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黄文秀“老姐”的棒,这位北师大毕业的驻村第一书记,正在决战脱贫攻坚冲刺之路上全力奔跑!
苏傥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考录为云南省选调生。现为丽江市委组织部干部、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党委副书记(挂职)、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太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胸怀大格局,做好小细节;手握真本领,脚沾泥土香;心系百姓忧,建功新时代”,既是苏傥君的初心与理想,也是他的坚守与誓言。驻村一年多,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巩固提升”,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太平的脱贫攻坚工作,全村党建、基建、产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校园到社会、从大学生到公务员,广阔的农村把他“变黑了”,却让他的心“更暖了”。哭过、笑过、感动过,他和那里的人和山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也在一次又一次地淬炼中,享受着坚守理想的富足和为民服务的充实。
有人说他和他们是接过脱贫攻坚最后一棒在全力冲刺的跑者,也有人说他和他们是致富路上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而不顾自己的行者。他们虽是铁人和硬汉,而心里却呵护着最温柔的信念——“路在脚下,会越走越宽阔”。
太平村第一书记苏傥君:黄文秀“老姐”的棒,我接!
“5月20日前,我们需要完成太平村437户村民的新一轮入户调查,确保‘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清零,迎接今年下半年的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苏傥君说,他对今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有信心。
苏傥君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太平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自从2019年5月来到这里之后,他便没有了休息日。为了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他全身心扑在太平村里:为村小学建图书馆、更新新媒体设备;为在校学生筹电脑和冬衣;为彝族村申请建设基站,帮助因疫情留在村里的村民对接工作……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完成“巩固提升”的脱贫任务中,苏傥君希望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落泪:“老姐”的路我接着走
苏傥君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届毕业生,也是“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师弟。读书的时候,他和黄文秀就是好朋友,黄文秀是他最亲的“老姐”。
毕业那年,苏傥君特意去黄文秀挂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调研。毕业时,苏傥君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考取了云南省的选调生。
毕业前,苏傥君随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去黄文秀挂职的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调研,图为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百坭村与当地工作人员的合影(后排左一为黄文秀,前排左一为苏傥君)。
留在大城市会有体面、收入较高的工作,而到基层去,在异地他乡,选调生是光环,也是压力,需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当时,黄文秀和他还曾就当不当选调生讨论过。
“你不要去,太辛苦了!”
“那你为什么还去?”
黄文秀没说话,只是笑了。苏傥君回忆说:“老姐出事前3天,我们还聊过微信,交流工作心得。”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市区返回乐业县城的途中遭遇了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得知这一消息时,苏傥君正在入户,他忍着悲伤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在返回住处的路上,看着大片大片绿油油、长势喜人的烟叶地,苏傥君再也忍不住心里的难受,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苏傥君与黄文秀的微信聊天记录
“同为选调生,我们平时交流得很多,我十分理解她的不容易。她不光拼命工作,还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特别细致。为了百坭村的发展,她放弃休息、放弃恋爱,一心扎在村子里。我调侃她越变越‘土’,她总是哈哈一乐。”想起老姐奋斗一生的事业,苏傥君扎根基层的决心更加坚定:“老姐给我树起了一座标杆,老姐走了,老弟得沿着这条路继续走。”
上路:两眼一抹黑
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
太平村海拔2700米,距离丽江城区156千米,驱车行驶需要约3个多小时。汉族、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藏族和白族7个民族世代散居于大山深处。鲁甸乡是玉龙县贫困面较大的乡,太平村又是鲁甸乡贫困度较大的村子。
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经过一轮又一轮接力,玉龙县在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鲁甸乡作为“云药之乡”,主要依靠云南白药集团在这里建立的药材基地来发展药材种植产业。据统计,太平村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已经实现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远超过2019年公布的人均3750元的标准。2020年,驻村工作队的任务是“巩固提升”,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苏傥君(右)入户深入了解每户村民的实际情况
2019年5月,刚到太平村的苏傥君一个人住在村委会。“村部只有自己住,晚上从2楼下来上厕所都有点害怕,再加上高原反应,晚上睡不着,白天老是打不起精神。”苏傥君说起往事,还有一点惭愧。那时的他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两眼一抹黑,工作完全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那就多走多听多看多问多记。在苏傥君的7个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入户调查、开会讨论、与村民聊天时记下的各种疑问:每个村民小组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重楼、秦艽、木香、附子等中药材的功效和种植特点是什么,什么是CD级危房,建档立卡户看病报销的比例是多少,饮水安全的标准有哪些,硬化道路有哪些工序,申请项目资金需要走哪些流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有哪些具体要求……晚上的时间,苏傥君就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资料,思考解决办法。
年纪轻,大家对他的工作能力表示怀疑;语言不通,苏傥君就把自己的信息和电话印在小纸片上入户时发给大家,小卡片上印着“文字材料,你说我搞;复印证照,免费整好;乡镇办事,我帮你跑”;傍晚在村里散步,遇到谁家在田里劳作,苏傥君就会主动上去帮忙,借机与农户闲聊了解情况。
和村民交道打得多了,苏傥君总结出了不少独门心得,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把自己当外人。入户时,经常从上午7点干到饭点也赶不回去吃饭,老乡们总是很热情地留他在家吃饭。这时候看到老乡家的陈年旧碗,他也不用开水去涮碗,他知道,一旦有了这个动作,很容易造成隔阂,接下去工作就难开展了。每次看到老乡端上来的荤菜,一丝瘦肉都没有,吃不惯肥肉的他告诉自己:“必须吃,还必须吃得香香的!”就这样,苏傥君和村民们交了心。
有一次,箭牌组组长和组员因为工作安排问题起了争执,苏傥君得知情况后冒雨前去劝和。一进屋,就感到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苏傥君不慌不忙地跟大家拉起家常,岔开话题。等气氛缓和下来之后,他慢慢地切入刚刚引发争论的事情,对正确观点进行表扬,对有失偏颇的地方提出委婉批评,既维护了双方自尊,又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化解了纠纷。要离开的时候,小组长拉着苏傥君的手感激地说:“今天要是没有你,这组长我都不想干了。你虽然年轻,说起话来一套一套蛮有道理。以后干工作,我就跟着你了。”
“那是我驻村以来,第一次独立处理纠纷,其实心里很紧张,但没想到这么顺利。其实村民都很朴实,将心比心,能换来他们的真诚对待。”
苏傥君坦言自己之前是一个偏内向的人,不擅长与人交流,也不习惯在公共场合讲话,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社交达人”。
心愿:让孩子们读上书
村子里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苏傥君,亲切地喊他“小苏哥哥”,因为,这位“小苏哥哥”给太平村唯一的小学——太平村完全小学建了一座图书馆。
太平村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图书馆
儿童文学专业出身的苏傥君一直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方法。
到太平村的第一天,他就来到了这座只有116名学生和13名老师的小学。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多媒体设备只有一个喇叭;食堂桌椅有限,学生只能分批吃饭,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电脑更是稀罕物,大多数孩子从未见过;很多孩子没走出过小山村……
这深深地触动了苏傥君。他在心里为孩子们默默许下3个心愿:为孩子们修建多媒体教室,每人有一套御寒的冬衣,建成一所专门的儿童图书馆。
为了改善学校的条件,苏傥君把自己了解到的全部情况整理成报告,细致地描述了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照片,并联系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捐助申请。
校友们得知此事后积极支持和帮助:15台电脑从北京到丽江、途经玉龙辗转到了太平村;新喇叭也替换上了;食堂增添了桌椅板凳,孩子们能同时吃上热乎饭菜了;爱心企业、人士给孩子购买的冬衣、手套、文具,让孩子们过了个温暖的冬天。
学校里终于有了新媒体教室
心愿实现了两个,但建图书馆,一没经费,二没场地,书从哪来?
办法总比困难多,先从场地开始。
学校空间有限,在离学校不远的村委会,苏傥君发现了两间闲置的房屋。经过报告批准后,苏傥君拿下了这不足30平方米的场地,清理、检修,场地解决了。
没钱买书,那就网上发起募捐。2019年10月13日,苏傥君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为太平村儿童图书馆募捐图书的倡议。当天工作结束后,点开朋友圈,他惊呆了。看到倡议的亲戚、朋友、同学、老师都留了言并转发。他们肯定、鼓励的话,看得他再次泪流满面。
此后,苏傥君便不断收到快递通知。
“建图书馆的小伙子,你的书又来了,快来取,我们这边放不下了。”
每每接到这样的电话,苏傥君总是异常激动。每次去到乡里取快递时,都能拉回来满满一车。苏傥君感慨地说:“之前没有想到,一个倡议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响应。原来盼着能募捐到几百本书就很不错了,没想到收到了上千本;我原来以为收到的都是旧书,没想到大部分都是新书,好多人都是特意从网上买了寄过来的。深圳一个班级的学生,每人都捐了一本,还有写给村里孩子的信……”
场地和书都有了,工作人员呢?
平时苏傥君忙得脚不沾地,只能利用周末时间来整理图书。与完全小学校长商量后,他邀请了10个孩子担任儿童图书管理员,一起完成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工作。
一名学生给图书分类上架
“自从小苏哥哥来到我们村,我感觉一切都变了。在小苏哥哥的帮助下,我们学校有了电脑、音响、冬衣等,他给我们建了图书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现在我和伙伴们都特别喜欢去那里借书看。”五年级的李雪峰既是第一批小读者,又是图书管理员,这双重身份让他觉得很骄傲。
经过整理,太平村儿童图书馆一共收到2356册爱心书籍,包括文学类655册、历史类145册、科普类231册、品德类375册、绘本类766册、漫画类106册和其他类78册。
133天的努力后,图书馆终于建成。但由于疫情影响,孩子们推迟开学。苏傥君想着,开学后第一件事就是举办一个开馆仪式,把图书馆和书籍作为新学期的礼物,郑重地送给孩子们。
入户:“死缠烂打”钉钉子
“不是入户,就是在入户的路上。”苏傥君概括起工作简单明了,“只有真实了解每家每户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尽管有思想准备,到太平村第一次入户,苏傥君还是吃了一惊。那是去离居委会最远的小组,开车需要一个多小时,那里住着36户彝族家庭。当天恰巧有车的工作人员不在,苏傥君便和村党总支书记早上7点起床,一路换乘越野车、摩托车、拖拉机,辗转来到彝族村民聚居的大草甸上。但还有18户居民散居在山沟里,两人只好翻山越岭去拜访。
苏傥君在入户途中
为了缩短路程,村党总支书记带着苏傥君穿山林走小路,断裂的树干、树枝横亘路中,路面铺满了松针,稍不留神就会滑倒。缺少经验的苏傥君穿着短袖,脸上、手背和身体被划出无数道血痕。苏傥君清楚地记得,那天光步行就走了20多公里。
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那片彝族村民的聚居地直到2019年底还没有通讯网络。苏傥君说:“落后的基础设施深深地刺痛了我。”于是,为彝族村民申请建立基站就成了苏傥君的心头大事,每次县里的领导下来考察,苏傥君就积极反映情况。
“此前曾经有过多次建设基站的申请,但没人专门盯紧此事,最后总是不了了之。我特意留下了县长秘书的电话,每个月打电话询问进度以及还需要补充哪些申报材料。”苏傥君总结说,“想要做成一件事,必须‘死缠烂打’。”终于,建立基站的申请获批,今年3月已经开工建设。5月4日,苏傥君又一次来到这片彝族聚居区入户调研,发现基站已经搭建好了,就等着铺上线路了;家家户户的牛羊也比一年前多了不少。
见到他,彝族组组长一把拉住他要请吃饭,嘴里说着:“感谢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等信号接通了,生活就方便多了!”
看着小组长的高兴劲儿,苏傥君也很有成就感:“在村里做事就是这样,虽然都是些琐碎的小事,做成也不容易,只要踏踏实实做,总能看到结果。”
战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刚回到重庆老家没几天的苏傥君坐不住了,虽然这是他工作后难得的一个假期,他也想在家里陪陪父母和亲人,但一想到疫情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在被允许动身的第一时间,苏傥君就返回了工作岗位。
从2月回村并解除隔离后,苏傥君就一直忙碌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一线。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依靠外出务工谋生的年轻人只能焦急地等在家里,没了好几个月的收入。入户时,苏傥君把大家的焦虑看在了眼里,想方设法为他们对接外出务工的机会。4月再次入户时,当时的那些年轻人都已经出发。
也恰是因为疫情,留在家里的年轻劳动力多了,今年的春耕提前完成了。全村的药材种植从去年的4000亩增加到6000亩。这让苏傥君意识到劳动力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能不能把年轻人留住,转换成当地的生产力?
“药材种植的收益毕竟有限,我们考虑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药材种植基地、扶贫车间等方式,让大家不离家乡就有稳定收入;同时做好药材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苏傥君谋划着。
现在,苏傥君一边总结梳理太平村脱贫的经验,一边为太平村规划着未来,制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方案、垃圾处理方案、生态保护方案等。疫情一结束,就要再冲锋。
记者手记(文旅中国 秦丹华)
如果将脱贫攻坚比作一场接力赛,交到苏傥君手里的是最后一棒,他需要全力奔跑才能获胜。采访苏傥君的过程中,记者见证了他“全力奔跑”的姿势:只有晚上10点之后,记者才能联系上刚刚入户回来的苏傥君;采访结束后,他还要继续工作。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早上7点必须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记者曾问苏傥君投身基层,是否后悔过、动摇过?他很坚定地说:“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如果能同时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我这一辈子都值了。在未来几十年,值得骄傲的不再是房子、车子、票子,而是人生价值,能够在2020年、2035年和2050年投身国家战略,为实现民族复兴做出贡献,我是无比幸运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经过数年的脱贫攻坚,眼下太平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当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就愈发迫切,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是苏傥君等第一书记们面临的新课题。毕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终点也是新起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还要再加把劲,以临战的状态、决战的姿态、决胜的心态,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战疫战贫双胜利!
相关链接
-bnuweixin-
来源:文学院
作者:秦丹华
排版:杨越梅
责任编辑:赵敏如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