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高校图书馆是集学习研究、信息发现、知识创新于一体的校园学术文化中心,承担着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重任。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正从传统“以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为主的资源价值”,向现代“以知识资源场景利用为主的服务价值”转移。
根据国家标准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智慧校园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在国家大力推动智慧校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理应顺应时势,借助智慧校园的东风,潜心信息化建设。围绕科研支持和教学支持,高校图书馆以需求为导向,依托智慧校园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思想、智慧化目标”,实现对图书馆的业务重组和服务流程的再造与重构,优化知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走向智慧图书馆的第一步,智能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基。本文仅就中山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大馆”)近十年智能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建设经验,讨论智能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01
中大馆RFID系统建设
中大馆由广州校区南校园图书馆、北校园图书馆、东校园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和深圳校区图书馆组成,是中山大学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大馆配合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奋斗目标,持续进行信息化建设,使用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无缝连接、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网络系统,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以及图书资料通借通还。
中大馆自2017年开始全面引进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截至2023年6月,引进包括自助借还机、预约书柜、智能书架、自动分拣线、24小时还书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能盘点车、RFID安全门禁、馆员工作站等RFID智能管理与服务设备150多台,RFID物联网、人脸识别、自助服务等技术和设备深度融入图书馆建设和日常管理,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体验更好的服务。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的成功引入与使用,开启了中大馆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为建设智慧图书馆打下牢固基础。
读者服务信息化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馆藏资源智能化管理的程度与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息息相关。中大馆采用实际应用最广泛的RFID无线射频技术,完成全馆在架书刊从“磁条”到“标签”的加工升级,实现了流通图书、报刊和特藏文献等纸质馆藏的统一RFID标签管理。馆内安设自助借还机、检索机等自助设备,馆外置以预约柜、24小时还书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馆藏资源自馆内辐射至馆外,满足读者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使用图书馆、节省查阅馆藏资源时间和快速自助完成借还图书需求,同时配合闸机和安全门禁确认入馆读者身份,确保馆藏安全。
图书自动分拣系统最早应用于中大馆(东校园),衔接自助借还设备,以中大馆原有图书规则为基础,利用图书RFID标签信息,精准识别和分析分拣系统传送带上的图书,实现按需自动分拣归类归还图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将工作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中大馆(深圳校区)在馆内搭建覆盖全馆绝大部分楼层的立体自动传输轨道,利用RFID标签定位引导,可以把读者归还的图书和到馆的新书按需送往指定楼层,实现自助借还、自动分拣和自动传送三者的立体智能衔接。
中大馆利用智能设备、电子监控系统和RFID技术,秉持公平、开放、共享及“智慧与服务”的理念,全面应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高效精确的典藏管理与便捷服务,提升读者服务质量。
业务管理智能化
随着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中大馆实现了图书盘点自动化管理,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采购、典藏、分类等日常工作中,用智慧化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中大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资产盘点是图书馆重要工作之一,由于馆藏入藏年代久远、馆藏量大或调拨等客观因素,在磁条时代要大规模、完整盘点图书馆馆藏资源,耗时耗力且容易出错。在RFID技术支撑下,移动盘点车、手持盘点仪、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展现了强大的典藏管理功能,极大地提高盘点效率。馆藏相对稳定更有利于RFID技术在典藏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中大馆近年为配合学校学科发展,馆藏调整相对频繁,即便如此,中大馆仍利用部分相对稳定的馆藏进行小规模定位测试,并在2021年完成全馆馆藏资源盘点,最大程度厘清了现有馆藏状况,实时掌握书刊状态,为馆藏安全提供了极大保障,实现了对全馆馆藏的统一管理及合理调配。
智能机器人是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中最体现智能服务的设备之一。图书错架乱架、读者藏书、新书上架等是图书馆馆藏管理中的痛点,图书馆引入利用RFID和新的定位技术研发出来可在馆内各楼层自由行走的智能传送机器人,实现图书分类上架、读者咨询、自助借还等一站式自动化管理服务。机器人可自动回避行人和障碍物,通过RFID阅读器和嵌入RFID芯片的标签,机器人精准定位图书,一旦发现有错位的图书或需要上架的新书,能通过定位系统把图书送往图书馆指定的楼层或预定上架位置。
管理平台智慧化
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以“为读者服务”为建设理念,实现图书馆智慧空间的创建,引领图书馆服务向智慧化、数字化和多样性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大馆致力于打通校内不同管理平台,搭建起三校区五校园互联互通的资源服务平台,为建设具备开放性和集成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打下基础,完成馆藏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公共资源、商业资源等多种数据的整合,实现馆内纸电资源一体化,和学校内部其他平台的信息共享。中大馆在深圳校区正式馆投入包括图书自动分拣与递送系统、读者识别系统、流通服务设备、RFID智能盘点设备等在内的一整套智能系统,增加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交流载体,确保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资源。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
智能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在满足读者基础服务之外,推动图书馆管理转型升级、资源整合,深化图书馆业务,重组业务结构,打造知识服务生态环境,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和更多样的服务方式,同时以RFID技术贯通的多种智能设备将构成一整套完整且具有可延伸性的智能管理系统,为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满足读者不同场景下的科研和教学需求,主动提供更加专业和精准的知识服务,将持续推动服务流程和各项机制的变革。
02
中大馆RFID智能图书馆
管理系统建设成就与经验
服务:从人工到智能
图书馆馆藏识别方式从条码转换成RFID无线射频识别,梳理了庞大的馆藏,厘清了多年来积累的数据问题,实现了开架书刊统一标签管理,馆藏可见度明显提高。有别于其他只针对流通图书做RFID的加工处理,中大馆实现了流通书、报刊、除古籍碑帖等资源外特藏文献的全部加工,推动了中大馆图书流通和馆藏管理智能化业务流程的变革。同时,将安全和借还流通集于一身,取代了传统的“条码+磁条”模式。从操作上看,利用RFID技术可以同时完成多本图书的借还,读者凭借有效借阅证在自助借还机规定区域即可完成借还,方便快捷。如今,中大馆图书外借率、预约成功率明显提高,95%以上图书实现智能化自助服务,并已成为流通服务的主要模式。随着RFID建设的推进,搭建RFID系统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预约书柜等智能设备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至馆外,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场地、延长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相较于传统人工服务,简化了工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准确率和完成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图书借阅量,保护了读者隐私,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难题,RFID系统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得到馆员和读者的普遍认可,推动图书馆基础业务转向智能便利的智慧化服务。
管理:图书馆的再生长
中大馆馆内绝大部分基础服务已通过自助智能设备完成,更多的人力资源被投入到学科服务、阅读推广等深层次服务。以此为契机,中大馆服务模式逐渐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大馆业务的重组和服务流程的再造,把工作人员从简单、繁复的体力工作中抽离出来,开展面向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支持的精细粒度的知识服务,走向智慧管理。服务方式的变化促使中大馆突破传统管理桎梏,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使图书馆呈现出更人性化、自由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图书馆浩如烟海、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经过大数据管理和推送,正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越来越多读者意识到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乃至日常休闲娱乐中都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随着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持续进行,中大馆正逐步实现图书馆利用大数据科学治理,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迈进智慧图书馆。
03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思考
以技术为舵手
推动图书馆智慧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迈向智慧图书馆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图书馆成为智慧校园组成部分的重要一步。要全面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技术的突破,是确保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智慧校园总体框架》认为图书馆应该让师生员工能根据权限实现数字化图书、期刊的在线检索、浏览和下载,能够根据权限访问查阅或下载馆藏的相关档案和资料。这就意味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必须破除信息孤岛,将图书馆资源共享于学校“统一门户”,读者通过NetID登录“统一门户”,即可不受时空限制使用图书馆资源。要将图书馆完全融入学校的智慧校园计划,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支持服务”的理念正随着RFID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铺开逐步彰显。
网络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网络通畅和安全是图书馆设备运行、系统维护,以及持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智慧图书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图书馆建设都建立在开放网络的环境中,一旦被攻击会造成图书馆页面被篡改、读者信息泄露、系统瘫痪等问题,图书馆信息安全度降低会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和好感,保证网络通畅、服务器运行正常和数据安全对于图书馆而言极为重要。
图书馆采买的智能设备都属于高精设备,日常维护和使用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信息安全隐患,从而降低网络信息安全。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技术部门不仅要承担整个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的维护、应用和优化工作,还要确保图书馆的网络通畅、服务器正常运行。而网络安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凭一己之力独木难支,因此将图书馆纳入学校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将图书馆服务器纳入学校网络中心统一管理中,以确保服务器网络安全,规避网络攻击的情况。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重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在中大馆的成功实践,在服务、管理和技术上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大馆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为中大馆在未来建设智慧图书馆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意味着图书馆馆员信息化素养,以及对新设备、新技术的触觉也要有相应的提升,因此图书馆一方面要配置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加强培养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馆员的培训、指导和宣传工作,包括RFID技术及其相关设备使用方面的知识、设备及系统技术知识、数据信息培养知识、自动化运维方面的知识等,重视馆员队伍信息化知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重视读者反馈
建立读者评价机制
图书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在实现基础服务全智能化的基础上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教学、科研服务。因此图书馆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读者意见反馈,要建立完善的读者评价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读者意见,深入挖掘读者需求,根据读者的反馈,形成客观明确的季度或年度读者反馈报告,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及时调整馆内设备投入类型和数量、系统平台服务板块模式、智能服务和管理模式等,深化图书馆后期信息化服务,推动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平稳过渡。
04
结论
以“智慧与服务”理念为宗旨,以“以人为本”为初衷,以RFID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为切入口,中大馆历经十余年,从管理和服务模式、智能技术设备运用到图书馆空间改造等各方面全方位实施信息化建设,充分、合理利用和深化RFID技术,同时借助多领域技术方法和先进设备,立足馆内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馆藏,结合图书馆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变革,协助读者内化知识,构建和优化动态知识学习网络,真正完成从传统管理和服务到智慧管理和服务的转变,给图书馆管理、服务和技术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
推动图书馆服务理念、管理水平和空间再造等革新,在现阶段符合时代和读者的需求,在将来更是与现代图书馆发展战略、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等问题息息相关。无论是RFID智能管理系统建设,还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终将成为中大馆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基石,因此关注读者信息需求,全方位、多维度探讨和实践个性化、智能化、多元化和社交化的智慧服务,将是中大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中大馆在智慧校园和智慧图书馆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目标,这将为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和环境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11月刊
作者:杨静、梁益铭、左斯敏、司徒俊峰(中山大学图书馆)
责编:余秀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往期推荐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视频推荐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