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岁儿子的第10次精读训练: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相”

2017-05-08 mzhangad 小花生网

小花生书友@mzhangad在引导孩子做精读方面经验丰富,她带着8岁的儿子如今已经进行了10次精读训练了。这篇文章里记录了她和儿子围绕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展开主题精读的过程,不仅拓展了fiction 和 non-fiction阅读,还鼓励孩子用思维导图整理问题,再带着问题出发,层层深入,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破解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一边开脑洞一边攫取新知识,这样一次训练下来,大人和孩子都能收获满满!


本文由小花生网友@mzhangad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一直不爱看non-fiction书籍的小书虫最近突然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那是源于一本薄薄的DK Readers分级读物Survivors - The Night the Titanic Sank。这本书只有32页,讲述了Will Tate一家四口在Titanic沉没事故中幸存的下来故事。虽然结局圆满,但小书虫完全被巨轮沉没的场景震撼到了。


和他一起看完这本书,我们一起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巨轮沉没的?我和他一起算了笔账:船载2206名乘客及船员,但只有20个救生艇,最终只有705人获救,很明显船舶安全设计存在缺陷,这个事件对后来的船舶设计具有历史意义。由于这本书本来内容就简单,没有太多细节,因此我们的第一次讨论也就仅限于此。



没想到的是,过了不久,小书虫竟然把这本书的读后感写到了周记中,看完他写的周记,我竟有点哭笑不得。他把Titanic沉没全部归咎于救生艇不足很明显是不全面的。我印象中事件的发生是意外加巧合,但细节已经记不清了。



我想,可能是因为那本分级读物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限于篇幅很多细节没有交代,并不能全面地让孩子了解整个Titanic沉没事件,但庆幸的是,就是这本薄薄的小故事勾起了小书虫的阅读兴趣,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和小书虫围绕Titanic事件进行一次深入的主题学习:


1、读更多关于Titanic的书并深入讨论


非常幸运地我在图书馆找到了神奇书屋#17 Tonight on the Titanic (fiction)及与故事配套的Research Guide(non-fiction)。当初Mary Pope Osborne应众多小读者的请求写了第17本神奇书屋,为此她和丈夫做了大量的功课并编入research guide之中,我觉得这两本配套读物非常适合小书虫看。读完之后,小书虫对整个事件有了更多的理解,我要求他用思维导图总结提炼出来。





为了绘制思维导图,小书虫反复翻阅这几本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其中,我们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花费了较长时间讨论:


Q1. Titanic到底有多大?(通过数学计算量化)


书中介绍Titanic有3个足球场长,11层楼高,能容纳2500多乘客的房间,装载5900吨燃煤。从这些数据推测Titanic长约300米,高约30米,客房大概有600-800间,而装的煤相当于约30几只蓝鲸的重量(蓝鲸大概150-180吨,是小书虫最喜欢的动物),的确非常庞大。


Q2. 天灾还是人祸?


书中提到Titanic事件只是个意外,我也理解意外的发生可能是局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例如造船技术没有现在先进,没有完善的冰川预警系统,船与船的沟通仅通过电报系统等等。尽管如此,我和小书虫都认为这里面存在人为因素,不是某一个人犯了错,而是若干人恰巧同时犯了错:


1). Smith船长。启航前虽然知道可能有冰川,但没有提高警惕,巨轮一直保持高速前进。由于船只巨大,在高速行驶中,即使马上减速并转向也来不及躲避冰川。Smith船长是一位有20多年航海经验的老船长,这次航行之后就要退休了,他过于自信而忽略了Titanic是一艘他从没驾驶过的巨轮,甚至事发时他都不在驾驶室,事发时是他的副手在执行航行任务;


2). 电报员Jack Phillips。电报员事发前两次收到来自附近船只的冰川预警,但都没有把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船长,因为电报员正忙着给其他旅客发电报;


3). 船员。首先,瞭望船员仅凭肉眼观察海面情况,连望远镜都没用,太大意;其次,在疏散过程中,由于慌张忙乱,很多救生艇竟然没有坐满,设计够坐1200人左右的救生艇最终只坐了700人左右;


4). Titanic设计者Thomas Andrews。首先,Titanic的船舵设计相比船身来说太小,无法快速调整方向;其次,虽然20艘救生艇符合当时法律最低要求,但设计者忽略了人员安全因素:应该至少要40艘救生艇才能满足所有人的逃生需求;再次,船上缺乏应急广播设备及疏散提示,出现意外时需要船员挨个房间通知,加上语言障碍,沟通效率大大降低,耽误了逃生时间;


5). 乘客。乘客迷信于Titanic是个不会沉没的巨轮,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发生了这么严重的意外,也不愿意与家人分离,而没有听从指挥快速登上救生艇逃生,不少人在巨轮沉默前20几分钟才意识到神话破灭,但为时已晚,只能跳入水中。虽然有救生衣,但在零下四度的冰冷海水里20分钟后已无力挣扎,活活冻死;


6). 距离事故地点最近的船只California号关闭了无线电系统没有收到求救信号,也没看到Titanic发出的信号弹,耽误了救援的宝贵时间。这里又涉及到数学计算:实施救援的Capathia号距离事故地点约60英里,花3小时才赶到,而California号距离事发地才约10英里,理应30分钟左右就能赶到,如果当时它收到求救信号及时施救,存活率将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20艘救生艇的设计不是伤亡惨重的唯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惨剧发生为后来完善法律及改善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Q3. Titanic的航行路线是从英国南开普敦出发目的地是纽约,这个路线正好和《80天环游地球》中福克先生最后一程的路线相反(从纽约到英国利物浦),都是横跨大西洋,前者发生在1912年4月,后者在1872年12月,相近的时间和季节,为什么福克先生他们没碰到冰川?


我把去年和小书虫一起画的思维导图找出来和Titanic的进行比较,为的是让小书虫能够建立书籍间的联系。


Titanic事件之后规定在冬天和春天要更加靠南方航行以绕过冰川区域,可见这两个季节航线上遇见冰川概率较高,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为什么福克先生没碰上冰川,难道是纯粹靠运气吗?还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1912年的冰川比往年多?这个问题留给小书虫以后慢慢去了解好了,毕竟读一本书很难解释所有问题。



Q4. 如果你在船上,如何逃生才能增加存活几率?


登船时先找到逃生地图、紧急出口等,提前了解地形;(适用于去任何陌生地方)

不要盲目跳海,特别是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

从容不迫,听从指挥,穿好救生衣,尽快找到并登上救生艇。


Q5. 灾难发生时要保证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你赞成吗?


小书虫赞成这个做法,他的理由是:


1) 妇女和儿童自救能力较弱,而男人更强壮更应该有责任感和风度

2) 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下来

3) 如果妇女活下来的话可以生更多的孩子,为社会添加人口


但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男人也应该享有平等的逃生机会,因为:


1) 生命是平等的,不论性别年龄,所有人都有争取生存的权利,先到达救生艇的就应该先上船,这样操作起来最公平,效率最高


2) 由于男人是社会主要劳动力,更有身份、地位、人脉的也往往是男人,如果在灾难发生后存活下来,可以更大力推动社会或科技进步,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3) 为培养这些劳动力以及有身份、地位、人脉的人,全社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例如教育),他们的生命结束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4) 辩驳小书虫的观点:离开爸爸妈妈之后,孩子即使活下来人生也会很悲催,不一定能活到成年;男人活下来的话,也可以和别的女人生更多的孩子,和女人活下来是一个道理。


我本身并不擅长辩论,提出不同的观点也不代表我赞成这个观点,只是希望告诉小书虫,很多时候事情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只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别人就是对的,我希望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赞成或一味地反对。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的话估计都可以上《奇葩说》了。最近刚刚看完第七期《奇葩说》,题目是“遇到危险伴侣手刀逃跑该原谅吗?”和我们这个辩题有关联。这场辩论很精彩也很搞笑,小书虫看得津津有味,第一次体验到了辩论的魅力。最后得知正方以一票之差落败后很是惋惜。看来这种网综形式他也喜欢,以后碰到有趣的辩题打算多给他看看。


2、读有关Titanic 105周年纪念的文章


今年4月15日刚好是Titanic沉没105周年纪念日,我找了一篇关于Titanic的文章给小书虫看。


Titanic事件到目前为止还有太多未解之谜,也存各种各样的猜测。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一些书里没提到过的猜测,包括木乃伊之说,包括海市蜃楼之说,甚至阴谋论等等。


给小书虫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他了解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抱着批判性思维来看待这些猜测,而不是盲目的相信、以偏概全。只有大量阅读,建立各种可能性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如果他有兴趣,相信以后他自己会研究更多这方面的书和资料,仅读2、3本书对于逻辑推理分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Research Guide里面推荐了一些资源,留着以后备用。我还没找到一本适合孩子读的中文书,如果大家知道任何好书也欢迎推荐。



3、观看Titanic的电影


为避免先入为主,这个环节放在了最后。1997年卡梅隆导演的这部Titanic同名电影囊括了11项奥斯卡金像奖,电影院一票难求的情景历历在目。我觉得这部影片很好地还原了巨轮沉没前的光景,除了让人震撼的灾难场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同的人(爱人、亲人、陌生人)在临死前的不同表现,发人深省,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作品。但它始终是带有一定戏剧色彩,因此把它放在阅读之后比较合适,作为娱乐项目锦上添花。


小书虫看到3/4的时候已经神色凝重,含着泪对我说:太可怕了,我看不下去了,不想看结局。小书虫一向多愁善感,他提出这个要求我一点都不意外,我知道他是不想看到悲剧发生,但最精彩的部分已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逃生过程中是否存在等级差别,电影情节与书中存在很大的分歧:电影中说因为要优先保证一等舱和二等舱客人先逃生而把三等舱乘客锁在了下面;但Research Guide中却说三等舱乘客有同样的逃生机会,只不过因为三等舱距离救生艇较远、船员通知三等舱乘客逃生时有语言障碍、很多妇女不愿离开丈夫等原因才造成3/4的三等舱乘客死亡。


其实书上的说法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但考虑到书是2002年出版的,晚于电影的拍摄时间,我相信作者已做过大量功课。不过以后有机会我还是想找找当时海上逃生指南之类的书证实一下。



最后想分享一个心得:发现并抓住孩子的阅读兴趣点,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学习虽然是基础,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家长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花时间选书、做功课并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的过程。


神奇书屋这套书去年我就推荐小书虫读,可惜他非常抗拒,因为英文字太多。但这次,在兴趣的驱动下,他竟然自己主动啃完了两本英文初章书,内容能理解70-80%让我十分惊讶。虽然在头脑风暴环节主要是我提出问题引导他思考,但过程非常愉快,孩子积极参与烧脑行动并主动要求绘制英文思维导图,而我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了解了更多的事情真相,收获颇丰。


这次正好是第十次和小书虫一起做精读训练,过去和小书虫做精读经常有想放弃的冲动,埋怨他只会看字不会思考,而这次的主题学习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小书虫在阅读理解及思考问题方面的进步,真的很开心,也许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吧。如果现在我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那么就是同样的事情希望能坚持做到五十次,但愿五年内做到!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和作者直接交流 ... 


相关阅读: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方法

周一:英文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话说思维和方法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五:教育思考和实践

周六、日:榜单来了、热点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