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朝代”和“人物”都理清了, 娃历史学得好开心!

Moly妈妈 小花生网 2024-04-03


最近,咱们  出现了一篇很受欢迎的历史启蒙(中国古代史)经验,发布不久就收获了100+收藏量。作者 @Moly悦读时光 对为什么带孩子历史启蒙、启蒙的思路、实操资源、方法都考虑、安排得非常清晰,尤其资源和方法的对标,非常精细!


本文由花友 @Moly悦读时光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我会从以下三个板块展开分享:

一、以为什么着急进行“历史启蒙”?

二、什么样的学法是娃感兴趣的?
  • 有故事的历史

  • 有顺序的历史

  • 有交流的历史


三、学习素材以及使用方法分享

  • 搭建骨架——形成朝代时线

  • 丰满血肉——以故事为载体素描人物形象,勾勒事件轮廓,建立情感联结

  • 增强肌腱——不同套系交叉阅读,填补知识空隙,拓宽视野

 

全文一共7202字,扫读需要15分钟。


融合了理论思考、实践心得与阶段性收获。愿它长而不冗。



我不是一个文史学识积淀丰厚的妈妈。这篇文章的观点和内容若被一个行家看到,怕是要笑话我了——就这,也好意思提历史启蒙。
 

但我愿意相信:对更多普通家长来说,虽自身能力不足,却找到了带娃进阶的方法,也有借鉴意义。毕竟,我们能有幸把娃带进浩瀚璀璨的学海,见识到他们热情积极求知的样子,教会了他们高效独立学习的方法,终究要渐行渐远。


我就斗胆以我之浅见,分享一二。若能找到同行者一起奋进,互相启迪,便是幸事。



为什么着急进行历史启蒙


“历史启蒙”这件事是我一直想好做却进展缓慢的一件事。


自己肚里货少是主要原因,还有就是一直不得法;书柜是填满了,读书如抽丝啊!


为什么希望帮孩子串一条历史线呢?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


其一,让新知识有处安放。


随着孩子独立阅读涉猎范围渐宽,不管是蒙学经典、文学作品还是社科读物,总会cue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


孩子尽早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心中有了一条虽然粗糙却可以日渐清晰的历史脉络,脑子里有了人类发展的大背景,再去接触细碎的信息点,更容易形成学习的滚雪球效应。


其二,多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帮助,对为人处世、洞察世事,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非常重要,不仅因其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省;更是其中覆盖了大部分中国的成语故事:千金一笑、一鼓作气、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管鲍之交、一鸣惊人、病入膏肓、围魏救赵、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百家争鸣、名列前茅、毛遂自荐、问鼎中原……


在有血有肉的故事中推进学习,孩子对这些语言的理解深度和应用的准度自然而然就上了一个台阶,对理解中国后世的整个版图、地域特点、发展脉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写作也是一种很可观的积淀。


其三,某年某月某日某件事在打开的历史卷轴上,展开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也打开了我们的胸怀。


也许当我们再为某件小事烦恼的时候,那些从陌生到熟悉的历史人物,一一跃上舞台,为我们”现身说法”——历史的经验慢慢会变成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智慧。



什么样的学法是孩子感兴趣的


No.1  有故事的历史


历史概念都是相对抽象的。对孩子来说,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启蒙,一定要从有趣而鲜活的”故事“切入。


要先产生兴趣,接下来才能在延伸阅读和积累中去不断地深究和求证,形成自己稚嫩却勇敢的观点。如果一套书仅仅有大量描述性风格的说明文,或者依据一套教材去背诵年表、记录意义、整理答题点——这样学历史的方式显然不适合孩子。


有趣的故事能使那些由年代、人物、事件堆积出来的僵硬记载,重新活出生命,产生思考与情感的动力。而历史场景的画面重现,亦有助我们进入想象时空。


如果让“历史”走进孩子的心门,引领者一定是”故事“;而最后打开心门的人,就是讲故事的人。
 

No.2 有顺序的历史


最早我也曾尝试过给娃丢很多音频,让她去自己听。断断续续、支离破碎地听了不少热闹的人物、事件,全是卷在一起的。别说孩子,这些故事在我脑子里都是一团浆糊。没有顺序感,没有脉络,不成体系。


后来我就在家里贴了一张年表图,带她背了朝代歌,建立了大朝代的线,让她对朝代的更迭顺序心中有数。每个朝代的事情,先后得有时间观念。孩子听热闹的音频,多半也得有家长帮着按照时间线给对号入座。


就像《认知天性》那本书里提到的,学习除了不断的“编码”,还要有不断去“检索”和“回顾”的一个过程,效率才高;每每在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阶段之后,还可以通过图画、问题、导图来回顾,帮助巩固和检索你“编码”的记忆。


有了顺序,孩子就更容易在脑子里建立清晰的脉络,无论扩充到哪里,都是去向历史线脉络的主干上添枝加叶的过程。


No.3 有交流的历史


历史启蒙不能仅仅去灌输知识,它一定是有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李世民


读史使人明智。


即使对一个孩子来说,以史观今也可以触动他对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思索,可以让我们学习做一个睿智的人。在历史故事中,所有的道德、智慧皆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壮士断腕、至死不渝的信念里,体现在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曲折中。经过一番洗礼,孩子会更深刻地理解自已与世界。


我们讲到历史的典故、成语、人物轶事的时候,要去和孩子交流观点,想法;做假设性的选择,鼓励他们思考:如果你是这位英雄豪杰,如果你面临同样的境遇,你会这样做吗?


不要介意孩子的稚嫩与天真,也不要在最初就用”严谨“来要求孩子——当他们从历史中积累的行为典范够丰沛时,就能用之以检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积累的经验用来讨论、诠释历史,找出理据。


而宝贵思考习惯的建立需要时间,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值得从小培养。



学习素材及使用方法分享


No.1  搭建骨架——形成朝代时线


贴历史年表图,背朝代歌,熟悉历史朝代线。


素材:历史年表图

使用方法:墙上贴图+养成阅读中检索历史年表的习惯


历史年表图我选的这种,贴在墙上,时不时就可以看上两眼。


我们曾经对着朝代表背朝代歌。如此一来,孩子对于这个时间线有了大体的印象。


贴在家中的历史年表图

慢慢我们就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无论读什么书,只要涉及到年份,或者提及一些大人物生活的时代,都去对照看下年表。每次浏览都是巩固印象的过程。


比如学习英语教材 Reading Explorer 2 第八单元中讲到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于1346年来中国游历,考察中国风土民情,访问过元大都。孩子对这个人物比较陌生,首先我们就去一起查看历史年表,将这个人“安置”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知道时逢元朝,脑子里很快就能与“马可波罗”的故事建立时间上先后的比较关系。


 Reading Explorer 2 U8 The Travels of IBN BATTUTA👇



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旅行地图👇



读世界史也是一样,会和中国的历史年表一一对照。


关于世界史启蒙,日后再单独分享。


素材:朝代歌

使用方法: 背诵毛坯版+欣赏豪华版


朝代歌毛坯版——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对小朋友来说,分分钟就能记住。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推荐大家看豪华版的朝代歌——诗词小王子王恒屹和吉他小仙女周昭妍(Miumiu)的合作版本。


Miumiu是我家女儿茉莉的偶像,这段视频她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第一次听到真是有血脉喷张之感,内心波涛汹涌。


素材:历史漫画

使用方法:起初看热闹+后续看门道


茉莉也是特别喜欢火遍大江南北的《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它是依据二十四史等文献资料编绘的一套非严谨萌系动漫(动画视频+漫画书)。作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解读,是娱乐化的历史。



茉莉喜欢里面的漫画元素,是书和动画的忠粉,也典型的”喵“迷。经常会重复里面的无脑梗,边说边笑。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有只bird蹲着三年不飞不叫——笑惨了她。


我家还有这些喵的玩偶抱枕,是“喵迷”,没跑了……


“喵”抱枕


这套漫画可以作为切入点,不带压力地让喜欢漫画的孩子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帮助孩子和里面的人物名字、故事情节混一个脸熟;在后续读书的过程中,印证之前在“喵”里看到的情节(哦哦,对,就是他!)增添一些愉悦感。


但它泛娱乐化的风格、对细节描述的缺失、 视角偏窄(只盯着朝代更迭,缺少智慧与文化的瑰宝)注定了它充当不了“历史启蒙”的主角,最多算作学习之路的甜点吧。


后话是,当孩子读完林汉达的历史故事,再回过头来看《喵》,倒能看点门道出来。


一来更善于将人物和事件的对号入座,不容易“张冠李戴”;二来二刷时由老母亲带着看看“原文出处”以及“编者按”部分,一起读读这些“边角料”,能补充很多知识。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编者按


以春秋故事为例,因为已经在林汉达历史中了解了细节;重看漫画时,孩子可以跳出细节,从整体上来再次回顾、概览春秋的政治地图和霸权的更迭。


No.2 丰满血肉——素描人物形象,勾勒事件轮廓,建立情感联结 


素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使用方法:听音频/家长带读+独立阅读+精读讨论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美绘版》


著名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编写的以故事为载体 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市面上公认口碑最好的原创历史故事书之一。


1960年代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中国历史故事集》,计划一个时期编一本,选定的作者是教育家、语言学家林汉达先生。


林汉达先生的写作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丝线串珠”叙事方法,即把要讲的故事(多以成语故事为线)用一条线索联系起来,一线贯穿,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经常在故事高潮迭起时不动声色地结尾,却又通过巧妙的串联,贯穿到下一个故事。


林汉达历史故事内页


二是“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据说作为语言学家的林汉达先生对口语做过精细的研究,他写历史故事的初衷就是“尝试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写作”。丰富的对话极易把读者代入故事场景,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者也很容易跟着对话不自觉地去在脑中素描人物形象。


不过由于这套书创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用词习惯要适应下。

 

比如“北狄进了城,来不及跑的老百姓,差不多全都给杀了。卫国的库房,还有城里值钱的东西全给抢空了。”

 

这两话用的这两个“给”字。初读是不太习惯的。
 

可惜,林汉达先生于1972年不幸去世,仅写到三国故事(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创作中断。遗憾如”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好在后来有雪岗先生,将林汉达先生的手稿汇编整理并完成续写后五部。(晋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清朝故事)


林汉达这套书细节丰富,用大量对话来推进故事情节,对人物心理描写到位。让读者们无论年龄大小,在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都不自觉地开始在脑子开始素描对人物的画像,好像时不时有历史人物和你隔空对话的感觉,也变身一个古时候的小人物经历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迁。


这是一种巧妙的情感联结,比起以第三只眼视角的说明文或者教材,它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这套书以成语故事为线,对成语的积累和运用大有裨益。这也正是我们把精力重点放在这套书上的原因。


这套书相比泛娱乐化的那些历史读物来说,信息量较大,插图较少,文采卓越,偶有生僻字(大都有注音)。


我们采用亲子共读+孩子独立阅读+精读讨论的方式来进行。


亲子共读:第一遍,我一般会带着她读。有时候担心用眼压力大,我直接作为睡前故事讲给她听也是有的。


这个过程中,除了读纸面上的文字。我时不时会带她对着课件导图检索下过往信息,这样非常有助于信息归类,提高效率。



没有时间伴读的话,让孩子先听听音频也是很好的。


不过前提是孩子要接触过一些历史故事,或者有了浅浅的兴趣,不然娃(尤其小娃)在前几集搞不懂里面的人物关系,在听的过程中频繁出戏,可能兴趣就没了。


孩子独立阅读:最近我们的中文阅读重点都放在历史类题材的书籍上。在大人的陪伴和导读之后,我会要求孩子自己朗读一遍故事。每次量不大,朗读1到2篇故事即可,时间10-15分钟左右。


一来,朗读训练本身就是每天都应该坚持的一项活动,孩子听到的和自己大声朗读的本文信息,心得体会、吸收效果自不相同。音频带着朗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和演绎,带着抑扬顿挫(朗读者强调的重点),带着情感和语气(朗读者对人物心里的理解),会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听“与”读“是不同感官获取信息的过程,各有好处却无法互相替代。


二来,这本身就是提升孩子阅读水平的一个过程。孩子的识字量、对断句结构的语感,对捕捉精美词句的敏感度,对“大部头”的适应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就像开篇中提到的,历史启蒙不应该仅仅是知识“输入”的过程,即使是小孩子,也应该有机会去引导并触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表达对事情和人物的看法或者置身情景的假设与思考。


虽然他们想法是碎片的,单薄的,稚嫩的;但却是勇敢的,生动的,宝贵的。

No.3 增强肌腱——不同套系交叉阅读,填补知识空隙,拓宽视野


素材:交叉阅读的书籍《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中国历史地图》


使用方法:针对性补充阅读+独立泛读


这些书都是我早前跟风买的,如今刚好作为补充读物,跟着孩子的学习进度进行交叉索引,可以填补知识缝隙,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


另外,因为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了阅读兴趣。她自己也会经常翻阅,当然是采用“泛读”的形式,这其中漏掉什么信息,躲避什么难点,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就是泛读的特点,我并不会纠结。


我相信随着她“精读”进程的推进,她会更习惯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会更高效提取关键信息,阅读速度和效率也都会随之慢慢提升。


茉莉近来去学校都带着历史题材的书作为课外书,在家也“手不释卷”。


在冷宫躺着的那些历史书籍,终于迎来了被主人轮番宠爱的大好时光!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应该是人们提到历史启蒙首先会搜到的一部。但是我们买了以后几次开启阅读,都不太顺利。起初别说娃,我自己也没大兴趣。



大概因为它的落笔风格很像“教材”,是旁观者的是视角,进行总结陈述,对孩子来说趣味性不够强。尤其对于比较重要的历史故事,大都以“浮光掠影”的方式一带而过,比如分别用一篇就全部介绍完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这么多没有情感基础的信息扑面而来,孩子很难招架的住。


比如晏子使楚的机智、孙膑庞涓的纠葛、吴越争霸的跌宕,荆轲刺秦的壮烈等精彩的片段、作者都只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缺少故事前后铺垫和心理渲染,读者就很难产生感情上的代入感。


但这套书补充了很多文物、古迹的介绍,有精美的纪实图片,也有比较重的笔墨放在文化的发展方面,很适合作为补充阅读的素材。



我们一般是林汉达历史故事读到哪里,就来翻一翻这套书相应的章节。有了前者打下的基础,这套书的信息也不显得那么枯燥了,更容易理解,是很好的补充。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



这套书名字是”简明“,其实并非书如其名,有很多段落是通过对比和比较的方式来叙事,也是适合有些许积淀的孩子,不然读起来也可能会有云山雾绕的感觉。所以我们也把这套作为补充读物。


这套书的优点是它有大量篇幅介绍了相应历史时期的吃、穿、住、用、行。如果你想在大脑里”穿越“回你感兴趣的时代,它可以给你加很多”料“。

 

《中国历史地图》


如果想找一套在年表与叙事信息相结合的书,倒是可以看看洋洋兔的一些作品。


这本《中国历史地图》在一个朝代的学习开始或者结束的时候,都可以随意拿来翻一翻。脑子里的信息会再次被激活并串联起来,加之漫画的表达形式比较讨喜,也能起到不错的”巩固“与”检索“的作用。



素材:音频《凯叔讲历史》

使用方法:泛听


这套音频是由凯叔和马未都联合创作的历史节目,故事有趣精彩,且加入了文物的介绍,也是享誉四方的一套历史节目,在此就不做赘述。


茉莉一年多前开始断断续续泛听了一部分这套音频。不过她这种通过泛听的方式积累的信息,没有形成时线的脉络,最多是让故事和人物留下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素材:纪录片《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

使用方法:按学习进程有选择性地观看


这套视频最近火遍胖圈,大家可以搜索它的推文,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我们也开始看了一集(目前更新到第七季)就爱了爱了,这套视觉听觉为一体的“博物馆大课堂”叙事方式很高级,它采用跨学科式的讲解方式,有机融合了历朝历代的人文风俗,衣食住行、名人轶事、重大事件等,并结合地理、生活、艺术等交叉学科进行讲解,全方位去展现古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智慧集萃与文化的结晶。


还是双语字幕!


一样的问题,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历史知识的基础,看它可能看个热闹,但是信息的吸收率有限。


但是比如你已经系统了解学习了秦汉的历史, 再看下图这些侧重于文化和跨学科的表述方法,既有兴趣,又容易理解吸收;有效拓展了视野,填补了知识的缝隙。



我们跟着系统启蒙的进度,在《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中找相应进程主题的视频来看看,妥妥涨知识。


以上就是我带学历史的粗浅总结。


能与大家一起学习,一同进步,是很开心的事。


点击“阅读原文”,与作者交流...
相关阅读:
点个“在看”,我们就不会走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