地与各国朋友打成一片时,我们是否还有必要担心父辈的问题在他们身上重演呢?


很不幸,答案依然是肯定的。父辈的问题不仅在他们身上重演,而且比之于其父辈更具隐蔽性。如果说父辈的不自由是因为精神的贫瘠、物质的匮乏、环境的压制,和机会的缺少造成的,那么这一代的年轻人的不自由则恰恰是因为他们太容易地摆脱了以上表面的现象。他们环境宽松,机会丰富,物质更不可能缺乏,但他们却缺少了去支撑这些条件的根本支柱,那就是:独立思考。


每一种生态都是和自身的历史发展相匹配的。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很多优越之处,正是其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中自然形成的。而中国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内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乍看是教育里的问题,而实际上是这个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的问题。这些留学生的家长们,未曾出生在一个自由思辨的年代,也多未曾经历过一个活出真实的自我。故而他们在给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亦是潜移默化地夺走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是对一道数学命题,一个函数图表的思考,而是对身边一切所能感知到的:人、物、情、事的探索和思考。家长总是出于一种由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对孩子发散性的想法与好奇心进行无意识的否定和打压。让其学会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忘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退一步讲,即使家长比较开通,孩子的好奇心与思考力没有丢失,在学校里,孩子也会被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同化”或“排斥”。那么,当这个孩子在国内上完初中时,他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没有思考内核的“收录机”了。这时再把他送出国外,他们在那种自由的环境下反而失去了依附的东西,于是一下子变得迷惑起来。

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这种迷惑中,有人彻底地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内心孤独而挫败,在国外看似时髦的生活根本不能填补他们在国内时就已形成的精神空虚与心理问题。于是他们开始放纵自己,拼命的旋转在灯红酒绿之间。有些人则尚能积极主动地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业。他们刻苦用功且目标明确。凭借在国内所养成的勤勉习惯跟聪明的头脑,还是拿到了很不错的成绩,取得了学位,然后留在国外,或是回国发展,都能得到不错的待遇。


第一种情况肯定是家长们不愿看到的,但是第二种情况同样也令人遗憾。因为,他们完全浪费了出国留学背后所包含的最宝贵的机会。那就是:自由地做一回 48 31916 48 15535 0 0 3895 0 0:00:08 0:00:03 0:00:05 3895正的自己。


一直以来,我们的父辈之所以像一枚枚螺丝一样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巨贾还是小贩,风光还是落魄,得意还是寂寥,其实从来都没有片刻摆脱掉中国社会这个巨型体制所带给他们的重负与限制。当我刚刚从国外回来时,给我最大的震撼,竟然不是我们国家那一日千里的城市建设,而是机场里、汽车内、大街上那些熟悉的黄色面孔上,一双双浑浊而充满压抑和世故的眼睛。眼睛是无法骗人的。虽然有人粗陋寒酸,有人低调奢华,但那双眼睛都是一样的。


我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如此复杂的大国,事实如何尚轮不到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晚辈下论断。可我能肯定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都还不可以也不适合冲破一些结构跟限制。


但是,出国留学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它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不苛求国内现行社会体制的前提下,去自由地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他们既不用担心社会的阻力,也不用在乎他人所强加的观点。他们能像饥饿的婴儿一样尽情地吮吸着各种智慧的母乳,同时可以真实地表达出任何不同的看法与感受。这就像一个久已关在小屋里的孩子,忽然重新光着脚丫站在海滩上。他抬头望着蔚蓝的天空,看那海鸥在其间自由地翱翔;他大胆地展开双臂,肆意地感受着自远方而来的徐徐海风;他静下心来,仔细聆听着不绝于耳的浪花声在不断洗刷着海岸。这时,他才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他才能去展望真正属于自己心灵的那片天空。

没错,活出自己。这无关乎任何意识形态,无关乎任何道德裁决,也无关乎任何价值理念。这只是简简单单而明明白白的一件事:真正健康而快乐的生活,不留有任何因缺乏自我审视而造成的遗憾。这才是出国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如现在国内很多年轻人在喊“理想”。但他们又有几个人真正把“理想”想清楚过呢?我相信,当一个人只有在没有物质和精神压抑的地方才能去以客观的角度来感受生活,只有在思想自由的环境下才能真正打开多维的角度去认识一个立体的世界和自己。而当把这一切想清楚后,无论是移居海外还是重回故国,他们都已在精神和思想高度上,完全不同了。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上,如果留学生带着父母那份深深的期盼,远赴重洋,千辛万苦,却仅仅是取得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学位,或是一个贴着“海外归来”的金标,纵使籍此获得了不错的发展,得到了人人羡慕的精英头衔,那也只不过是依然停留在了从父辈延续下的生活轨迹上。因为,那不过是满足了父辈在精神贫瘠的成长阶段所形成的唯一的自娱途径:虚荣心,罢了。


更有甚者,出国只是为了回来更好的“接替”父辈的资源或安排。这便更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唐代黄櫱禅师曾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意思是说,徒弟的见地如果跟师父一样,那么这个学习是不合格的。因为你学了一场,只不过是个鹦鹉学舌而已!这虽是禅门里的语言,但道理却各处适用。如果子女经过这么一段求学之后,其精神的觉悟最后又落在其父辈影子里,那么,这个传承是非常不成功的。因为它的精神实质没有随世代的更迭而发生实质的成长。也就是说,“富过二代了”,但却没有真正向“贵族”的方向发展。本质上还是在“土豪”的自负与不安下换换外衣。经历多了,但内心还是被压抑着,没有自由的选择。这就是前文所说的依然生活在“父母一辈那充满隐忍与矛盾的生活惯性当中。”


当从古传承的纯朴道德不在了,人们只能靠现实的攀比来获得心安。当深邃的精神给养不在了,人们只能依靠物质跟欲望来麻痹孤独与空虚。而当起码的独立思考也不在了,人们便只能像蒙住了眼睛的驴子,去一遍遍一圈圈地拉着磨盘在同一间小屋里消耗完一生的气力。在这个愈加全球化的时代里,我并不是一个唯西方论者。恰恰相反,我热爱中国经典,也支持习大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所表明的态度。实际上,我对西方文明有很深的批判,并相信中国文化是对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补充。但是,西方的文化教育环境,也确实能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一个宝贵而难得的机会。这个机会既不是“师夷长技”,也不是成为“风口上的猪”。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的机会。来跟随自己的心,活出一个真正自信而真实的自己。这样,人生就是幸福的。

留学,一篇记录我们共同成长的日记

我放弃了985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最新!2017THE泰晤士报世界大学声誉排名出炉!

美国大学考察日记:美国排名高的学校真的不好毕业吗?

血泪提醒,10名新生被哈佛开除,表情包千万不要乱发……

不是985/211的双非学生,留学申请牛校一定把握这些!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关注“鑫泉留学”微信公众号,最新的留学资讯,有趣的留学故事,实用的留学干货,海外趣闻(●′ω`●) !

▲不管什么留学问题都可以直接在【对话框】输入提问哟~

▲还可以【打电话】给我400-0660-111

▲扫码或戳阅读原文都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留学评估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