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富可:信息化规划从育人启航

关注高校信息化 中国教育网络 2023-11-11

沈富可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


2023年,高校信息化开启新征程,而信息化的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沈富可表示:

“从宏观角度来看,如何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实实在在地去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甚至结合近期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精神去探索落实方案,是各个高校新年度值得关注的方向。具体到工作内容上,一是信息化建设机制上做什么、怎么做,二是技术上如何配合落实具体的实施目标。

同时,他认为:“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包括从规划到应用再到后面的服务,都应该考虑如何紧紧围绕‘育人’这个关键词来做文章。


机制、技术上双管齐下


《中国教育网络》

当前,数字化转型之音正回荡全球,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您认为2023年高校信息化规划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沈富可

在机制上,从战略层面看,信息化建设思路和方法当集思广益,甚至发动全校之力来研究、来协同、来一起推动;从建设主体来看,要有多主体的参与建设机制。

在技术上,一方面,学校在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时,应该有一个技术基座,去完成学校技术主线所要实现的功能,如做到不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等等;

另一方面,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不同系统间的开放、共享也需要相关的技术设计,或者应用技术的开发接口。高校在数字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只有这两个方面实现协同,才能支持各应用系统的顺利接入。


其实,机制建设和技术迭代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支持弹性。例如,疫情防控事件突发之后,针对需求,相应的应用系统要能够快速接入,这需要良好机制和技术基座的弹性支持。而且将来新的应用系统、新的需求会不断产生,需要时刻解决一个“变”的问题。


第二,注重可持续性积累。例如,数据的积累一定是持续性过程。近期,非常热门的ChatGPT之所以能够快速解决许多问答,源于其背后大量的数据积累。基于大量数据,ChatGPT会进行对应的分析和模型设计,最终生成用户所需的答案。

同时ChatGPT之所以能够生成答案,是其进行了可持续性的数据收集,包括各种各样答案的收集。而且由于每个人的问题存在差异,所以ChatGPT在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个性化问题,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类比教育大数据,高校也应进行可持续的积累。只有在可持续性积累的情况下,教育大数据才能更深层次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特别是个性化服务。


第三,做好教育评价。数据是基础,在收集、积累数据的基础上,各个高校要面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好教育评价。同时,高校信息化发展至今,依然存在“孤岛”状态,还有历史的包袱。那么,如何在现有状态下,平滑地过渡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状态?如何在现有业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平滑的切换?成为各个高校信息化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


第四,做好安全和隐私保护。对于安全和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当数据权属关系归于个人,那么该数据的应用范围首先要征得本人同意,其次把应用范围牢牢地限定在原有授权范围之内。

例如,疫情防控期间采集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数据、行踪数据等,需要有一个数据退役的要求。所谓数据退役,并不是说删除完就结束了,也不是告诉用户已进行处理就结束了,要有办法或机制来监督这件事已经落实,并且是可核查的。截至目前,安全和隐私保护仍需持续关注。


此外,随着技术的演进,在数字化转型或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地过程中,要思考人工智能(AI)在教育中的哪些环节可以有效使用。而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实现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依然长路漫漫。


2023仍需乘风破浪


《中国教育网络》

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跃升不可能一帆风顺。2023年,您认为高校在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进化的过程中将遭遇哪些挑战?是否有相应的举措?


沈富可

首先是认识不够深入。如今,高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普遍存在一些认识问题,如什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转型?在整个转型的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师生、学院应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认识不足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教育信息化中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认识问题。同时,由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些方案尚有概念可以支撑,但有些实施的方法却仍需研究,所以各个高校仍要从加大培训力度、研究力度等方面来解决认识问题。


其次是IT队伍建设问题。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学科背景以及专业化程度,当前高校的IT队伍都有值得发展的空间。然而,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使人员翻倍,把人员质量、专业水平拔高,所以需要另辟蹊径。

例如,思考哪些设施可以由云服务来解决?哪些可以进行服务外包?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自我开发的队伍。技术基座也好,数据共享也罢,这些都涉及到一个灵活开发的问题,包括弹性、可持续都有一个灵活的、可以掌控的二次开发队伍的问题。为了能使整个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弹性和可持续性,这些都是大家需要着重去关注的。只有将多种不同的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IT队伍建设问题。



再次是发动全校之力。在解决了认识问题和IT队伍建设问题之后,数字化战略目标要想落地,就需要发动全校之力。而发动全校之力的目的在于,讨论教育数字化规划在所在学校中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涉及哪些具体的功能?哪些流程上要“变”?

其实,数字化规划就是顶层设计,而这个顶层设计的目标围绕着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的重心是教育转型,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问题。校领导真正关心的规划,不只是信息化规划或者信息化部门的规划,而是融入了学校教育教学转型以及教育管理和服务转型内容的规划。以开车作比,以前教育信息化实际上一直在辅道上开,现在到了数字化转型阶段,教育信息化已然步入主道。


最后是有效的机制。有了规划,就需要一个有效机制的驱动。这其中,教育数字化本身的评价问题应是关键。高校在落实规划的过程当中,要时刻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方法、目标进行纠偏,使信息化投入的效果跟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充分结合,推进数字化规划快速落地。


然而,无论高校信息化面临怎样的挑战,最终影响信息化进程的核心在“人”。信息化团队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心骨,做好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团队建设再度升级


《中国教育网络》

新的一年里,您认为高校在信息化团队建设方面应如何发力?


沈富可

由于信息化团队的职能不同,有些只管网络,有些是网络加信息化,有些还涉及教育技术,所以需要的人数、团队规模、人员的学科背景和结构可能迥然不同。从教育信息化团队建设规划的宏观视角来看,该团队应该具备以下三项职责:


第一,要提供IT服务。随着高校校园网及应用系统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校的网络规模越来越庞大。为管理好学校的信息系统,许多高校已经开展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而IT服务正是更好地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佳实践指导。目前来看,校园卡、上网、信息系统数据等都提供了信息化IT服务。


第二,要服务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做一个系统为例,该系统要打通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屏障使办事更方便,其目标就是解决服务效能提升的问题,这也就涉及到了学校机关业务服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因此,信息化团队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功能,只有在吃透学校发展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相应的业务系统,支持学校的改革与规划。


第三,要使学校的特色更“特”。以师范类大学为例,其特色就是培养出信息化时代下的高质量中小学教师。所以,师范类大学的信息化团队需要思考,通过哪些信息化功能或手段才能使这些教师的业务水平、自身素养更加优秀,使师范类大学的特色更“特”?


据以上三点可知,信息化团队中除了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培训人员,还要有研究人员。其中,研究人员主要负责研究学校的发展内容、规划内容,甚至要研究如何使学校的特色更“特”。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化团队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另外,在履行这三项职责的前提下,信息化团队还需做好自身评价。从服务角度上,要回答服务满意度的问题;从服务于学校发展以及育人特色更“特”的角度上,要回答有效性的问题,即是否通过信息化建设、服务和应用,使学校管理和育人的效能得以提升。同时,评价的维度要多元,最终结合队伍建设规划来通盘考虑。


未来航向:育人、开放、融合、安全


《中国教育网络》

面向未来,您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该往何处去?


沈富可

对于未来学校信息化规划的方向与设想,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四个关键词来总结。


一是“育人”。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包括从规划到应用再到后面的服务,都应该考虑如何紧紧围绕“育人”这个关键词来做文章。当前高校有网络、物联网、5G等的投入,而这些设施在解决用户上网接入服务问题的同时,我认为是在构建一个信息时代沉浸式的育人环境。

简言之,就是当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接触这些设施的时候,实际上“接触”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如果在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或者学生经常可以接触到的角落,有这样一些设施、IT元素供他们使用。那么,在接触并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开始学习。

同时,如果再加上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教育教学中的信息化建设,集合所有的设施与系统,就会发现这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数字孪生校园。物理校园与数字校园紧紧融合,共同改变着今天的育人环境。

如今的育人环境,已不仅仅是教室、图书馆等特定的育人场景。学生从踏进学校的那一刻起,边边角角都是育人环境。甚至可以说,师生即使离开学校、出差在外或在家里,也都是对育人环境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二是“开放”。“开放”包括技术的开放、资源的开放、平台的开放等等。当然这样的开放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是有序的开放和保证数据隐私安全情况下的开放。

例如,疫情期间出现的“停课不停教”现象。根据观察,华东师范大学在疫情期间只有少量教师使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平台,大部分教师使用腾讯会议、钉钉、Zoom等进行教学。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去思考能不能打开心胸,从技术上为教师的不同选择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解决为他们的数据共享提供支持的问题,而这个前提就是“开放”。

面向未来,我认为也可以将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些比较常见的直播或视频平台。虽然这类平台传递知识的渠道与方式不是高校自己管理,但从“以学生为中心”这个角度来说,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三是“融合”。在教育教学中,目前主要呈现出“线上线下互为补充”或“线下为主、线上为辅”这两种教学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并非对所有的场合、所有的课程、所有的环节都适用。

学校在做信息化规划时,尤其是教学信息化规划,要具体到学院或课程本身,甚至这门课当中的某个知识点,实现具体融合。以物联网在校园中的应用为例,当前物联网大都用于阴井盖、电线杆等设施,虽然值得去做,但如果把物联网变成服务的同时使其具有育人功能,应该怎样去融合?

再如,大家对AI寄予厚望,特别在教育教学的现有环境当中,如何将有效的AI手段应用到学校系统和教育教学中去?这都是一种融合,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挖掘。


四是“安全”。“安全”不只是防止数据泄露的问题,还包括个人数据保护的问题。其实,高校信息化中所有的建设规划、应用数据分析等不同环节都会涉及安全问题,高校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以网络及信息安全防护为例,网络及信息安全除了网站、应用系统安全之外,还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及信息安全保障实施之前,应该先进行系统性设计,系统梳理学校相关物理场所、网络、系统、数据等设施,然后才是安全级别、保障机制、评价方法等。

另外,数据安全队伍建设也尤为重要。数据安全队伍除了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之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教育、传媒等相关学科背景人员,能够将技术问题解释清楚并推广普及。总之,高校安全防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个持续性工程。


目前来看,这四个关键词在信息化规划当中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同时,高校应避免将信息化规划一股脑放进一个具体的应用中去。具体的应用固然重要,但还是要在这四个关键词的前提下去定义、设计和落地。


教育的主体是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始终要围绕“育人”进行规划,从理念、制度和技术层面不断进化,持续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文:陈永杰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往期推荐

● 王士贤: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纵深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

● 师说丨如何将创新与思考融入信息化工作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视频推荐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