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读书为什么留下的都是刻苦勤奋的故事?

许锡良 小花生网 2024-04-03

檩子:许锡良是一位师范学院的教育学教授,他写了不少关于中国教育的评论文章,经常在各大报刊发表。本文转载自他的公众号“许锡良看世界”,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比较激烈的,拿来和大家分享。




中国人读书为什么留下的都是刻苦勤奋的故事?

文|许锡良


说起中国人读书,几乎都是近乎变态的的刻苦勤奋的故事,有如中国人讲孝,也要达到变态的地步一样。中国的古人是非常容易走极端的。


我们还是先看看几个中国古代刻苦勤奋读书的故事吧。


那个关于读书最变态的故事当数悬梁刺股莫属了。这个故事说,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而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类似这样的刻苦勤奋读书的故事,还有焚膏继晷的典故,说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据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


另一个典故是“勤能补拙”的故事。说的是诗人画家郑板桥,他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类似刻苦勤奋读书的历史故事,还有“映月读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长明灯下苦读”、“欧阳修铺沙识字”等等,贯穿千百年。而关于必须刻苦读书的诗词、格言警句,也是多得不计其数。比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映月读书: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看过这些故事,我们对台湾的儒家学者王财贵先生的《论语》读书法就一点也不稀奇了。王财贵读经教育——大量读。具体的方法就是六个字:“小朋友,跟我念!”小朋友连读一个小时,疲劳了怎么办?王财贵说,大量读!小朋友想出去玩怎么办?王财贵说,大量读!小朋友每天读了又读,心生反感怎么办?王财贵说,大量读!读经过程中遇到一切障碍,都要靠读经本身来解决,问题全在读得太少,读多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王财贵的读经理论。


这对于从事读经教育的老师来说倒是非常轻松,责任与压力都完全在学生这一边,作为老师的人,只需要送给学生六个字:“跟我念,大量读”,或者送给学生四个字“刻苦勤奋”就够了,剩下来的,负责看管学生读经的老师,只要拿着戒尺,随时监视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就足够了。多么偷懒而又有师道尊严的教育方法。难怪,在中国的学校里那么容易推行下去,一些学校给孩子们读经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事情,只要用那个永远不会弄懂的经书把孩子们的时间、精力、大脑都占据了,看你们小屁孩们还怎么心思活跃,充满好奇,看你们还怎样活蹦乱跳?简单、实用、背诵成果显著,真是何乐不为呢?


这里必须弄清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人留下的关于读书的故事,都是刻苦勤奋的故事?读书学习,真是那么枯燥乏味的事情吗?如果是那么枯燥乏味,毫无乐趣,为什么还要逼孩子们去读这些东西呢?还有就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古人读书读得那么痛苦?


其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名篇《伪知识阶级》一文中已经有一些回答了。陶行知先生说,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读的东西,大多是没有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伪知识。他说“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比如知道冰是冷的,火是热的是知识。小孩儿从手摸着冰便觉得冷,从摸着冰而得到‘冰是冷的’的知识是真知识。小孩儿单用耳听见妈妈说冰是冷的而得到‘冰是冷的’知识是伪知识。小孩儿用身靠近火便觉得热,从靠近火而得到‘火是热的’的知识是真知识。小孩儿单用耳听妈妈说火是热的而得到‘火是热的’的知识是伪知识。”


如果孩子学的是真知识,即有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是在做中学到的有体验、有身体温度的知识,那么这是完全符合孩子的自然天性的,自然是不用那么刻苦了,又加勤奋,还痛苦不堪,也不见得能够学到什么真东西。中国古人读书,只是背诵,不求甚解,有时甚至是囫囵吞枣。学起来自然是十分痛苦的。但是,为什么还要读下去呢?是因为,历代皇帝为天下的英才设计了一个消磨思想才华的圈套。那个圈套,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天下英才的大脑掏空,塞满圣人的道德章句,变成一个个老古董,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世事啥也不懂,然后江山就稳固了。


陶行知先生说:“皇帝必得要收拾这些天才。收拾的法子是使天才离开真知识去取伪知识。天才如何就他的范围,进他的圈套呢?说来倒很简单。皇帝引诱天才进伪知识的圈套有几个法子。


一、照他的旨意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吃好饭的希望。俗话说:‘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伪知识的功夫做得愈高愈深,便愈能解决吃饭的问题。


二、照他的旨意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做大官的希望。世上之安富尊荣,尽他享受。中了状元还可以做驸马爷,娶皇帝的女儿为妻。穿破布、烂棉花去赴朝考的人,个个都有衣锦回乡的可能。


三、照他的旨意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荣宗耀祖的希望。这样一来,全家全族的人都在那儿拿着鞭子代皇帝使劲赶他进圈套了。倘使他没有旅费,亲族必定要为他凑个会,或是借钱给他去应试。倘使他不去,又必定要用‘不长进’一类的话来羞辱他,使他觉得不去应试是可耻的。全家、全族的力量都做皇帝的后盾,把天才的儿孙像赶驴子样一个个的赶进皇帝的圈套,天下的天才乃没有能幸免的了。”


中国古人留下的真知识的书是如此之少,变成八股之后就更惨,而读书过程,又不准许质疑问难,更不可以怀疑圣贤的道德章句,这对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摧残,对于儿童的天性来说,自然是横逆的,痛苦的,儿童读经自然是十分的痛苦。


因为,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问、好弄清一个事情的究竟,然而,这里读书只有背诵,没有思想交流,没有自然探究,当然是无滋无味的。更何况那些古圣贤们留下的文字本身就是概念不清,逻辑缺乏,没有问题,也没有推理论证的一堆笔记、语录体文字,而且常常用字生僻,错字连篇——后人为尊者讳,美之名曰:通假字,假借字。弄得后人一头雾水,歧义多多。读这样的书,以及这样读书,自然是没有趣味的。然而,看在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做人上人的份上,还得忍受着。这就是中国古人一谈读书就只有痛苦不堪,学了一种变态的忍受术,无数的折磨办法去适应这种非人的学习。仅那长达近1400年的科举考试,不知道将多少中国男儿折磨得死去活来,难怪,中国男儿血性少,抗击外敌时,常常胸中竟无一策,手无缚鸡之力,不败才怪。


其实,人的自然天性是爱好学习的。甚至可以说,人与许多动物相比,缺乏了天然的生存本能,但是造物主却赋予了人一个最重要的生存本能,那就是人的学习本能。你看那婴儿,没有任何人告诉他要学习成年说话,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学会了成年的说话,并且理解了成人的意思,几乎是毫不费力的,自然而然的。而到了成年的时候,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却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却也未见得有什么效果。


真正的学习,一定是符合儿童的自然天性的。一本符合儿童心理,充满了问题与探究意识的书,自然是容易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这时读书学习过程中的废寝忘食,就是一种自然愉悦的身心状态,也不会感觉那是一种痛苦的付出,要求必须用黄金屋、颜如玉、千种粟来补偿那种痛苦之后的得失了。


说到底,中国古人缺乏了思维的乐趣,只知道背诵与记忆,那当然是痛苦的。你去看一个3岁的孩子,一天要问多少个为什么,如果这些为什么,变成了书,变成了一个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个究竟,学习怎么会是一种艰难痛苦的事情呢?


记得牛顿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所谓的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这句话曾经让无数的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嘿嘿,你看洋人不也强调刻苦与勤奋吗?其实,这句名言后面,还有一句话被强调刻苦勤奋的中国人给砍掉了,那就是“但是,那1%的灵感,远远比这99%的汗水重要。”确实是这样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付出那99%的汗水,但是,只有牛顿的大脑才会有那1%的灵感,没有这1%的灵感,便无论付出多少汗水,也成不了牛顿。


学习是人的最大本能,按照人的本能做事,既不需要勤奋,也不需要刻苦。创造是人的自然天性,按照人的自然天性去做,简直是顺乎天道的事情,有何艰难?


爱迪生的发明,实验多少次都失败了,然而,他的乐趣不在于最后终于实验成功了,而在于每一次实验的乐趣,那种实验前充满的期待感,实验之后的惊奇感,真的是令人快乐无比,废寝忘食,这与中国人做某事之前,先痛苦加刻苦再勤奋一番,看重的是科举成功之后的高官厚禄、做人上人的快感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人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高考,以及各种考试,都是敲门砖,除了敲开富贵成功的大门,没有任何其他价值。前面都是付出,没有趣味,没有享受价值,只有结果才是我们所要的。生个孩子也是这样的,孩子小就只是尽义务,非常痛苦,负担沉重,毫无做人父母的乐趣。只有孩子长大了,再用一个大大的“孝”往他头上一压,然后就开始剥夺孩子奉献来的劳动成果包括他的身心自由。养个孩子简直与养一头猪没有什么不同。养猪只望杀了吃肉的乐趣,哪里有什么喂养过程的乐趣?


中国古人留给后代的刻苦勤奋读书的故事,还是扔进博物馆好,不要跑出来毒害我们的孩子了。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本能去学习,去创造,去尝试,那么苦也是乐的,懒也是勤的,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其实都是那些想偷懒的人创造出来的。他们不想那么勤奋地背诵,因此,发明了电脑代替自己记忆,他们不想计算得那么辛苦,因此,发明了计算机代替人的大脑计算,他们不想走得太辛苦,太勤奋,因此,发明了汽车、火车、轮船与飞机,那个不想跑到山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挑水喝的和尚发现了用虹吸现象解决饮水难题……,


其实我们不难分辨不是那些墨守成规的刻苦勤奋的人创造与改变了这个世界,而是那些富有灵光闪现的想法,具有叛逆精神,然后去努力实验的人,他们常常被世俗的眼光误认为是懒惰的人,是他们创造与改变了这个世界。


来源:公众号“许锡良看世界”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公众号: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文图书

周二:国内外实用有趣的教育方法

周三:英语学习和阅读资源

周四:带来新视野的文章

周五:电影、动画、音乐、纪录片

周六:美好生活画报

周日:引发深度思考的教育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