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爸爸的自述:陪伴孩子三年,我做到了什么,没做到什么
本文由作者@林愈静-顾家男 授权小花生发布,原标题:三年,做到了什么,没做到什么
前几天看到一个美国人写自己的经历,他有个Startup公司,刚拿到天使投资,是个软件工程师,老婆也是程序员,两个人都要上班。在他公司拿到投资时,他第二个孩子出世了,他大致写了一下自己处理家庭和工作的方法,种种忙碌。
他提到一个理论,关于人的一生取舍,他说好像你顶着很多的球,有的是橡皮球,有的是玻璃球,橡皮球掉了,是可以弹起来的,玻璃球掉了就摔碎了。玻璃球代表那些失去就不再有的机会,比如,陪儿女一起成长的几年。他每天一定会抽出至少三个小时陪孩子玩,风雨无阻。白天孩子上全托,下午他接孩子回来,无论多重要的会,都不会安排在这段时间,宁可错过,因为会议是橡皮球。
然后看到王朔说自己的母亲,王朔说你不要以为亲情是天生的血缘关系,他和任何其它情感一样,需要你付出和经营,小时候王朔的妈妈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人民服务,唯独不关心自己的家人。王朔写到他十几岁时扁桃体发炎要做手术,妈妈居然都没有去看他(在同一个医院,妈妈赶赴另一个自己主持的手术)。当然,在妈妈的描述里,她是很心疼孩子的,但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王朔和母亲到现在的年纪,仍然无法和解。王朔无法解开心结,王妈妈则觉得很无辜。
成年之后就比较喜欢看人物传记,其实是想从不同的人生中取得参考(因此,我老了一定会写自传,将我获得的人生经验写出来给人聊做参考),但人物传记里甚少有人写到自己和孩子与家人的相处,尤其是中国的人物传记,好像动手写传记的人都觉得自己才是宇宙的中心,自己做的事才是值得记录的。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生传记是不完整,也没有可参考的价值。
在一天天的紧张忙碌里,不知不觉大女儿都快四岁了。最近的日子,觉得她突然之间长大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突然懂事乖巧,变成另一个人,我好多的奢望,变成真实。看着她们俩在一起玩时,有有限的话语一问一答的情景,无论多少烦恼和工作生活的压力,都消弭了。有那么几天,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和安慰。那种温暖的感觉,是我人生中不曾有过的。而这种两个孩子一起成长的情景,在中国是久违到令人陌生了。
三年多来,我们做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一个开心的、有安全感的、自由自在、懂得和大人沟通的孩子。
这就是我的全部育儿理想,我希望她是个自由的人,自律的人,懂得和人沟通的人,我不要她只做听话的乖孩子,她要敢和我讲条件,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的自由。我想她不要事事都想着自己那么自私,要懂得和人相处,与人沟通。
人说三岁看老,科学根据就是三岁人的行为模式已经发展完成了。以后都不会有大的改观。
这三年多来,我很少拒绝她的要求,我觉得三岁以内的孩子,很少会提不合理的要求,我常在商场和小区里看到父母为了训练孩子,让ta自己走,无论如何哀求,嚎哭,也不会抱ta,就那么拖着快走。这种事我也曾经做过,我也曾经以为这是可行的,最严重的一次,娇娇哭闹了一个小时要求我带她出去玩,为了让她明白不是事事她想如何就如何,我就执意不理她,她一直哭到睡着。然后我就知道她不是个用强硬的方法可以完成压制的孩子,之后再没有和她做这样的斗争,而是和她谈条件。慢慢和她讲道理。我们再没有过这样的斗争。我很少拒绝她要求抱抱的请求(还好娇娇一直都不是个胖小孩儿),到现在她大部分时间愿意自己走。因为她已经无需再试探我是否会抱她,她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
我没有逼迫她写作业,她作业每次都完成的很好。而且她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看书时喜欢类比,想像力天马行空。
她喜欢玩手机,我不得不控制时间,设定五分钟锁屏。直到现在换了手机,我还没找到锁屏功能,但我觉得时间到了,就说一声时间到了,不要看了。她就自己关上交给我,因为她也获得了玩手机的安全感,并且知道看的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
然后我会陪她看书,玩积木,或者带她出去玩。
一点经验分享:0-3岁的孩子,不能按照大人意志拒绝她的要求,但也不能溺爱她到事事都答应她。如何做到这个平衡?靠的不是管教和父母的权力,是一遍遍的说服,比如,娇娇喜欢让我抱着她,自己不走路,我不会拒绝她的要求,但抱起来我会对她说,你长大了,要自己走,自己多运动身体才会好。走不动了再让爸爸抱,就这样,一次次的说,重复,我都不知道自己说了多少遍,终于有一天,她愿意自己走,一边走一边说,你长大了,要自己走。
其它的事,也是如此,看手机对眼睛不好,看电视不要太长时间,薯条是不健康食品,不刷牙牙齿会坏。重复的告诉她并且在她做到时大大的鼓励和表扬她。
大女儿画的画,我问她是什么,她说猫头鹰。第二天又画了一副差不多的,我问是什么,她说是Dinosaur。这种回答非常蔡国强。总之,比我有天分。
这三年来,我们付出了什么?
我们付出了几乎所有的时间,睡眠,耐心。还有所谓的『事业』。叶卡同学四年多来,没有外出工作,每天围着她俩转,围着灶台转,我有过两次换工作的机会,都因为担心不够时间照顾家里放弃了。
我想明白这件事,我们现在的人生阶段里,陪孩子成长就是玻璃球,错过了就碎了没有了。至于事业,迟点再开始。
有一晚我们俩一起看了《Before midnight》,最后Jesse 和 Celine争吵的那一幕,我们俩静默着,几乎是屏住呼吸看完的。那些谈话和我们俩的生活太像了。甚至那些对白,我们都曾经对对方说过。Celine说孩子晚上睡不着,她不得不推着两个孩子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转悠到她俩都睡着。这其中的甘苦,只有亲身带过孩子的父母才能体会。
有一天我对她说,你看每天洗奶瓶,洗水杯,给她们洗澡,刷牙,涂身体,陪看书,哄睡觉。叫起床,送去上学,接回来陪着做作业,喂饭,准备水果。日复一日,就像是修行。她当时正在给二女儿洗澡 ,二女儿在水里叽叽喳喳的笑着叫着开心的不得了,她说,快乐的事怎么能叫修行,修行都是比较苦的吧。
在那一刻,我知道她是觉得快乐的。然而我知道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也有不少时间,我们彼此抱怨。不少时间面对打翻在地的牛奶,水杯,刚换好又被弄脏的衣服,我们是抓狂的。四年来,我几乎没有赴过任何的朋友聚会。她又何尝不是,我还能到办公室见几个同事,她每天就是围绕这个家。我们俩到哪儿,都带着她们俩(两个拖油瓶~~~^_^)。
至今我都觉得我说是修行是很恰切的,修行并不总是快乐的,肯定也不是那么悲苦。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圆满』,为了证智,修行需要专注需要坚持,需要积累。陪孩子何尝不是如此?有快乐,有烦恼,需要克服心障磨练品性,目的就是为了养育出身体和心灵都健康的孩子。
在任何领域,一万小时定理都是成立的。有一万小时的持续付出,就有机会变成『专业的』父母。有一万小时的陪伴,你的孩子和你怎可能生疏,怎可能有心结。虽然没有人物传记可以参考,但我已经看到未来,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培养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未来她们会长大,有自己的生活,对我们的依赖会越来越少,我们就可以再开始自己的人生。然而亲情却不会变得生疏。
我看过壹周刊在妇女节访问一个做投行经理的妈妈,她养育两个儿子,她说尽量维持着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会努力的安排出陪孩子的时间,尤其是一些关键时刻,比如孩子去新加坡参加小提琴比赛时,她陪着去,在比赛间隙顺便见个客户。她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那些年真是忙的不可开交,『阿仔對襪成日是鴛鴦色』(孩子的袜子整天穿的鸳鸯),虽然是鸳鸯色,起码她亲手帮孩子穿袜,或者,至少她注意到孩子袜子穿错了。
因为我担心老了之后回顾人生,觉得自己硕果累累,养个孩子绝对算不上什么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写传记也会变成一个自以为是宇宙中心的人,所以先把这些小小的心得,记录下来。
在三部曲最后一部 Before midnight里,Jesse老了,Celin身材也走了样,但她们的相处和感情,非常真实动人,这就是生活本身。
本文由作者@林愈静-顾家男 授权小花生发布
相关文章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学习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趣味学习资源
周四:不同年龄的中文好书
周五:儿童电影/动画片/纪录片
周六:有趣的观点和画报
周日:带来思考和争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