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重构高校管理信息化?

先晓兵 中国教育网络 2022-11-21

未来高校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管理的竞争,是数字化管理的竞争。

困难与问题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校园迅猛发展,公有云服务极大丰富了高校的校园应用,高校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的数字化管理理念、管理思维、管理体制并未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与调整。数字校园重构艰难曲折,数字化转型离我们尚远,高校管理信息化充满挑战。

数字校园碎片化、孤岛化日趋严重

1.校园网络日益复杂,呈现碎片化

校园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校园卡专网、安全监控网、能源监控网、智慧教室教学网等,以及各二级学院实验室局域环境支撑网络等已开始呈现碎片化、孤岛化。

伴随着电子门锁等建设,各类哑终端陆续加入,以及LoRa、Zigbee、NBIoT、4G、5G等网络的建设和普及,使得校园网这张混合型网络日趋复杂化和碎片化。

2.教学信息化环境日益多样化、呈现碎片化

为支持校内教学、各类网络课程参赛等需求,教育部、省、市等各级网络课程平台,加上学校、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选择的第三方商业化教育资源平台,使得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多样化、碎片化,造成事实上的教学信息化应用孤岛化,教育教学数据孤岛化、碎片化,随着更多具有“支配性”的互联网公司入侵,教学信息化应用和数据割裂日趋严重。

3.校园信息化管理、通讯、支付手段多样化,呈现碎片化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大量SaaS平台进入高校,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类远程教学、办公、会议、直播、协同、交流等SaaS平台大量涌入学校,师生体验这些平台之后,逐渐适应、接受、喜欢这类平台,事实上造成校园办公、交流、管理协同平台多样化。

这些平台有:微信、QQ、钉钉、WeLink、企业微信、飞书、Zoom、腾讯会议、腾讯直播、微博、快手、抖音等等。

各高校也被这些头部公司的互联网应用系统进一步碎片化,不仅各类哑终端陆续加入,LoRa、Zigbee、NBIoT、4G、5G等网络的建设和普及,使得校园网这张混合型网络日趋复杂化和碎片化。

造成管理信息化应用孤岛化、数据孤岛化,对各高校舆情管理、意识形态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各学校由以前单一的银行卡、校园卡支付结算环境,发展到如今的多银行卡、校园卡,微信支付、支付宝、云闪付以及各类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使得校园支付、缴费、结算日趋多样复杂。给学校的结算管理、食品安全监管等带来了诸多不便。

4.应用与数据孤岛化日益严重,呈现碎片化

学校因管理、教学、生活、服务等需求引入了各种第三方公有云服务。由于这些互联网产品落地过程中,有些是面向ToG(政府),有些是ToB(企业),有些是ToC(个人),甚至同时ToC和ToB,这些复杂的使用方式使教育行业管理部门、学校、师生之间存在“断裂地带”,加上校内建设的各种管理信息化平台,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云应用。

此外,高校乃至教育行业缺乏一个权威的师生网络数字身份管理标准、网络数字身份管理平台,缺乏对混合云架构的认知和顶层设计,缺乏对教育行业API标准等相关规范,使得这些公用云、私有云构成的混合云系统在各个学校呈现出应用孤岛化和数据孤岛化、碎片化,给师生的使用体验,学校的数据采集、数据治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传统校园形态由封闭

走向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阻碍新时代人才培养。

当前学校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依旧采取来源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教育”,以学生参加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

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表现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班级授课制,阻碍了教学方式创新,使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足。

与社会相隔离的校园环境和文化阻碍了学校学习方式创新,人们对学习时空的认识便是“在固定的学期到固定的学校,在固定的班级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固定课表进行学习”,即只有到了学校、进入固定班级才是学习,学校和班级与社会是相对隔离的。

“围墙思维”也是影响高校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高校有“两道墙”,一道是有形的围墙,一道是无形的墙,将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

“围墙思维”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同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网络安全等要求和顾忌,加上对公有云技术等的认识、思考和实践不足,没有看到公有云、低代码的应用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便利、低成本、高效等价值,影响了高校混合云的设计与建设思维,导致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和局限在私有云的认知思维,进行着高成本、低效率、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新时代下数字化组织基础和文化基础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进步比较容易,而管理进步却比较难。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高校领导、决策层对数字化转型与学校发展的认识不足,很少去研究管理信息化和管理效能提升的关系,没有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没有把数字化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关键基础和发展引擎。

由于缺乏教育管理信息化思维,信息化部门的负责人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本身,没有拔高到大学管理高度上来研究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缺少大学治理方面的研究,缺少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能力,没有形成多部门参与融合建设的机制,造成买单者和决策者并不是最终用户,不能理解和把握用户的真实诉求。

传统教育行业服务提供商缺乏对高校业务的理解,缺乏对教育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研发出的统一性解决方案和产品远远没有成熟到可以大量复制到各个高校的程度。

诸多因素导致高校管理效率低下、人员浪费大、财物浪费严重、重复劳动多、管理效能低下,数字校园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对学校发展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同样,当今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数字文化的缺失,影响着高校数字化转型。未来高校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管理的竞争,是数字化管理的竞争。数字化的管理思维、管理制度、数字化人才、数字文化素养等都是影响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挑战与机遇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建立一个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数据存储、计算和处理体系,新一代通信技术正推动我们进入一个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精准决策的新时代。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拓展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此外,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对“围墙式”高校管理意识和思维造成很大的冲击。

数字化转型下的高校组织基础变革

数字化转型在后疫情时代将是一种新常态,其最大的挑战不是数字化技术的实现,而是高校思维意识的改变。这种意识体现在认知高度和重视程度两个层面。

数字技术构建形成泛在、及时、精准的信息交互方式,降低了教育管理成本,引发高校在管理、形态、流程、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扁平化组织逐渐形成,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架构。

从人、空间和技术的角度来看,传统高校管理信息模式如何重塑理念、重塑管理、重塑空间、重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整个组织的层面,包括流程、人才、组织、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做出有计划的、系统性的重构。

如CIO制度、组织变革、专业化队伍、人才数字素质提升等都需要做适应性的调整,各二级学院、部门信息化队伍的专业建设同样急需解决。

字化转型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持通过变革建立适合数字化转型的高校组织文化与组织制度。通过“数据+算法”,用数据决策逐步替代传统的经验决策,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形成决策建议与实施方案。

拥抱公有云,

以搭积木思维推进混合云建设

在未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混合云建设模式,采用混合云基础设施优化成本,并提高效率。

高校需要“业务上云,服务下沉”的建设思维模式,来推动应用模式的变革和服务思维的转变。

“业务上云,服务下沉”的定义是:数字校园平台应建设在以私有云和公有云为基础的混合云上,共性业务能力选用成熟的公有云、私有云服务和产品,建成开放的混合云数字平台,支撑开放式校园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

为学校二级部门、特别是二级学院提供数字化基础能力平台,为二级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赋能,激活学校组织活力。

在混合云环境下,采用搭积木思维进行建设,选择功能强大的第三方公有云平台结合校内私有云重构校园数字化底座,包括身份认证管理、数据交换共享、API网关、数据网关、应用网关、安全管理、消息管理等基础平台。

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数据服务框架,搭建开放共享的数据治理能力平台,重构教务、科研、办公、财务等专业化管理系统,重构高校信息化管理业务流、数据流,进行数据管理,完善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数据资产化、数据开放利用规则,健全数据治理机制。重构教育行业管理信息化模式,以开放、灵活、强大的数字平台应对高校的快速变化需求。

如何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快速将有用信息精准推送至所需用户?人工智能将大有可为,应答机器人成为将来校园信息门户的替代入口,打破目前单一的双屏(PC、移动)模式,走向多形态、多终端的泛在模式,是实现“连接每一个人,知会每一个人,赋能每一个人”的有效工具。

采购加自研,

从消费者转向产消者一体化模式

混合云模式下的教育行业信息化标准急需完善,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学会、教育信息化传统行业公司、新兴互联网公司应当形成教育行业数字化联盟,共同提出和制定适应混合云数字校园相关的标准规范。

如:混合云架构、应用网关、API接口标准、安全管理标准等规范,以促进混合云架构下的校园各业务系统和公有云应用深度融合。同时,采购专业系统结合学校自主研发系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推进学校数字平台生态建设和深度融合。

针对当前高校上云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数据孤岛、重复开发、沟通繁琐、运维成本高、交付慢等难题,低代码开发可以部分有效解决,进一步降低业务复杂度,让业务管理人员和用户变为开发者,聚焦于业务梳理、业务创新。

通过低代码开发,没有技术背景的各类人员可以用云开发完善建设微应用。在开发门槛降低后,人人都可以是开发者、人人都可以是消费者。数字化转型门槛不断降低。

师生从之前管理信息化的纯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从而更能推动建设适合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平台。

数字能力开放,

为二级学院大学提供数字支撑

当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各二级学院随着师生规模变大,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和迫切程度越来越高。

前些年,各高校大都集中于学校整体平台建设,没有为各二级学院建设管理信息化能力支撑平台。

当下则应考虑为二级学院办大学提供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信息化管理既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

在当前高校二级学院办大学模式下,二级学院希望在其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等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能力,为学生、教师、家长、校友、合作企业等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协同等能力。

学校信息化部门可在该需求基础上,构建数字化服务能力基础、数字资源池,提供高效聚合、动态配置的数字资源,提供身份验证、管理授权、流程服务、消息协同、数据采集等基础服务,丰富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手段,快速、动态地响应师生需求,拓展突破“围墙”的服务,真正为二级学院管理信息化赋能。

转型之道

面对数字化转型之大变局,如何穿越纷繁复杂的新技术、厘清数字化转型技术、逻辑重构,厘清高校的战略思维、技术体系、管理模式、核心能力和组织架构,都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维重构,以大视野、大科学、大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行业变革机理;

我们需要战略重构,数字化转型带来工具革命和决策革命,要重新思考战略的形成、演化和落地;

我们需要技术重构,大科学、大技术交叉融合的时代,技术体系解耦、分化再封装,要洞察技术变局,云架构升级、微服务落地,改进僵化开发模式和陈规桎梏,重建技术支撑体系;

我们需要能力重构,技术赋能时代,传统能力升级与新型能力培育相互交织;

我们需要组织重构,无边界液态组织激活高校内动力。

作者:先晓兵(常熟理工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党委书记)

责编:项阳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往期推荐

● 跟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时代脚步

● 宋学锋:构建融合的高校信息化治理体系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