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设真实情境难在哪里?

杨晓哲 教育技术 2020-09-01

第453篇原创文章

从理念上,考察一个情境是不是真实情境并不复杂。


如果这个情境只是一个导入的故事,不能算真实情境;


如果这个情境只是一堆背景的资料,也不能算真实情境;


如果这个情境只是创设的虚假可能,甚至远离事实逻辑,远离学生生活或远超学生认知范畴,也不能算真实情境。



因此,不是真实情境的情况非常多。那么,什么才是真实情境呢?也就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或认知范畴,真实性更高,且能够在真实情境里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1

真实情境并不复杂


这样的真实情境,不是导入,不虚假,不是单纯信息,而是学生不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的情境。甚至通过多个典型的真实情境,大单元的深度学习,伴随式的过程性评价,就可以帮助或引导学生们达成学习的目标,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01

既然,道理并不复杂,但是为什么根据学习目标,素养目标,设计评价,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单元学习,开展学习活动会那么不容易呢?

01



2

一个真实情境的分析


我想到了一个例子,上个月,马斯克发布了新的特斯拉皮卡。马斯克非常满意这辆车的外形设计,对该车的安全性自信满满,然而,在发布会现场,意外发生了。马斯克演示了两个场景,证明玻璃的安全性。




02

第一场景:让钢球从离地3米的上空抛下,撞击汽车玻璃。


第二场景:让演示者徒手扔钢球砸向汽车玻璃。


02


从3米多高落下的钢球砸中这款皮卡使用的防弹玻璃时,玻璃也毫发无损。


接下来,信心十足的马斯克指挥助手将同一枚钢球扔向前窗玻璃,意外却发生了:玻璃被砸碎了。





估计,演示之前,大家都觉得这两个场景肯定都没有问题。万万没想到,第二场景竟然现场把玻璃砸碎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发后,媒体寻找人们撰文解释。如果媒体找到你,你会如何解释呢?请分析回答。



在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中,想要解释并不容易,你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经验,才能尽可能地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如果学生们面对这样的真实情境,他们又会如何展开探究呢?又需要哪些引导性的关键问题或子任务,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索呢?这就是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有意思的是,我们还真的看到了媒体联系科学家之后的解释。


3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美国东南路易斯安纳大学的物理学家Rhett Allain给出了背后的物理学解释。在一篇刊登于《连线》杂志的博文上,Allain用简单的力学知识阐述了这一事件的机理。


Allain首先分别估算了这两种情况下,玻璃受到的冲击力,也就是冲量大小。


首先是从高空落下的钢球。从上文的动图可以看到,马斯克的助手爬上了一架梯子,随后将小球沿着管道释放。这样的过程,可以用最简单的中学物理知识来模拟:钢球的下落近似于自由落体。因此,钢球最终砸向玻璃的速度,就完全取决于它的下落距离。


这样的距离如何估算?Allain注意到了两个细节:第一,如下图所示,钢球从出现在管道的底部,到落在玻璃上,这段时间是可以通过数帧数准确算出的。Allain测得,这段时间是0.267秒;


另一方面,根据下图进行估算,可以认为这段距离,是钢球完整下落高度的十分之一。将这些信息带入自由落体的公式(重力加速度g取9.8 m/s2),算出钢球的下落距离是3.5米。因此,钢球砸向玻璃的速度是8.3 m/s。


下一个问题,是估算这枚钢球的质量。对此,我们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可以根据在售的钢球进行估计。在市面上,这样一枚棒球大小的钢球,质量大约是4.2磅(相当于1.9千克)。


于是,Allain采用上述数据,算出了钢球落下的动量为15.7 kg·m/s


那么,当马斯克的助手进行破坏性的一掷时,钢球的动量是变得更大了吗?


同样,Allain对这个过程中的动力学数据进行了估算。为此,Allain首先根据视频,做出了以下3条假设:

· 助手投球时,钢球与玻璃的初始距离是1米;

· 钢球在飞行过程中,加速度保持不变;

· 通过视频判断,钢球的飞行时间大约为0.27秒。


基于这样的假设,我们很容易算出钢球砸向玻璃的速度是7.7 m/s。相应的动量也随之得出:14.1 kg·m/s


慢着,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砸碎玻璃的这一掷,动量是14.1;而钢球从高空落下时,动量更大(15.7)。即使考虑到估算过程中的误差,自由落体的钢球对玻璃的冲击力,至少应该与掷向玻璃的钢球相当,但为什么两块玻璃的状态出现天壤之别呢?



问题的关键


Allain指出,造成不同结果的关键区别,在于两种情况下玻璃安装方式的差异。


小球自由落体时,玻璃是被8只夹具固定住的。这种固定方式不是完全刚性的,允许玻璃在受到冲击时,出现一定的位移。


但当同样的玻璃被镶嵌在车门中,玻璃被牢牢固定住,位移的空间远远小于前者。


上述计算已经告诉我们,在这两种情况下,小球以几乎相同的速度(或者说动量)撞向玻璃,随后受到玻璃的作用力而停下来。当玻璃被嵌在车窗中时,玻璃的位移(以ST表示)较短;而被夹具固定的玻璃,位移(Sg)更长。


绘图:RHETT ALLAIN


根据动能定理,我们知道玻璃在这一过程中做的功等于作用力与距离的乘积W=F·S。


这时,你可能已经发现端倪了:玻璃做的功等于小球动能的变化,而玻璃做功的效果,都是让小球停了下来。小球初始动能相当、最终的动能都是0,因此,这两种情况下,玻璃做的功相等。


终于,答案呼之欲出:被嵌在车窗中的玻璃位移更短,因此受到的作用力更大。基于现有的数据,我们无法准确计算两者作用力的差距。Allain做了一个简单的假设:被夹具固定的玻璃受到冲击时,位移为1厘米;嵌在车窗里的玻璃位移2毫米。这时,后者受到的冲击力,是前者的5倍之多,因此破裂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03

可见,发现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如何将真实情境与学习目标背后的结构化知识紧密关联,并设计好递进的子任务。否则,一个过于复杂的真实情境,学生可能完全不知道如何解决,也不清楚如何开始分析。


另一个难点在于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教师不能过早地公布答案和步骤,而是要引导其思维的发展,要有耐心,要让学生学习真实的发生,并提供更多的学习工具。理解学生学习建构的过程变成了教师的宝贵经验。

03




推而广之

真实情境·三点体会


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不能单纯以教师讲解的方式全盘托出,这样的方式容易陷入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需要隐藏在真实情境的单元任务后面,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建构;


看上去像是仅仅针对个别真实情境的学习深入分析,又不仅仅限于个别情境之中,而具备了更广泛的迁移能力,从而形成了新的循环迭代过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