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获国际奖项!十年,600多名外国青年通过这个项目,用影像记录真实中国!
近日,2020第十六届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开幕式暨“金天使奖”颁奖典礼通过线上方式与观众见面。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中国文化体验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数百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年度最佳系列微电影奖。
2018“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展映仪式
2019“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展映式
疫情时期,“看中国”中外交流不停息
▲黄会林先生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与导演交流
“远程看中国”单元邀请到来自加拿大、南非、印度、俄罗斯等12国青年导演,通过与中方青年远程合作,以动画、图片、影像素材、图表等方式创作了15部“融媒体短片”,此外,还联络了西班牙、爱沙尼亚、罗马尼亚、巴西等国参与过“看中国”的青年导演们,拍摄了10部“回看中国”短片,分享了他们远赴重洋来到中国的体验经历,以及“看中国”对他们的深远影响。
新华社 | 10年,600多名外国青年用影像记录真实中国
“在华外国青年看中国”单元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在北京、武汉、重庆三地,来自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30名各国青年导演,围绕“农事·农家·农人”和“后疫情时代”的年度主题拍摄短片,展现中国农村风貌,记录中国农人故事,呈现疫情后中国各行各业的复苏和发展。
“看中国·湖北行” | 影片《坚守·我与武汉在一起》
2020“看中国·重庆行”
文化考察活动
《本草堂》导演MARINETTE与纪录片
主人公卢忠银医生
导演KALIM USAMA与
制片人任超正在采访
当地居民
此外,“看中国”大电影项目也在疫情期间完成了拍摄剪辑。9位在华外国青年受邀参与,分赴福建、广东、云南、内蒙古、北京、陕西、云南、四川等地,从除夕开始接力式拍摄,拍摄了9部“新锐导演看中国”短片,并共同剪辑完成了一部85分钟大电影《路:外国青年看中国》,目前正在申请龙标,计划年底登陆院线。
《光明日报》:透过外国青年的镜头“看中国”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自2011年创办以来,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看中国”项目已走过十个年头。“青年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人生阶段。‘看中国’活动通过文化体验的方式,促进了外国青年一代对中国的认知。通过外国青年独特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更为丰富、立体、充满文化底蕴并且朝气蓬勃的中国形象,看到了超越语言、国界、种族的人类之爱,看到了不同国家的青年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和积极评价。‘看中国’短片的宣传效应不断发酵,培养了一批批爱华、友华的青年火种,探索了一条依托高校、依托青年的对外联谊之路,开创了一条跨学科、跨学界协同式影视教学的新模式。”10月25日,在重庆举行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十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上,“看中国”项目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总结道。
▲第八组与京西稻传承者合影
用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态记录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情
这些令人欣喜的“发现”,也让人陷入深思。它告诉我们,虽然伴随互联网发展,通信传播越来越便捷高效,身处地球村的人们联系往来越来越密切,但世界对中国仍存在臆想的成分,很多通过图书、新闻等媒介形成的认知与真实的中国存在偏差甚至是对中国的误读。因此,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必要又紧迫。
带着“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到底是什么样子,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又是怎样的景象”的问题,从未踏足中国的外国青年电影人在中国志愿者的协助下与中国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拍摄完成一部部10分钟左右的纪录短片。从繁华摩登的都市,到闲适恬静的乡村,从兰州拉面、重庆火锅,到羊皮筏子、秦腔,从历史人文景观到普通百姓家庭,他们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
“到中国前我希望发现中国和我们国家的差异所在,但我到这之后,看到更多的是两个国家、两国人民、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俄罗斯姑娘艾丽莎·帕什科娃选择以“贯通”为主题来拍摄。她解释:“我的家圣彼得堡有很多桥,所以来‘桥隧之都’重庆,就有一种亲切感。桥梁连通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人们出行便利了,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印度国立设计学院的杜鲁夫·萨迪加在拍摄短片《磐石》期间,一天有20小时与蒋家人一起度过。“蒋妈妈取笑丈夫的大肚子,同时她对女儿严厉又关心。这些生活琐事和发生在我家乡的无数家庭故事一样,不需要语言讲述,我也能懂。”
“这些艺术家不仅是观察者,更是文化体验者、参与者。他们在平等、尊重与包容的心态下,以他者身份用影像记录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情,找出一个个关于中国的答案。”北京大学教授俞虹指出。
易县调研小分队▲
从拍中国到爱中国,很多外国青年的观念甚至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翻看外国青年的创作感言,“感激”“改变人生”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葡萄牙教师龚赛乐半开玩笑地说:“‘看中国’应该改名叫‘爱中国’,它让我们每一位参与者都爱上了中国。它或多或少都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轨迹。”很多外国青年如今已成为专业的电影人,不少人是从“看中国”起步的,巴西的佩德罗·尼西就是其中一位。2016年他参加“看中国·新疆行”,创作了《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在国内外多个重要电影节获奖。因为这部短片,尼西被业界“猎头”发现,获得了第二笔资金。于是,他又与一起参加“看中国”项目的卢卡斯合作。尼西动情地说:“我很感激‘看中国’这个项目,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我。”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将这个项目比喻成一条影像之桥。他说:“它加强了中外青年之间的跨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对人类文明交流互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落地海外媒体,让观众通过中国故事影像之桥找寻到世界价值
2019年年末,“看中国”项目与美国鹰龙公司达成合作,落地北美本土新闻网和电视台。今年以来,“看中国”的作品登陆美国城市卫视下设的五大平台和美国主流新闻台CBS加盟台多媒体官网。其中,美国城市卫视通过卫星频道、无线频道、有线频道、IPTV和新媒体手机终端每天24小时播出,覆盖全球观众人数超过3500万。“换个视角看中国,请外国学生用视频拍摄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真实反映中国的巨变,这个视角非常新,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更多其他国家的人看懂中国,自觉当好文化传播的使者。”美国约巴林达市议员黄瑞雅观看作品后如是说。
在多方努力下,“看中国”项目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化——巴西指导老师丽娅·米洛在圣保罗大学组建了“看中国”大家庭,定期召集参加过“看中国”项目的青年人聚会;意大利的吉安·卢卡·桑保罗2017年来中国时只会说“你好”“谢谢你”,如今已能使用流利的中文聊天;曾参加2017“看中国·深圳行”的劳拉·巴佐托在河南一家跨国企业开始了她的中国生活……
正如伊朗青年尼基塔摩尔所说,“看中国”让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找寻到了世界价值,它是全球年轻人沟通的平台,而最终它会成为全世界人与人心灵联结的桥梁。期待“看中国”推动更加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
-bnuweixin-
来源: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新华社、光明日报
排版:李欣妍、范珂心、吴谱乐
责任编辑: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