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过 “阅读” 7岁儿子实现语文逆袭:晒攻略,晒书单!

心无所住 小花生网 2024-04-03


我家儿子暑假过后就升二年级了,在语文学习上,之前其实一直都是一名“后进”者,各方面都并不出色。但是通过我们一年级后半段这大半年的努力,现在他在语文学习、语文课外阅读方面有明显进步,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老师邀请我在儿子班级的阅读分享会上聊聊我家的经验,之后表示我的分享不错。我在看到小溪提了一个圆桌话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怎么学?# 于是就转发过来,和花友们一起交流。



本文由花友 @心无所住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老师希望我从如何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如何挑选书籍?以及孩子的阅读变化方面做一下小分享。OK!那就从这些事说起。


儿子只爱科普书,但识字量低,没法自己读,我意识到需要平衡他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是需要不断匹配与平衡的。这是我带着孩子读书时收获的一个小心得。


人们常常说兴趣是第一原动力,是保持学习热情的永动机。在学习中,每个父母都期望能够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兴趣,由他律转为自律,希望这台永动机动起来、不停息。


因此,最初对待中文阅读,我也认为儿子感兴趣的书,才适合引领他走入阅读之门。却不想,孩子喜欢的都是科普类。识字量低,无法自读,只能我读他听,听的过程中又被吸引着去看画。这种阅读不是没有收获,但是收获的不是小学低年级急需的积累字词句,和初级阅读理解能力。



听力吸收知识永远无法代替书面的阅读。儿子不能很好地进入自读、受到来自家长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但影响了他对知识的吸收速度,也同样会影响其书面理解能力,影响其持续阅读的兴趣。由此我觉得“兴趣”之前也许应该先具备“能力”。


为了尽快提高“能力”,需要先把识字词的量积累上去。于是我买了一套识字故事书给孩子。这类书以偏向识字为主,不会去考虑识字故事的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思想性、语言的韵律及美感。


每每拿起这种书,就有一种马上要埋头苦干的沉重感,功利性极强。这种选择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然期间确实也积累了一些字词量,但兴趣的丧失,把阅读当成一种负累,着实得不偿失,鸡肋得很,还不如亲子阅读科普书的收获大。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是需要互相平衡与匹配的。积累字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必须要从匹配度高的书开始看起。如何准确地找到这类书呢?我把目光看向了我们的语文课本。


我相信教育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一定是把大多数孩子在该年龄段的理解力、阅读力、兴趣度、知识性、文学性、学习成长规律、心理成长规律统统考虑在内了。参考语文课本来选书,无疑会事半功倍。而在语文课本基础上开展的课外拓展阅读,会反哺课内学习,做到课内课外两相和。


图文来自网络


由此,既匹配阅读能力又满满趣味的阅读,才算真正意义上引领我们踏上了语文课外阅读这条路,剩下的就只需坚持。


儿子每天在班上的“晓黑板”阅读打卡,慢慢地养成了每天打卡的习惯,渐渐地也在一步步脱离父母的帮扶,没有痛苦,只余收获。在此之后,积累了一定字词量,连一些简单的科普书也可以借助字典进行自读,更激发了他的阅读的兴趣。


我想,这样的相互作用、良性循环之下,终有一天阅读就真的会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个人爱好。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兴趣与能力之间,不断地帮助孩子找到相匹配的书籍,提供好的阅读土壤。


给儿子选书,我做了5个前期准备,最终买了六类书。


挑书,是在选择好的阅读土壤,更是在选择好的生长土壤。人的生命、经历、精力均有限,而阅读的广度、深度、精度却可以无限。家庭、居所、学校、社会,都是孩子成长的环境。书,也是。


在最好的时间尽可能地读最好的书,这是我帮着孩子挑书时给自己设的标准。挑着挑着,我把帮孩子挑书当成了一种生活乐趣。


在交给孩子书之前,我一般都会做很多前期工作。


首先确定买书范围,确定想买的书的种类,比如诗歌类、童话类、历史类;更甚者已经确定了要买的书名或作者,比如《兔子坡》、金子美玲的诗集。



然后,网上比对版本。我会通过介绍看出版社、作者、译者、画作者,试读译文或著作内页,找到自己认为较好的版本。



比对之后,别怕买错。有时候在网上看到某本书的不同版本都还不错,实在挑不出来,我就会把纠结的版本都买回来,自己先读,留下适合的,处理掉不适合的。



我会自己先试读、给书分级。好书不能等,等了就忘了买了。好书也不怕等,总有一天会读懂。所有的新书,我会自己略读一下,大概感受一下孩子可以读的年龄,在书立上贴上分级标签,到了年龄段再拿出来。


最后,给儿子混搭阅读。每个月月初我会拿出“包罗万象”的一摞书给孩子,有诗歌童话、神话寓言、儿童文学、历史地理、生物自然、建筑机械,可以多方位拓展孩子的兴趣。到了月末把彻底读完的拿走收起来,再补充进去一些,完善下月书单。


刚开始孩子只喜欢读科普书,别的书翻都不翻。我就每月减少科普书的比例,增加故事书、文学类的比例。经常放在手边的书,即使今天没兴趣看,也许明天就有兴趣翻开看一眼。只要翻看一眼,就有可能看一本,以后就会看很多本。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今年5月的一天,孩子就在科普书看完后的无聊时间里顺手翻了翻手边的《存梦银行》。



后面的三天里,他没有看任何科普书,而是又接着读完了《天才小狼的烦恼》、《弗朗兹的故事》和《吃黑夜的大象》等同一类型的儿童文学书。



而《存梦银行》就是我在试读过家中所有儿童文学故事类图书后,精挑细选出来专用于引他入瓮的。放在他手边两个多月后,终于吸引住了他。这本书温暖、怪诞、想象力丰富、风格鲜明、故事紧凑、趣味性高,还是一本注音读物,用于打开孩子儿童文学故事类阅读十分合适。


下面分享我选出的适合儿子阅读的六类书:


兴趣与阅读力匹配度高的书永远是首选、必选


在比对了不同出版社、买回部分试读、对比家中的现有书籍等等步骤之后,我留下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日有所诵》、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科教书同步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快乐读书吧》这三套书作为语文课外阅读书籍的首选教辅👇



我个人觉得这三本书的选材上同时考虑了经典、广泛、趣味、韵律、以及美学与文学性,特别是《日有所诵》和《同步阅读》,每一篇都短小、经典,特别适合作为语文课外晨读、朗读,甚至是精读材料,可以一读再读。


经典文学书籍占大比例


实在不知道该买什么书的时候,我就优先选择历久弥新的经典文学书,而非科普书。比如《夏洛的网》👇



没头脑和不高兴《假话国历险记》《宝葫芦的秘密》👇



《小王子》《汤姆索亚历险记》《稻草人》👇



中外经典童话与儿童文学我都会挑一些。优秀的文学类书籍会在阅读中启迪孩子非凡的想象力;会帮助孩子体验人生百味百态;会启发孩子人生的道理与哲学,潜移默化孩子的三观建立。而纯知识类的科普书,在我看来,只要有兴趣,什么时候看都不晚。


尽可能优选外文书的优秀译本


比如金子美玲的诗集,对比多个译者以后,我最终选了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吴菲的翻译版本《全部都喜欢》;《兔子坡》买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陆剑翻译版本。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买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石琴娥翻译版本;《绿野仙踪》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张炽恒翻译版本;《柳林风声》则选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梅静翻译版本。说实在的,对比版本挑书是一个异常繁复但十分有乐趣的事情。



优秀的插画也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比如世界插画大师英诺森提作品系列《木偶奇遇记》、《胡桃夹子》👇



比如布莱恩.帕特森的那套充满英国乡村气息《狐狸村传奇》👇



比如大师史蒂文.凯洛格幻想系列《吉米的蟒蛇》;以及优秀的凯迪克大奖绘本等等👇



古书新编中的经典


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比如林汉达和雪岗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比如《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



合眼缘的书


合眼缘的书会激发阅读的冲动。比如《老鼠侦探社》《男孩子的冒险书》《如何制作一个哥哥》👇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光看书名和封皮就有一种想要翻翻看的冲动,这种书更容易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儿子读不懂时,我会适当干预


当儿子的生字词积累到一定量,开始走上自主阅读之路时,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感到他在读书中到了一个小的平台期,就像有个什么隐形的门槛横在那里,跨不上去。这个门槛就是阅读能力,它受限于儿子的认知、经历、感悟。


这说明,他前期积累的阅读量,已经转变成了一定的质,才到达了这个小平台期。但进入了小平台期,就意味着又到了积累量的时候。


比如在读《蝴蝶.豌豆花》这本儿童诗集的时候,当翻到最后一首《村小:生字课》这首诗时,孩子只觉好笑,“这是诗吗?写的这是个啥啊,好无聊”。 

 

村小:生字课


高凯


蛋  蛋  鸡蛋的蛋

调皮蛋的蛋 乖蛋蛋的蛋

红脸蛋的蛋

张狗蛋的蛋

马铁蛋的蛋


花 花  花骨朵的花

桃花的花 杏花的花

花蝴蝶的花 花衫衫的花

王梅花的花

曹爱花的花



黑   黑   黑白的黑


黑板的黑 黑毛笔的黑

黑手手的黑

黑窑洞的黑

黑眼睛的黑


外  外  外面的外

窗外的外 山外的外 外国的外

谁还在外面的外

外 外——

外就是那个外


飞  飞  飞上天的飞

飞机的飞 宇宙飞船的飞

想飞的飞 抬翅膀飞的飞

笨鸟先飞的飞

飞呀飞的飞



上下滑动查看《村小:生字课》文字


确实,比着这本书中收录,富有童趣的顾城的《安慰》、徐志摩的《花牛歌》、郭风的《蝴蝶.豌豆花》等,这首诗真的是看上去无趣极了。



儿子每个字都认识,但没有我的帮助,无论如何也读不懂背后的意思。同样的,在这周读的二年级《日有所诵》里,《十二月子》这首的民间童谣,看似简单,却读的似懂非懂,它中间涵盖了节日、节气、农业、民俗、自然等等多样知识。


每当发现这种情况,我就知道需要家长干预的时候到了。干预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蝴蝶.豌豆花》童诗集,我采取的就是全书精讲方式,带着孩子找找诗中的韵味与意境,讨论讨论诗人想表达的感情,提高一下理解能力,也就是“质”。


比如《日有所诵》,我采取的部分精读+拓展阅读的方式,像那首《十二月子》,我就顺便安利了一下屯了很久的积灰老货《中国传统节日》,还提示了一下读过的《二十四节气》,拓展积累一下阅读的“量”。



在我看来,类似《蝴蝶.豌豆花》、《日有所诵》这种现代诗、儿童诗、童谣、古诗合集,是低年级孩子打好字词基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最好的“质”的读本,需要读一本就读透一本,值得家长带着孩子精读一遍。


绘本故事类、儿童文学故事类、短篇小说类和科普类就是“量”的补充,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


“质”需要家长更多的帮助与干预,“量”需要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两相互补再加上坚持,阅读能力应该不愁提不上去。如果有差距,也不过是因人而异的节奏快慢罢了。


经过这样大半年的、平均每天30-40分钟的投入,儿子的识字量已经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他在“晓黑板”里打卡时,“亲子阅读”这四个字渐渐的被“自读”所代替。以前不到10分钟就叫苦叫累叫停的阅读情况也不见了。


周末飘窗上,儿子倚着靠枕默默读书的,有时可长达1个多小时。读完一本有趣的读物后合上书的那一声长叹,也被我无意中捕捉到了一两次。我想,他是真的开始觉得书中的世界有趣了。这种阅读的变化被细心的语文老师敏锐觉察到,常常在 APP 里留言给予我们肯定与鼓励,更加激起了孩子阅读的渴望(以及我挑书的热情😂)


说了这么多,着实有点啰里啰嗦。写出来的这些小想法、小心得都很“自我”,可能对花友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借鉴作用。但是如果,正好有这方面需求的爸爸妈妈看到后,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好的作用,我的分享就很值得。


所有忍着字多,都努力看完了的花友们,感谢感谢!😂


点击“阅读原文”,与作者交流...


相关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