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信息化的困惑与挑战——信息化能帮助你干啥?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些专家的观点,他们分别从人才培养、数据服务、智慧教学、教师信息化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吴砥: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

吴砥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工业时代的教育支撑体系不能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提供有效支撑。必须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重构,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华中师大坚持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注重顶层设计,从八个维度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分别是:第一,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重构教学环境,实现三空间深度融合。第三,开展进阶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第四,丰富教学资源,提供更加开放的教育。第五,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混合课堂教学。第六,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第七,优化管理服务,构建育人新生态。第八,设立教学节,营造教学文化。


  从成果应用效果来看,首先,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其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最后,教学资源配置效果全面优化。在成果推广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理论成果服务国家政策制定;实践经验得到辐射;平台技术实现推广;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上,我们也深有体会:第一,教育信息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二,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第三,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推行CIO制度十分必要。第四,教育信息化必须评估驱动;第五,教育信息化必须在各个环节持续稳定投入经费。


  总之,未来教育必将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教育的目标也将是全纳、优质、公平和终身学习!


清华大学韩锡斌:

教师混合教学能力应分层次推进

韩锡斌

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混合课程的典型特征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教师的动态跟踪和过程性指导。混合教学概念从目标、视角、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在目标上,从传统学习方式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向课程教学新模式、人才培养新方式以及大学组织新形态拓展;在视角上,从技术的引入和整合向课程与教学的整体重构拓展;在内容上,更是从层面、维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2017年7~9月,我们采用面向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和问卷系统实施了网上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概况如下:第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有了普遍提升。第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第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绝大多数教师初步具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具备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比例偏低。


  教师混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存在明显问题。我们在2016~2017年度,随机抽取教师的混合教学情况,结果显示,教师培训结束后,在两个环节出现了放弃现象:一是课程建设任务的执行环节;一是课程建设任务完成后的实践应用环节;总体来看,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完成了课程建设任务;仅有五分之一的教师完成实践应用。


  混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的实施应该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在评价上也要多种手段、逐层评价。学校在做这些事情时,要系统化、持续推进;全面研究、评估、改进;注重"体验式、交互式";强化"做中学"、"学为用";全方位构建"工作环境";回归教学常态、原生态。


北京科技大学杨德斌:

大数据助力高校开展精准服务

杨德斌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化

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碎片化的数据汇聚、加工、整合,形成精准管理与服务的依据。大数据将成为教育管理的利器。通过整合大数据,最核心的是复原用户的真实行为,了解用户内容真实的世界。


  现代信息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和手段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校业务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关注频度高的模块、用户群体等,以财务系统为例,真实用户群体,并不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而是那些助管、研究生等。另外关于教师个人主页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维护个人主页来宣传自己,学生也可以通过个人主页来寻找需要的信息。此外学校IT部门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可以通过学生就餐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就餐时间、用餐规律、消费数据等。


  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目标应该是提升师生的获得感:首先,整合、优化、再造业务流程与平台;其次,基础数据的有序、有效流通,过程数据详实可信,决策数据科学有力;再次,实现信息源的统一、唯一;最后,服务向线上办理、协同、移动办公模式转变,实现网上、自助办理。


  总之,在信息化2.0时代,大数据必将助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方海光:

"处处皆课堂"是未来发展新趋势

方海光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教授


  教育大数据本身是人工智能中的一部分,随着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的推进,其实在学校这一端,应用的场景会越来越具体化,会逐渐聚焦到一些场景的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共同受到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因素的重要影响,两方面建设逐渐呈现出相互支持的趋势。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课堂不断发展,到了2018年,所有的课堂逐渐聚焦到了智慧课堂。


  当前中国的智慧课堂大概有以下三种典型类型:第一种是以教为主的基础型智慧课堂,"秧苗式"和"层叠U型"多媒体教室空间布局以及交互白板教室空间布局;第二种是智慧型智慧课堂,"队列式"和"多组圆桌型"计算机机房空间布局;第三种是空间型智慧课堂,3D/VR创新空间设计以及STEAM教育新环境。


  未来发展新趋势就是"处处皆课堂",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点:


  第一,智能学习终端是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应用的关键。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平台、系统、资源、空间、师生,各要素都具备,而能够将硬件、软件、人的协同应用结合起来,则需要应用依靠智能学习终端!


  第二,管控是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的红线。诸多反对智能学习终端(如手机)进校园的主要问题是担心学生分散精力和玩游戏,从软件底层系统进行管控是关键,其优于学校管理措施。


  第三,设备普及率和使用率决定深度应用程度。学校智能治理和科学决策依靠自然数据的采集和大数据分析,智能学习终端的普及率和常态使用是关键。


  第四,个性化学习和学校科学治理是未来课堂和学校深度建设的发展方向。数据驱动教学,数据驱动决策,数据驱动治理是未来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关键。


中国教育在线吴报华:

发现人才,信息化告诉你答案

吴报华

中国教育在线


  如今,引才工作方式已悄然改变,人才需求增大,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引才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信息技术应用于引才的环境背景有两种,第一个是等你来,第二个是请你来。实际上,目前我们人才引进已经到了"追求"阶段,但是这些人才在哪,他们关心什么也是值得考虑的。另外,我们需要明确目标--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有目标人才。如果请了一堆院士、长江学者,但是没有基础没有团队,这些人才也发挥不了作用。这时可能学校更需要的是中青年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目标更加明确。


  信息技术在引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人才大数据、精准检索技术、一对一猎头。首先,数据抓取的来源。在全球各大学官网、学术媒体、全球各学会网站、Facebook、Twitter、ResearchGate等抓取数据;其次,数据智能比对与筛选。按照:性别、教职、学位、华人、就职就学机构、研究领域、年龄等多因素类别分类,形成可检索的数据库;最后,猎头服务激活人才库。猎头工作将对人才基础数据不断使用、提炼、标记,形成激活的人才库。看这些人才是否有回国意向,然后跟学校需求进行匹配,这样一来,签约率会非常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