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半年出生的孩子为啥比下半年的吃亏?听这位校长来说说小学一年级的“真相”!

小花生网 2021-04-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瞭望智库 Author 瞭望智库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卓立老师曾担任史家小学校长多年,现在也是史家小学的终身名誉校长,去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其中精彩的章节,我们还曾作为书摘和大家分享。


最近,卓立校长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对于近期的一些教育热点,又分享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比如,小朋友该不该提前入学?怎么看待“三点半现象”?怎么给孩子选兴趣班?再过两个月,又要有一批小毛头变成一年级小学生了,这份“幼小衔接指南”,值得作为一个参考常拿出来看看 ...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瞭望智库”


01

抢跑入学好不好?


现在,我们国家标准的小学入学年龄是6周岁,具体地说,就是前一年9月1号以后到入学当年8月31号之间满6周岁的孩子,其中9月1号和8月31号都包含在其中。


为什么是6岁,不是5岁,也不是7岁?


因为6岁孩子的总体特征显示,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开始有了系统学习新知的需求。


听说有一些年轻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会想办法,甚至动用医学手段把孩子的生日提前到9月1号以前,就为了孩子将来进小学的时候可以提前一年。


我在这里要强调,必须年满6岁,不要抢跑。要知道,新生儿的差异是按天算的,婴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月算的,幼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季度算的。即使到了儿童期,半年的年龄差也会在孩子们的各种行为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


就普遍性来说,秋冬季出生的孩子一遍就能够听懂的内容,在春夏季出生的孩子那里可能需要多两遍;秋冬季的孩子能够轻松达标的一项体育成绩,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练习几次。


可以说,春夏季出生的孩子,在实际的低年级学习中是比较吃亏的。


而且,利用各种办法提前入学抢跑了的孩子,在班上往往成了“小字辈儿”,总爱跟着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玩耍,久而久之养成从众心理,缺乏领导或管理的能力,这样的缺失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但造成的影响是无法补救的。


如果你的孩子出生在秋天,我觉得这是命运给孩子的一件礼物,他的行为能力、心智都是在同级的孩子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生长发展的那一个,他就有可能轻松自如地进入小学阶段。做父母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收回这份礼物呢?


当然,千千万万个孩子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或者超常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家长和相关部门要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和考量后才能决定,他们可以错后或者提前入学。


那是不是说,在9月1号前庆祝了6岁生日的孩子,就能够很好地融入到规律的学习生活,轻松应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呢?


当然不是,孩子的行为年龄可能比他的生理年龄更有说服力。


我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参考国外一些机构的行为能力清单,列举出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家长们预判孩子对于一年级生活的适应能力:


能和你一起或者独自安静地看完一本绘本书;

  • 能区分生活中不同的物体,属于球体、长方体、立方体等;

  • 能认识自己的名字,能够写或者画出来;

  • 知道正确的握笔姿势;

  • 能数数到20以上(不用更多了),能理解加减法的意思;

  • 知道自己的生日;

  • 在离家两个路口之外,能找到回家的路;

  • 会从头顶扔球;

  • 能骑尺寸适合的单车;

  • 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 能独力完成上厕所的全部过程;

  • 需要的时候,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望;

  • 需要的时候,愿意和能够求助。


理想化的状态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够满足以上13个项目,但总免不了有少数几项无法达到,这完全没有关系,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准备好。


只是,父母需要判断一下,是从未尝试和练习,还是能力不能达到,要投入更多一些的关注和引导。


02

一年级知识太容易?


孩子们入学后,小学教育就此开始。


不过,很多人对小学教育都有误解。一说到小学,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教授的知识太容易了,无非是“1+1=2”,好像谁都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这也造成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不太被重视。


但是,作为一名拥有50多年中小学教育经验的老教师,我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愈发觉得小学教育太重要了,特别是意味着求学生涯开始的一年级。


一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形式是全日制的课堂教育,孩子们每天一早就来到学校,听铃声进入课堂、听老师讲课、下课和同学做游戏,交流感情、回家复习预习功课、在运动会上为班级的荣誉团结奋斗、在社会课堂上观察了解真实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形式,都是载体。


这些形式和载体的目标是让同学们掌握方法——学习的方法,和这个世界、和他人、和自己沟通的方法;还有发现乐趣——发现学习的乐趣、参与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还要启发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帮助朋友的能力,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幸福提供多一种可能的能力。


简而言之,一年级的基础教育就是“成为人”的教育。


虽然这些目标的实现,无法像成绩一样被考核,比如我们无法给一个孩子的性格好坏打分。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所滋养的品德和素养,恰恰是一个孩子成长道路的基石,是孩子成才与否的关键。


有时,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是缺位的,尤其是破裂的家庭,会直接影响孩子们“成为人”的养成。我们调查发现这个比例还不少,身处如此环境的孩子,大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10以上。这样的孩子往往走两个极端,一部分可能很要强,很优秀,但大部分都有可能成为问题儿童,他们常常是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施暴者。


比如,我有一个学生在单亲家庭里长大,他的父亲经常暴揍他,而他被揍之后,就会找别的孩子发泄。


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别人打成这个样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比我还狠,你看他把我鼻子都打歪了。


像这样案例其实有很多,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加大弥补力度,很多老师就会花更多精力在这些孩子身上。



03

分数到底重不重要?


说完孩子们“成为人”的教育,我们还需要说一下分数的意义。


从整个小学教育,或者更长的基础教育期来说,分数不重要。过分追求分数,会影响孩子只看到枝节,而看不到全局。


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我提倡:要考100分!先给自己点甜头。


为什么一年级和别的年级不一样呢?


首先,一年级的核心任务,是基础知识的搭建,没有需要融会贯通的内容,获得100分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常见不少刚入一年级的班级,一次小测验下来,恨不得大半个班都是100分。


此外,一年级是孩子对“学习”这件事建立最初观念的时候。如果一上来,我们就先定基调:孩子,分数不重要啊,只要你努力了就行——“努力”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一时半会是没办法理解的。


鼓励孩子争取100分,就是在学习的最初给孩子一个有激励力的心理高位:我很棒,我完全有能力学好功课。人都是有求胜求好的心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希望保持下去。


而且,有趣的是,这个时间的好成绩,也没有那么容易骄傲起来,因为班级里同样100分的同学有好多呢。每年看到一年级新生放学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妈妈,妈妈,我今天数学、语文都是100分!”

“哎哟,我家孩子怎么这么厉害呀……”

“我们全班都很厉害的,我们有二十几个100分!”

“全都这么厉害呀……”

“对呀,还有更厉害的,我跟你说呀……”


每每听到这样的对话,我都会心里一乐,孩子们呀,我们要的,就是你们的这个劲儿啊。


相反,如果孩子在一年级就被鼓励忽视分数,本来可以很容易就掌握的知识,本来可以马上提醒改正的马虎、书写不认真等小问题,也可能被忽视。这些小问题,会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变成习惯,到时候再想往回扳可就费劲了。


在一年级的时候,鼓励孩子争取最好的成绩,不是唯分数论,而是一种有效、有益的激励手段,是让孩子在学习生涯最开始的时候,养好习惯、尝到甜头。但需要注意的是,100分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苛求。


养好习惯,学习的过程就轻松;尝到甜头,就乐于到学校,一直甜下去。


但我同样要强调的是:对于长远的学习生涯来说,分数确实是不重要的,一年级的100分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孩子的整个人生旅途中,100分只代表某个时间里,卷面上这些有限的知识里,他没有问题。


别的,什么都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说明。它不能说明孩子的智慧,也不能说明孩子的能力和素质;它不能说明你是一个好人,也不能说明你是坏人。


04

该不该报兴趣班?


谈完课堂教育,再来说一下课外时间。


我非常不赞成“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说法。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


更别提有的家长还想抢跑,给孩子们报很多的兴趣班。


现在报兴趣班,不是因为孩子有兴趣,而是因为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学跳舞或者学弹钢琴,功利一些的更是认为,学这个兴趣班,升学的时候就能得到加分。


当然,现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了,到2020年前,各种特长生将会被陆续取消。


我觉得取消特长生是对的,那是不是说我们就不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了?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让他们拥有各异的兴趣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那家长们如何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呢?这其实和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


家庭氛围是多种多样的,有运动进取型的,有书香沉静型的,有欢乐搞怪型的,也有宽厚沉稳型的……父母的气质类型相得益彰或者互相磨砺,慢慢搭出了一个家庭氛围的基调,然后孩子带着自己天生的气质加入其中,虽然会带来些许冲击,但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孩子有引导性的影响。妈妈要到附近的公园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爸爸最近的工作,需要查证一些的资料,孩子要不要来帮忙?奶奶今天要做一道又简单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爷爷最近书法练得很投入,孩子来研个墨、展个纸吧……


在家人做的事情中,只要有可能、有时间就邀请孩子来参与,他的兴趣和特长往往就这样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随之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我之前有一个学生,从小特别爱说话,口才非常好,家长顺势给他报了语言表演班,我们学校也为他提供上台说相声的机会。现在,他是一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


在诸多的兴趣中,家长们大多数都很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家里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氛围呢?


首先是家里要有书,有适龄且符合孩子兴趣点的书,如果摸不准孩子的兴趣点,那百科全书是很好的选择;


第二是父母读书,有手不释卷的父母就是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理由;


第三是最好有阅读的硬件准备,方便找书取书的书架,一个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护眼的光线。


当然,也有家长跟我说:我们大人就是不爱看书怎么办。这个确实很难办了,没有包办包好的办法。


不过,家长们可以试试反过来让孩子做你的阅读导师,帮你规划书目,在网络大促销的时候抢购图书,指导你的阅读进度……也许你最后还是没有爱上阅读,但是孩子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没准儿就爱上了。


05

三点半难题怎么破?


所谓“三点半难题”,是指现在小学放学时间越来越早,很多学校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这个时间点对于家长接孩子是一大难题。


这个问题以前是不存在,因为那个时候小学都是五六点放学。一般的正课上到三点半,三点半后再上两节辅导课,也就是学校把学生们统一管起来。


不过,近几年后面的辅导课被逐渐禁止,小学的放学时间也就提前到了三点半,孩子去哪儿也成了社会问题。


老师不参与辅导了,很多教育机构就挤进来了,这些教育机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但随之衍生的新问题更加严峻。


首先,整个课外班行业以盈利为目的,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其次,教育机构鱼龙混杂,存在很多不正规的学校。


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接触到的教育机构老师,很多都没有受过正规培训。这些被利益驱使而聚集在一起的老师,只是为了赚钱,无法真的带给孩子们知识。


那么,三点半问题如何破呢?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了基本思路,那就是实行弹性放学时间。


第一,明确放学之后不属于义务教育,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贴。

第二,可以与家长协商,建立谈判机制,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

第三,注意不要把这段时间又变成课堂教育的延伸。


第一项主要是政府买单。比如,一个学期每个学生补贴400元,一学年就是800元,学校就可以拿这个资金请社会力量来辅助办课外班。这个里面存在的问题与上文提到的一样,社会力量的质量参差不齐,很难选择。


第二项是家长协商。这里协商的两个主体是家长与学校,谈判机制不容易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很多乱象,比如高级教师漫天要价等。我期待可以有更多细致细节的规定出来。


我认为,可以尝试这样:还是政府买单,但是把钱给学校,让学校来自主管理。毕竟,学校是最具有条件的为学生提供教学的场所。


06

三点期望:求知、做人、做事


最后,分享一下我在开学典礼上给孩子们讲过的期望。主要有三点,希望孩子们一学求知,二学做人,三学做事。


先说学求知。现在的求知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就是好好读书,现在则要求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实践。


再说要学做人。这讲求三个目标:一做有志向的人,二做自律的人,三要做友善的人。一要有志向,志向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有,一个人如果没志向,就会碌碌无为;二是要自律,要懂得管理自己,要求自己;三是要友善,这个友善是广义的,不光是礼貌待人,团结别人,也包括肯定自己。这三个目标其实浓缩了我们中国的核心素养。


最后是学做事。做事也有三要义,要有创造性、会合作、讲诚信有担当。


这是我给孩子们提出的一个努力方向,我也十分相信,我们的学生会一代更比一代强,共同担负起国之重任。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瞭望智库”


相关阅读: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书开团

周二:看世界,开视野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美好生活画报

周末:新知、观点 & 新书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