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不吼孩子,150对父母无一打卡成功,四川排吼叫第二梯队
每当看见孩子犯错,
你是否也会大声地对孩子吼,
哪怕心中觉得千不该万不该,
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明明是深爱着你的,
却为什么像一个恶魔在你身边出现”?
现在,就有这样一个微信群,
专门帮家长戒“吼”,
可是,150余位家长“戒吼”30天,
竟无一坚持下来!
今年3月开始,一次家长对孩子全面“戒吼”的实验在成都发起。这项实验要求家长们加入微信群,加入之初每对家长需交30元激励金, 按照规定,打卡满30天(戒吼30天)的家长可取回30元激励金。
迄今为止,“戒吼”实验已开展三期,每期持续30天,已有150对家长参加。结果,没有一位家长能够成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事实上,吼叫难题并非这150多位父母的“专利”。今年4月底,国内知名在线教育平台在调研了59861份家长问卷、1058296份学生问卷后,做出关于“家长吼叫孩子”的数据报告。
调查显示:全国超89%的家长教育孩子时都会吼叫,四川属于吼叫的第二梯队。与此呼应的是,“戒吼”实验呼吁家长改变数十年的生活习惯,提升自控力与自我反省意识。
失败
30天不对孩子吼叫、150对家长无一成功
150对父母想转变教育方式
5月18日,成都人徐炎手机上名为“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的微信群,时不时有新消息提示,来自陕西、四川、辽宁、湖北等地家长网友在群里交流“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教育问题。这个微信群建立近3个月,已经成为150对父母转变教育方式的“一根救命稻草”。
“戒”吼活动初衷
从今年3月到5月,在一家教育机构培训任职的徐炎发起的“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活动已经进行了3期,30天戒吼,线上打卡满一个月的家长,可以取回当初入群的30元激励金。
在徐炎看来,30天让自己成长为全新的样子,有无限可能。她本身从事教育行业,深知冷暴力对孩子会造成何种影响,“如果有一台摄像机,记录下我们对家人发脾气的瞬间,你还想看看自己的样子吗?一句恶语,同样会将他们置身于孤单无助的境地。面对孩子,父母最大的职责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150对父母打卡,无一成功
3期下来,150对家长参加打卡活动,以妈妈为主,从事教育、医疗、商业、技术等各个领域。其中有全职妈妈,也有职场妈妈,他们的孩子有独生子女,也有二胎宝宝。最小的孩子仅3岁,最大的则有13、14岁。
而这一次关于家长和孩子的实验,打卡结果出乎意料:3期下来,150对家长中没有一对完成打卡任务。失败的原因则多种多样,有人因为繁忙工作,有人因为自控能力太差,还有人是已然改变不再打卡。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家长都自称在30天的教育实验里得到反省:反省自身,反省伴侣,反省过去的教育观念,反省自己的控制能力,甚至过去几十年的教育理念都在这30天中被完全推翻——“有理不在声高”,这句老话又一次彰显其作用。
2
成功
想吼就去洗冷水脸“冷静” ,儿子也不磨叽了
家长反省1:教育方式有问题
今年3月份,邓女士参加了这次实验,“我此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教孩子效果适得其反。”邓女士的大儿子8岁半,每次做作业会比较磨叽,甚至半小时只写10个字。听到同学推荐,邓女士参加了活动。
一开始,容易控制不住,“我就自己捏拳头,或者去洗冷水脸让自己冷静下来。”邓女士按照推荐的方法,不对孩子吼而是跟孩子约定时间,一旦超过再让孩子来说怎么办。
“慢慢控制脾气大概半个月左右,我觉得效果很好,先生和孩子都说妈妈改变很大,也更听得进去了。”邓女士记得,过去吵架时孩子会反驳说“一切都是跟妈妈学的”,现在也改变了。
“现在,儿子积极主动去做哪些作业是需要完成的,速度提高了七成。”邓女士很是高兴。因为一次偶然出差没有打卡,但3月份的实验效果现在也在延续——她再也没有吼过孩子,“对待儿子的教育方式,我也准备对待小女儿身上,不会吼叫,温柔拥抱。”
家长反省2:换个角度和孩子交流
来自云南的叶女士告诉,她很后悔在参加第二期活动时放弃了打卡,“大概只签了十几天,工作忙是一个原因,有时确实是没忍住。”
叶女士的女儿熙熙快上一年级了,但总是没有办法正确书写稍微复杂一些的汉字,比如自己名字里的“熙”字,“教过不知道多少遍了,总是写错,吼了她,她还顶撞我。”效果确实有,之后的日子里,叶女士了解了如何换个角度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女儿小熙熙的反差也很明显:偶尔和家人发生冲突时,她再也不会选择无礼的顶撞了。
3
反思
没有吼叫,家也变得“温柔”了
打卡也是对亲子关系的反思:
3月16日深夜,“没有吼叫,我发现我变温柔了,家也变得温柔了。”明显感觉到家庭变化后,孩子妈陈冉忍不住写下感悟。在她看来,孩子爸工作繁忙而尽责,“想尽办法陪伴孩子,陪伴老婆。”陈冉过去很焦虑,关注点始终集中在孩子成绩上。她开始反省自己,“我到底要孩子变成什么样?这样一味读书的童年快乐吗?”为此,她首先改变自己,“对孩子不满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意,我到底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喜欢看到自己温柔的样子,那样很美!”
换个方式与孩子交流:
3月20日,孩子妈许萌开始怀疑自己,“跟孩子相处时,以往太急躁,没有发现孩子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很多主意和见解,因为我的急躁,错过了很多风景。”许萌相信,“换个方式,可以变得很动听!”
还有很多家长在积极考虑对策——有“积分奖励法”,通过家庭奖惩制度,得到一定分数后兑换礼品;也有“走心泄气法”,通过写信、谈心的方式来解决纷争;还有“换位思考法”,将心比心。
孩子期待:妈妈脾气好点我就更爱她
小学二年级的何为为:“我发现妈妈嗓门变小了,半期考试我犯了低级错误,以为妈妈会像以前那样一脸严肃,结果却笑着说我是不是小马虎又来拖后腿了,还陪着我一起改错。”
小艺同学:知道妈妈在参加这个活动后还成为了妈妈的监督者,“每当我做错事妈妈要发火时,我就说妈妈,你脾气好点我就更爱你。”
4
观点
专家:温柔?强硬? 应有一个准则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打卡戒吼”的方式?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著名教育专家纪大海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对那些脾气较为暴躁的家长来说有一定效果。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过一个孩子有非常不正常、不规范且严重的行为,家长此时仍然保持一种温和态度的话,未必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是一些小事,家长控制情绪是正确的。总体来说,家长何时温柔,何时强硬,应该有一个准则、底线,这个准则和底线就是孩子所犯错误是否严重,是否触犯了底线。”
“吼叫”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
“从方式来说是值得提倡的。”长期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教育的成都壹心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心理学家张小琼表示,孩子的每一个言行,都是对外界的一个探索过程,“如果采取“吼叫”的方式,让孩子在不明就里中先产生了恐惧,这对孩子心理成长、个性探索、人格形成,与外界的关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切勿急于求成
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教授:她的这个方式可以借鉴,现在的中国家长,大部分都望子成龙、急于求成,基于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孩子,结果呢,往往是事与愿违。家长通过“戒吼”群分享经验,这代表他们也开始意识到:教育要讲方法,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这名老师的行为值得鼓励。
看完了这些讨论,
你对“吼”孩子有什么看法呢?
你能坚持多久不吼孩子?在下面留言讨论吧!
猜你还想看:
新闻来源:成都商报、成都晚报
实习编辑:周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