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湾区,创新打造“教育硅谷” !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正加快珠海校区改革步伐,加紧谋划“教育硅谷”体系建设,聚焦教育创新,提出打造立足珠海、面向湾区、辐射全国的“教育硅谷”,将集合大学、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逐步形成教育创新良好生态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引领。
近日,《南方日报》刊发整版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立足湾区,创新打造“教育硅谷”——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22年前,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北师大瞄准时代发展契机,南下开办珠海校园,发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特色,开拓创新、担当实干,大力推动区域教育及社会发展。
近年来,发挥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和创新氛围,依托北师大教师教育传统优势资源,珠海校区正在加速建设卓越教师尤其是国家急需学科师资培养的南方高地。
北师大常务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表示,学校将始终坚守教师教育核心使命,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加大对珠海校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深化“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并推动向“两翼一体”迭代升级,稳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校园航拍图
教育报国 师范初心
近日,北师大珠海校区一批校园提升项目有了新进展:理工综合体启动外立面幕墙工程施工,预计今年投入使用;未来教育大楼项目进入地勘工作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回顾珠海校园的发展历程,一晃已20余载。如今,众多建筑、广场及一草一木,都见证着北师大南下办学以来,一路敢闯敢干、积极改革创新的奋进历程和发展成果。
抚今追昔,北师大珠海校园诞生于中国教育吹响大发展进军号的关键节点,回应彼时社会各方对高等教育发展、优秀人才培养的强烈需求。在近20年的发展基础上,珠海校区于2019年获批建设,逐步打造具有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南方校区。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校园
木铎金声长振,师范底色一脉相承。
对于北师大而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始终是办学育人的内核所在,一代代师生赓续传承、初心不改,深刻写入学校改革拓新的发展史中——
学校的建设筹划,可追溯至梁启超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他曾为学校的建立发展四处奔走,坚定支持其师范办学定位,并多次为师生发表演讲,表达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关切;
北师大老校长陈垣一生励精图治、乐教爱生,担任校长长达40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耕耘,坚持教导学生要为“使关于中国学问的研究水平走在世界水平前端”而努力;
如今,北师大构建起以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的一体化办学格局,其中珠海校区作为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区域的教育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着眼优势 全盘激活
不久前,首批137名“志远计划”毕业生奔赴27个脱贫摘帽县基础教育一线,正式开启教师生涯。“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将所学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杨发光是其中一员,满怀热情与期待。
2020年,北师大在教育部支持下首设“志远计划”,按照“省来县去”原则,面向当时最后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省份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培养志存高远、乐教适教的基础教育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此基础上,国家于2021年启动“优师计划”,加大力度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师范人才。5年来,北师大累计招录定向就业师范生2770人,覆盖21个省份,培养规模居全国高校之首,为中西部培育“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注入了强劲动力。
“优师计划”师范生交流研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探路者和排头兵,北师大发挥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和教师教育领先的师范优势,重点在珠海校区布局定向就业师范生培养任务,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
为更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珠海校区逐步探索实施“2+2”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创新实施“双院制”“双导师”“双实践”制度——
在“学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中,学院以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主导,书院则侧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方面,由学业导师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中小学特级教师担任校外实践导师,定期指导教学观摩与实践;
推行“双实践”制,则重在探索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教育实践实习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参加暑期教育实践
近年来,北师大珠海校区持续探索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为教育一线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以2024届本科培养为例,1045名毕业生中有605人从事教师职业,占比超57%。此外,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承接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培养任务,打造未来教育家的培养重镇。当前,该校区已形成完备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正朝着“四有”好老师培养示范田这一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事实上,珠海校区加速跃升、成果迭出背后,离不开学校对学科建设的统筹谋划,其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切实需求,重点在珠海校区布局建设四大学科板块,包括以文理基础学科、计算机相关学科和统计与数据科学为中心的基础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需求的工科,注重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应用文科,以及突破学科壁垒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珠海校区已被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中“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开展实验教学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为人才培养提供关键支撑。珠海校区通过搭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体系,打牢办学基础优势,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不断打造大学内涵发展的新高地。
一子落而满盘活。依托特色鲜明的学科布局,珠海校区加快探索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工实验平台等,推动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提速,如今在整体迁建、部分移植、孵化新增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基础上,已独立获批3个国家部委科研平台、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16个市厅级科研基地。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学科整体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顶层设计,统筹做好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学科的布局设计与均衡发展,使学校支撑广东的优势更加鲜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说,学校还将持续加大人才发展长效投入,创新人才引用方式,促进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大学发展提速见效,高端人才便纷至沓来。
截至目前,珠海校区现有51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40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24人入选广东省人才项目,获批1个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去年,该校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了在珠高校产生的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
扎根湾区 服务所需
去年11月,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下称“教博会”)在珠海举办,100余场高水平论坛、1100余场互动工作坊、2200余项创新成果亮相,千余名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共话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教博会由北师大主办,是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教育创新改革的教育盛会。2018年以来,学校将教博会落户珠海,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中国教育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第六届教博会开幕式现场
这是北师大依托珠海校区建设,发挥优势服务区域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珠海校区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尤其在师资培养培训、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扎实推出系列举措,切实促进教育强省建设——
自2019年以来,校内各单位面向广东开展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约500个,覆盖超25万人次,其中超23万人为教师、校(园)长;
共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构建了面向广东21个地市的教师培训体系,并完成广东省“新强师工程”省级培训项目、承担广东省初高中文科名师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建设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粤港澳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联盟,在广东省形成首个省级学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的完整体系;
与珠海市签署《合作提升珠海市基础教育质量框架协议》,遴选21所珠海西部地区相对薄弱学校,开展“珠海市基础教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工程”;
构建以珠海实验幼儿园、珠海实验学校金凤校区(小学部)、东岸校区(初中部)、香山校区(高中部)一体化管理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实验直属附校集团,大大促进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
王守军表示,接下来,珠海校区还将实施省级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以“一校一策”对粤西粤北地区师范院校开展精准帮扶,切实助力广东师范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理工综合体(在建)
地处湾区、面向港澳,北师大更是注重在珠海校区投入优势资源,搭建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有力促进湾区融合、人心相通。
其中,学校承办香港晋升教师内地学习团项目,已举办3期,共培训283人;承办澳门中小学骨干校长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培训班,当前正在推进第二期培训,将累计覆盖澳门中小学校70余所;组织实施“看中华·港澳青年影像计划”“粤港澳水资源探索之旅”等项目,持续深化粤港澳教育交流与合作;定期面向澳门教师开展宪法、基本法及国家安全法等系列培训,促进澳门师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系列部署背后,是北师大始终面向国家和人民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学实践基地、培训基地亦是同样考量。
比如,学校成立“乡长学院”,积极开展“新时代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乡镇长培训工程”,已开展10期培训,参训学员覆盖全国460余个乡镇;持续面向广西,贵州、四川、河南、山西、广东等地开展订单式乡镇长以及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累计培训共4200余人次。
弦歌不辍,继往开来。如今,北师大正着力把珠海校区打造成为卓越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南方高地,以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大湾区建设的科研创新高地。
王守军表示,未来,学校将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职责使命,坚持主动作为、深化改革,不断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以在珠海打造以教育创新为特色的“教育硅谷”为抓手,持续激发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全方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珠海校区教育实践案例
多位院士坐镇珠海校区
近日,北师大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做客“珠海大讲堂”,向公众介绍新近发现的新污染物的防范与治理,内容深入浅出、干货满满,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在珠高校产生的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长期研究环境科学,曾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0多篇,被引177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达50件。
余刚所任职的北师大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注重前沿科学的探索研究与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整合不同专业学科优势,突破了众多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今年4月,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重点项目“面向美丽中国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战略研究”在珠海正式启动。作为该项目组负责人,余刚介绍,团队将聚焦新污染物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深层次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以切实方案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战略支撑。
院士资源是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提速器”,北师大珠海校区的水科学研究中心也是典型例子。
该中心于2019年成立,依托珠海校区区位优势,发挥学校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优势,面向大湾区发展规划水安全重大需求,围绕水利工程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研究,并邀请长期深耕水安全与生物毒理学领域的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黄浩勇加盟,为研究院建设装上强劲引擎。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北师大珠海校区乐育书院、弘文书院19名学生组成“筑梦云滇”实践队,前往云南省广南县第十中学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寻访获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的教师农加贵,以见贤思齐、以德立身,进一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真正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寻访“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农加贵
今年,1133名师范生奔赴18个省、57个县市、63个教育实践基地,参与为期两周的暑期教育实践。
“我是一只从太行山飞到凤凰山的‘候鸟’,深知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我的家乡山西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之一。”2022级“优师计划”师范生悦满田园参加了此次实践活动,十分感慨,也很期待未来自己能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师范生们矢志不渝的目标与追求。
近年来,北师大珠海校区把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抓手,以成果导向提升育人实效,持续深化社会实践内涵式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格局。今年暑期,该校精心策划12个专项行动,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教师信仰养成、奉献服务社会、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基层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设置了多个自选主题。
暑期实践队带队教师金俞表示,学生通过教育实践和社会调研,将逐步丰富未来教师的社会角色情感、强化社会责任认知,加强理想信念和师德养成,从而坚定从教初心、树立职业理想,努力成为立志扎根基层教育的卓越教师。
为广东教师成长提供优质平台
2018年,北师大挂牌成立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这是广东省、珠海市与北师大共建珠海校区协议签署以来的首个落地建设项目,也是广东成立的第10家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成立以来,该中心以“师德+”教师教育为引领,以名师培养和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为抓手,以高质量项目实施为载体,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师范院校-市、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共同推动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工作机制,融通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师培训资源,推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提供保障。
职后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北师大在珠海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工程,遴选了21所珠海西部地区相对薄弱学校,实施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培训三大项目。截至目前,名校长项目已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8期次,累计410学时;名师项目开展线下专题讲座9场,入校指导12天,培训近百人;名班主任项目开展线下专题讲座7场,入校指导4天,培训近60人。
接下来,北师大拟在教育部支持下,与广东、珠海合作共建国家级教师培训学院,打造成为服务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培训模式创新的高端智库、服务港澳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依托国家级教师培训学院建设,学校还将打造港澳中小学教师培养基地,联合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探索开展教师联合培养,鼓励港澳在职中小学教师到珠海校区攻读教育专业博士,并建设港澳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组织三地中小学教师开展访学交流、协同教研等,为湾区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bnuweixin-
来源:南方日报、广东教育头条
排版:王子依
责任编辑:岳天舒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