檩子:又到了我们的“周二人物故事”专栏了。今天来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女生”的故事。
怎么回事呢?还是要从B站今年刚引进的一部“年度大片” 开始说起。
这是部纪录片,名字叫 Jane 《珍》...
海报上的主角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教科书级经典人物啊;我们当年在读,我们的孩子也在读;中国人在读,外国人更在读。
她就是 Jane Goodall(珍·古道尔博士)... 对,那位去非洲研究大猩猩的女生。今年,她86岁了。
回到纪录片。豆瓣上是9.1的高分,几乎全是好评。
大家佩服她的奉献与成就,不过不少网友和我一样,对她的“美貌”印象深刻 - 没想到,她这么“养眼”。
“忍不住要赞叹她的美貌,那双眼睛太活泼、太明亮了!”珍·古道尔是个科学界的 Superstar,做超级明星好多年了。1965年,国家地理拍了一部《古道尔小姐与野生黑猩猩》,收视率相当于现在的 Super Bowl(超级碗)。关于她的书、电影、纪录片,真的好多!给小朋友读的人物传记 Who Was 系列里也有她到今天,她还是个大忙人,每年居然有300多天奔波在世界各地演讲。她说:“我已经86岁了,人生走向尽头,因此我要更加珍惜时间,保证我坚信重要的事业在我走了以后还能继续下去”。
2017年,去美国大名鼎鼎的私立高中 Phillips Academy(扎克伯格母校)做演讲 ... 世界上崇拜 Jane 的人到现在还是不计其数,据说马龙白兰度(《教父》)还曾经是她粉丝。《肥伦秀》的主持人 Jimmy Fallon 采访过她,还把关于她的一幅画挂在家中走廊上 ...前段时间,Guy Kawasaki(被称为硅谷奇才,是乔布斯的老搭档,还是伯克利商学院的教授)也跑去跟她对聊 ...两人聊了半天教育。Kawasaki 问她:你觉得现代孩子“按部就班读大学”是必须的么?她说:当然不是,这完全取决于这个年轻人到底想要做什么。有的,需要学校教育;有的,未必需要。反正,地球上几乎每个牛人见了她,都是毕恭毕敬,用 “见到你我很荣幸 I'm hornored " 来开头 ...
至于各种奖项,更是多得数不过来;比如,女王授予她大英帝国女爵士勋章,相当于骑士爵位… - 她的经历,到底特别在哪里,能让全世界如此“追捧”?
- 她的成长故事,对于我们这些 “没有打算一辈子追逐大猩猩的俗人😊😊” 又有哪些启发?
说实话,作为希望了解“人类成长密码”的一俗人,仔细读了她的故事,我还真是觉得有趣有启发的。今天一起来看看~Jane 193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有个比自己小4岁的妹妹。爸爸做生意,妈妈是写小说的。两岁的时候,父亲送给她一只名叫Jubilee的黑猩猩毛绒玩具,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和黑猩猩结下一辈子“情缘”。Jane 从小不爱热闹,不爱说话,喜欢各种动物,喜欢读书。
妈妈看到女儿喜欢动物,就常带她去图书馆看动物相关的书,譬如《人猿泰山》。Jane对这本书热爱无比:“小说里无处不在的冒险精神和自然界散发的野性气息,让我产生了去非洲跟动物生活在一起,写书介绍它们的渴望…”
Jane 成绩一直很好,但因为家庭情况,她没有上大学,中学毕业后在伦敦做了一名秘书,这份工作她一点都不喜欢 ...没多久,一位老同学在肯尼亚开了农场,邀请 Jane 过去玩,Jane 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为了赚足旅费,还兼职做饭店服务员 ...还遇到一位对她产生巨大影响的导师 Louis Leakey(世界著名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因此还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非洲贡贝研究黑猩猩的机会…一位年轻的单身女性要去非洲蛮荒之地研究黑猩猩?对此,她的母亲的反映,和一般妈妈大相径庭。妈妈对她说:如果你决心要做这件事,你一定把它做好,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不要轻易放弃!
听起来很“俗套”,但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女儿在“谈婚论嫁”的年龄坚持要去原始森林研究某一种猴子,还可能有生命危险,你会怎么反应?
Jane 成名后,几乎在每个场合都会称赞自己的妈妈。说,没有妈妈,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我母亲从来不会对我说,女孩做不了这些,干嘛不找个可以实现的梦想…相反,她非常支持我对动物的热爱。”
当时政府提出条件,Jane 在野外必须要有一个欧洲人陪同。Jane的妈妈于是亲自前往非洲野地 “陪娃做作业” ,她在那儿陪伴了女儿最初的四个月 ...那段时间,母女两人都遭遇了生命危险。她们患了疟疾(Malaria),好几个星期两人躺在帐篷里发烧、出汗,几乎奄奄一息 ...都说母女关系有时很难处,但 Jane 对母亲的感谢,真的无时不在:“我母亲最重要的一点,懂得聆听我的想法,也很公正,不会无缘无故对我生气,是我母亲帮我建立的自信…”说实话,小时候我们读她和黑猩猩的故事,总觉得有点不太理解:“观察黑猩猩”,这事儿为什么了不起?现在有点理解了,一句话概括就是,她改变了我们生物教科书里对“人”的定义。还记得这本书么?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场的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很多人是从这本书里知道原来人类发源于非洲 ...
Jane 的导师 Louis Leakey 当初就是因为在研究“人类起源” 这个课题才把 Jane 派去观察黑猩猩的,因为黑猩猩可能是和人最接近的动物啦(我们和它们的基因🧬相似度将近99%)。到五六十年代,科学家认为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
是这样么?基于靠谱的实地观察,Jane 她发现:黑猩猩也会使用工具!用工具去抓吃的!这个发现当时太震撼了, Jane 一下子成了世界名人。这么年轻、这么漂亮、这么苗条的小姑娘,怎么能有这样“惊世骇俗”的科学发现呢?不过,这一切,得来非易;也许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这里,有命运的安排,有机缘的巧合,更有不可征服的决心。首先,来非洲旅游的她通过了“面试”,获得了一份自己超级热爱的工作。据《国家地理》报道,在非洲做人类与考古研究的 Louis Leaky 当时正想要一个善于观察、不会带着固有的理论偏见的人,去研究黑猩猩 …Jane 缺乏正规的科学训练,但她对动物极度热爱,使得她成为Louis 正想要的那种一线研究员。他还找到一个美国商人,拿到可以资助Jane 进行6个月野外观察的资金,Jane 就这样踏上了研究黑猩猩的旅途…
Jane 一到驻营地,就收到当地人的提醒—有居民被黑猩猩抓伤过脸、当地有不少毒蛇!Jane说:“有时我也会害怕,但没什么可以阻止我做想做的事。”然而,要近距离观察黑猩猩,是很难很难的。“我总是垂头丧气地回到营地,但我还是带着决心重新回去。”几个月过去了,她和猩猩之间的信任还是没有建立起来。Jane 很害怕经费用完前还是没有任何发现。人们对她也不抱希望:这个女孩根本应对不了非洲丛林的环境,估计坚持不到三个月就该回来了。为了获得黑猩猩的认同,Jane 开始模仿黑猩猩,保持和它们一致的生活习性,比如睡在野外,吃黑猩猩吃的果子,甚至像黑猩猩一样爬树,还会模仿它们的叫声,好像自己就是一只母猩猩…Jane 和黑猩猩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Jane 逐渐能认出每只黑猩猩,还给它们取了名字:白胡子大卫,冷静、威严;麦奎格先生,喜欢打架;芙洛,有个蒜头鼻,耳朵还缺了一块…
终于某一天,Jane 的观察取得了重大突破,她发现白胡子大卫折下一根树枝,摘掉了上面的叶子,蹲在白蚁丘旁边掏白蚁吃。这个发现直接推翻了科学家的以往结论:只有人才懂使用工具!
她立刻给导师写信,Louis Leakey 激动地回复她:“我们现在必须重新定义人!”Jane 的另外一大发现,就是黑猩猩是有个性的(personality),而且它们与人性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会抱,亲吻 ...
它们也会“快乐育儿”,陪娃吃饭、玩耍、睡觉 ...
它们富有感情,一位年老的母亲去世了,正直壮年的儿子会郁郁寡欢,三周后悲伤而亡 ...
它们和人一样,也有残暴凶悍好斗的一面 ... Jane 还冒着危险记录下“猩猩部落战争“的真实场景。
这一切发现,让人们重新思考“人如何为人”,“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宏大的命题,让 Jane Goodall 成为名垂历史的人。期间,Jane 在导师的帮助下,还去剑桥大学,获取了博士学位。她没有本科学历,但剑桥认为她的研究经历足以让她有资格直接读博士。看来,名校在伟大的决心、重大的发现之前,也是可以灵活而谦卑的。之后很多年,她一直是世界上黑猩猩保护、自然保护的领头倡导人。直到今天。3. 对待婚姻和孩子,多是平常心
看到这里,你会想这是不是又一个不管不顾的女强人?
还真不是,她有过两段婚姻,有一个儿子。
她对婚姻的态度,从来是随性的。去非洲的时候,她压根儿没太想这个问题:
“我从来没期待过要结婚、组建家庭,那不在我的思考范围内。去非洲和动物生活在一起,是我唯一想做的。”
后来,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就自然走进了婚姻。第一任丈夫,就是给她拍下了那么多照片、录像的国家地理摄影师,叫 Hugo;他是一个荷兰贵族,是世界有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拍的电影获得过八项艾美奖。Jane 自己拍的照片,不够《国家地理杂志》的“高清美”标准,于是NG派了自己的签约摄影师去帮她 ... 这下,“天涯逢知己”啦 ...
相处甚欢 ... 很好看的两口子。
那就结婚吧 … 很自然。
3年后,儿子小 Hugo 出生。Jane 开始全心全意陪娃 ... Jane 把儿子带在身边,做 homeschool;一家三口留下不少很有感觉的照片 ...
不过发现,“有其母未必有其子”,儿子不怎么喜欢野生动物 ...
Jane 整整陪儿子三年多,然后把儿子送回了英国。此后,经常只有假期时见面。
唯一的儿子,对她也有过怨言,最终还是理解、接纳了这一切。他选择了和父母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既没做动物学家,也没做摄影师,更没去非洲,而是成了一位一流的造船师。母子关系,看起来还不错…86岁的 Jane,行动灵敏、思路清晰,整个人好像有层光彩环绕。"恬淡、温和、静谧,眼神中对自然由衷的爱意”,似乎从来不曾消失 ... 而强大的热情、不可动摇的决心、崇高的使命感,正是一切的动力。
她的故事,验证了英语里一句谚语:
When you really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to help you.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