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58万群众两年内搬离自己的家园,却赢得了全国的点赞

2017-09-17 四川日报

背井离乡

通常来说心里都会失落满满

然而

在两年时间中

我省有58万群众搬离家园

面对这样的“大迁徙”

他们脸上却多了许多笑容

因为

易地扶贫给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

我国“十三五”期间

“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中的

搬迁建设任务完成过半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截至目前,我国“十三五”期间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中的搬迁建设任务已完成过半。


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开工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万多个,项目开工率达95%,累计竣工项目4000多个,项目竣工率28%。其中,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宁夏等13个省份的开工率达到100%。


初步统计,各地已为纳入2017年搬迁计划的1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谋划或落实了帮扶措施,户均帮扶1人以上。


据四川省发改委介绍,四川省编制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近两年来,全省已有58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完成了规划任务的50%


四川省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开展。精准锁定搬迁对象,搬迁精准率100%。督促各地对4051个集中安置点和所有分散安置点全面排查,有效规避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等风险,加强各类农房建设质量监管。编制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和社会保障兜底等脱贫路径,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多种方式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据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投入超1000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让困难群众“挪穷窝、兴产业、斩穷根”,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据新华社)


在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红瓦白墙的别墅,瓜果飘香的山林,构成一幅新农村美丽画卷。(四川日报资料图片)


9月16日一早

来川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

分别赴达州、巴中、广元

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参观调研


在达州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渠县渠南乡大山村;广元剑阁县普安镇光荣村、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巴中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上八庙镇的来凤村和窑垭村、三汇镇四合院村,以及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曾口镇书台村等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参观时,代表们一路走,一路看,崭新漂亮的新村、特色实用的农房、兴旺发展的产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引得大家驻足拍照。


住房红线的坚守、多元化的安置方式、资金筹措的创新探索,给代表们启发和思考。


“自筹资金有没有超过1万元?”“以前的房子和宅基地退了没有?”“村集体经济每年能分红多少?”“农产品怎么通过益农信息社卖进城?”聚焦易地扶贫搬迁中“搬迁谁”“谁来搬”“怎么搬”“如何稳”“怎样富”等问题,代表们看得真切、问得仔细、听得专注。


虽然条件各不相同,但四川的创新实践和建设理念完全可以借鉴。”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把现场会上交流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科学规划、精准搬迁、多元安置、盘活资金,注重长远,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啃下易地扶贫搬迁硬骨头,确保2020年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山高摔死鸡、水急不养鱼、有马不能骑、有病难就医”,是不少贫困地区恶劣生存条件的写照。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根据规划,我省116万贫困老乡将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


我省各地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如何?

一起来看看


9月16日一早,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们分别参观了达州、广元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剑阁县普安镇光荣村安置点

规划安置40户126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7户89人,今年8月建成,9月初搬迁入住。推行1人户“三拼”、2人户以上“双拼”建房模式,共建房20幢,比分散建房方式节约用地2000余平方米。养殖剑门关土鸡8万余只,订单种植果蔬510亩,就地就近就业63人。


■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安置点

共搬迁贫困户28户92人,8月底建成。人均住房面积24.3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100元,人均补助建房资金2.5万元,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通过农旅结合、龙头带动、定点帮扶、多元增收,探索秦巴山区高海拔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路径。


■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安置点

安置41户135人,其中搬迁贫困户21户69人,2016年12月底建成入住。将集体“三资”量化投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模式;种植核桃、翡翠李、中药材、蔬菜等,形成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农旅结合“产村一体”生态搬迁效果,成功实现“四好”目标。


■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安置点

规划搬迁137户417人,涉及12个村,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月底前搬迁入住。采取“点”镇融合、“点”园融合、“点”区融合三种方式,种植香椿、糯稻、白茶、苎麻、名优水果,养殖小龙虾等,发展乡村旅游,预计解决就业87人,户均就业1.6人。


■渠县渠南乡大山村安置点

完成搬迁54户135人,涉及11个村,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户自筹最高不超过1万元。引导搬迁户到基地景区务工33人、县城灵活就业19人、县外务工5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个,户均就业1.9人,初步形成产业、创业、就业“三业并举”的增收新模式。


广元篇


在广元,一只土鸡引发的贫困老乡幸福巨变、一根网线让贫困户在家中就能看病、一片菜园子背后的新村建设新模式,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

↓↓↓

一组产业

养了土鸡种上菜

幸福生活享不尽


刚到剑阁县蒲安镇光荣村村口,代表们就发现了草丛里的几只“公鸡”雕塑,对面山腰上立着“剑门关土鸡加工厂”标牌。这里就是著名的剑门关土鸡之乡。


光荣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仅半年安置点就建起一栋栋二层小洋楼。


以前,姜文武全家5口人挤在三间住了40年的土坯房里,全家一年务农收入只有12000元。当时,姜文武养鸡是院子里撒把米,土鸡遍地跑,鸡粪到处是,一赶上鸡瘟,全部“洗白”。


如今,鸡不在家里养,而是在山上建了一处3300平方米的养鸡场,规模化集中养殖土鸡,仅这一项就可以给村民带来人均1000元的收入。


除了剑门关土鸡,剑阁县还根据各个安置户的不同情况提供了果蔬和烤烟种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七大产业菜单,可按情况自主选择。


参会代表在剑阁县普安镇光荣村参观考察


点赞声音——


“光荣村的最大亮点就是解决了老百姓搬迁后稳定脱贫问题,产业是治本关键,现代化集中养殖不仅实现规模效益,还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一举多得。”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基础设施局局长顾永东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这个产业菜单很有新意。”广西壮族自治区移民工作管理局长韦朝永用手机将展板上面的信息拍了下来,表示一定要把四川的经验带回去,“只有真正提高老百姓自身造血能力,扶贫搬迁才算真成功。”


一根网线

看病不用跑城里

打开电视就能连线大医院


在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最吸引参会代表眼球便是远程诊疗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城里大医院的专家服务,可谓用一根网线就提升了村民的医疗健康服务档次。


75岁的贫困户何道富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地讲起自己的事——由于长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病,经常咳嗽、胸闷,严重时正常呼吸都困难,但住在大山里道路不通,“加上看病、回家,往往得两三天时间。”


8月底,罗圈岩村安置点建成,远程诊疗系统也随之启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得到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远程诊疗服务。遇到大病或者疑难杂症,还能连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甚至能找到北京医院的专家。”蒲家乡卫生院院长苏云正说,系统开通半个多月来,已经为3位贫困户提供了远程医疗服务。


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点赞声音——


“‘互联网+’不仅把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也跟医疗卫生联系起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表示,这样的做法很细致,显然是在建设之初就设计好了的。


“我们省长没等参观完就跟我讨论,能不能把这个模式复制到青海。”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平志强表示,回去之后就要研究部署青海省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一片菜园

新安置点有新生活

出门就有青菜吃


“大姐,忙啥呢?”16日下午,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正在地里拔葱准备晚饭的贫困户李桂英听到了外省口音。来的正是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们。


“这是辣椒,那边是莴笋,出门就有青菜吃!”李桂英满心欢喜地跟参观代表介绍起自己的菜园。丈夫因病去世后,2016年李桂英跟儿子一起搬进新家,与她一起搬迁的还有同村20户66人。


如今,他们在新安置点开启新生活。村民房前屋后的一些小庭院,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点赞声音——


“根据人数不同设计不同户型,有2人户、3人户等等。既不占用过多土地,又能充分体现集中安置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移民工作管理局局长韦朝永点赞的,正是我省易地扶贫搬迁所遵从的“小规模、组团化。”


“有菜,有果,有花草。不仅可以吃,还能卖钱,实用!”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年来表示,这样的“微田园、生态化”既增加贫困户收入,也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


巴中篇


9月16日,来川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们走进巴中,参观了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在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参观考察


从创新建房方式到扩大建房资金来源,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到治理乡村环境,巴中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做出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预留阳台催生致富干劲

“你们家几口人?房子够不够住?”每到一处,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副主任王幂生,都要用手机拍下几乎每个展板,还走进村民家里向乡亲们了解情况。


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安置点搬迁群众程万秀说,国家政策红线是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我们家一楼一底95平方米,现在够住。如果大儿子过几年结婚后不分家,我们打算把二楼的阳台加盖成房间。”


宏福村村支书唐俊介绍,在搬迁前,一些贫困户提出,如果按国家标准建房封顶,以后致富了想扩建新房,岂不是要推倒重建?


但政策红线必须严格执行。经过大家多次讨论,最终确定,50平方米的户型修建成一层平房;50平方米以上的在二楼预留两个阳台,贫困户脱贫后,可根据需要把阳台改建成房屋。


让代表们眼前一亮的,还有资金筹措方式。村支部书记陈静和巴州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资金主要来源4个方面: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收益资金、地质灾害避让补助资金以及农户自筹资金。特别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收益,是通过合理安排搬迁户的居住密度,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交易,“平均交易价每亩29.5万元,书台村节约出30亩用地指标。”


点赞声音——


王幂生说,在内蒙古,也有一些搬迁户对只能按25平方米的人均标准建房感到不解,“巴中的做法,给了我们启示。”


“屋顶修为坡顶,形成‘人字阁楼’,农户可在阁楼上放置农具、杂物,拓宽了生活居住空间,这个做法很有特点,值得借鉴。”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参会的两位代表说。


山西省扶贫办副主任张玉宏说:“我们要搬迁50万人,只靠中央下拨的项目资金是不够用的,巴中这个思路好,我们可以学。”


住新房  配套设置很完善

在前往恩阳区上八庙镇窑垭村的路途上,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沈晓钟表示,在其印象中巴中是个很偏远的地方,“没想到这次从重庆到巴中,3个多小时就到了。”


沿着水泥硬化村道,代表们乘坐的汽车驶入窑垭村。


“一天能挣70元,两口子就是140元,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面对代表的提问,建档立卡贫困户彭代明介绍起自己依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新房、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以前,彭代明住山梁上,和他几乎同龄的土坯房十分简陋。十几年前,前妻去世后曾有人为他说亲,但对方看到破旧的土坯房扭头就走。“现在住上了好房子,出门就是硬化路。”搬进新家后,村里安排彭代明到芦笋产业园务工,走路三四分钟就到。


住新家,就近务工,彭代明比往年更有精气神,吸引了同样一个人过的乡亲赖会兰。在大伙儿撮合下,去年12月12日,两人欢欢喜喜组建了新家庭。


电商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村民家里通了天然气……在仅有30户村民的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安置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王金豹一番仔细考察后,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感到吃惊,“搬迁群众无论是集中居住还是分散居住,都需要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才能确保贫困群众能稳得住。”


点赞声音——


湖北省扶贫办开发指导处处长崔先华说,“搬迁后,贫困群众迎来生活新希望,将更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加快致富奔康的步伐。”


重庆市副市长屈谦说,巴中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仅房屋建设得好,而且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一些安置点还配建了幼儿园,有专门的教师,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把教育资源下沉的做法代表了工作方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搬新家后  大家越来越“爱干净”

在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的村道上走了一圈,与会代表们的第一感觉是:太干净了。在村民的庭院和家中,既看不到垃圾,也闻不到异味。


“每天都有人扫,有专门的下水道以及垃圾和污水处理站。”见到客人上门,贫困户杨琳赶紧端出茶水,她家的客厅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从5公里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到新家,除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杨琳还觉得自己越来越“爱干净”。


在她家门口,有一红一蓝两只垃圾桶。红色那只放生活垃圾,蓝色那只放电池等可回收废弃物。每天清晨,村里的环卫工人都会来进行清理。至于生活废水,则直接通过家门口的下水管网排放到山下的污水处理站。


搬到来凤村后,一开始她并不习惯。有一次,她把泔水倒在院子后的菜园里,村里的环卫工人急了,警告她下不为例。因为村里明文规定,乱扔垃圾、乱倒废水,至少罚款50元。从那以后,杨琳家再没有隔夜的泔水和垃圾了。


点赞声音——


“来凤村的做法很有启发意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曾志文说,将会考虑在当地推广来凤村的部分做法。


“养成好习惯也可以这么精准啊!”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养成好习惯事关贫困户的身体健康等方方面面,巴中的做法值得借鉴。


住进合院  搬迁户逐渐融入新集体

“与邻居越来越亲,关系越来越好。”被问起搬新家的第一感受时,恩阳区三汇镇四合院村的冯君伦说,虽然此前互不相识,但和邻居家的关系日益融洽。


冯君伦的老家在山沟里,此前是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而在四合院村,则是三户联建的内院式、两层阁楼式的三(四)合院为主。搬到这里后,不同居民点的陌生人逐渐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甚至,跟以前村里人的矛盾也逐渐没得了。”


而在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为了让村民和睦相处,也为了移风易俗,在搬迁户全部入住后,村两委第一时间征集各家各户的意见,最终制定出村规民约。


点赞声音——


“这个模式很有创造性,土地利用率高,也有传统乡村的人情味。”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参观完后感慨,没有血缘关系、此前互不相识的村民能成为一家人,说明这里有“留得住的乡愁”。


“易地扶贫搬迁,就怕贫困户搬到新地方融入不进去。”安徽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四合院村模式,为协调原有居民与搬迁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安土重迁。为啥?都舍不得乡里乡亲的那份温馨。如果搬迁后仍有这份温馨,那搬迁户的融入速度就会加快。”江西省发展改革委一位参观干部说,搬迁户重新融入一个新的集体的过程,就是扎根一方的过程,“巴中这方面做得确实很独到”。


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吸引代表们驻足观看


看过这么多易地扶贫搬迁故事

亲们,是不是也很震撼?

希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

让贫困户的生活越来越好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们一直在路上!

信心满满!


猜你还想看

四川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誓让116万群众挪穷窝有富业!

国务院确定在成德绵等8区域推广13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

还敢不注意身体?32岁女白领从腹痛到癌症恶化仅4个月……

四川日报记者 李淼 庞峰伟 张庭铭

王成栋 钟振宇 侯冲

摄影:衡昌辉 李向雨 肖雨杨

编辑:吴佳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