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陪娃上网课,我终于知道了国际小学具体在学点儿啥 ...

姗妈 小花生网 2024-04-03
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妈妈对女儿就读的香港国际小学的观察和思考,信息和感受都是一手的。


香港的学校体系和大陆不太一样,大致有表格中这几种。公立和资助学校,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公立学校,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按学区派位入学;直资和私立学校,类似我们的私立或者叫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收取学费,不参加本地升学考试;国际学校,也是自主招生,收取学费,只是要招收70%以上比例的外籍学生。



香港的国际学校并不会对接香港的升学考试,而是一般采用国际文凭组织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课程体系,也有若干国际学校采用AP(Advanced Placement)和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课程。

另外,香港的国际学校总体来说比大陆的国际学校学费要低不少,很多年学费低于15万人民币,所以不是富人特权,也是很多中产家庭的热门选择。


花友@姗妈住在香港,女儿在一所国际小学读二年级。当初为女儿选择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她也是有过一番纠结的:

一开始给姗姗选择国际学校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上本地的好小学实在是更难,要好几轮面试来闯关,几千人来挤独木桥,据说还需要报面试培训班,上不了好小学就依赖政府抽签派位,只能凭运气了。

国际学校的优势是课业不累(限于小学阶段,据朋友说初高中也是蛮累的),小朋友有很多课外时间开展个人兴趣,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更重视培养思路和方法,不用统一标准评价儿童的发展,以鼓励为主,不是只关注知识性的灌输。但国际学校的缺点是全靠家长狠抓中文和数学,家长比较辛苦。


而且对比自己小时候所接受的“体制内”教育,国际学校的情况也确实有很多不同,所以姗妈一直在观察和体会这所国际小学的教学模式。她把她的所见所思分享出来,让我们也得以一窥国际教育的真相。感谢,@姗妈!


本文由花友@姗妈在香港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题图为香港汉基国际学校,属传统香港名流国际学校。李嘉诚的长孙和刘銮雄的孙女都曾在汉基就读


我女儿姗姗在香港某国际小学读二年级,上国际小学后一直是“快乐儿童”,学校不仅没有教材,每天回家后也只有阅读方面的作业,一般十几分钟就可以做完,数学作业从没见过影儿。


虽然孩子很开心,我心里难免有些犯嘀咕,难道就这么happy下去吗?在学校学了啥?中文和数学就靠家长来教吗?
 

最近在网课期间,我终于对孩子在国际小学具体学点儿啥了解的更清楚了,也引发了几点关于中西教育的思考。


01.
为何学校没有教材?


香港的国际学校林林总总,有美式、英式、新加坡、法式、加拿大等等类别,风格多样,课程体系大致有A-level,IB,BC等。


在香港,不是所有的国际小学都没有教材,姗姗上的这所小学确实没有。当时选择这家学校,主要是图离家近。


这次网课期间,我才发现学校里有这么多丰富的网络资源,现在看来,教材并没有那么重要。下面只是网课期间开放的一部分资源。



这些网络资源涵盖了地理、数学、电子图书、科学实验、艺术、历史等方面,app里有大量的图片、视频、小实验等各种知识,这还只是一部分资源,相信校方和老师掌握的资源会更多。


虽然没有强制性的教材,老师会充分利用绘本、网络资源、教师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最精华的部分编制课件,所以每当看到姗姗拿回来的简易课件会感觉有点儿“不正规”,全是老师自行打印或复印的。像我这种从传统教育出来的妈妈,对教材有种天然的迷信,实则是思想被从小到大的“教材”培养模式固化了。


老师对听说读写非常重视,学校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也提供了大量的图书,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只有阅读、并简单写一下读书笔记。按照学校的分级阅读、自然拼读、写读书笔记等培养策略,小朋友的读写能力可以进步很快。


班级图书角,图片来自网络


姗姗属于中文强势、语言能力上的“慢孩子”(落后于运动能力),既使这样,经历大半年的正规教学也可以进步很大。


她刚上一年级时(年龄相当于内地的幼儿园大班)除了26个字母,什么单词也不会写,由于在家里偏重于中文阅读,英文阅读还处于零起步,加上香港国际幼儿园是两年制、半天模式,所以她的英语口语水平也只是能说非常简单的句子。


而在一年级下学期,她已经能“写”不少字了(虽然很多是拼错的),能读几行字的图画书,和英语作为母语的同学沟通无障碍,此时自然拼读还没有学完。


学校的某个学习活动是学做故事地图,要求改写“三只小猪”的故事,先画出“三只小猪”的 story map,然后写下来改写后的故事。


小朋友改写三只小猪的故事(改成了三个独角兽)


从故事文字来看,小朋友当时拼对的单词远远少于拼错的,老师却很少纠错,后来了解到,老师让小朋友完全按照已经掌握的自然拼读规则写单词,能写到什么程度就写成什么程度。随着自然拼读规则掌握的越来越多、以及小朋友读的书越来越多,他们会自己纠错的。


可见,自然拼读无论对于“读”、还是对于“写”都是非常重要的,再配以大量的阅读,小朋友既不用背单词,也不用拿字典查单词,其英文能力就这么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开花结果了。


02.
IB课程体系和学习模式


这所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是IB课程的小学部分PYP(Inquiry-based learning)。该课程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体系,和研究性的相似,叫做探究式的学习,每年围绕六大主题进行跨学科教学,将听、说、读、写、计算等基本功融入其中。这六大主题是:


1. 我们是谁

2. 我们身处什么时空

3. 我们如何表达自己

4. 世界如何运作

5. 我们如何组织自己

6. 共享地球





这六个主题会在每年重复出现,但每次的内容都会有所变化,深度和广度会逐渐加深。它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顺序合理,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先个人、再家、再世界。


PYP(即:IB小学部分)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活跃、有爱心的终身学习者,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并有能力参与周围的世界,它着重于孩子整体的发展。


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多样化,例如:表演、改故事、画画等方式,有一次我去学校看到他们根据故事书《Peter and the Wolf》搭建的游戏区,这本书中有各种乐器和声音,学生可以在这里认识不同的乐器,模仿故事的角色进行表演,老师是变着花样来加强读书的效果。



记得姗姗刚刚上一年级时,学习主题是 “Who we are” (我们是谁)回家后她要录一段介绍自己的视频,并采访爸妈在哪些城市居住过,收集好全部信息后,第二天跟老师同学一起讨论,总结自己的认识并写下来。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做深层次思考很有帮助。


最近在网课期间,我发现国际小学的作业实际上并不简单和轻松,相当一部分是很烧脑的。比如,学习写诗歌。这个难度对大人来讲,恐怕都觉得困难。那老师是如何实施教学的?


老师会录好学习诗歌的网课视频,然后让小朋友仿写,分三天完成作业,就像他们的分级阅读一样,拾级而上。

第1天:记录下你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第2天:把这些声音连接成句子。

第3天:想象一个美妙的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声情并茂的朗读并录音、同时把这个故事拍照一并上传系统。


这个作业是最近网课作业中难度偏高的,姗姗的英文能力(在班级中处于中游)还不能独立完成这样的作业,不得不在我的协助下完成。



正如大家熟悉的分级阅读一样,国际教育在每个教育模块都划分的很细。比如,在姗姗学校里,进行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个主题学习时:


1. 老师会解释如何辨别情绪(伤心、失望、高兴、羞涩等等),并用故事书作为教材进行讲解。


2. 小朋友会向家长详细解释caring这个词的含义、并且告诉家长具体怎么做才是合格的caring。


我禁不住用“固定思维”模式想问题:这些还用教吗?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学数学、物理时,才需要对一个词汇进行定义。但他们在学习情绪管理时就开始这么学了,为了让孩子们印象深刻,学生还将各种表情画下来进行表演,真是好细致。


03.
国际教育和传统教育,孰优孰劣?


如果问哪一种教育模式更好?大家可能会说这还用说嘛,肯定是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好。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但现在感觉这个问题要从整个教育模式、国际教育的本质、国情等角度进行分析,应该一分为二看。
 

姗姗上的英式国际小学完全照搬了英国公立小学的教学模式,所以下面我想就自己的观察、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国际教育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也希望听听大家的观点。


1. 英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感觉,英美教育的本质是“公民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的部分。如果把英美教育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公民教育就是基座。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想做社会精英的学生,也要从金字塔的基座开始,从学做普通公民开始,这是整个社会对精英的基本要求。


为了夯实这个“公民教育”的基础,英美国家从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分工协作,采用了全民阅读、义工服务、体育运动等模式,从小培养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因为教育目标是合格的“人”,所以,注重对人进行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行为教育。


附: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应该是这样的:


  • 勤思考,擅学习,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面广,能沟通
  • 有创造力,灵活性,自我驱动,积极的自我形象
  • 能独立思考和决策
  • 具备技能服务于社会
  • 在追求成就中获得满足感,身体健康强壮
  • 能与人合作,有原则,求同存异
  • 自我权利意识强,家庭、社会责任感强



阅读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目标是通过阅读培养终身学习者。为了培养孩子们对书的感觉,社区图书馆把儿童区装饰得像游乐场一样,这里不仅仅有书,更和童年的快乐联系在一起。


义工服务和体育运动在英美国家的普及程度想必大家早有耳闻,家长经常到学校做义工,可以说,没有义工服务,学校很多活动都无法开展下去;而体育运动几乎是英美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既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又培养了团队精神。


2. 国际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偏文科和商科


基于英美教育的本质,所以他们更偏向于团队合作、独立思考、阅读等能力的培养,我感觉这也导致了对理工科的训练不够。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我在香港某国际教育集团(旗下有5所高中)网站上看到了分析2017年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一张图表,虽然这只是部分学校的数据,不能代表所有的国际学校,不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从数据来看,理工类的占比只有17%(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3%),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文科、商科、医科、艺术等。




事实上,这和我们印象中的欧美国家的现状也是符合的。由于对数学的基本功训练很少,美国学生若是脱离了计算器,连四则运算都不会,但中国学生对各种二元一次方程式可谓是“信手拈来”。


在北美高考的志愿选择上,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理工科专业。结果,整个社会工程师类人员缺乏,技工数量不足,导致此类工作的承担者绝大部分需要靠移民来解决。


看到网上很多人问,既然普通民众的理工训练不够,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比我国大学的研究能力要强很多呢?


首先,这也许和不同的教育模式、对科学的投入程度有关系。

其次,也有国情的因素,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幸运的避开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在本土作为战场,享受了科技大发展的红利,同时,大量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进入到美国的大学进行学习和工作,快速提升了大学的研究能力。反观我国大学的高速发展只存在于近三十年。

再者,美国教育分为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公立教育只是给大众提供了一种基本教育,而精英阶层很多会把子女送进私立学校。美国的顶尖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相比是天差地别,私立教育给每个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也就是课外“加餐”,学生们可以尽情钻研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拓展知识的疆界。从某种角度说,英美教育多少也是一种“分层教育”。


3. 谈谈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


我感觉,国际教育的缺点,很多正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


1) 传统教育的分科更容易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教育是分科目教学,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教育体系是靠不同科目、不同的知识块堆积起来的。这样的好处是,每一科的老师,可以更专业、并在深度上进行挖掘。


国际教育中的IB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打破了单一学科的授课模式,而是改为主题模式进行学习。这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分科不明显,英文老师的数学水平是值得怀疑的,事实确实如此,姗姗的数学能力和内地同等年龄的小朋友相比,是远远落后的。而在美国的很多小学,同样是英文老师教授数学。


2) 若小朋友擅长理工科,我国的传统教育更适合TA。


如果小朋友擅长理工科,将来又想在大学里继续完成理工科的硕博士学位,国际教育并不是更利于小朋友,反而是内地的公立教育会给TA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这一点,在小学、初高中阶段尚看不出来,理工科基本功在大学高等研究中是很重要的,既使在常青藤名校理工科的博士课程中,课程中也有不少做题成分。


在科学研究领域,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这些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本功、严酷的科学训练基础上的,只是片面的强调质疑和独立思考会不会是纸上谈兵。


3) 理工科更应该在年轻时进行学习。


在大学里,学理工的学生去学商科和文科会相对容易,但是学商科和文科的学生想再拿一个理工的学位,是非常困难的。
 

启发式学习模式、中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在家庭教育中进行补充,而严格的理工科训练想在家庭教育中补充几乎是不可能的。


看看现在的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知道了,在妈妈们和孩子一起学英语、读绘本的模式下,可谓牛娃辈出。只要方法得当,其英语水平甚至可以超过国际教育孩子的英语水平。


关于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模式,家长可以在平时经常鼓励小孩子观察事物,让他们对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甚至做一些课题;在阅读过程中,和小朋友进行观点讨论、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书中的角色,你会怎么做?),这些都是很好的启发式学习方式。


所以,个人认为,孩子的初小阶段,应该尽量完成基本的理工训练,长大后想再进行这些训练就比较困难了。


4)传统教育虽然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从另一个角度说,尽可能地保证了效率和公平。


我国传统教育尽管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但是课堂效率确实较高,学生们习惯于遵守纪律。


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一下2015年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讲的是5名中国老师在英格兰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接管了一个由50名十四五岁的青少年组成的班级,在4周内对这些学生们进行中式教学。



在前三周的教学中,老师们深深困扰于学生纪律。一开始学生们是随意讲话或即兴来一段 Rap 音乐,慢慢都不听课,发展到最后有半数的学生逃课,不参加晚自习。期间学校领导也来视察过,但依然无济于事。我国人数众多,若是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散漫,可以想象学习效率会是非常低下的。


虽然传统教育的应试模式广受诟病,但也不无实际好处。首先,它保证了效率,批量化的生产、大浪淘沙般的选拔,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的共同点。其次,是公平,义务教育的普及,贫困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扶持制度,让很多贫困地区的学子有和一、二线城市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和高考竞争的机会,不像英美教育那样“分层”严重。


总结一下,个人看法,一个完美的教育模式是:传统教育的基本功训练 + 国际教育的语言教育和启发式思维。


这样的学校存在吗?最近几年,一批兼具中西思想的开拓者已经开始了中西合璧式的尝试,只是这些学校的学费远比公立学校昂贵。虽然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家庭还无法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可以进行很好的补充。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完美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判断,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如何利用英美教育的优势帮助我们自己的孩子成长,最大限度的将现行传统教育的不利影响剔除掉,才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


点击“阅读原文”,与作者直接交流……



相关阅读: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