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

其他

纯IPv6环境下常见App可用性测试

为了测试常见互联网资源对纯IPv6访问的支持情况,2023年6月底,我们在多运营商网络测试了常用Web网站在纯IPv6环境下的可用性(详见《中国教育网网络》2023年8月刊)。我们做了持续跟踪测试,近期发现部分应用的Web网站有所改善,例如京东、拼多多、B站等。在日常生活中,手机App应用更为频繁,我们对常用手机App在纯IPv6环境下的可用性进行了持续观测。本文介绍了12种常用手机App在教育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4家运营商网络环境下支持IPv6访问的比较结果,总体上看情况比较好,微信、腾讯视频、优酷、淘宝等App已全面支持纯IPv6访问,其他App在大部分功能上支持纯IPv6访问,部分功能还需要改善。即时通讯类App测试微信App是本次测试中唯一一款即时通讯类App。本次测试的参数如下:测试机IPv6地址分别为教育网(2001:da8:ff3a:c8f5:4593:a82d:56e8:8d47)、中国移动(2409:8900:1a12:94a0:d8f0:10a0:563e:59a2)、中国联通(2408:8406:18e2:536e:c918:7e99:609:7ce6)、中国电信(240e:404:1911:c3c:5969:1818:e3c2:5579);测试机操作系统是安卓系统;测试时间为2024年1月2日。(注:其余11款App的上述几项参数相同,下文略。)微信App在本次测试的4家运营商网络环境下全部功能均正常,未发现异常功能(表1)。微信App的聊天功能和朋友圈浏览、发布功能均正常,文件传送功能正常(图1);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等其他功能全部正常,未发现异常(图2)。表1
4月19日 下午 7:33
其他

案例分享丨高校升级百G校园网方案

广东工业大学(图源学校官博)广东工业大学现有广州、揭阳两地六个校区,在校师生总数5.5万人,上网终端同时在线数接近7万余个。为了支撑学校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学校着手建设了新一代超宽网络架构——100G核心校园网。这一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旨在进一步提升校园网络性能,确保高效的数据传输和无缝的应用运行。01现状分析应用体验角度校园网在学校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等多方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支持。它应用广泛,涵盖了众多关键业务场景,对于确保良好的应用体验至关重要。在面对需要传输大量数据的场景中,例如高清视频流和大文件下载,足够的带宽成为保障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包括在线游戏、视频会议和语音通话等,低延迟则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考量。在处理校园支付、云应用等场景时,对网络稳定性的高要求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庞大的师生规模,而学生上网习惯呈现潮汐现象,容易导致了突发流量的涌现,造成拥堵和丢包现象,为校园网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前的40G核心层带宽已经无法满足校内师生上网的需求。流量高峰的出现使得校园网络不断接近极限,流量常常达到39G左右,这对整体校园网的可用性和性能提出了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应用场景对带宽、延迟和稳定性的要求无法得到全面照顾,使得校园网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设备使用角度在当前校园网络架构中,主要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其中大部分运用万兆接口技术。然而,这些设备的设计容量已经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网络流量需求。关键设备,如防火墙和流量控制设备,其设计容量最高仅支持40G,导致网络扩容变得困难。由于设备老旧,校园网络正面临着安全防护和流量管理方面的双重挑战。安全维护角度由于学校校区众多,建设时间跨度较大,校内采用了各种不同时期的网络准入设备,包括锐捷、新华三、华为等厂家的AC无线控制器,以及BRAS设备用于承载PPPOE拨号上网。在IPv6推广的过程中,各厂家在IPv4/IPv6双栈准入实现上存在不一致性的情况,准入溯源困难,对接工作繁琐,对安全事件的排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多厂家、多设备的异构性不仅使得网络运维和故障排障变得相当复杂,还增加了维护的难度。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不一致性问题给校园网络带来了不便,使得学校对整体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和耗时。02设计理念用户体验为核心。校园网的建设以提升应用体验为核心目标。建设过程中注重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带宽、延迟和稳定性的需求,以确保师生在学习、科研和生活等方面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网络服务。网络架构全面升级。通过引入100G以太网接口技术100G防火墙、100G流量控制设备,对校园网的逻辑架构进行全面升级。包括校园网出口、网络管理层、网络承载层、安全设计和认证设计等多个方面,以提升整体网络性能、安全性和管理效率。网络安全与稳定并重。在新架构设计中,安全防护设计得到了充分考虑,包括出口防火墙、入侵检测、DDoS防护等多层次的安全机制,以应对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潜在威胁。同时,通过统一的准入认证设计,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整体规划与细致实施。100G校园网的建设过程应采取周全考虑、安全稳妥、分步割接的策略,确保升级过程的有序推进,把对校园网用户的影响降到最小。03100G超宽校园网总体设计图1
3月28日 下午 2:36
其他

案例分享丨高校数字化职称评聘思路

在教育信息化理念不断革新、信息技术能力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高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高校早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快速响应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场景中的迫切需求,各业务部门普遍以烟囱式、孤岛化方式建设独立的业务信息系统。在缺少顶层设计规划的背景下,相关工作逐渐在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性与数据共享性上出现瓶颈性问题,影响师生办公、办事体验感。如何有效实现服务便利化、管理高效化成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为加快学校数字化转型进程,促进形成主动服务、多元协同、高效运行、科学决策、智能监管的教育现代化治理模式,浙江大学于2021年启动了“一事一表一库一平台”数字化改革工程。在过去三年全校信息化统筹指挥的持续推进下,学校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精简办事流程、打通数据壁垒、加强跨域协同,稳步推动师生重点关注的一件事”改革。本文将以“职称评聘一件事”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浙江大学在多元协同模式下职称评聘工作数字化改革的思路与路径,以期为高校探索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与参考。01职称评聘填表难、审核繁、评审慢职称评聘是高校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晋升发展的重要通道,关系到人才发展导向、学科骨干选拔和师资队伍稳定。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作为综合型双一流大学,年度职称评聘工作重要且复杂。因其具有申报人数体量大、业绩填写内容多、评聘审核流程长等特点,而成为学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攻关事项。具体来看,学校每年参与职称申报人数超过千人,申报环节填写的个人业绩信息涵盖了教学授课、论文、专利、著作、成果奖励、科研及教改项目等多维度评价要素,审核环节包括学院、学部、校级多层级人事部门的参评资格与业绩认定,评审环节涉及校外专家送审、多轮次校内专家的资料评阅与评审投票。由于缺乏精简、高效的数字化能力支撑,往年的职称评聘工作对职称申报教师、人事部门、校内外评审专家等不同的业务参与主体展现了使用上的不友好性。例如,教师在每次职称申报过程中均需要在人事管理系统的业绩申报表单中重复填报个人过往业绩信息,并提交大量纸质佐证材料,而大量相关信息往往由教务、科研等归口管理部门掌握;人事部门在审核环节需要对申报人参评资格及业绩信息进行人工逐一核对认定,申报人和审核人疲于应对各种业绩材料的来回反复,导致审核效率低、评聘工作持续时间拉长。在评审环节,一方面,人事部门需要筹备各类纸质校外送审材料及校内评审会议材料,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评审专家需要针对不同申报人的纸质材料进行业绩评阅与比较;另一方面,根据职称评聘相关规定,评审专家组需对申报人员进行匿名投票表决,而目前投票、统分和计票均需由工作人员线下手工完成并进行二次复核,耗时较长。因此,职称评聘过程中的填表难、审核繁、评审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人事部门和广大教职工期待解决的焦点性问题。02多元协同提升职称评聘改革实效浙大始终坚持“师生的时间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的理念,高度关注师生实际需求。为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号召和浙江省“最多跑一次”要求,浙大全面推进学校数字化改革。作为改革攻关重点事项,“职称评聘一件事”以多元协同的理念为引领,通过健全数据共享复用、强化业务流程协同、促进线下业务转型等多种措施并举,逐步推动申报、审核、评审环节业务的便利化、精简化、高效化,切实提升教师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健全数据共享复用职称申报中涉及的教师业绩数据覆盖广、时间跨度长,仅依靠人事信息系统无法解决跨部门间数据协同性问题。健全数据共享复用机制是解决教师业绩申报过程中填报重复、繁杂困境的必然途径。在数据共享机制实施中,教师相关信息被划分为权威源数据与非权威源数据。其中,权威源数据指数据由归口管理部门作为唯一的权威源提供数据供给,数据可靠性与准确性可信赖,具体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务信息、科研项目信息等;非权威源数据指数据无部门归口管理,一般由教师个人提供或网络公开来源获取,具体包括论文、专利、著作等学术成果数据。数据权威源属性的不同决定了数据共享复用机制设计思路的差异性。图1
3月27日 下午 4:30
其他

一场关于数字化转型中多元协同的大讨论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变革中,数字化转型并非高校或信息化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同创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进程,本次特别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沈富可,北京交通大学网信办、信息中心主任林友芳,华南农业大学基础实验与实践训练中心党总支书记张波,上海纽约大学信息技术部主任常潘,深入探讨高校数字化建设中多元协同的内涵和价值、关键影响因素、困难与挑战等话题,汇聚多方智慧,旨在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思维,共同探索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协同的高校数字化转型生态路径。沈富可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林友芳北京交通大学网信办、信息中心主任张波华南农业大学基础实验与实践训练中心党总支书记常潘上海纽约大学信息技术部主任1数字化是否需要多元协同?张波数字化转型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转型使数字技术在教育的全领域得以应用,对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组织架构、服务形态等方面,都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转变和改革。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所以,多元协同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高校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力量来实现,而要提倡各个主体合作参与需要依赖各个主体合作参与的机制。常潘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让多元协同变得更加必要。数字化转型不单单涉及技术的改变,还可能涉及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转变都需要多元协同才能高效地推进。高校是一个教学和科研的综合体,集工作、生活、学习于一体的迷你型社会,许多业务的推进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各种创新都需要跨部门、跨学科协作,只有进行多元协同,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科研产出以及解决问题的速度。林友芳在教育领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多元协同合作十分必要。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学院内部的事务,更是涉及整个学校甚至社会层面的广泛、系统且复杂的工程。高效的规划与转型需要大家全面考虑并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网信部门,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乃至校园生活都会产生深远影响。高校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节约成本、提升效率,还是实现更广泛目标的关键。其中,目标之一就是“减员增效”,即用更少的人员完成更多的工作,这可能需要减少一些部门的人员,同时增加对信息技术部门的投入。通过这样的策略,学校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撬动更大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学校需要通过高效的协同工作来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满足国家要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又和科学研究紧密相连。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还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系统推动学校运转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一系统工程由多个不同部分构成,要实现优化和完善需要依赖高效的信息和网络体系。对此协同工作成为关键在协同中实现每个组成部分、每个业务环节乃至整个业务链的优化。2协同主体如何划分?沈富可协同主体可分为战略层面、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不同层面的话语体系也存在差异。战略层面:战略层面是数字化转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应该去设计、去谋划的方面,因为战略层面是转型的目标。数字化转型最终是教育的转型,以实现教育的中长期高质量发展。为此,战略层面须设定一个目标,去回答数字时代如何使教育模式、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以及变化到什么样态、场景等问题。业务层面:战略层面的落地,意味着要对学校的管理、教学模式进行业务层面设计。第一,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如今依然延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那么,在学生能力成长上,如何建立教师辅助、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从职能部门角度来说,针对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也应发生变化。比如,在数字时代当中,怎样做到一站式服务,能否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等。技术层面:在战略目标和业务转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从技术层面考虑如何实现,在技术实现上应该具体提供什么样的技术平台,才能更好地承载教学业务模型和管理服务业务模型的转变。整体来看,三个层面之间需有一个因果和支撑关系。战略层面是目标,业务转型须围绕战略转型来设计,技术则是为了业务转型而设计,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比较完整的逻辑,围绕战略目标进行系统性设计。张波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协同主体包括学校的决策层、信息化部门(包括信息办、网信中心等)、业务部门、师生个体以及校外其他组织(包括校友、产学合作的企业、公益性组织等等),共同承担数字化转型工作。其中,决策层主要发挥决策和推动的作用;信息化部门作为具体的管理者和协调者,提供技术与服务;业务部门、师生个体以及校外其他组织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共同承担着数字化转型的执行工作,并从中实现互惠发展。林友芳从内部结构来看,高校从高层校领导到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设有多个管理机构,如网信领导小组。一般情况下,高校设有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或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工作。另外,设立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运维等工作的具体实施。在不同高校,这些部门的设置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致可分为管理层面和实施层面。其中,网信办和信息中心之间的协同工作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实际上,不同高校对这两个部门的组织结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学校将其设为两个独立部门,有些学校为了解决协同合作的难题,将两个部门合并为一个。而在高校协同工作中,除了这种网信部门的内部协作外,更关键的是业务部门与网信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由于业务部门更了解具体业务,所以业务部门应作为主导部门,与信息化部门协作解决高校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问题。3影响协同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沈富可数字化转型应该围绕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同时,数字化转型也作为学校改革的保障手段,能够使综合改革非常明确的落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面对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两方面问题。首先是思想观念束缚。我们应该看到,学校数字化工作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是否离时代的要求、师生和家长的要求、“教育强国”中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还存在距离?应该说,大部分高校离这些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承认了这些差距之后,学校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要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然后重新来设计一所学校教育的转型方案,这是认识上的问题。其次是体制机制障碍。在解决了思想观念的问题之后,改革过程当中,站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学校的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出发,回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扮演应扮演的角色,承担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统一的设计、协同推进。目前来看,还不是所有人都已经承认和接受了这些差距,并认为要进行改革。我们还需要加强学习,在认识层面有所提高。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其中就谈到了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认识问题,第二个是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续的技术怎样与业务配合、实施方案如何结合所在学校的具体实际有效推进等具体落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张波各个主体由于所处的位置、视角、职能权限、业务需求、评价标准等不同,导致其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总体来看,影响高校多元主体协同的关键因素主要在这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现在的高校数字化转型,必须是一种有组织的转型,不能各自为政。所以,学校一定要有系统思维,通过整体的、宏观的引领来实施转型。二是认同感。多元主体需要认同学校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和顶层设计。每个学校的数字化转型,都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这种品牌就是一种理念,可以深入到大家的心目中去。当大家都认可这种理念和品牌时,就可以按照统一的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数字化转型。三是价值观。数字化转型关乎学校的长远发展,所以每个主体都需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要相信数字化转型对自身是有益的。常潘影响高校多元主体协同的关键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高校组织内部、外部各参与主体,具体包含这几个方面:第一,领导层的支持。领导层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意愿及资源分配权限,对于高校组织内部的多元主体协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组织内观念的转变。组织内部不同人员对多元协同持积极态度,将会有效推进多元协同的发展;反之,各种消极抵制,将会使多元协同寸步难行。第三,人员支持。多个部门的协同,需要了解各部门内部流程的相应人员配合,并参与到协同的平台或工作组中。第四,多元协同需要资金的支持。信息技术部门同其他部门协同时,主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他部门的业务人员是否配备到位,最终的目标是否切合广大师生的预期。4协同中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沈富可目前,高校各部门在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思想观念、数字基座、IT团队建设、有效协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难点和挑战。其中,在数字基座方面,数字化转型后的教育场景,是横跨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这关乎数字空间的基座设计问题。具体来说:第一,物理空间中,每个人的身份证明是身份证,这在数字空间中被称为身份鉴别。身份鉴别是数字空间中很重要的一个服务和功能。第二,物理空间中,每个人都有一个角色,如校长、主任等,在数字空间中则需要通过授权机制来保证每个不同角色的访问权限。授权机制也是数字空间中的基础服务。第三,物理空间中,每个人的言行都有一些痕迹,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在数字空间中的映射服务叫作行为审计或日志。此外,还需要一些数据共享标准、数据安全规范等等。因此,我认为数字基座是多元主体参与到数字空间建设、评价、反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设施。今天,很多信息孤岛或数据之间沟通不畅,主要原因在于数字基座的开放性、灵活性、可持续发展性不够。对此,技术团队应将数字基座做到自主可控、富有弹性。所谓自主可控,是指随着业务系统的发展,随着教育教学模型的变化,基座应该表现出灵活性、开放性,且不受控于第三方。这一挑战对学校IT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IT团队,无论从团队的体量上,还是团队学科背景的分布上,以及学校对团队的定位上,都面临相应的挑战:第一,团队体量不足。现在很多高校信息中心的编制收紧,导致没有足够的人员进行数字基座建设、协同、组织等等,进而造成数字化转型大打折扣。第二,学科背景分布欠缺丰富性。数字化转型对团队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学科分布角度来说,团队人员除了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教学,对教育评价、大学组织架构等也要有深入研究,还需要一定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就需要团队中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来承担这些工作。面对当前高校行政人员总量控制的现状,信息化部门的决策者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通过IT团队少量人员的增加以及学科分布范围的拓展,加上一些技术手段的支持,最终为学校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有效支撑?这种有效的增加如何去实施,是需要创新思维的,同时涉及IT团队绩效的创新评价问题。另外,人事部门应突破现有管理办法、人员考核办法,来进行一些创新型队伍的设计。张波当前,高校在多部门协同方面,数据共享程度和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上存在不足,在智慧化和便利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对此,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全校层面的数据治理,定制数据使用制度,搭建全校数据共享平台等,然后通过一些关键的数据应用,来倒逼数据的有序开放和提升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当前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以及电子签章等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可以通过更加友好的交互界面和手段实现个性化服务,如建立校内知识库,通过智能机器人问答,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的7×24小时应答服务。林友芳一是驱动力问题。驱动力可能来自外部推动,也可能源于内部的主动努力。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和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通常都会有主动争取高效率、低成本运作的动力。校领导的动力和期望通常都很高,但关键在于高校内部的机制是否能保证各部门积极主动地配合网信办或信息化推进部门的工作,实现共同努力,而不是在遇到问题时相互推诿、踢皮球。二是执行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确保在实施具体的信息化项目时,全校的各个中层部门能够高效合作?这不仅涉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还包括每个科室、外部供应商以及潜在供应商之间的有效协同。这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在信息化领域采用极限编程或敏捷开发的方式。这种方式灵活、迅速,且适应性强。相对而言,传统的信息化实践,特别是在学校预算机制的框架下,往往缺乏这种灵活性。三是监督问题。监督和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确保投入真正带来了产出。更重要的是,判断这些产出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创造名目而进行的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事前的监督机制,在项目立项前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估。项目一旦立项,无论是在研发、采购实施还是验收过程中,都需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所有信息化工作都应该为学校的主要业务服务,带来实际效益,并且在理想情况下尽可能使效益最大化。5怎样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沈富可先要形成数字化转型及推进学校全面改革的“共识”,就如何转型统一认识、分工协作,同时细化战略层面、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及一系列改革清单,并进行不断迭代。其中涉及文化转型、教师技能提升、业务人员培训、技术团队组织协调等。具体实施路径为:第一步,根据每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现状进行调研,找出现有教学管理服务中的痛点,回答哪些地方需要改的问题;第二步,针对现状进行排摸,从而发现学校具有哪些实施的能力,如建设队伍的情况、职能部门的配合能力、教师的数字化能力等等,回答能改哪些的问题;第三步,分析学校的战略目标,把战略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第四步,与学校主要决策者进行沟通和汇报,确定是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评价体系中的哪条线抓起。最终,将四个方面充分集成,把具体任务翻译成可操作的、可清楚表达的、可短时间内实现的教育场景。任务描述的语言和教育教学场景的语言不完全一致,所以要通过反复讨论,把任务描述的语言翻译成关于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怎么服务的一个教育场景。有了教育场景的初步设计之后,还需要在上级政策法规框架的要求下,回答经过3年或5年实施完成后可量化的目标。所谓可量化的目标还是要回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怎样证明通过这种场景的实施,3~5年后教育的质量提升了,这需要一些量化的目标;怎样证明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提升了,也需要一些可量化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部门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深耕数据资产。因为数据治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切入口,把数据搞清楚了,学校的管理、教学基本也就清楚了。业务部门要配合出台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保障。这些保障实际就是改革过程中的改革清单。因此,改革清单一定是跟整个教育场景的实现所对应的解决方案配合起来,使得数字化转型这件事能够落地。而且落地过程中,对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形成一些优化,甚至是重新设计。在推进过程当中,学校通过不断摸索,比如采用例会的形式,把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和阻力罗列出来,然后跟改革清单形成一个反馈,最终出现学校数字化转型落地的具体项目。常潘首先,高校要制订非常清晰的数字化发展战略,给出明确的数字化路线图,细化每个部门数字化的目标并设定相应的优先级。其次,要建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和工作组,委员会负责制定战略、方针政策,解决部门之间的分歧,从文化层面提升全体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建立长期积极的绩效评估机制。工作组成员应该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负责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具体实施。最后,数字化转型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校应该分阶段进行评估和监测,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期及工作的方式、方法,使数字化战略能够持续改进并适应各种变化。林友芳在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管理制度的优化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通过会议来实现,还需要通过具体的组织机构活动来切实解决问题。第一,“协同”必须具体化,不能停留在抽象层面。多方协同,意味着每个参与者都应积极参与,并清楚自己在整个流程中的角色和责任。这不能仅仅停留在领导层的口头上,而应具体化、具象化,甚至需要文字化和流程化,以便能够落到实处。第二,获得政策上的松绑,以及信息服务或数字服务的支持。高校并非孤立的个体,其与社会各方相互联系,是广阔系统中的一部分。其中,高校与教育部等管理部门紧密关联。我们希望能从教育部获得更多科学的指导和要求,适当的时候获得政策上的松绑,以及更多的信息服务或数据服务支持,从而促进学校更好的业务生态发展。第三,高校之间的协同生态也十分重要。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管理人员经常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分会等组织的交流活动中分享经验和先进实践。这些交流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有益。我个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很多是通过与其他高校负责人的交流中总结而来,这些互动既包括经验分享,也涵盖了示范实践的介绍。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12月刊撰文&责编:陈永杰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往期推荐●
3月26日 下午 4:31
其他

陆以勤:打造内生驱动的数字化多元协同生态

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当前,全球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我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也多次提到数字化。在教育领域,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化有很多特征,多元协同就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陆以勤表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解决高校高质量发展问题,不能单靠信息化部门的力量,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积极协同与配合,共同打造一个内生驱动、开放兼容、可持续发展、数据闭环畅通的生态。数字化转型需要多元协同《中国教育网络》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您如何认识高校多元协同?多元协同是否必要?如果给当前的多元协同生态打分(满分10分),您打多少分?陆以勤多元协同指有效发挥多方主体的协同作用,通过相互配合去推动问题的完满解决。它强调通过有效的方式或机制把多个因素结合起来,集合各方优势和资源,以达到更高的效果。目前,高校信息化到了深水区,多元协同是一种信息化的良好生态,很多信息化深层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多元协同来解决,因此,多元协同也是教育数字化实施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高校信息化中的很多问题原本就存在,只是数字化的推进,把这些问题全都暴露了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高校在出入口处安装摄像头,通过监控平台发现,高峰期出入口会出现拥塞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装了摄像头造成的,而是原本就存在,有效的解决方式应是疏通出入口的交通,而不是不停地调整摄像头的角度。以此类推,现在高校面临的高质量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更深层次、更复杂的问题,其本质是机制和生态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靠信息化部门的力量,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积极协同与配合,并作为“一把手”工程去处理。多元协同与系统论类似,需要有规范的机制。从系统的角度看,一个系统要实现多元协同,首先要有一个架构,比如OSI的7层架构和TCP/IP的4层架构,都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和视图来研究相应的问题。除了架构,“协同”还强调多方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所以需要一个沟通的方式,就是系统学中的协议。比如,TCP/IP是协议,以太网也需要从IEEE
3月25日 下午 4:30
其他

锁志海:凝聚共识 才能形成工作合力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行业领域的迭代升级。作为高校的信息化技术部门,在过去,我们致力于将业务从无到有地实现联网化,奠定了数字化发展的基础。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更高的要求,即从已有的联网化业务中提取价值,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流程、重组模式、重构生态。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从有到优的进阶,多元协同显得尤为重要。锁志海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01明确职责是协同的第一要素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多元协同。总体来说,影响多元协同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明确职责与资源共享。多元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中,明确各主体的角色职责和资源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对于高校来说,多元主体在校内、校外均有涉及,往往由多个单位组成,组织机构庞杂,各自业务流程也截然不同。我们根据业务,梳理了多元主体的架构和内容(见表1、表2)。表1
3月20日 下午 4:30
其他

多元协同 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

“如今信息化进入了深水区,数字化的效果不再取决于信息化部门一个部门的努力,而是需要决策层深度参与或者全面授权,其他部门配合,并和全体师生的数字化素质相关。”在2023中国高校CIO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陆以勤指出。就在这次论坛上,东北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办公室主任李海雄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全校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说:“打造跨部门协同应用的场景,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高校信息化部门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到数字化转型中的多元协同理念,这似乎意味着其重要性已达成共识。01多元协同点亮数字化前行之途“独行快,众行远。”实际上,多元协同一直是各高校信息化工作中所追求的目标。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多元协同将是高校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由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组成的多元主体,在技术表达和业务理解上形成共识,合力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同样地,也需要高校与社会相关单位、企业形成协同机制,共同促进教育数字化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多元协同机制?实现这个机制需要哪些要素来支撑?是否有可以遵循的经验或原则?这些命题成为接下来高校协同开展数字变革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沈富可认为:“教育数字化中多元协同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维度,即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分工与体系协同、教育发展战略与业务模式协同、教育行业与社会及企业协同。”在陆以勤看来:“多元协同指有效发挥多方主体的协同作用,通过相互配合去推动问题的完满解决。它强调通过有效的方式或机制把多个因素结合起来,集合各方优势和资源,以达到更高的效果。”他进一步表示,“多元协同是一种信息化的良好生态,很多信息化深层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多元协同来解决,因此,多元协同也是教育数字化实施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育数字变革的大潮中,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多元协同合作十分必要。”北京交通大学网信办、信息中心主任林友芳表示,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学院内部的事务,更是涉及整个学校甚至社会层面的广泛、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整体来看,通过多元协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推动高校在数字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变革的这些年,国内外从多元协同角度出发,均采取了一些行动,进行了一些尝试。放眼国际,芝加哥大学为解决信息孤岛、改善沟通,成立了芝加哥大学学习技术小组(LTG);约克大学与数字媒体机构Sandbox
3月19日 下午 4:30
其他

让人工智能点燃教育之火

将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类创造力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混合智能系统”。“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尔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3月18日 下午 4:30
其他

高校信息化动态丨AI助教、数字体育、智能问答……

了解更多↓更多精彩视频推荐欢迎分享、点赞、在看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
3月15日 下午 3:30
其他

案例分享丨数字课栈空间推动教学变革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信息化助力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四川大学通过建设“数字课栈”实体空间,打造集资源开发利用、教师教学发展、多样态学习探索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服务中心,作为智慧教学平台功能的线下延伸,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师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推动数字化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01“数字课栈”四个区域四川大学“数字课栈”的核心功能包括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与发展、教研讨论与合作、创新教学实验等,面积近400平方米,主要包括以下区域。第一,资源建设区。依托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教授提出的多媒体学习理论,重点围绕图像、声音、文本、动画等开展相关资源设计及建设工作。在资源建设区,设有一间摄影棚、一间录音室和后期音视频处理室。其中,摄影棚提供了视频制作所需的拍摄空间和设备,包括演示大屏、摄像机、提词器、灯光、拾音器等,并可以利用绿幕通过抠像技术实现后期制作中的背景替换和特效添加。同时,还设计了独立的化妆空间,以便教师在拍摄前整理妆容。录音室墙面、天花板及地面铺设吸音材料,减少外部噪音的干扰,打造安静、专业的收音环境。配备专业录音设备和软件,更好地为教学视频、音频讲座和课程材料录制提供高质量的语音和音效。在后期处理室,通过专业后期处理软件,对音视频、转场动画等进行精细编辑和特效处理,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第二,教学研讨区。教学研讨区提供教师讨论与合作平台,用于开展教师培训与技术支持、教研讨论与合作交流、教学活动与经验分享等,为教师提供了反思和对话的机会,帮助他们持续改善和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唐纳德·舍恩提出的反思性实践理论,在教学研讨区专设多类型教学活动空间,包括6人区、12人区以及35人区等,以满足不同规模的教学需求。教师通过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围绕教学设计、活动组织以及教学实践等环节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同时,开展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形成“再教设计”,使教学精益求精。在设备配置方面,以35人的教研区为例,配置大屏、录播主机,并采用可拼接的桌椅,实现教学、研讨、培训、会议、直播等多种功能。在“数字课栈”中,教师可以共同探讨,互相启发,研讨教学方法,分享实践经验,掌握数字化教学工具来提升教学技能、发展专业素养。四川大学校园风光(图源学校官网)第三,智慧教学区。依托强调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的协作学习理论,建设沉浸式虚拟教学环境。一方面,通过课堂协作系统开展学习,支持教师通过互动软件(如爱课堂、雨课堂等)、视频会议等方式,组建线上学习小组,实施团队学习。另一方面,授课视频可直接上传“大川学堂”,利用“大川学堂”智慧教学系统,对教学数据进行标准化采集、分析和应用,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精准化、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管理精细化,赋能面向未来的高校人才培养。第四,教育技术展厅。教育技术展厅根据四川大学教育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整理并陈列了电教史实资料。其中包括配合教学需要制作的教学挂图和模型,摄制的各类幻灯片、医学电影片和医学电视录像片,制作的医学VCD和CAI课件,创办医学教学资源网站等。另外,还利用展板梳理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具体历程,第一部分为早期四川大学电化教育的历史,包括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时期的电化教育、国立四川大学时期的电化教育等;第二部分为成立电化教育机构迎来拍摄教学电影的高潮;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为视听教育的新天地、数字化网络时代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通过展示四川大学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深刻体会教育技术起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使命始终不变。并且通过实物展示、交互体验和演示教学,向教师展示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效果和教学价值,激发教师对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的兴趣和探索。02“数字课栈”运行状态“数字课栈”建成以来,为全校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发展服务。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课栈服务预约系统”,为教师提供短视频拍摄制作、音频录制、学术照拍摄、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发展等线上预约服务。视频资源建设教学视频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和远程教育,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并且通过展示实例、示范和模拟情境,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帮助学习者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数字课栈”的工作人员根据教师的讲课风格和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拍摄模式(见表1),为教学提供更多样化和生动化的呈现方式,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表1
3月14日 下午 4:33
其他

2024热点前瞻丨高校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和新启示

当前,教育数字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驱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整体跃升,为师生创造更加丰富、便捷、智能的一流信息化环境,引领教育事业发展走向更高水平。那么,新的一年,高校数字化又将迎来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哪些关键词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为此,本刊采访了多位高校信息化专家,一起来看他们眼中的2024年。杜军:标准化必将使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更加有序、高效杜军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围绕202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以下三大趋势:一是组织重构,推动实现从信息化建设到数字化转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信息化建设要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面向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要求,高校在2024年要顺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持续革新;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组织架构、人员身份、岗位体系、业务过程等进行全面治理,实现实体组织业务与数字空间运行模型之间的准确映射;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数据分析,结合数字化协同技术的发展,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校园组织的实际运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目标之下,信息化建设将结合新技术与新模式,实现对校园组织形态、业务形态、体制机制的优化和转型,从而推动高校组织重构。二是标准化,推动从数据标准到全面标准体系的建设转型。高校数字化转型进程中,IT治理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针对较大规模的组织形态,其核心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而精细的标准体系,以确保数字化过程能够在集成化、一体化的模式下持续深化。2024年,要将数据、流程、服务、应用、身份等诸多要素进行标准化的精细治理,通过这些全局要素的有效组合,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架构;要深入研究全局IT要素在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价值与关联,推动全面化、精细化的标准体系建设;要通过标准化,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数字化中的挑战,提升体验,确保应用效果能够达到全新水平。标准化的过程必将使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更加有序、高效,加速校园智能化和持续创新。三是云原生,推动从单点验证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云计算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并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中得到充分验证。从早期的基础设施虚拟化,到日趋成熟的平台云、应用云,云计算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2024年,将有更多高校改变传统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的建设模式,在云原生标准体系的指导下,采用云架构,提升数字化基础能力、运维能力和服务能力。“校园上云”将不再局限于公有云,而是兼顾算力、数据、安全、隐私、审计等各个方面,进而形成更完善的建设模式。云计算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将超越基础设施使用模式的改进,更完善的校园云将成为推动整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李千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超级自动化将是重要趋势李千目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我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对教育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升,2024年的高校信息化发展将聚焦于三个关键领域:人工智能、云原生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首先是“人工智能”。2024年,高校信息化发展将更加关注人工智能服务的可操作性。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创造个性化学习体验,可以使教师从繁琐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解放出来,并协助学校管理人员分析和辅助判断。在高校信息化管理领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超级自动化将是重要趋势,也必将是高校数字化转型重塑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事件驱动软件架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业务流程管理(BPM)/智能BPM套件(iBPMS)、集成平台(iPaaS)、低代码/无代码工具、打包软件以及其他类型的决策、过程和任务自动化工具。超级自动化的普及有助于实现高校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流程协同和重塑优化。其次是“云原生”。这更多体现于在云计算环境中构建、部署和管理应用程序。构建高度可扩展、灵活且具有弹性的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快速更新,以满足高校信息化管理在新阶段的发展需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确保可用性。云原生开发带来了DevOps(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组合词)和持续交付等敏捷实践,支持使用自动化工具、云服务来快速构建可扩展的应用程序。高校不必投资于昂贵的物理基础设施的采购和维护,同时又能够构建弹性强且高度可用的应用程序。尤其是,功能更新不会导致停机,可以在迎新、离校、考试旺季等固定时期,纵向扩展应用程序资源,以提供积极的师生体验。第三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简称“信创”)”。2024年,面向教育的信创产业将在信创生态体系适配建设、联合上下游软硬件优质企业、赋能优秀信创生态厂商、打造优质可信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等方面整体推进。我国的信创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已经初具成果,从芯片架构、整机产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外设驱动,构建了成熟的全栈架构。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将这些信创成果从产品适配、生态共建、项目落地等方面融入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刘冬雪:发挥数据“乘数效应”,驱动高校治理体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刘冬雪北京师范大学校务数据管理中心主任兼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经过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数据要素已快速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自教育数字化推行以来,“数据”也一直被放在核心关键位置。2024年,高校数据工作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应该是“数据要素×高校治理”。1月初,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即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确,数据要素具有“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一旦被采集、被生产,就应通过治理使其成为宝贵的数据资产,通过挖掘与利用,使其充分释放价值。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建设数据平台与相关系统,多元数据加速融合打通、数据基础逐步夯实,当前亟待推动数据赋能,发挥数据“乘数效应”,使数据与业务、决策充分融合,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成为高校治理体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值得关注的是,在高校治理中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并非信息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信息部门需要构建全局工作视角,充分挖掘学校治理体系创新需求和痛点难点,一方面主动发挥技术优势提供公共化数据服务,以数据“解”领导、部门、院系师生之“渴”;另一方面可借助考核晋升等重要工作为抓手、或通过数据工作评价等管理措施,激励校内各方共同参与,从而创建良好的数据生态与文化,使数据体系真正融入学校治理体系,为学校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充分赋能,彰显独特价值。张紫徽:教育数字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驱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张紫徽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2024年,高校信息化发展将以大模型应用的深化、数字教师角色的确立以及算力基础设施的优化为重要动力,这三大趋势将共同构筑起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纪元。一是大模型的应用深化与促进教育革新。随着ChatGPT4.0等先进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人工智能革命,2024年的高校信息化领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年,国产大模型将在教育场景中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大模型将不仅作为底层技术支撑,更会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型化、领域化的AI模型。这些定制化的模型将深入到大学的各个角落,从实验室研究到课堂讲授,再到图书馆资源服务,全面改变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服务方式。二是数字教师的崛起与个性化教学体系升级。2024年,“数字教师”这一概念将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探讨,而是在实践中广泛应用起来。这些数字教师能够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教学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讲解、在线答疑、交互式讨论以及课件资料下载等服务,并且能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生成课程摘要和知识点梳理,帮助学生高效吸收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教师的引入将进一步推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通过对师生互动数据的精准采集和解析,数字教师能针对性地提供自适应学习工具。不仅如此,借助数字教师平台,传统的“一对多”授课模式将得到创新改革,比如运用先进的语音识别、视频处理和AI规整技术,将实际课堂教学转化为精练高效的数字化资源,使教师能够腾出更多时间用于组织更具启发性和探究性的课堂活动,从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三是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共享新模式的构建。算力作为支撑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在2024年将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海量数据处理、高精度模型运算以及多元化应用场景的需求,高校需要构建强大的算力底座来保障各类信息化应用的流畅运行。针对算力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学校可以选择多元化的策略。首先,利用公共云服务商提供的弹性计算资源是一种快速部署、易于运维的选择,但高昂的成本可能会制约其长期使用;其次,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建立自有数据中心以提供专属的本地算力支持也是一种可行方案,尽管初期投资较大,但在满足特定需求和服务响应速度上有明显优势。为了兼顾成本效益与灵活性,一种新型的算力联盟模式正在兴起,如“西湖之光”算力联盟,它倡导共建共享的原则,结合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实现了算力资源的跨机构协同调度与优化配置。这意味着在科研高峰期或教学关键阶段,高校可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算力供给,优先服务重点任务,而在其他时段则可调配资源用于日常教学或公共服务。李振峰:设想每位用户都能拥有一个随身“AI助理”李振峰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心主任一是打造泛在连接能力,着重关注教育专网和光网改造。面对新兴技术推动的教学办公活动对视频流量产生的巨大压力,以及智能物联的快速发展需求,高校亟需促进基础网络设施的升级转型。无论是积极推动教育专网的建设优化、提升移动网络信号质量,还是主动开展校园全光网的建设工程,都将是有效举措。当前,我们应关注多种数据来源,比如物联网感知设备、日志采集等多元化的数据触角,加强泛在连接能力的构建,把基础设施改造视为为了高效采集和利用数据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建设环节,其中包含了强化人机互联、物联互通等多种连接方式的能力建设。二是推动数智融合,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全息技术、混合现实、5G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汇聚全场景、全周期、全域数据,对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学习评价进行建模分析,深度挖掘数据赋能人才培养的“黑盒”。信息化最要紧的普适能力输出,就是建立不依赖特定用户的体系。无论什么属性的用户进入“黑盒”,都能被较为准确地塑造和评价。三是重视打造可感知价值输出的创新载体“AI伙伴”。信息化的最终愿景在于实现“资源复用,价值递增”的核心效能,并设想每位用户都能拥有一个随身携带的AI助理。当AI系统经过大量数据训练后,这些初生的AI助理将逐步演变为强大的AI替身;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AI替身时,虚拟校园和现实校园之间的数字孪生关系将更为紧密,同时元宇宙的概念也将真正起步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建设的提质增效才能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即通过技术革新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产出。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撰文:陈荣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往期推荐●
3月12日 下午 4:31
其他

案例分享丨构建高校自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为解决校园用户访问人工智能过程中的隐私、可访问性以及公平性等问题,密歇根大学决定开发自己的封闭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供校园内部使用。1挑战和机遇并存一项校园委员会的研究结果显示,密歇根大学的IT领导层在2023年7月面临着一种有趣而紧张的挑战。一方面,来自OpenAI的ChatGPT横空出世,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如隐私泄露、可访问性以及公平性,这些是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例如,在ChatGPT上查询的数据会与OpenAI共享,这似乎涉及隐私泄露;再比如,ChatGPT与密歇根大学所使用的网络可访问性技术不同,这意味着它存在与大多数学生电子设备不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IT领导层一致认为,作为大型研究型大学,密歇根大学有义务向所有想要探索人工智能的用户——研究人员、教师、学生支持专业人员、运营人员和学生等等,提供最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密歇根大学负责信息技术的副校长兼首席信息拉维·彭德思
3月8日 下午 2:31
其他

蒋广学:内驱力是实现教育数字化多元协同的关键

蒋广学北京大学党办校办副主任、网信办主任、数据办主任当被问及教育数字化多元协同机制中有哪些关键主体时,北京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蒋广学认为,首先,教育主管部门是至关重要的一“元”,当教育部层面发布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形成令行禁止的评估、反馈、奖惩闭环,将对整个教育行业形成强有力的政策驱动;其次,高校内部多元协同,“一把手”最关键,“‘一把手’不亲自站台,就很难破除既有的利益格局、部门壁垒,形成不了稳定的机制和制度”;最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信息化工作者,对待高校数字化转型这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未来趋势,立足行业实际,发掘各类需求,探寻应用场景,激发不同群体的内驱力,是实现多元协同的关键因素。蒋广学认为,对于信息化部门而言,教育数字化的多元协同只是表象问题,本质在于找到教育各领域、各部门对于数字手段的急迫需求,这是变革的内驱力。找到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力,跨部门协作、多元协同就会势如破竹。在教育数字化的道路上,各个高校、学科、部门没有必要“齐步走”。信息化部门拥有技术和方向上领先一步的能力,“引领”数字化服务的能力和意识,要换位思考,帮助其他部门形成共识,发掘需求,设计场景,协同其他部门找准用户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好教师和学生。什么是多元协同?《中国教育网络》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您对高校多元协同有何见解?多元协同机制是否必要?当前高校多元协同生态的现状如何?蒋广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段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提醒了教育数字化的局限性,即教育数字化只是开辟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突破口之一,是打破一些教育发展不利局面的重要手段,而并非全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权且简单地把这个目标分解成两点:第一,让更多人接受好的教育;第二,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学堂在线、慕课等一系列线上课堂,可以帮助边远地区的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信息技术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明朗,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可能实现。冷静来看,教育数字化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运用好了确实能发挥引领和推动教育变革的作用,但同时教育数字化的力量是有限度的,它不一定能引领助推好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维度。与变革中或发展中的行业领域相比,对于教育这样一个数千年来有着较为稳定形式的领域,做好做强教育其实还有其他途径,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要做。回到初始问题,教育数字化一定需要多元协同。因为教育数字化和教育本身一样,是系统性工程,涉及教育主体、客体、关系、评价、环境、内容、方式、途径等等。教育数字化往前推进,将变革整个教育生态。它是一个需要多元协同的全局性、系统性的事情。当前教育行业的多元协同,还需要提升观念,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还远没有达到建立机制的维度。究其原因,我认为教育行业目前尚未激发出变革的自驱力。任何一个行业领域,如果发展遇到瓶颈,适应不了时代,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自主形成推动变革的内在动力,这种内生动力结合外部力量,将产生强大的创造力。如今,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工业建设,因有政策力量和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内外合力的推动,多元协同方面已经相当成熟。相对而言,教育行业只靠政策的驱动,缺少业务的驱动,学科、教师、学生对变革的基于利益上的需求不是很强烈,教育供给方式和手段转变的内驱力还不足够。教育是一个积淀厚重、惯性很强的传统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不同于数字经济产业,新的技术、数字化手段应用于传统教育行业哪些领域、流程、群体、场景,采用哪些技术、手段、制度,需要事先有个基本的勾勒和梳理。教育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中国教育网络》如今,高校信息化已不再是信息化部门的信息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您认为多元协同的主体有哪些?影响高校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关键点是什么?蒋广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开发系统、软件,也不是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而是要整体塑造教育新业态,流程要重置,教学要重组,教学内容要重构,评价标准要重建。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高校的核心运转部门都要参与进来。教育数字化多元协同的主体,不只局限于信息化管理或建设部门,而是全链条、全系统、全生态的,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一把手”、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建设部门、支持部门、二级单位、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还有服务商、媒体评价等社会力量。多元协同的主体可以进一步总结为三类部门: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有力的政策力量、强烈的业务需求以及强大的技术供给,三类部门协同配合,整合各方的利益诉求,将整个链条调动起来,便可实现业务主导、技术驱动和制度规范的教育数字化的整体转型。其实,多元协同中高校第一个“元”就是“一把手”。“一把手”如果缺位,其他的“元”再活跃也事倍功半。教育数字化需要改流程、改规矩,要改动的地方太多,涉及的利益和资源太多,动他人的利益和资源,这是信息化部门凭一己之力办不到的。教育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不亲自站台,就很难破除既有的利益格局、部门壁垒,形成不了稳定的机制和制度。教育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实践起来也很有难度,要求主要领导持续强力推动,执行部门坚强有力,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急迫需求牵引,寻找突破口《中国教育网络》就您所在的部门而言,在与其他部门协同时,您主要会考虑哪些关键性因素?蒋广学我认为在与其他部门协同时,最重要的是帮助寻找这个部门对于数字化的急迫需求,这是变革的自驱力。找到了对方的急迫需求,跨部门协同合作就不成问题。各部门对于数字化的强烈需求,通常落脚点很具体,比如某些学科,特定的时期和场景,可以把这些作为突破口。而找准突破口的前提是,尊重大的历史和现实,理解内部运行逻辑和生态。以北大为例,北大人多地少,运动场地不够,体育资源不足,学校的体育学科发展对数字化有强烈的需求。体育学科相关部门会主动要求开发线上平台,使用穿戴式设备,想方设法利用数字化环境实现教学和科研任务。近三年,北大在智慧体育馆建设上加大投入,加紧建设。再如,北大新校区建设,初创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就好似在白纸上作画,是校区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教育数字化现在已经不是“大水漫灌”的阶段,各个高校、学科、部门没有必要“齐步走”,有条件、有优势的先发展,没条件就先自我审视、观摩学习。《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在找需求找动力方面,信息化部门可以为其他部门提供哪些帮助?蒋广学其实,换位思考是最重要的原则。信息化部门只有站在其他部门的立场上,帮忙捋业务、捋流程、捋手段,才能更好地帮其实现需求,做好服务。对于信息化部门来说,换位思考就是要摆脱技术思维,培养管理和业务思维。因为信息化部门服务的对象是管理部门,所以要学会用管理部门的管理思维来理解其业务,“化身于他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信息化部门应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思考,发掘需求,设计场景,挑选技术手段。比如,信息化团队去游说教务长进行教学数字化,在不了解其实际需求和业务的情况下,光向其展示先进的技术,是打动不了教务长的。信息化团队了解和拥有先进技术,应该站在技术和时代的前沿,去唤醒那些对技术、对技术发展给行业变迁带来的必然转型还不是特别敏感的传统业务主管部门领导,让他们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启发和压力,帮他们找到结合技术的转型方向,设计可能的场景,助力变革的完成。信息化部门所谓的“引领”,是指一种技术和方向上领先一步的能力,引领的是服务的能力和意识。《中国教育网络》贵部门在与其他部门合作落实学校数字化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典型的挑战?最终是如何破局的?蒋广学从信息化部门内部来讲,建设和管理需要协同。北大是管办分离、管建协同,网信办负责规划、项目、审批、管理、协同等。全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不一,无论管办一体还是管办分离,建设和管理这两股力量都需要协同。从外部协同的角度讲,信息化部门跟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合作需要协调。以智慧教室建设为例,教发中心负责智慧教室建设,是技术实现部门,教务处是需求部门,也是管理部门,但两者可能都不太理解师生对智慧教室的实际需求。此时,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和学生做调研,找准需求,在学校各部门、业主、物业、服务商之间协调,让新建的智慧教室更好地服务师生。北大有体制上的优势,网信办主任兼任“两办”(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在一些事情上,可以代表学校来张罗。理论上协同不成问题,但是现实操作依然困难重重,传统的利益格局、部门壁垒等复杂问题依然存在。北大数字化转型的多元协同在已有制度、机制保障的情况下,难处最终落在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上,即提升和改变人的观念认识水平。做好评价机制,做到令行禁止《中国教育网络》在转变高校相关主体对于教育数字化的观念上,您有没有一些思路和大家一起分享?蒋广学转变高校对于教育数字化的观念,力量分为三种:一是客观的技术和社会发展给人带来压力和动力,使人认识到社会变革趋势,产生很强的代入感,主动地、自发地改变观念;二是宣传教育,以各种形式反复进行宣传教育,包括政策解读、主题学习、案例推送等等,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观念;三是评价机制,是最重要的,也是短期内最容易实现的。其中,评价机制不是信息化部门制定的,也不是学校制定的,而是教育部层面的顶层设计。由于传统积淀和惯性,教育行业很难自发地产生对于变革的急迫需求。要使教育行业对数字化产生强劲需求,扭转人的观念,最有希望的是教育部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应有一个闭合的链路,有考核,有奖惩。所谓“令行禁止”,令则行,禁则止,这是政策高效执行落地的核心。没有奖惩,全凭自觉,实在缺乏效力。评价机制中的“禁则止”,好比“拳头”,信息化经费比例少、数字化转型慢要接受惩罚,被“拳头”打痛了打怕了,主体和人自然就会转变观念。未来多元协同生态的建设思路《中国教育网络》目前,国内高校的多元协同机制还处在摸索阶段,北京大学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您对未来高校多元协同生态的建设路径有什么建议?蒋广学教育是人类文明和智慧传承的主要手段,这个行业有厚重的积淀与长期的惯性,而技术是一件不断向前的利器,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两者要互相加持,但一定要找准突破点和结合点。首先,最重要的是令行禁止,建议教育部层面制定一套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形成评估、反馈、奖惩的互动循环。教育部的令行禁止,能对整个教育行业产生强大的作用力,制造出对于数字化的强劲需求,扭转高校人的观念。其次,教育数字化的多元协同第一个“元”就是“一把手”,在“一把手”的支持下,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才可以破除利益格局、部门壁垒,形成稳定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北大目前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了一套关于制度规范、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最后,大家要着眼教育的未来,也要立足教育的行业实际,在这个变革和转型的特殊时代,要主动推动变革,通过努力发掘需求,不断探索应用场景,来因地制宜,寻找突破口。当然,各个高校、各个学科、各个部门不能等量齐观,不用“齐步走”。需求就是动力,一旦发掘到某个学科、部门、领域对数字化的急迫需求,有了内驱力,协同就不是问题。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撰文:余秀责编:陈永杰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往期推荐●
3月6日 下午 4:30
其他

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关注我们
3月5日 上午 11:24
其他

李星:互联网技术的演进历史与启示

李星清华大学教授,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2013-2015年间担任IETF体系架构委员会IAB委员互联网从诞生起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网络,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人类基础设施之一。总结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很多关于互联网未来之路的启示。01从通信网的发展讲起我们首先从通信网的发展历程开始讲起。传统的固定电话网络一直在不断演进。最早的电话网络是点对点式,拿起听筒就能通话,无需拨号。然而,这种系统存在着N平方问题,即当用户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建立大量的线路,这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必须引入交换技术,这是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追求自动化。传统的电话机需要手动拨号,使用拨盘。拨盘背后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当你拨出一个数字,不会立刻得到回应。相反,它会在回程时发送相应数量的脉冲信号。例如,拨“1”时,会返回一个脉冲,而拨“9”时,将返回九个脉冲。这种机制涉及到一种被称为“步进制交换机”的机械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纵横制交换机”应运而生,它采用了矩阵结构,极大提高了信道建立的速度。第三步是数字化,即逐渐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形式。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我们着手进行数字化改革,从而迎来了新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对不断增长的通信服务需求,通信领域的专家们提出了一项新的通信技术标准,即“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
3月4日 下午 4:30
其他

国际新闻资讯丨俄罗斯立法者批准在国际交易中使用数字资产

一起来看看,全球信息化领域,近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展——科学家创造出世界上最小、最轻、最快的全功能微型机器人据2月21日的报道,华盛顿州立大学开发了两种全功能的微型机器人,迷你虫子和水黾,它们是目前已知最小、最轻且速度最快的微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潜在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人工授粉、搜索救援、环境监测、微型制造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等。迷你虫重8毫克,水黾重55毫克,两者均能以每秒约六毫米的速度移动,展现了显著的速度和小型化突破。这些机器人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微型执行器,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工程副教授Néstor
3月2日 下午 2:01
其他

APRICOT 2024&APNIC 57在泰国曼谷开幕

了解更多↓更多精彩视频推荐欢迎分享、点赞、在看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
2月29日 下午 4:30
其他

案例分享丨高校开展信息化素养提升活动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华南农业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提升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数字教育发展,学校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依托校级全量数据中心和丰富的数据资源,开展了2023年信息化素养提升系列活动,活动面向全校师生,通过宣传、培训、实践、大赛等方式,从数据应用、网络安全、视频制作、信息化操作技能、网络基础设施运维、多媒体课室运维等多方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1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此次信息化素养提升系列活动的主题为IDEA(Information信息,Digitalization数字化,Education教育,Advancement进步),意在通过各种有思想、有创意的活动提升全体师生的信息化素养,让师生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优势,促进教育高质量的发展,与整个学校乃至社会共同进步。图1为IDEA活动日程安排,系列活动的具体内容如下。图1
2月29日 下午 4:30
其他

信息化助力高校治理现代化路径分析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新基建的加快推进,东数西算、数据挖掘、大数据、大模型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引擎,教育信息化进入2.0阶段,基于数据驱动的应用案例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弯道超车效果显著。今年以来,大模型与教育场景融合的发展势头积极,信息化作为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其作用更加凸显。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框架和要素基于现有学者的研究基础,综合大学的主要职能考虑,笔者认为,高校治理总体上分为政治基础、生态基础和技术基础三个方面。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着重强化党建引领,依法治校的权力,约束内部管理行政权力,保障教学研究的学术权力和民主监督权力。无论是“强化”“约束”,还是“保障”,都需要党建引领、依法治校、民主监督作为政治基础,都需要政府的依法治教、学校的自主创新、社会的参与监督的生态基础。而新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技术基础,是助力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的不可或缺的助燃剂。所谓高校治理的技术基础,就是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智慧校园底座,构建适应时代的连接能力、协同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替代能力,通过数据驱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体现数据价值,实现学校治理中的关键要素达成率提升,进而激活学校活力、教师动力、学生创造力。科学的教育治理体系需要治理能力提升去推进,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因材施教;二是管理提质增效;三是权力约束和民主监督;四是评价科学合理;五是科研有组织成体系;六是后勤保障节能降耗;七是日常运行安全稳定等。基于数据驱动的学校治理框架如图1所示。图1
2月28日 下午 4:30
其他

高校如何基于5G优化远程接入服务?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具有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性、高容量和高连接密度等特点,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支持多种创新应用场景。高校是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场所,需要高效和安全的网络服务,以支持教学、学习、研究和管理等活动。本文意在通过5G切片技术拓展校园网网络边界,使得师生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访问学校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扩大教学资源和服务,促进教学创新和改革,为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01校园网网络现状分析高校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服务,以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访问场景的限制和数据安全考虑,这些应用系统往往只能在校内使用,无法对外开放。其中,高校校内资源涵盖了高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各种教育和科研资源,例如图书馆、数据库、实验室、教学平台、科研平台等。这些资源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可以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些资源的使用受到校内网络的限制,这就给师生的信息化服务造成了不便和困扰。尤其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目前各高校购买的文献资源大多采用场地授权,通过绑定特定的出口IP完成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与授权。该授权方式严重依赖校园网本身,对校外用户访问文献资源非常不友好,限制了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安全、可靠、便捷的远程接入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反向代理技术反向代理是通过代理服务器来接受用户网络访问请求,然后由代理服务器来帮助用户完成对内网的访问。代理服务器负责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并且代理服务器本身并不保存真实的服务数据,从而有效地隔离了内网和外网,保障内网数据的安全。该方案的特点是兼容性好,使用简单,用户侧不需要单独安装客户端软件,甚至零配置即可使用。但该方案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基于Web代理技术,该技术方案仅支持BS架构的应用。近几年以Web
2月27日 下午 4:33
其他

国际新闻资讯丨欧盟《数字服务法》在全平台生效

一起来看看,全球信息技术领域,近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展……OpenAI推出新型生成视频模型Sora2月15日,OpenAI发布了名为Sora的新型视频生成模型,该模型能够根据简单的文字说明,创造出长达一分钟的高清视频片段。Sora创造的视频不仅清晰度高,而且细节丰富,能够巧妙处理画面中物体的遮挡和消失问题,确保连续性和真实感。这一成就得益于OpenAI在图像生成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其Transformer神经网络结构。Sora的开发,不仅标志着在静态图像处理方面的进步,更开启了视频内容创作的新篇章,为未来的视频生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点击阅读原文2024年技术面临的挑战2月15日,CompTIA列出了2024年技术领域面临的十大挑战,包括广泛应用的生成式AI、可持续技术的关注、平台工程的崛起、AI的信任与安全问题,以及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空间计算的新进展、技术健康问题、边缘人工智能问题、网络弹性问题、技术人才问题等。这些挑战反映出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深入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制定未来战略至关重要。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技术组织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确保在推动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保护用户的安全,并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及娱乐方式带来持续的创新。→点击阅读原文欧盟《数字服务法》在全平台生效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欧盟《数字服务法》于2月17日正式在全部网络平台生效。该法案涵盖社交媒体审核、电商广告推送以及打击假冒商品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此前,该法律仅适用于包括亚马逊、苹果、谷歌、Meta、微软等在内的约20家大型网络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日本将发射世界首颗木制卫星以应对太空污染据《卫报》2月17日报道,日本科学界制造了世界首颗木制卫星LignoSat,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航天领域朝着环保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LignoSat采用了木兰木作为主要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木兰木在国际空间站的测试中显示出了卓越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极少出现开裂情况。该项目由京都大学与住友林业公司共同研发,旨在探索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构建卫星的可能性,以减少航天活动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木材在太空中的应用潜力,也为未来的环保型航天探索提供了新途径。→点击阅读原文埃隆·马斯克表示Neuralink已植入首个人脑芯片科技2月20日,埃隆·马斯克宣布第一位植入Neuralink大脑芯片的人类患者似乎已经完全康复,并且能够通过思考来控制鼠标。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展示了Neuralink在神经科技领域的先进成果,也为未来神经科技在医疗和辅助技术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点击阅读原文芯片制造商Nvidia成为华尔街交易量最大的股票2月20日,芯片制造巨头Nvidia(英伟达)超越Tesla(特斯拉),成为华尔街交易量最大的股票,这一变化显示出人工智能相关投资已成为投资者的核心关注点。Nvidia在AI技术方面的突出表现不仅为全球科技股注入了活力,还助推标准普尔500指数、欧洲STOXX
2月24日 下午 2:30
其他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互联网核心技术支撑网络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吴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院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成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鲜明提出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明确“十个坚持”重要原则,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为网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引领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行动指南。建设网络强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大国之间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把实施网络强国、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为举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其意义巨大、影响深远。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正在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度。近年来,以下一代互联网、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形成各行各业的信息化体系,如金融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以互联网为基本支撑的新技术、新功能和新应用,正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并催生新的业态。事实证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已成为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手。此外,数字技术业已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与社会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数字技术创新到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数字国际合作建设,数字中国作为一项横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安全等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从发展起步到不断壮大,已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当今所处的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数字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空间。网络空间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如卫星、5G、超高速光纤;二是通过互联网相连的各类计算机系统;三是各类通用的先进数字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四是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数字能源、数字工业等。这四个部分由低到高,一层接着一层,共同构成网络空间技术体系,支撑着数字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网络空间技术体系支撑和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网络空间的覆盖作用和网络体系的连接作用使得数字化转型不仅从形态到内容有了实现基础,还从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力关系变革和社会组织韧性等多个维度,重塑国家治理与产业的软硬实力,推进网络强国与数字中国的建设步伐。互联网核心技术是网络强国的“命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第一,互联网体系结构是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关键内容。在网络空间技术体系中,CPU(计算机处理器)、OS(操作系统)和互联网共同构成网络空间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其中,CPU和OS是网络空间技术体系中各类计算机系统(基础细胞)的核心部分,互联网是网络空间技术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组成了网络空间技术体系的核心结构。互联网核心技术是“网络空间技术体系”的核心互联网体系结构是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关键,主要包括互联网各部分功能组成及相互关系。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各层协议中,网络层承上启下,保证全网通达,是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核心所在。网络层之下是连接各类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先进通信技术(例如遍布全球的高速光纤通信系统,连接用户的高速移动通信系统5G和室内外无线Wi-Fi,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等);网络层之上是各种各样的大规模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体系结构之所以能够成为互联网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在一次次与其他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比拼和角力中“大浪淘沙”,逐步达成共识而确立起来的。互联网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巨大技术力量。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的发明者——“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Vint
2月23日 上午 7:04
其他

高校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高校图书馆是集学习研究、信息发现、知识创新于一体的校园学术文化中心,承担着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重任。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正从传统“以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为主的资源价值”,向现代“以知识资源场景利用为主的服务价值”转移。根据国家标准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智慧校园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在国家大力推动智慧校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理应顺应时势,借助智慧校园的东风,潜心信息化建设。围绕科研支持和教学支持,高校图书馆以需求为导向,依托智慧校园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思想、智慧化目标”,实现对图书馆的业务重组和服务流程的再造与重构,优化知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走向智慧图书馆的第一步,智能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基。本文仅就中山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大馆”)近十年智能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建设经验,讨论智能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01中大馆RFID系统建设中大馆由广州校区南校园图书馆、北校园图书馆、东校园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和深圳校区图书馆组成,是中山大学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大馆配合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奋斗目标,持续进行信息化建设,使用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无缝连接、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网络系统,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以及图书资料通借通还。中大馆自2017年开始全面引进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截至2023年6月,引进包括自助借还机、预约书柜、智能书架、自动分拣线、24小时还书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能盘点车、RFID安全门禁、馆员工作站等RFID智能管理与服务设备150多台,RFID物联网、人脸识别、自助服务等技术和设备深度融入图书馆建设和日常管理,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体验更好的服务。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的成功引入与使用,开启了中大馆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为建设智慧图书馆打下牢固基础。读者服务信息化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馆藏资源智能化管理的程度与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息息相关。中大馆采用实际应用最广泛的RFID无线射频技术,完成全馆在架书刊从“磁条”到“标签”的加工升级,实现了流通图书、报刊和特藏文献等纸质馆藏的统一RFID标签管理。馆内安设自助借还机、检索机等自助设备,馆外置以预约柜、24小时还书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馆藏资源自馆内辐射至馆外,满足读者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使用图书馆、节省查阅馆藏资源时间和快速自助完成借还图书需求,同时配合闸机和安全门禁确认入馆读者身份,确保馆藏安全。图书自动分拣系统最早应用于中大馆(东校园),衔接自助借还设备,以中大馆原有图书规则为基础,利用图书RFID标签信息,精准识别和分析分拣系统传送带上的图书,实现按需自动分拣归类归还图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将工作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中大馆(深圳校区)在馆内搭建覆盖全馆绝大部分楼层的立体自动传输轨道,利用RFID标签定位引导,可以把读者归还的图书和到馆的新书按需送往指定楼层,实现自助借还、自动分拣和自动传送三者的立体智能衔接。中大馆利用智能设备、电子监控系统和RFID技术,秉持公平、开放、共享及“智慧与服务”的理念,全面应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高效精确的典藏管理与便捷服务,提升读者服务质量。业务管理智能化随着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中大馆实现了图书盘点自动化管理,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采购、典藏、分类等日常工作中,用智慧化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中大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资产盘点是图书馆重要工作之一,由于馆藏入藏年代久远、馆藏量大或调拨等客观因素,在磁条时代要大规模、完整盘点图书馆馆藏资源,耗时耗力且容易出错。在RFID技术支撑下,移动盘点车、手持盘点仪、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展现了强大的典藏管理功能,极大地提高盘点效率。馆藏相对稳定更有利于RFID技术在典藏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中大馆近年为配合学校学科发展,馆藏调整相对频繁,即便如此,中大馆仍利用部分相对稳定的馆藏进行小规模定位测试,并在2021年完成全馆馆藏资源盘点,最大程度厘清了现有馆藏状况,实时掌握书刊状态,为馆藏安全提供了极大保障,实现了对全馆馆藏的统一管理及合理调配。智能机器人是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中最体现智能服务的设备之一。图书错架乱架、读者藏书、新书上架等是图书馆馆藏管理中的痛点,图书馆引入利用RFID和新的定位技术研发出来可在馆内各楼层自由行走的智能传送机器人,实现图书分类上架、读者咨询、自助借还等一站式自动化管理服务。机器人可自动回避行人和障碍物,通过RFID阅读器和嵌入RFID芯片的标签,机器人精准定位图书,一旦发现有错位的图书或需要上架的新书,能通过定位系统把图书送往图书馆指定的楼层或预定上架位置。管理平台智慧化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以“为读者服务”为建设理念,实现图书馆智慧空间的创建,引领图书馆服务向智慧化、数字化和多样性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大馆致力于打通校内不同管理平台,搭建起三校区五校园互联互通的资源服务平台,为建设具备开放性和集成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打下基础,完成馆藏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公共资源、商业资源等多种数据的整合,实现馆内纸电资源一体化,和学校内部其他平台的信息共享。中大馆在深圳校区正式馆投入包括图书自动分拣与递送系统、读者识别系统、流通服务设备、RFID智能盘点设备等在内的一整套智能系统,增加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交流载体,确保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资源。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在满足读者基础服务之外,推动图书馆管理转型升级、资源整合,深化图书馆业务,重组业务结构,打造知识服务生态环境,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和更多样的服务方式,同时以RFID技术贯通的多种智能设备将构成一整套完整且具有可延伸性的智能管理系统,为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满足读者不同场景下的科研和教学需求,主动提供更加专业和精准的知识服务,将持续推动服务流程和各项机制的变革。02中大馆RFID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成就与经验服务:从人工到智能图书馆馆藏识别方式从条码转换成RFID无线射频识别,梳理了庞大的馆藏,厘清了多年来积累的数据问题,实现了开架书刊统一标签管理,馆藏可见度明显提高。有别于其他只针对流通图书做RFID的加工处理,中大馆实现了流通书、报刊、除古籍碑帖等资源外特藏文献的全部加工,推动了中大馆图书流通和馆藏管理智能化业务流程的变革。同时,将安全和借还流通集于一身,取代了传统的“条码+磁条”模式。从操作上看,利用RFID技术可以同时完成多本图书的借还,读者凭借有效借阅证在自助借还机规定区域即可完成借还,方便快捷。如今,中大馆图书外借率、预约成功率明显提高,95%以上图书实现智能化自助服务,并已成为流通服务的主要模式。随着RFID建设的推进,搭建RFID系统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预约书柜等智能设备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至馆外,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场地、延长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相较于传统人工服务,简化了工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准确率和完成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图书借阅量,保护了读者隐私,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难题,RFID系统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得到馆员和读者的普遍认可,推动图书馆基础业务转向智能便利的智慧化服务。管理:图书馆的再生长中大馆馆内绝大部分基础服务已通过自助智能设备完成,更多的人力资源被投入到学科服务、阅读推广等深层次服务。以此为契机,中大馆服务模式逐渐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大馆业务的重组和服务流程的再造,把工作人员从简单、繁复的体力工作中抽离出来,开展面向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支持的精细粒度的知识服务,走向智慧管理。服务方式的变化促使中大馆突破传统管理桎梏,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使图书馆呈现出更人性化、自由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图书馆浩如烟海、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经过大数据管理和推送,正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越来越多读者意识到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乃至日常休闲娱乐中都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随着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持续进行,中大馆正逐步实现图书馆利用大数据科学治理,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迈进智慧图书馆。03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思考以技术为舵手推动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迈向智慧图书馆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图书馆成为智慧校园组成部分的重要一步。要全面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技术的突破,是确保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智慧校园总体框架》认为图书馆应该让师生员工能根据权限实现数字化图书、期刊的在线检索、浏览和下载,能够根据权限访问查阅或下载馆藏的相关档案和资料。这就意味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必须破除信息孤岛,将图书馆资源共享于学校“统一门户”,读者通过NetID登录“统一门户”,即可不受时空限制使用图书馆资源。要将图书馆完全融入学校的智慧校园计划,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支持服务”的理念正随着RFID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铺开逐步彰显。网络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网络通畅和安全是图书馆设备运行、系统维护,以及持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智慧图书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图书馆建设都建立在开放网络的环境中,一旦被攻击会造成图书馆页面被篡改、读者信息泄露、系统瘫痪等问题,图书馆信息安全度降低会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和好感,保证网络通畅、服务器运行正常和数据安全对于图书馆而言极为重要。图书馆采买的智能设备都属于高精设备,日常维护和使用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信息安全隐患,从而降低网络信息安全。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技术部门不仅要承担整个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的维护、应用和优化工作,还要确保图书馆的网络通畅、服务器正常运行。而网络安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凭一己之力独木难支,因此将图书馆纳入学校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将图书馆服务器纳入学校网络中心统一管理中,以确保服务器网络安全,规避网络攻击的情况。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在中大馆的成功实践,在服务、管理和技术上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大馆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为中大馆在未来建设智慧图书馆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意味着图书馆馆员信息化素养,以及对新设备、新技术的触觉也要有相应的提升,因此图书馆一方面要配置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加强培养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馆员的培训、指导和宣传工作,包括RFID技术及其相关设备使用方面的知识、设备及系统技术知识、数据信息培养知识、自动化运维方面的知识等,重视馆员队伍信息化知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重视读者反馈建立读者评价机制图书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在实现基础服务全智能化的基础上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教学、科研服务。因此图书馆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读者意见反馈,要建立完善的读者评价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读者意见,深入挖掘读者需求,根据读者的反馈,形成客观明确的季度或年度读者反馈报告,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及时调整馆内设备投入类型和数量、系统平台服务板块模式、智能服务和管理模式等,深化图书馆后期信息化服务,推动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平稳过渡。04结论以“智慧与服务”理念为宗旨,以“以人为本”为初衷,以RFID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为切入口,中大馆历经十余年,从管理和服务模式、智能技术设备运用到图书馆空间改造等各方面全方位实施信息化建设,充分、合理利用和深化RFID技术,同时借助多领域技术方法和先进设备,立足馆内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馆藏,结合图书馆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变革,协助读者内化知识,构建和优化动态知识学习网络,真正完成从传统管理和服务到智慧管理和服务的转变,给图书馆管理、服务和技术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推动图书馆服务理念、管理水平和空间再造等革新,在现阶段符合时代和读者的需求,在将来更是与现代图书馆发展战略、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等问题息息相关。无论是RFID智能管理系统建设,还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终将成为中大馆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基石,因此关注读者信息需求,全方位、多维度探讨和实践个性化、智能化、多元化和社交化的智慧服务,将是中大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中大馆在智慧校园和智慧图书馆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目标,这将为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和环境基础。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11月刊作者:杨静、梁益铭、左斯敏、司徒俊峰(中山大学图书馆)责编:余秀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往期推荐●
2月22日 下午 4:30
其他

高校如何构建新型融合门户架构?

近些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由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转入智慧校园建设。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期,系统建设主要以管理部门为中心,独自建设,各自管理,后逐渐形成了“信息孤岛”。而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时期后,建设理念逐渐转向以为师生服务为中心,致力于打破系统间的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开启“一站式服务”现代化建设,同时各高校加快了服务、数据、系统等深度融合与集成的进程,由此,融合门户应运而生。结合当前的技术发展形势、高校师生的使用需求以及当前数据治理的现状,本文对融合门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思考和设计,提出基于服务、应用及数据治理的新型融合门户架构,对融合门户建设的必要性、架构设计思考过程及建设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为高校融合门户的建设提供参考,助力智慧校园信息化快速发展。01融合门户架构思考分析传统信息门户问题分析国内各大高校约在2005~2010年间开始陆续搭建信息门户系统,服务架构如图1所示。图1
2月21日 下午 4:30
其他

数字孪生在校园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数字孪生是指通过数字建模及物联网技术将物理对象、系统或过程与其在虚拟环境中精确复制相结合的概念。数字孪生初期是指实体、虚拟产品间的链接。数字孪生技术在各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如智慧校园、工业制造、城市规划、医疗保健、能源管理等。在制造业中,数字孪生可以帮助企业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数字孪生,企业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测设备故障,并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数字孪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实体对象,优化其性能和效果,提升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创新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校园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核心场所,也被赋予了“智能”的概念。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智慧校园领域已经有了数字孪生智慧校园模型设计与探索。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校园网是所有基础设施及业务服务建设的基础。数字孪生在校园网络建设应用的探索和实践,对提高网络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架构的关键组件图1
2月20日 下午 4:30
其他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探索

01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实施、运行、维护为主要内容。随着高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已建有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从初期的单机分散作业逐步发展到当前的网络化系统集成,在功能上大多涵盖招生管理、思政管理、学籍管理、培养管理、奖助管理、学位管理等研究生教育相关业务管理模块,为业务管理人员实现高效管理、在校师生提供便捷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近些年部分高校还基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的研究探索,为实现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存问题重视和投入不足。高校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都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仍惯性地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培养、学科建设等具体的业务上,加之研究生教育业务的复杂性和灵活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需要更多的人财物支撑,目前国内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配备、资金投入上还是略显不足。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软件开发水平不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没能做好全面优化,信息化系统无法自主开发和运维,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大多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直接采购现成版本或委托校外软件公司进行开发,校外软件公司开发水平参差不齐,校方难以进行信息系统质量把关,虽然部分高校会要求开发公司在基础版本上根据自身业务进行修改以方便使用,但修改后的信息系统质量也同样难以把关。多头多级管理,研究生教育数据标准不统一。大多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实现整体集成,但由于顶层设计考虑不足,业务逻辑梳理不充分等原因,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业务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不共享互通、系统扩展性差、用户友好度低等情况。此外业务逻辑和业务人员的频繁变更,更是导致信息系统功能持续不断修改,信息系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管理轻服务。国内大多数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按照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的业务来进行模块划分,特别是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往往根据业务管理的需求来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功能开发,需求调研也会围绕业务管理为主开展,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需求则考虑得较少,使得信息系统在业务管理用户界面功能齐全、页面友好,在师生用户界面操作繁琐、界面友好度较低。02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变化研究生教育的形势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接连跨过200万人、300万人两个发展关口,博士生年度招生规模超10万人,研究生导师人数超55万名。近些年专业学位快速发展,研究生的结构和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到“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带来业务和管理模式上的巨大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研究生及年轻的导师们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些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高校信息化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的变化近几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理念正逐步从“面向管理”转向“面向服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需要更多地面向服务师生,提升师生获得感。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大多按相应职能部门业务来进行模块划分,建设初期往往根据业务管理的需求来进行开发,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需求则考虑得较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国内各高校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中心等公共平台相继搭建完成,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学校信息化的紧密度、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同时校内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对校内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统筹日益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无法像10年前那样独立自成体系,需要更多与校内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协同,与学校信息化高度融合。03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策略浙江大学针对上述现状及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开展新版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将新版系统投入实际应用中。本研究将总结新版信息系统建设,提出相关策略,旨在为其他高校及教育相关机构提供经验参考。提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保障能力高校需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切实提升支撑保障能力。一是要确保经费投入,购买成熟稳定产品,吸引具备一定规模的开发公司持续参与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二是配齐建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职队伍,不断提升专职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确保校方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掌控能力。三是在服务器硬件选型上,尽量选择高性能、高稳定性的服务器方案,如当下比较主流的超融合一体机智能化服务器,有条件的高校可优先考虑校级虚拟化平台托管方案。制定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顶层设计,结合本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国家、地方、学校相关标准的系统建设规范。同时制定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及计划,梳理并划定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边界功能结构图见图1,有序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图1
2月19日 下午 4:31
其他

教育网安全观察丨安全漏洞利用已成最常用攻击途径

近期教育网整体运行平稳,未发现影响严重的安全事件。在病毒与木马方面,临近年底,各类冒充财务通知的钓鱼邮件数量猛增,这些钓鱼邮件会结合年底的特性,以“退个税”“财政补贴”“超额奖金”等引诱性内容来吸引用户点击。建议学校加大宣传力度,防止用户上当。2023年12月~2014年1月CCERT安全投诉事件统计近期新增严重漏洞评述01微软2024年1月的例行安全更新共包含安全漏洞48个。这些漏洞按等级分类,包含2个严重等级、46个重要等级;按漏洞类型分类,包括权限提升漏洞10个、远程代码执行漏洞11个、信息泄露漏洞11个、安全功能绕过漏洞7个、拒绝服务漏洞6个、欺骗漏洞3个。涉及的产品包括Windows系统和组件、Microsoft
2月8日 下午 2:30
其他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

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
2月1日 下午 2:05
其他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

1月30日至31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代表主办方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大会闭幕式发布成果文件《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倡议全文如下。
1月31日 下午 9:56
其他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开幕

1月30日,由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开幕。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主持开幕式,并在全体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教育部副部长陈杰出席开幕式并主持全体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主持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仪式。上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吴清,市委常委、秘书长李政,副市长解冬出席有关活动。陈吉宁指出,当今世界,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引领力量。习近平主席明确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科教兴市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战略,数字教育引领带动上海教育现代化越走越稳健。上海将探索创新力更强的数字教育,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发展,培育“智能+”等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与教育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相互赋能,塑造富于效率、充满活力的数字教育新形态;发展包容性更好的数字教育,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可及化、普惠化,促进教育理念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的数字教育新体系;打造开放度更高的数字教育,深化数字教育的标准对接、经验互鉴、资源共享,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管理、数字伦理风险防范,携手营造共建共享共治的数字教育新生态,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蔡达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教育数字化呈现出深度融合、系统创新的发展态势,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把数字教育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质量的重要引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将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数字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持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把握数字时代的“时”与“势”、“危”与“机”,加强对话交流,坚持共建共享,深化数字治理,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有韧性的数字教育。中国将履行好东道国责任,积极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好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筹建工作,支持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变革发挥领导作用,共同推动全球STEM教育发展和教育数字变革。怀进鹏指出,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把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一年来,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共识更加凝聚,各国推进数字教育行动更加有力,世界教育数字转型的探索更加活跃。中国着力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广泛汇聚海量资源,持续推进大规模应用,不断推进数据整合共享,积极扩大合作交流,显著提升优质课程供给能力、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公共服务水平和数字教育对世界的贡献力。中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放大服务倍增效果,更高质量开发汇聚资源,建强国家平台,更智能化发展数字技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更高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建设世界数字教育合作平台,将中国数字教育打造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米库列斯库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教育对于提高学习质量、促进教育包容、应对全球挑战、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意义。她呼吁各国提供免费、开放的公共数字学习平台,确保平台服务于所有学习者,特别关注残疾人、女童和妇女等学习群体,提升平台内容质量,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她还强调,即将在中国上海设立的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必将成为国际STEM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全体会议上,同时举行了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成立仪式、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仪式,并展示了中国数字教育国际合作成果。大会期间,还将举行《数字教育前沿》创刊发布仪式,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国际数字教育案例汇编、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海倡议,举办“数智未来”教育展。本届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重点围绕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趋势与指数评价、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教育治理数字化与数字教育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国内外代表800余人参加大会,其中包括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400余名境外嘉宾。特邀嘉宾包括瑞士等国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近
1月30日 下午 7:57
其他

陆以勤:面向数字化的教育信息化生态建设

为什么要提生态?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数字化阶段,亟需解决的深层问题。可以说,信息化已进入了深水区,其效果不再取决于信息化部门自身的努力,而是需要决策层深度参与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的通力配合。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信息化工作也到了深水区。很多信息化的问题深层是机制和生态问题,教育数字化工作就是面向信息化的深层问题。那么如何打造教育数字化良好生态的工作模式?要基于教育数字化体系架构,做好构建“两梁五柱”的基础工作。“两梁”是在数据层、网络层融合数字空间的各类系统,形成统一的支撑;“五柱”是推动机制体系制度、师生数字素质、标准化、统一认证、网络安全等贯穿各个技术层面的工作,形成数字化工作的全方位、全链条升级。01数字化技术的突破影响教育生态当前,我们提到数字化转型,就会提到“生态”。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强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强调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其实也是数字化系统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天提生态的原因。为什么要提生态?这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数字化阶段,需面向信息化的深层问题。随着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学校核心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和期待也越来越高。信息化不单是新基建,而是从物理层至应用层贯穿到各个技术层面,需要数据融合和赋能,实现业务流程持续优化和快速迭代,满足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工作和生活需求,支撑学校决策,推动学校办学变革,增加学校竞争力。同时需要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双翼齐飞,并对标新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的系统工程。可以说,信息化已进入了深水区,其效果不再取决于信息化部门一个部门的努力,而是需要决策层深度参与或者全面授权,其他部门配合,并和全体师生的数字化素质相关。而信息化的问题深层正是机制和生态问题。但生态是个宏观的概念,面向良好生态的打造,如何落实到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工作中,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挑战。为了展现教育系统生态的构成,知识图谱或思维导图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但为了将问题简单化,我们也可以按不同的维度画出数字化系统的结构图,再研究结构图中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流向,展示模块之间的数据流动和接口关系。例如,我们可以从技术层次和数字空间两个维度画出教育数字化系统架构图(图1)。图1
1月29日 下午 4:30
其他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如何影响教育?

在《人工智能法案》中,“教育”被认定为一个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的领域。2023年12月8日,经过长达一周的马拉松式磋商和激烈辩论,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以及欧盟各成员国的代表们就《人工智能法案》AI
1月28日 下午 2:01
其他

教育网安全观察丨警惕Al生成的钓鱼邮件

2023年12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运营者在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按照《网络安全事件分级指南》,属于较大、重大或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当于1小时内进行报告。该规定实际上给网络运营者对安全事件的发现和处置提出了时效性要求,对于校园网内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适用的级别是否能达到较大级别,还需进一步关注。在病毒与木马方面,近期需要关注的还是各类钓鱼邮件攻击。2023年10月~11月CCERT安全投诉事件统计近期新增严重漏洞评述01微软2023年12月的例行安全更新共包含微软产品的安全漏洞37个。这些漏洞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Windows
1月27日 下午 2:00
其他

基于IATF思想构建网络安全治理体系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对高校而言,同样是“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校园安全”。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校园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信息系统被攻击勒索、网站被非法篡改、师生隐私被泄露、网络诈骗等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入践行新时代网络安全观,推进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打造和筑牢高校网络安全屏障刻不容缓。01高校网络安全现状目前,高校网络安全工作与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节奏不匹配,“重建设、轻安全”的局面依然存在,随着外部网络威胁日益激烈,高校网络安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防御碎片化。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有限,在安全防护方面投入不够,安全覆盖面较小,防护效果不明显。部分高校投入了大量经费,采购了众多网络安全设备,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防护设备的种类和防护功能不断增加,网络安全设备层出不穷。这些设备或“各自为战”不能建立联动体系,或功能重复甚至冲突,没有发挥出“1+1>2”的效果。管理人员对设备的使用也仅限于最基本的功能操作,没有利用专业知识加以思考转化,利用不同网络安全设备的功能特性,探索高效的联动处置流程,形成一体化防御体系,提高学校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第二,部分常见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笔者对某高校三年间接收到的来自教育部、公安局等上级部门的漏洞通报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漏洞发生频次由高到低的类型是:弱密码、敏感信息泄露、SQL注入、未授权访问、操作系统漏洞、师生个人终端中毒,这六类漏洞合计占比约80%。对此六类问题重点排查防范,即可解决80%的网络安全漏洞,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可以防范弱密码、敏感信息泄露、个人终端中毒等漏洞,包括提醒工程师及时修改弱密码、网站发布人员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师生及时给个人终端杀毒打补丁等。SQL注入、未授权访问、操作系统漏洞则是常见的技术漏洞,防范手段包括信息系统开发上线前进行代码审计和安全检测、运维人员及时更新系统版本等。第三,安全意识教育难度大。高校网站和信息系统数量多,安全防护难度大,一旦出现安全事件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很多二级部门负责人认为,本部门的系统运行在信息中心的机房中,系统的网络安全跟本部门没有关系。然而事实上,信息中心作为全校信息化管理单位,网络安全只是其工作中的一部分,要完全依靠信息中心来做好全校的网络安全管理比较困难。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体单位和师生共同参与。针对高校网络安全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基于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框架(IATF)提出了以下方案。02“纵深防御”式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方案IATF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发布的技术框架,为保障美国政府和工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指南。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人、技术和操作这三个核心要素共同实现纵深防御,重点关注网络和基础设施、区域边界、计算环境和支撑性基础设施四个保障领域。本文借鉴IATF的纵深防御思想,重点关注三个核心要素和四个保障领域,从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套高校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旨在为高校网络安全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性的建设框架(见表1)。表1
1月25日 下午 4:30
其他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

人工智能正在革命性地改变教育的格局,可以说,它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新的格局下,如何让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这是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一大挑战。新时代,人工智能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应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日前,“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评估”会议在教育数字化全球对话平台成功举办。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王宏宁、伦敦大学学院知识实验室学习者中心设计教授,EDUCATE主任罗斯·勒金及印度尼赫鲁大学法律与治理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努普尔·乔杜里等人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讨论。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应用罗斯·勒金教授表示,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发展,现今这种技术已经普及并且免费,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人们就可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和图像,例如GPT或其他受欢迎的应用程序。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快速发展,并要考虑如何制定适应高等教育的人工智能政策、框架、监管措施或指导原则,并且,这些政策和指导原则等都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王宏宁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对人工智能的运用。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学生问答环节的应用,并以计算机编程为例,分享了人工智能对于学生开拓解题思路、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帮助。此外,他认为,人工智能在理解复杂的阅读内容和文献总结方面也大有裨益,它能够分析细节并节约大量时间。他还特别提到,清华大学目前正在开发一个专注于探索和挖掘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潜在应用的系统。罗斯·勒金教授认为,要重视高等教育中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高校应该有计划地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确保他们能理解并安全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这不仅包括对技术层面的理解,还涉及实际应用,如人工智能在评分、反馈、招生等方面的应用。努普尔·乔杜里教授指出,教师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并接受相应的培训,从而具备识别和分析论文是否是人工智能辅助撰写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且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挑战人工智能正在根本性地转变高等教育的格局,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罗斯·勒金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通过个性化教学、互动文本和辅助工具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其次,人工智能在学习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涉及知识层面和认知情感层面。此外,人工智能通过自动化评分和反馈,使评估方式得以改进。教育评估应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特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特定学科的知识掌握。最后,人工智能通过减少重复性工作,使教育工作者能够专注于更为重要的任务。王宏宁教授强调,基于海量网络数据的大型语言模型拥有广泛的知识覆盖范围。他首先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不再单一,人工智能可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学习方案,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感兴趣领域。其次,人工智能在帮助学生准备考试、进行基础训练以及即时回答疑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王教授还提到,人工智能能显著提高教育者的工作效率,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应对复杂问题。最后,他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公平性质,即其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不做评判,这一点有助于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提出问题。努普尔·乔杜里教授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潜力成为传统人类教师的补充或替代方案,这一看法基于学生间存在的资源差异。她指出,学生拥有的社会和文化资本不尽相同,这导致他们可利用的资源和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那些缺少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学生,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提供必要辅助和支持的有效手段。尽管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提供了无数机遇,但也带来了若干挑战。王宏宁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他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引发学术诚信问题,使学生过度依赖技术,增加作弊的可能性,因此未来需要关注如何更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其次,他提到了判断幻觉的风险,即学生可能无法正确判断人工智能给出答案的准确性,而过分信赖这些答案,导致误判。此外,他还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隐私问题,指出所有的互动数据都被记录下来,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努普尔·乔杜里教授观察到了学生过度依赖如GPT这类人工智能工具所引发的问题。首先,这种依赖限制了学生阅读和研究的广度及深度。过度依靠GPT的学生可能难以发掘兴趣领域,阅读范围狭窄,且缺乏与教师和同学的充分交流,难以确定研究主题。其次,学生可能借助各种软件工具完成作业,这些作业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论文,增加了抄袭风险。第三,研究本质上是集体和公共活动,特别是在研究初期,同伴间的交流至关重要。但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仅依赖个人学习和人工智能工具,忽视了与同龄人和同事进行研究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努普尔·乔杜里教授强调了伦理问题。她认为,教育者应把人工智能视为协作伙伴,而非替代同辈学习、集体活动或研究讨论。关键在于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本质,判断它是助手还是敌人。这涉及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因人工智能的普及和便利性而默认接受并使用它,形成了一种“沉默的共谋”。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强调它不能取代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王宏宁教授回顾了过去十余年慕课引发的教育变革,并指出当前教育革命更加重视数字化与智能化。他强调,现阶段的关键在于评估人工智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他建议教育界应深思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探讨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这些工具,以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为了在高等教育中高效利用人工智能,必须首先明确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的根本区别。罗斯·勒金教授指出,人类智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人工智能。人类智力不仅涵盖多种相互关联的智力元素,还包含人工智能所缺乏的独特能力,如元认知能力(自我觉察和调节的能力)、情感智能(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情境适应能力(无缝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及自我效能感(对自身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心)。这些能力使得人类智力在很多方面显著优于人工智能。她进一步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对原始,但人们仍可利用其辅助学习和分析。但在众多领域中,人类智力的优势远超人工智能。人们应发挥自身优势,更高效、有效地应用人工智能。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罗斯·勒金教授认为,制定一个针对大学的人工智能框架或战略至关重要。她建议,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及学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应深入思考和谨慎规划。王宏宁教授强调,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且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并使他们了解使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他建议教育学生识别“人工智能幻觉”并理解使用这些工具的限制,越过这些限制可能带来风险。同时,教师本身应首先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后调整教学大纲和内容,以扩展学习领域。他指出,当前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讨论并不开放。普遍看法倾向于认为人工智能不应被使用,这导致了一种默认的禁言令。王教授认为,如果能够开放讨论,人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针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提示词如何影响生成结果,并学习如何改进或调整这些提示词。研究显示,搜索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示词的质量。只有当人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并具备相关背景知识时,才能提出恰当的提示词。但由于缺乏开放讨论,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常显得隐秘和保守。因此,开展更多开放性的讨论变得至关重要。人们必须承认人工智能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且需要有针对其使用的对话和讨论空间。学校有责任创造这样的环境和机会,既不能让学生孤立地探索,也不能一概认定使用人工智能等同于作弊。如果在特定环境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会被贬低,那么深入挖掘这些工具的潜力就会受阻。因此,大学制定有关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策略和规则显得格外重要。这些策略和规则的制定应基于广泛讨论,同时确保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时遵守基本学术伦理。总结而言,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制定相应的治理体系、架构和战略变得尤为重要,如此方能确保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时遵循学术伦理和道德标准。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11月刊,内容根据“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内容整理而成,未经演讲者本人确认。整理:李佳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往期推荐●
1月24日 下午 5:26
其他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 你应该知道的7件事

ChatGPT和类似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生成包括文本、图像和音频在内的内容,让高等教育领域领导者、教师、学生和其他人既兴奋又担忧。我们应将人工智能工具引入学习过程,避免围绕这些新技术而产生的恐慌,并为不同类型的学习提供机会。1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什么?长期以来,人工智能一直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技术的幕后运作,但随着2022年11月ChatGPT的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掀起了一场风暴,激发了广大用户的想象力,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惧。在最初的60天内,该平台的用户数量增长了9900%,达到1亿用户。2023学年开始后,ChatGPT平台的访问量再次激增,仅在8月这一个月,全球独立访问者就达到了1.8亿人次。人工智能占据了话题的主导地位,也让许多人开始探究:什么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多年来,人工智能一词有多种含义,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的内容与人类生产的内容相似。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不仅可以创建书面内容,还可以创建图像、声音甚至整个应用程序。生成式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集成到各种产品和服务中。据估计,全球有77%的公司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在业务运营中的应用。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功能与产品的结构密不可分,用户甚至可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用途极为广泛,不断演变并发展成为多维工具,正在挑战规范并颠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讨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它不是什么?它没有知觉,缺乏意识,无法感知或理解人类的思想或情感。这些操作完全基于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2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如何工作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围绕神经网络展开。神经网络是一种受人脑启发的复杂结构,通过相互连接的人工神经元来处理信息并从数据中学习。基于算法的模型根据开发人员提供的规则做出决策,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则通过审查大量数据来构建一套不断发展的规则,从而指导新内容的生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大量的练习和数据的积累,系统能更好地进行预测。大型语言模型(LLM)在包括书籍、文章和网站在内的海量文本数据集上进行训练,以学习人类语言的复杂性。例如,用于训练ChatGPT的数据集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公共信息、第三方授权内容以及平台用户和人工培训师提供的信息开发的。当机器学习模型检测到重复出现的数据序列,如单词、短语或图像中像素值的模式,并将其与特定结果或上下文相关联时,就能通过统计分析在训练数据中识别模式。通过发现这些模式并对其进行建模,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新的内容,确保上下文的一致性,同时引入创造性和新颖性。将LLM与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用于处理和理解人类语言,如语言翻译和情感分析)相结合,可生成与人类生成的材料相匹配的内容。3谁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正在迅速增长。学生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来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和其他书面作业。教师正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定制的学习材料、测验和评估,他们还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图书馆员正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文本摘要或发现馆藏中的真知灼见。教学设计师正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已创建的材料。对于管理者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总结文档和会议以及创建文档来帮助决策和沟通。除文本工具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还被用于创建视觉工件(visual
1月23日 下午 4:32
其他

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 构建高校发展新生态

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建设经验,高校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教育数字化正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为高校网信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和教育数字化支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距离党的二十大召开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开展了哪些典型实践?改革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信息化工作者收获了怎样新的思考和认识?在“2023中国高校CIO论坛”上,多所学校分管信息化工作的校领导和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充分研讨。01百炼成钢在数字化中碰撞出发展火花“教育自身正面临从传统教育向数字教育、从学校教育向终身学习的深刻转型。”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强调,只有充分发挥好数字化在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生态重构中的倍增器作用,才能大幅提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速度与成果成效。高校作为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在国家和教育的带领下,积极投身教育数字化。截至目前,高校数字化转型已从不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构建高质量数字教育生态、体系化推进数字化建设成为高校的发展共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机制体制的完善、基础体系的构建和数据赋能的应用。多数学校通过设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等组织形式,来统筹推进数字化工作,促使各业务部门与信息化部门协同配合,进而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践证明,体系化的实践创新为学校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力支持。众多高校在夯实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寻求技术与教学的平衡,为打造数字化生态不断“加码”。一方面,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网络安全支撑体系、IT治理支撑体系和公共能力支撑体系等,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技术与教学的紧密融合,推动智慧教学新形态的构建,并优化服务集成,实现业务协同。其次,教育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强调与“数”俱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快速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领域。在数据治理的过程中,信息化工作者逐步意识到,数据能够“用起来”才是硬道理。为了用好数据,各校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尝试和努力。西北工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薛静表示,“为了提高数据质量,起初我们也建了一表通等应用,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却收效甚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所有的数据都会通过院办,于是就找到了建设学院考核平台这一数据治理的有效牵引手段。”第三,数字化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带来一场“风暴”,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治理体系、教师发展方式等方面产生系统性的影响。“高校要立足于教、学、管三个方面做好数字化转型,力求在教学上将以‘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在学习上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管理上由粗放繁杂的管理转化为精细便捷的管理,推进教育信息化生态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于俊清认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是促进并推动全链条教育教学改革和资源集聚,为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团队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数字化生态。02任尔东西南北风于挑战中探求机遇数字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性演进,不是渐变式的推进,而是一种突进式的改变。这为高校提供了巨大机遇,但也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挑战,以实现可持续、有序的发展。当前,高校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先体现在观念上的不一致。高校内部对数字化的需求认识不同,而信息化部门的发展定位也需要合理融合,进而形成一体化。“很多信息化的问题深层指向正是机制和生态问题。如今信息化进入了深水区,数字化的效果不再取决于信息化部门一个部门的努力,而是需要决策层深度参与或者全面授权,其他部门配合,并和全体师生的数字化素质相关。”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陆以勤进一步强调,数字化不单是新基建,而是贯穿从物理层到应用层,需要数据融合和赋能,业务流程可优化和快速迭代,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双翼齐飞,并对标新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的系统工程。其次,人员配置不足和经费体制不完善是高校数字化过程中被反复提及的问题。财务平衡是高校面临的挑战,数字化的投入需要在价值、需求和兴趣的驱动下进行权衡。“信息化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人和经费的挑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厦门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许卓斌对此分析说,不少学校目前在缩编,行政和技术人员的编制受限,社会近年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较大,给出了较高的待遇和薪资,使得高校留住信息化人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张蓓强调,经费体制不完善可能是高校数字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可从设置常规经费、制定明确经费标准、争取足够的人员经费等方面尝试解决。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对学校数字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从大规模标准化的教育向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方式转变?如何将其融入已有的服务当中,让师生触及AI技术的便捷?此类问题都值得高校积极探求答案。然而,高校在追逐AI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了一些难题。首先,目前的信息化人员在新技术面前存在“短板”,虽然工作在不断智能化,但整体工作量也在持续攀升。人员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团队精力不足,终将导致整体工作效率降低。其次,业务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快速响应和迭代,对数据、软件、流程等提出新要求,原有系统难以适应,需要灵活的软件开发或平台建设来应对,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平台升级和人员增加等。03咬定青山不放松构建数字化新生态数字化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需要对这些新的要求和挑战作出回应,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那么,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建设经验,高校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凝聚共识,打造数字化生态。凝聚共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和学习。面对困难,须咬定青山不放松,确保数字化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处于深水区,整体的破解路径需要聚焦大学核心职能,坚持业数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化构建。”中国海洋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张永胜强调,要从思维意识、平台能力、数据赋能、业数深度融合等维度,系统推进大学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化构建。“打造跨部门协同应用的场景,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认为,师生对高校数字化转型有着更高的期待和目标,如果学校各层级、各部门的人都来主动参与数字化转型,积极探讨转型的规则和制度,那么数字化转型就离成功不远了。的确,数字化转型并非单主体、单部门的事情,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从而真正实现数字化建设目标。那么,如何在网信工作中达成共识,促进工作的开展,成为高校数字化工作的关键突破口。“信息化部门主任应树立服务意识。作为为各个业务单位提供服务的部门,应该紧密关联业务部门,确保信息化工作与业务的顺畅协调。”张蓓强调,在基础设施稳定的同时,更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在协调业务问题时才能更容易获得支持。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面对用户、领导和业务部门时,信息中心团队要清楚自己的服务和贡献,不仅推动系统建设,更为师生和学校提供有实质价值的服务。其次,数据赋能,创新高校治理体系。数据体系成为高校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加速器和助推剂。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被看作是数据要素驱动下组织生态的重构,包括业务、运行、资源、环境和监控等方面。实践证明,多数学校的数字化建设的突破源于对数据潜能的充分挖掘。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在体制机制层面,成立专门的数据机构,建设专业的数据队伍,构建科学管理机制;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实现数据的集聚共享,并在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学科、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开展数据的分析应用,支持敏捷的应用开发和集约的建设机制。总之,北师大在推动数据的生产、治理和有序流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数据智能与管理决策的融合,形成全校数据一盘棋。第三,AI助推,探索更多教育数字化的可能。我国智慧校园正处于重要阶段,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挥愈加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为教育数字化探索带来新的思路。下一阶段,高校应紧紧围绕师生本位的建设理念,使人工智能在教师科学教学、学生个性服务、管理者高效决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整体促进教育、学习、管理方式向智能化转变。“教育数字化助推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育数字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利用虚拟现实进行沉浸式学习、利用ChatGPT优化教学、利用AIGC生成教学资源和培养学生创造力、利用知识图谱助力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等。”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正强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人工智能对于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效率也将有更好的助力。以厦门大学为例,学校在服务支持方面尝试应用了大模型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人工智能对大量技术手册的自动学习,以及对用户提问的自动回复,对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咨询服务能力起到作用。“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信息化生态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强‘底’、补‘短’、止‘痛’,就是要‘把麻烦留给我们,把幸福留给师生’。”于俊清用一句话为高校数字化未来的发展点出了关键。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努力探索在数字化革命的长路之中,难免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也许,我们也可以将其上升到“数字化是一场信息化的二次革命”的更高的维度去启发思考。“数字化远比想象复杂。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就是信息化演进的过程。人类文明的每次进步都在释放生产力,让更多人投身信息化的创造,从而产生更多文化和文明。”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继龙认为,或许,我们就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中生活着,也许在一个数字的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数字世界网络空间,因为创造了网络空间,我们就拥有了“上帝视角”,这种“上帝视角”可以启发我们解决难题。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11月刊撰文:陈荣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往期推荐●
1月22日 下午 4:30
其他

教育网安全观察丨防范针对HTTP/2协议的拒绝服务攻击

2023年10月教育网运行正常,未发现影响严重的安全事件。近期各类安全投诉事件数量整体呈低位态势。在病毒与木马方面,2023年9月修复的WinRAR远程代码执行漏洞(CVE-2023-40477)正在被多种恶意软件利用来进行自身传播,这些恶意软件通常都会伪装成破解软件等引诱用户下载。2023年9月~10月CCERT安全投诉事件统计近期新增严重漏洞评述01微软2023年10月的例行安全更新共包含微软产品的安全漏洞103个。这些漏洞按等级分类包含13个严重等级、90个重要等级;按漏洞类型分类包括权限提升漏洞27个、远程代码执行漏洞44个、信息泄露漏洞12个、安全功能绕过漏洞3个、拒绝服务漏洞16个、XSS漏洞1个。这些漏洞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有以下几个。WordPad信息泄露漏洞(CVE-2023-36563)。允许远程攻击者获取本地合法用户的NTLM哈希值(攻击者需要能够远程登录系统并引诱被攻击者执行相应的攻击程序)。目前该漏洞已存在在野的攻击,厂商已针对该漏洞发布了补丁程序,并计划在Win11系统中弃用NTLM认证协议,改用更为安全的Kerberos认证协议。Skype
1月20日 下午 2:00
其他

网络性能监测系统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应用越来越丰富。当前,学校已经建成了覆盖全校的网络系统,包括有线/无线网络、数据中心网络、出口网络、安全系统等,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网络接入、校园各类应用系统、公众教育等需求。校园网网络和应用的规模爆发性增长,而运维人员的数量、成本都没有成比例增加,这使得运维人力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用更少的运维人员,维护更大规模的网络,成为管理人员一直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运维管理,依托于网管系统、流量分析系统等,更多的是对于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网络基础性能的管理,网络应用一旦出现故障很难定位。管理人员无法全面地洞察网络,在进行网络扩容时没有有效的网络扩容、网络规划的决策依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设了基于分布式主动拨测探针的网络性能监测系统,针对校园网应用特点,利用主动拨测探针,进行7×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化网络运维巡检,对各项网络及应用运行状况的监测和告警。使用多维度多视角端到端的网络性能监测,涵盖网络各项指标,实现多维度多视角端到端的网络监控。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便捷地采集各项网络数据,并进行智能对比分析,多维度数据挖掘,有效监测用户网络体验情况,为实时发现网络故障和准确处理故障提供支撑,提高了网络管理水平。01现状分析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网络体验的要求,我们对网络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网络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少针对校园网特点的业务质量监测技术手段。校园网作为学校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仅需要满足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日常网络需求,还需及时解决各种网络故障和安全事件。由于校园网所承载的业务呈现多样性、流量突发性,原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对应用对象做到主动探测,例如时延、丢包率、网络带宽等网络运行状态以及业务运行质量。另外,现有校园网采用被动式运维和管理模式,造成管理能力有限、运行质量无保障、业务质量难以衡量、业务可靠性下降等问题。现有监控指标体系侧重于网络性能指标监控,无法反映网络业务的实时、真实的情况,单靠网络性能指标无法准确反映用户的真实感知。二是缺乏面向校园网故障的快速主动定位能力。校园网网络故障覆盖范围大,涉及面广,定位方向多,涉及网络链路、网络带宽、设备性能、准入认证、软件程序等,且故障具体现象不一,导致了潜在的故障难以快速定位。现有指标监控体系不完善,不能快速发现业务质量故障和性能劣化情况,不能根据指标波动对业务质量进行预警。由于网络故障可能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多种潜在故障,因此网络运维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根据故障的具体表现和可能的原因进行定位和处理。网络运维管理人员水平以及用户推测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故障定位的精准度出现偏差。传统网络运维管理人员主要依靠设备主动上报告警或故障来获悉相关管理信息,即使发现故障,也很难给维修人员快速修复的精确位置。如何降低维护人员工作量、缩短故障历时,成为校园网网络管理的一个难题。三是缺少适合校园网运行质量的自动化监测管理工具。校园网网络运维管理工具过度分散,已经成为影响学校提高网络管理效率的重要阻碍,现在还没有有效的工具,保障集中、高效、实用的综合监控数据通信网的基础设施正常、可靠地运行。校园网管理人员缺少针对校园网基础网络和应用运行状态的综合监控、测量和管理手段。管理人员急需有效工具定期提供网络服务质量报告,清楚地知道网络质量的好坏,以免因为主观因素遭到用户投诉,从管理角度分析了解给用户提供的网络服务质量的情况,了解用户的感知。从以上的网络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表明,针对校园网网络应用特点,研究并引入基于分布式主动拨测探针的网络性能监测系统,在现有的网络管理体系中非常有必要。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网络质量监测平台,7×24小时不间断收集各项测试结果,呈现各项感知数据,通过报表、告警、质量分析来展示,定位网络故障。使用更加智能化的网络管理和监测技术,建立完善的业务质量指标体系,实现对校园网网络运行质量和业务质量的主动监测和优化管理。02网络性能监测系统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应用设计1.系统架构设计系统采用分布式主动拨测探针和管理平台相结合的架构。分布式主动拨测探针对目标节点性能做实时拨测,每台探针将真实用户端访问目标服务端应用质量拨测结果上传至管理平台。探针提供多种灵活的接入方式,支持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支持Portal、PPPoE、802.1x等准入认证方式,便于任何网络结点环境接入。管理平台作为系统的统一控制中枢,统一管理包括统一策略管理和统一信息呈现,统一控制所有探针执行各种感知测试,收集各项目测试结果,呈现各项感知数据,结合地理地图和拓扑展现于控制中心。2.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提供多种应用业务的拨测和分析,如网页浏览、文件下载、视频观看等,针对不同网络应用和业务采集多种性能指标。系统提供多种业务的性能测试,如HTTP、FTP、DNS、网络吞吐、PING(ICMP/UDP/TCP)、TRACEROUTE(ICMP/UDP/TCP)等。系统提供详细的性能分析功能,包括整体、局部、单一三个方面,可提前预防网络的低效性、不合理性、不稳定性。系统提供多种灵活的配置方式,便于运维管理人员管理监测任务。3.系统扩展设计系统设计的总体架构采用分层设计,即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可以给予系统更好的可扩展性与灵活性。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化体系结构,新功能的引入不影响原有的功能模块,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同时,系统的容量可随硬件的扩容和软件的升级达到更高的要求。系统区别于其他网管系统,实现辅助网络管理与监控区,与校园网应用业务深度关联,可根据校园网业务变更同步进行监控策略的变更。功能实例应用业务监测。分析整理校园网业务特征,对主动拨测探针配置应用业务监测,7×24小时不断对校园网相关业务做监测。对网页浏览、网络下载、网络视频、无线网络、内网延迟、域名解析、主机性能等多个维度、多个性能指标进行探测。图1列出了7个维度的多个性能指标。图1
1月19日 下午 3:31
其他

避免碎片化 确保互联网的安全和开放

2023年5月,联合国发布《全球数字契约》,将避免互联网碎片化作为优先事项之一,目标是推进开放、自由、安全、以人为本的数字未来,为未来互联网治理的国际对话提供基础。互联网碎片化问题需要得到全球关注和解决。在第十八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上,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围绕互联网碎片化展开讨论。会议提出建立互联网碎片化描述模型,讨论了如何从“全球南方(主要指发展中国家)”视角避免互联网碎片化,以及为克服互联网碎片化可能带来的后果,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互联网碎片化描述模型来自俄罗斯MTS(Mobile
1月18日 下午 4:30
其他

高校等级保护赋能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为高校师生的工作、生活及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如办公、教学、科研等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将等级保护对象划分等级,按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并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安全把控,这对高校网络安全保障建设作用重大。如今,怎样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成为高校信息化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01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现状及问题大连理工大学近两年,大连理工大学等级保护定级备案的信息系统已超过50个,开展等级保护测评的系统达30余个。针对学校信息系统数量大的现状,学校采取集中开展等级保护工作的模式,由学校网络安全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协调、规范学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学校各单位具体负责本单位信息化项目等级保护工作。但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初期,网络安全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没有同步规划和实施,导致老旧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偏低;学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组织、开展和管理均采用传统的分散管控、线下管理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分散管控减速信息化进程。网络安全管理部门把网络安全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对信息化项目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规划实施,未与项目建设管理相结合进行统一管理。一方面,对于学校各项目主管单位来说,针对同一个项目分别开展建设和安全管理,导致建设和安全脱节,增加了工作的复杂度及实施难度;另一方面,网络安全人员不了解项目的信息化建设进度,难以有效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此外,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了解项目网络安全情况,无法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掌控,沟通成本加大。第二,线下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当前,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多采用线下的管理模式。等级保护工作的任务下发以及材料的搜集通常采用学校通知或者邮件的方式。这给管理和操作人员都带来了一些不便。首先,没有针对性、额外增加工作量,项目主管单位需要定期查看、筛选相关工作任务;其次,管理复杂繁琐,工作的组织开展以及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只能通过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线下操作;最后,线下记录更新不及时,上线运行多年的系统常常由于管理员的调整变更,无法及时对接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第三,手工台账迎来新挑战。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台账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随着校内信息化系统的增加以及等级保护工作日益增加的新要求,维护和管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记录占用了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手工台账还存在不规范、无法实时更新共享、难以多人操作等问题。第四,人工统计的方式亟待更新。近年来,教育部、公安以及学校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工作也日益增多,依赖人工统计汇总的方式对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随着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加,其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符合当前的工作需求。为了解决现存问题,学校针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实践与探索,通过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融合实现流程上的统一管控,并与信息化建设管理系统融合实现平台的统一管理,高效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使其更加规范、易操作。02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与信息化管理的融合路径与管理流程的融合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是对信息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入库、立项、建设、运行、废止)进行管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主要分为系统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保测评、监督检查五个常规动作,贯穿于信息化项目的全阶段、全流程。高校信息化建设关注度较高,建设管理流程相对规范,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各个阶段的工作融入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中(如图1所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协调,更加有效地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图1
1月17日 下午 4:30
其他

长三角高校构建一体化实验资源共享体系

01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背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高校已成为科研和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科研水平的发展,长三角高校开始探索建设实验资源共享体系。实验数据资源共享可以帮助各地区之间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各自的实验数据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实验数据资源共享还可以促进区域内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由于本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提升,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因此,长三角地区提出了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其目的在于弥补城乡发展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以及改善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发展。随着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本地区的高校也开始加强协同发展。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部分高校采取了建立联合实验室、建立共享实验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建设长三角高校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十分重要。首先,它可以帮助高校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节约实验资源开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它可以促进高校实验资源之间的共享,让教学实验更加有效地进行,并促进教学实验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再次,它还可以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最后,它能够有效支持教师的科学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02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现状2019年,就有学者对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该研究介绍了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背景和意义,指出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科研合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接着,分析了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资源信息不对称、共享机制不完善、安全管理薄弱和学术不端行为等四个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实施和发展。随后提出了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共享平台、完善共享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和建立学术诚信体系等四个方面。该研究认为,建立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共享机制不完善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安全管理和建立学术诚信体系则是保障实验室资源共享安全和促进学术诚信的重要措施。最后,该研究提出了未来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规制度、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并进一步认为,未来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2021年,有学者对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和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其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开始,长三角地区高校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之后逐渐形成了以联合办学、共建中心和互派教师为主要形式的高校合作模式。接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资源互补和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等四个方面。并指出,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推动长三角高校合作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市场需求和资源互补也是长三角高校合作的重要动力,同时,高校自身发展需求也是推动长三角高校合作发展的内在因素。最后,还提出了未来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包括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合作机制建设、促进高校内部改革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并认为,未来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有学者在《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动因,内涵与机制创新》一文中提出,高校之间应加强协作与合作,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人才培养,通过建立校际课程共享机制、学分互认机制等,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共享科研资源等机制,推进科研创新,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在长三角地区流动和就业,实现人才的高效配置。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对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03高校实验资源共享体系建设高校实验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共享体系框架、资源共享方式、资源共享策略与机制。首先,高校实验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需要确定共享体系的结构。共享体系应分为资源提供者、资源使用者和资源管理平台三部分。其中,资源提供者负责提供实验资源,资源使用者负责使用实验资源,资源管理平台负责管理实验资源的共享。其次,为了促进实验资源的共享,需要先确定共享资源的方式。一般来说,共享资源的方式包括物理共享、虚拟共享和云共享。物理共享是指高校之间直接共享实验资源,虚拟共享是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共享实验资源,云共享是指通过云计算技术共享实验资源。最后,资源共享策略和机制是指高校为促进实验资源共享而采取的策略和机制。一般来说,资源共享的策略和机制包括资源共享网络的建立、资源共享政策的实施、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资源共享评价体系的建立等。04平台建设的技术要点跨校联邦身份认证技术研究,联邦身份认证技术(Federated
1月16日 下午 4:30
其他

赵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难点在于建模

教育是一个多要素参与的复杂互动过程。不仅教育过程本身具有普遍的复杂性,个体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这进一步增加了教育模型构建的难度。赵衍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教育数字化成为国家战略从2017到2023年,“数字经济”连续7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1年以来,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等多项推动国家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文件。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发布,充分体现了我国推动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具体到教育领域,高校数字化转型也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欧盟2020年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德国、法国也相继推出了《数字教育倡议》和“教育数字领地”等项目。2022年9月,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指出,全球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和学习危机,迫切需要“教育变革”,必须“充分发掘数字革命的力量,确保将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一项共同利益提供给所有人”。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任务,教育数字化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这同样是多年数字化举措积累使然,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的函》。2018年以来,上海市先后发布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等政策文件。2022年,《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发布,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将其列入教育部年度工作重点。2022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后的第五大价值创造要素。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国内外许多权威机构都给出了相关的定义,虽然表述千差万别,但都表达了数字转型的两个核心要素:变革和增值。变革,即改变传统的做事情的方式,是数字化转型的手段;增值,即增加价值,是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一方面是利用数字技术改变组织业务流程、组织文化、商业模式和客户体验,以实现业务增长、效率提升和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组织业务相融合进而对组织战略、管理制度以及商业模式等的全面调整和变革。教育数字化的实践价值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技术的综合创新应用,促使教育要素、教育业务、教育场景实现全面数字化,逐步形成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持续过程。其中,教育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业务包括普教、高教、职教、继续教育等;教育场景包括线下教学、在线教学、泛在教学环境、混合教学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转向全面支持教育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的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实现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教育治理等全方位创新,这是实现教育领域的各项业务由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由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的变革。通过对教育全过程闭环的支持,让数据直接参与教育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换言之,教育数字化转型要“转”的是教育领域价值创造的方式,让数字化技术由辅助工具转为价值创造的要素,并让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参与到教育价值(传道、授业、解惑)创造的全过程。比如,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常常是“救火式”的,问题只有在出现了以后才会被知晓、被重视。数字化泛在的教学环境,生成并存储了海量的校园大数据。如果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合理运用,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各种情况做出预判和预警,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从而更好地辅助校园管理。以教学工作举例,传统的“流程驱动”授课方式是在课前确定大纲、知识点,然后进行授课,但教师无法提前了解学生情况。相比之下,翻转课堂通过提前上传学习资料,教师可通过数据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授课效果。翻转课堂的本质在于数据驱动,与传统的“流程驱动”式的授课方式存在本质的不同。科研工作中,传统构建领域本体的方式需要人工查阅大量文献,而数字化技术支持下,计算机程序能自动提取关键词、建立关系,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和复杂度。教育数字化的关键要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与曾经流行的“教育信息化”有着本质不同,数字化校园强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工作,比如网络的敷设、数据中心的建设等。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教育管理信息化,主要内容是各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而教育数字化转型则是强调通过数据来支持、改善、变革教育的核心业务,提升教育价值。在具体应用中,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多与大数据分析、智能报表、决策支持、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相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融合。孤立的数据没有价值,数据只有在连接中才能产生价值。以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传感器数据、3D模型数据等)组成的多模态数据在语义层面的融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在模型构建。教育是一个多要素参与的复杂互动过程。不仅教育过程本身具有普遍的复杂性,个体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这进一步增加了教育模型构建的难度。模型难以构建,运行模型所需的参数难以估计,甚至具体的数据采集需求都难以确定。加之,参与教育价值创造的主体是“人”,不是机器。机器可以通过加装传感器搜集数据,但在人的身上加装设备采集数据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困难。显然,对社会行为体的数据采集远比对机器的数据采集要困难很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是数字技术的泛在。教育大数据不仅需要海量的数据,更需要全量数据,否则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往往背离事实。当前的教育大数据不仅包括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更包含各种校内外信息系统中的非结构化、多模态数据。如果要获得全量数据,一定要首先实现数字技术的泛在环境,即所有业务都要跑在线上,不存在“离线”业务。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挑战当前,网络和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承担着学校所有软硬件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工作。校园网是师生联接校内外各类信息系统的“第一接触点”,师生在任何情况下登录不了各种系统,第一反应就是“校园网出问题了”。加之,大部分高校与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晰,信息化管理部分权威性不够,造成信息化管理部门常常成为各种系统故障和管理藩篱的“背锅侠”。此外,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人员还长期受困于编制限制、晋升压力、收入限制、权责不对等各种压力。虽然数字化转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目前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具体行为依然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人将“数字化转型”视为教育信息化的升级版;有些项目戴“数字化”之帽,行“信息化”之实;也有些管理者盲目追求进度,好大喜功,希望一日建成罗马,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做数字化转型工作,不仅需要知道数字化能做什么,更需要知道数字化不能做什么。以上都是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面临的“传统挑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环境下,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还要面临一些新出现的“非传统挑战”。比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学校要求信息化业务主管要站在全校的工作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数字化赋能和变革学校业务的整体谋划,要求信息化业务主管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既要懂战术,也要懂战略。教育数字化要实现技术对业务的深度赋能,要求信息化管理部门对学校各部门、各类业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就像ERP(Enterprise
1月15日 下午 4:30
其他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

1月11日,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全年教育工作。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攻方向,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议指出,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干部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认真思考和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持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教育问题;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教育系统持续保持安全稳定良好局面;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的全面领导持续走深走实。一年来,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新的贡献。会议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三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要准确把握教育与中国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想明白如何破局、如何开新局。准确把握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会议指出,要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一要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全面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引导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二要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持续抓好“两个先行先试”,深化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服务治国理政、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三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着眼人口变化趋势加强前瞻性布局,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巩固深化“双减”成果,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筑牢根基、积蓄后劲。四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坚持与产业结合、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尽快取得突破,以人的成长为中心,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要义,实现办学质量高水平、产学合作高质量。五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六要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完善战略策略,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七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拓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新思路,推进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制度改革,营造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社会风尚,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会议要求,要以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姿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一是从政治上提升抓落实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时刻拧紧安全这根弦。二是从战略上把握抓落实的路径,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内在规律性,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间的纽带联系,加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和教育自身规律研究。三是在方法上以试点推动抓落实,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推进试点,分析把握试点过程中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及时总结复盘,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四是在作风上强化抓落实的保障,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持续纠“四风”树新风。会议强调,要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把握抓落实的方法和机制,围绕界定目标任务、设计评价体系、制定制度政策、总结形成解决方案,迅速落实,突出实干,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教育部机关各司局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负责人,各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厅(教委)负责人,各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负责人,各部属高校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联络员应邀参加会议。参加驻外使领馆教育工作会议人员列席会议。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摄影:张劲松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往期推荐●
1月12日 上午 9:03
其他

IPv6:通往足够多地址的漫长道路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取代IPv4而相互竞争的协议提案在1994年趋于一致,并在1995年得到确认。IPv6被定义为一种协议。但这仅仅是APNIC社区实现未来寻址所需工作的开始。本文是对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成立30年来的IPv6治理回顾,反映了IPv6“故事”的支柱:通过为实现IPv6部署投入时间和精力的APNIC成员的亲身经历,讲述了IPv6作为IPv4的逻辑继承者启动替代IPv4的过程,以及IPv6推广中的沟通协调。01背景:IPv6前史IETF很早就意识到,与世界的期望相比,IPv4的发展前景有限。地址寿命预期(ALE)工作组在1994年预测IPv4将在2005年至2011年间耗尽,这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事实证明,工作组的预测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区域互联网注册机构(RIR)社区最后的/8地址分配进程于2011年颁布。虽然TCP和UDP传输层协议在IP层之上,而且大多数应用程序都针对TCP或UDP行为进行编码,这使IPv4和IPv6的互联变得更加简单,但按照协议定义,IPv6作为网络层无法与IPv4直接互操作。正如约翰·斯卡德(John
1月11日 下午 4:31
其他

李星:互联网治理要回归互联网本质

李星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01互联网技术治理关键是确保“唯一性”过去几十年,互联网大体是如何进行技术治理的?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治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地址(Numbers)治理、域名(Names)治理和协议(Protocols)治理。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互联互通、互操作。为促进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在协商沟通中达成共识。如果达成了共识,那么治理就是成功的;如果没有达成共识,那么治理就是失败的。虽然互联网技术治理主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不应局限于技术本身。地址治理互联网地址(IP地址)非常重要,它是互联网通讯的基础。传统电话网通过建立电路或虚电路来实现通讯,但在互联网中,这种通讯方式并不适用。互联网的基本设计原理是无连接、端到端、尽力而为的。而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这意味着在互联网传输中,数据包是独立发送的,唯一标识本端和目的端的就是IP地址。IP地址是互联网中每个设备的唯一标识,不能有二义性。如果地址有二义性,那么数据包可能被发送到错误的设备或网络,导致通讯失败。因此,地址治理(无论是IPv4还是IPv6)的本质是为了让互联网通讯,保证端的唯一性。注意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互联网上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地址类型,例如“任播(Anycast)”地址。多个设备可以共享同样的“任播地址”,但从服务的角度看,基于“任播地址”的服务对于用户并无二义性。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地址治理模式是“中心式”的,南加州大学的乔恩·波斯特尔(Jon
1月8日 下午 4:30
其他

攻击者视角下的网络安全攻防演习

什么是网络安全攻防演习?自2006年美国组织“网络风暴”系列演习开始,网络安全攻防演习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2016年,公安部组织开展了“护网”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活动,同年《网络安全法》正式公布,我国进入网络安全攻防演习元年。近几年,各行业、各地区组织的网络安全攻防演习越来越多,规模和强度也越来越大,攻防演习已成为检验各单位网络安全综合防护水平的“试金石”和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的“磨刀石”。2020年以来,教育部科技司会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连续组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每年都取得良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是在真实网络环境中,通过组织攻击方以尽可能接近实战的方式,对防守方目标系统进行模拟攻击,防守方可采用各类防御方法,感知安全态势,及时发现攻击行为并应急处置,保护本方数据、系统和网络。攻击方以获取权限和数据为目标,在不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不限制攻击手段和路径,最终战绩是检验演习成败的重要标准。网络安全攻防演习高度模拟真实对抗场景,具有独特的实战价值,“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演习能有效发现各类网络安全漏洞和隐蔽风险,找到网络安全防护短板,检验和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和提升网络安全人员的实战能力,强化全民网络安全风险意识,为加强安全体系下一步建设提供方向,是常态化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典型攻击技战法在攻防双方的激烈较量中,攻击方的能力越强,投入时间越多,能够获得的战果就越大,攻击方的精心组织对攻防演习的效果有重大影响。如果防守方能够在早期发现攻击方的蛛丝马迹,并成功阻断攻击链,就往往可以避免重大的连片式安全失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攻击方除了技术和工具的准备,在演习预备阶段也会尽可能储备公开漏洞、提前挖掘0day漏洞,对不同类型的业务系统、中间件和开发框架等,建立漏洞利用武器库,在演习中快速根据应用指纹特征识别目标,进行精准打击。攻击队成员一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社会工程学获取账户密码,有的擅长快速漏洞挖掘并组合利用,有的擅长绕过防火墙内网渗透。加强团队分工合作,流水线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规攻击路径第一阶段是信息收集。主要收集目标单位的信息资产(如域名、IP地址段、App/小程序/公众号等移动应用、信息系统等)、人员信息(如师生学/工号、手机号、邮箱信息、身份证号等)、账户密码(如统一身份认证账户密码、各系统初始密码、社工库密码等)、网络架构、系统开发商、系统运维方等,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寻找外围和内部所有可能的薄弱点,为后续突破提供入口。第二阶段是边界突破。根据收集的信息,攻击者直接挖掘远程命令/代码执行漏洞、SQL注入、越权访问等Web漏洞实现突破,也可利用统一身份认证的VPN拨入等方式进入目标单位网络。针对收集到的人员邮箱、手机号、边缘薄弱站点等,攻击者也会尝试开展钓鱼、口令猜解等社会工程学攻击,控制目标单位人员邮箱或者电脑;通过联网的硬件设备,如安防系统、网络设备,甚至安全设备等,也可利用其漏洞作为跳板进入内网,实现对目标系统的迂回突破。第三阶段是内网渗透。主要进行内网信息收集,包括网络拓扑、单位人员通信录、密码本、数据库账号密码、远程运维信息等敏感内容,通过MS17-010等漏洞利用和使用泄露账号远程登录,在同子网内进行横向渗透,跨网段和安全域进行纵向渗透,控制域控服务器、虚拟化管理服务器、运维人员主机、堡垒机、数据库服务器等关键设备,从而进一步突破区域隔离,接近并控制目标系统。随着攻防博弈的升级,为了防止被发现阻断,攻击者会使用加密通信回联C2、混淆免杀维权等手段保护自身,并可能主动修复前期利用漏洞来避免被防守方发现。灵活攻击思路为了拿下目标系统,攻击者往往不走寻常路,绕过防守方的马奇诺防线,无所不用其极。以近年来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习为例,攻击者首先会尝试正面强攻,直接打击主要目标资产,一旦有所突破就长驱直入,迅速获得目标系统权限。但是主要目标往往会受到重点保护,系统本身的漏洞相对较少,围绕可能攻击路径的安全防护设备与监测预警体系相对更为严密,攻击易被察觉和阻断,成功难度较大。因此,灵活多变、出其不意的攻击思路往往效果更佳。一是尝试攻击目标单位边缘脆弱资产或系统,如一些缺乏维护的老旧系统、测试环境和测试系统等,成功后利用其进一步接近目标系统。二是在存在上下级信息系统的情况下,上级的系统一般资产暴露少,防护更加严密,攻击者可以考虑优先攻击防护较为薄弱的下级单位分系统。拿到分系统的控制权限后,获取系统源代码或部署信息,挖掘出漏洞利用点,再利用其接近上级目标系统。三是注意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也可能不安全,如低版本的VPN、堡垒机等可能被远程利用。曾有攻击方发现某些高校使用的WebVPN应用URL编码存在规律,访问部分系统二级路径和API不需要鉴权,利用该漏洞成功突破了网络边界进入高校内网。供应链攻击供应链攻击不直接面向目标单位,而转向目标系统的开发运维方环境寻找弱点,更加隐蔽但往往有效。学工、财务、网站群、教务、科研、一卡通、OA等教育系统都有通用的软件供应商,其产品覆盖成百上千所学校。供应链攻击一旦成功,同样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大量单位,造成连片式、大面积影响。近年的演习中,供应链攻击效果显著,很多无法正面突破的目标系统,往往从供应链侧找到了利用入口。供应链攻击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系统供应商。可通过目标系统页面版权信息、目标单位招标采购信息和其他应用指纹信息等来确认系统供应商。对于经验丰富的攻击者,通过网站的前端代码和后台接口信息往往可以确定开发厂商。供应链攻击是一个迂回策略,要专注目标系统的信息获取,不能扩大化。一是尝试获取目标系统的运维信息,如项目管理系统或工单系统漏洞可获取目标单位远程运维信息;二是通过Gitlab等代码管理平台漏洞获取到目标系统的源码,同时也可尝试在Github等互联网代码托管平台中搜索获取源码和部署信息,对源码进行安全审计挖掘出0day漏洞,进而拿下目标系统。社会工程学攻击网络安全本质是人跟人的对抗,即使软硬件安全防护做得再好,终究需要人来运营和使用。近几年的攻防演习中,利用钓鱼邮件等方式的社会工程学攻击频频得手,成为突破各单位安全防护的重要手段。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方式主要通过邮件钓鱼或即时聊天来开展。攻击者发送精心设计的钓鱼邮件或者发起聊天咨询,诱导目标单位的运维管理人员、系统开发人员运行木马程序,进而控制其电脑,以获得密码本等信息来接近目标系统。曾有攻击者在第一封邮件钓鱼失败的情况下,以“警惕钓鱼邮件”为主题向目标单位开展第二轮邮件钓鱼,成功拿下一名系统管理人员的主机权限。此外,有些攻击者混入学校的QQ群或论坛社区,诱导学生提供统一身份认证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利用VPN进入高校内网。攻击者视角下的防守策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攻击手段层出不穷,一条完整的攻击链是一套“组合拳”,防守方要了解攻击者的“三板斧”,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一是建立纵深的安全防御体系。高校的网络环境比较复杂,要在资产梳理、网络区域合理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暴露面,明确防护重点。攻击是一个过程,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要实时感知内部安全态势,加强监测预警和安全日志分析,及时发现攻击痕迹,迅速应急处置,在极早期和早期阻断攻击行为。二是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各单位对供应商在招标、开发、部署、测试、验收、运维等各个阶段都应加强安全管理要求。教育软件供应商应自我觉醒,意识到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规范软件安全开发活动,加强安全漏洞管理和公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网信、公安部门也要加强对教育软件供应商的安全监管。三是人员安全意识问题永不过时。在一轮轮攻防演习的磨炼下,各单位的网络攻击面逐渐缩小,老旧漏洞、易挖掘漏洞越来越少,针对人的攻击尝试会越来越多。这对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定期组织内部钓鱼邮件演练,持续开展师生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作者:吴芳,姜开达(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责编:陈永杰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往期推荐●
1月5日 下午 3:30
其他

2024 EDUCAUSE 十大教育话题发布

Resilience)是预测、响应和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事件的后果。2024
1月4日 下午 4:40
其他

国内外职教数字化应用探索

伴随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正在全面展开。如今,数字化如何赋能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机遇和挑战。与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加强调实践与应用,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数字化也更加注重产业需求。职业院校通过AR/VR技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联系,激发职业兴趣;利用虚拟仿真实训,解决专业实训教学“三高三难”问题(即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通过微证书对行业人员进行数字化素养能力的再教育;进行数字资源的开发、应用和共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进最新的数字生产技术;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服务、管理和评价方面等等。目前来看,职业院校联手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内视角多元协同培养数字化人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针对当前数字化人才培养在数量、结构、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数字经济产业需求的痛难点问题,联合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建设从学生定制培养、集中实训、顶岗实习到数字化人才输出的完整人才生态链,构建并实施了基于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能力评价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智慧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特点,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广东东软学院、成都东软学院等院校全面实施,并通过全国布局建设的13个实体数字工场,与293所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牵头组建学分银行数字化平台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宁夏职业教育学分银行“3+N”联盟(政府、学分银行、院校+N个行业企业),开发了集在线教学、资源推送、质量监管、学习成果积累转换和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学分银行数字化平台,支持个性化定制,线上平台、线下院校网点和政务窗口一站式服务,成为全国首家入驻政务大厅开展业务的学分银行。建立了“联盟+平台”双载体驱动的“教、学、管、服”一体化学分银行运行机制,实现校际、校企间互培共育、标准共用、过程共管、学分共认、就业共促。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共同建成全国最大规模和最具吸引力的线上双创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是以互联网思维打造的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实践、专业指导、资源交互、文化引领于一体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线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平台立足大湾区,向全国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学习者、创业者开放,在边建边用中保持课程内容不断生长的活性,各方资源因聚而生、因用而长,各方合作双向赋能、协同育人,构建了全国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学习者、创业者多方交互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智慧数控实训工坊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控机床的人机交互装置深度融合,仿真机床运动及加工全过程,构建数控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再在数控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建成一个融网络监控、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技术为一体的智慧工坊。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训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再进行实机数控实训,全面提高了实训的安全性与学习效率。打造泛在学习智能环境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为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智能环境,建成了141间智慧教室和1个主控中心,形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搭建了“一平三端”智慧教学支撑系统,通过云平台、移动端、教室端和管理端,实现了“教、学、诊”的网络化管理;建成900端桌面云、300台工作站、5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30多个信息化实训平台,使教学实训更加贴近企业工作实际,提高了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探索远程操控、真场执行的实训方法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探索在5G环境下“C+R”远程操控、真场执行的实训方法。对比传统教学方式,学习者可在“虚拟场景”中完成工艺设计、程序编制和仿真验证后,将数据传输至“物理场景”,并远程启动工业机器人、加工中心、3D打印机等线下物理设备实施生产,解决了传统教学场地人数受限的问题,并可有效降低教学成本。同时,将“物理场景”的生产画面和数据呈现在“虚拟场景”中,教师和学习者能够实时监控生产行为、分析生产质量、处理突发问题。另外,通过历史回放,结合AI分析,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决策改进,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开发跨境电商运营云平台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以“一带一路”新商科创新赋能营为载体,开发集“教学+展销+大赛+双创”于一体的跨境电商运营云平台,学校和跨境电商行业协会共建育训“云平台”,还原了跨境电商运营的工作场景,营造多元文化交融的跨国商务场景,解决了中外学生育训空间和地域受限的问题。建设双仿真中心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航海仿真训练中心和智能船舶机电虚拟仿真中心,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成与实体机舱对应的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三维虚拟仿真机舱,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虚实交互、信息映射、互联互通的职业场景复合环境,解决了传统实训无法解决的系统化、场景化和适时化问题。国外视角以ZertEx项目向企业人员提供技能学习机会“ZertEx学位——证书补充卓越学位”项目是德国InnoVET创新竞赛资助的17个项目之一。InnoVET创新竞赛由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举办,旨在使职业培训具有与学术教育同等的吸引力。数字化带来了传统方法和管理方法难以克服的全面挑战,而高等职业培训课程有时缺乏克服当前挑战所需的数字化相关技能,包括培训软技能和沟通、管理复杂性、创造力或使用数字工具等。ZertEx项目则向中小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提供这些技能的学习机会,他们通过兼职IHK证书课程培养数字化思维。该项目以定性访谈的方式定时捕捉中层管理人员所需的核心能力,灵活地适应公司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课程理念和必要数字技能的教学,帮助学员实现数字化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在公司进行数字化实践做准备。成立“环球全宇宙体验中心”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TE)与一家专门从事创建和虚拟化数字现实的科技公司——VIZZIO合作,成立“环球全宇宙体验中心”。该中心将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地理空间、3D虚拟化和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技术,为学生和成人学习者提供培训课程。ITE中央学院校长苏雷什·纳塔拉詹(Suresh
1月3日 下午 4:30
其他

2024登新阶 教育数字化纵深推进

前言刚刚过去的2023,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领域的建设焦点。这一年,信息化部门在历经三年抗疫后,于数字化的号角声中,开启一场浩大的反思与革新;这一年,AI新技术和算力服务为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注入新动能;这一年,是中国IPv6创新发展20年,也是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成立的30年;这一年,ChatGPT一石激起千层浪,人工智能治理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年轮镌刻荣光。新年伊始,我们整理了2023年关键话题,以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一起来看。(点击推荐阅读,即可跳转原文)2023年九大话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校园建设高校信息化在疫情反思中成长高等教育数字化纵深推进算力服务助力高校数字化转型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开通中国IPv6创新发展20年全球互联网在挑战中寻求治理共识人工智能治理引发广泛关注高校网络安全攻防持续加码01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校园建设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问世,点燃了教育界对于大语言模型研究与应用的热情,高等教育对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环境的渴望和需求同样愈加强烈。人工智能如启明星一般点亮校园的智慧化发展,并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数据挖掘,以及智能化管理等领域大放异彩,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不难看出,智慧校园建设以促进师生智慧发展为目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让校园的智慧化水平得以升级,二者相得益彰。当然,我国也围绕新型人工智能积极加强国际合作,谋求更宽广的发展思路和愿景。5月18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愿与各方一道,深入研判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问题,持续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和平台载体建设,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推荐阅读☞
1月2日 下午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