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我们看见时间的力量

四川日报 2018-10-30

十年时间,很长。

曾经的少年,

如今已长大成人。

十年时间,很短。

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

转眼却已是过往。


十年的时间,

你都经历过些什么呢?




今天是201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十年

我们特地走访了10位

当年地震的经历者:


郎铮  郑海洋   程强  蒋敏 

薛枭  李阳  曲国胜 

石光武  王淑娟   徐萍

十年,十人。

十年后的他们,

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这十年,

你会看见时间的力量,

看见改变的力量。


点击观看视频

《十年》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504kj2x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全文共5597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01

“敬礼娃娃”郎铮



2008.5.13——废墟中救出的“敬礼娃娃”

2008年5月13日7时,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幼儿园废墟中,传来小孩的哭声。在被救出后,这个3岁小男孩躺一块小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右手向八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


这一幕被记者的镜头捕捉后,温暖了无数人。而这个名为郎铮的小男孩也被称为“敬礼娃娃”。

2018——少年初长成


2018年4月30日,记者来到绵阳市郎铮的家中。地震过去了十年,郎铮也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13岁大男孩。“和其他同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的。”坐在沙发上,郎铮的爸爸这样总结自己的儿子,停顿了一下,他又加了一句,“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期望。”



当地震的回忆越来越远,越来越淡,郎铮正在如他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回归一个正常的男孩生活。


远离公众关注的日子里,郎铮健康快乐地享受着生活,他运动能力出色,获得了许多荣誉,书桌前挂着一大串奖牌,既有跑步,也有足球和乒乓球,现在最感兴趣的是打篮球。此外更多的的精力,他投向了学习。现在,他在2500人的年级中排名前100名,这个成绩让他有些满意,也有着小小的野心:期待能考进前30名。


在告别时,他一直陪记者走下楼,穿过院子,直到汽车启动才转身回去。他的举止中,依然能看到十年前照片上的那种礼貌和谢意。


02

“夹缝男孩”郑海洋



2008.5.13——乐观的“夹缝男孩”


“郑海洋,我出去了,你再坚持一会也会出来的,我在外面等你。”刚被救出的同学廖波用尽最后力气大声对郑海洋喊道。


这是地震发生后,北川中学废墟上的一幕。当时郑海洋就读于北川中学高一(2)班。


吊车开始抬郑海洋身上的石板,阳光射进了他的双眼,光芒如此耀眼,郑海洋想放声大哭,“这一刻仿如重生,我是多么想活着,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郑海洋说,为了这一信念,他在夹缝中坚持了22个小时。


这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郑海洋获救时的一瞬间。地震发生后,郑海洋身处废墟夹缝中超过22小时,但一直保持乐观,新闻媒体报道时称其“夹缝男孩”。获救后,郑海洋双腿高位截肢。


2018——创业在路上


怎样更好地感受世界,郑海洋选择不断地奋斗,挑战自我。


郑海洋与团队一起开会


从2013年至今,郑海洋一直在创业。如今,郑海洋结合自己的经历,做了一个APP叫“假先生”。郑海洋说,这是一款专注于残疾人康复的APP,希望帮助残疾人更好地找到康复医院、理疗师,以及提供好护具的商家,同时通过联系线下活动帮助他们做心理建设,丰富业余生活。


十年,郑海洋已从一个17岁青葱少年,成长为肩负企业发展的领头者。曾经22小时的被困到被救,让他心存感恩,如今更希望用奋斗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


03

“举牌男孩”程强



2008——人群中的“举牌男孩”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第二天,空降兵部队上万名官兵飞赴抗震救灾前线,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死抗灾救人。


3个多月后,当部队踏上归途时,12岁的程强跟着父母、同学,挤在道路旁送行。程强说,他和同学高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的牌子,立下了报恩的承诺誓言,“当时就想着今后也能成为他们一样的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2018——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4年,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程强听说部队在征兵,抑制不住自己内心深藏的梦想,放弃了读大学,选择了入伍当兵。


在新兵连,程强憋着一股劲,熟练掌握了自动步枪和轻机枪射击的动作要领和射击原理,第一次实弹考核就打出了50环的满分。



“三肿三消,才上云霄”。伞训的辛苦,让程强真正体会到空降兵这个兵种骄傲的由来。训练中别人做一遍的动作,他坚持做三遍;中午其他人休息了,他主动找班长“开小灶”……当连队决定让程强跳示范伞时,地震后再未哭过的他,泪水夺眶而出。


伞训结束后,程强被分到“模范空降兵连”,也就是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 “最大的触动就是黄继光这个名字。”程强说,“黄继光是我老乡,我想理解黄继光,我想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黄继光那样的英雄。”程强意识到,他想离黄继光近一点、更近一点。


如今22岁的程强,已经当上了“黄继光班”班长。


04

“中国最坚强女警察”蒋敏



2008——她是“中国最坚强女警察”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蒋敏是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民警。地震夺走了蒋敏的10位亲人,其中有她最亲爱的女儿和母亲。


蒋敏强忍悲痛,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最终因疲劳过度晕倒在救援现场——这一幕,被记者用镜头记录下来,也被亿万观众在心中永远定格下来,被誉为“中国最坚强女警察”。


2018——积攒生活中的小幸福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蒋敏是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民警。2009年7月,组织上考虑到她与丈夫两地分居,将她调到成都市公安局反恐支队,担任政治协理员。


工作地点和岗位变了,职责也变了。“由服务群众变为服务民警。”蒋敏所在的部门,负责支队的队伍建设和所有民警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人们眼中,蒋敏是一位“英雄”。现在的她,却埋头于“不起眼”的幕后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九年。“有些人不理解,但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为民警做好‘后勤’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可不是小事。”


工作中的蒋敏


十年后的蒋敏,已有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2012年6月,蒋敏产下一子,乐观向上的她,已坚强地从当年痛苦中走出,学会了一点一滴地积攒生活中的小幸福。她笑言,自己“老”了,更成熟稳重,能用微笑去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05

“可乐男孩”薛枭



2008——可乐是他与救援队员的“约定”


2008年,可乐是薛枭与救援队员的“约定”。那一年,汶川地震发生瞬间,薛枭和同学们在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读高二,正在4楼教室里上着化学课。忽然,薛枭感到脚下一空,人和桌椅全部往下掉,所幸,一块水泥板给薛枭撑起小块空间,但右手被一块预制板紧压。


薛枭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他那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给悲痛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欢乐,薛枭从此被外界称作“可乐男孩”。


2018——“可乐”是机遇,是事业


4月24日,记者来到成都市新都区新都镇的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四川)有限公司,见到“可乐男孩”薛枭。他身着粉红色短袖,而地震中失去的右臂没再带上假肢。相比前几年,他胖了不少,但爱笑的习惯却一直没变。


薛枭在给四川日报记者做讲解


2013年,薛枭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毕业,几家金融公司给他伸来橄榄枝。“最后决定回到可口可乐工作,源于一份感激。”薛枭告诉记者,从他震后住院时,可口可乐副总裁曾来探望他,公司还给他提供过价值十余万的假肢。


两年前,薛枭有了一个新身份——“可口可乐世界·成都”博物馆的负责人,向参访人员介绍可口可乐的历史、生产流程等。“心情好的时候,我会主动向参观者说自己是可乐男孩,也很愿意跟他们合影。”薛枭告诉记者。 


薛枭的乐观,和他微信签名里的“天性决定一切”相呼应。目前,他和两个朋友合租在成都锦江区,“平时看看跑男和快乐大本营、看抖音,也和室友组队玩英雄联盟。”


谈及未来,薛枭更喜欢活在当下。“不想定太宏大的目标,还不如月目标、年目标来得踏实。”薛枭告诉记者,他今年的目标是在成都东门买房,同时完成3万人的博物馆参观量。


06

“吊瓶男孩”李阳



2008——残垣断壁上的“吊瓶男孩”


10年前,李阳还是北川中学高一(2)班的学生。“那时候我和班里的同学一样,对未来没有具体的设想,无非是考上好大学、工作、挣钱、孝敬父母。”


然而,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地震,将李阳原本平静的生活打破。残垣断壁上,逃过一劫的李阳手举吊瓶,帮助被埋压的同学廖波输液,并不断为他加油鼓劲。经过一天一夜的守候,廖波最终获救,而李阳也被外界赞为“吊瓶男孩”。


2018——在前行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2010年,李阳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大三时适逢学校组织征兵,李阳不假思索报了名,在部队,严苛的军事化管理、高负荷的体能训练,反而让他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


大学毕业后,李阳回到故乡绵阳工作。从曾经感动全国的“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到如今平凡而忙碌的“上班族”,10年间,地震改变了李阳的人生轨迹,而他却有意躲开“聚光灯”,安静地在大学、军营和工作中寻找和吸收着成长的“养分”。


记者 敬松/摄


最近,李阳换了一份新工作。关于未来,他说:“我不是英雄,更谈不上什么‘光环’,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只想在前行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07

地震专家曲国胜



2008——他的一个建议,救出北川县城最后一位幸存者


曲国胜,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中国地震局救援专家组组长。2008年5月13日凌晨1点,曲国胜带领第一批队员从北京飞抵成都,从都江堰聚源中学开始,中国国际救援队192名队员在18天里,转战都江堰、绵竹、汶川、北川4个市(县)48个作业点,营救被掩埋在废墟深层的幸存者49人,帮助确认定位幸存者300多人。


5月19日,在对北川县城的搜救区域再次分析研判后,曲国胜提出了他在整个救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建议:一定要到北川老县城的菜市场再找找,那里仍然可能存在生命迹象。19日上午10点4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循着曲国胜的建议,在菜市场的废墟中救出了被埋压164个小时的李明翠。她是整个北川县城最后被救出的1名幸存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008年汶川地震后,曲国胜(右)带领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北川救援


2018——10年做3件事,推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008年5月24日,曲国胜离开灾区。虽然拯救了许多生命,但他心中仍然充满遗憾。此后10年,曲国胜带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先后奔赴玉树、芦山、尼泊尔地震灾区参与紧急救援。此外,他还做了3件事,都源于他对汶川特大地震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2009年5月,曲国胜主编的《汶川特大地震专业救援案例》出版。书中汇集了数十支专业救援队、数千名救援队员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的救援行动与案例。


■同年11月,曲国胜作为副总队长带领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伍分级测评,成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此后,曲国胜开始推动国内专业救援队的分级评测工作。2017年3月,福建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功通过我国首批重型救援队资质测评,曲国胜是负责测评的专家组组长。


■在国内培训建立“第一响应人/社区应急响应队”体系,是曲国胜做的第三件事。2010年,曲国胜回到他曾战斗过的地方——汉旺。两年灾后重建的巨变让曲国胜异常欣喜,但更让他高兴的是,他从震后就一直在推动的“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与德国政府“第一响应人”教官培训项目首期培训班在汉旺开班。


08

“标语人家”石光武



2008——两幅标语激励无数人


石光武,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枣树坝组村民。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他家的房子被严重损毁。


2008年8月,在重建永久性住房时,石光武率先在自家门口贴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标语,彰显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被新闻媒体称为“标语人家”。


10年前,枣树村的这两幅标语曾激励了无数人。10年后,这户当初打出标语的人家过得怎么样了?


2008年,村民正在废墟上整理重建用的砖瓦。(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2008年,13岁的村民王登会在标语下重建家园。(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2018——生意越来越红火


4月28日,当记者来到枣树村时,石光武刚做完当天的第一笔生意,正在小卖部店铺内整理货架。站在U字型排放的货架旁,石光武用左手从纸箱拿起了一袋精包装的清水挂面放在空位上。


一边整理货架,他一边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老乡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家货架上商品也由散装品变成了牌子货。” 


石光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小卖部每个月的纯收入有1400元左右,加上村上发放的公益保洁、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以及儿子跑运输的收入,他们家每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等到广平高速修通,我们这里的旅游发展起来后,我相信我们家的生意会更红火。”


09

“敲钟女孩”王淑娟



2008——她的家乡青川严重受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阿里巴巴集团在青川县开展援建工作,用商业模式创新扶持灾区经济发展。既帮助青川重建家园,更通过电商赋能,使人们具备致富脱贫的能力,王淑娟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作为青川电商的代表、淘宝产业链代表之一,王淑娟被邀请到纽约敲钟。王淑娟与另外7人一起登台敲钟。自此,王淑娟被称为“敲钟女孩”。


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纽约上市,王淑娟登台敲钟(右三)


2018——她带乡亲走上“致富路”


10年后,王淑娟在青川拿了8亩地,斥资1000多万元,打造“念初心”中蜂文化体验园,预计今年8月投入使用。


“青川是重灾区,现在还是贫困县,我理应为家乡做贡献。”王淑娟告诉记者,青川是山区,自然环境好,蜜蜂采的都是野花,没有抗生素、农药残留,发展蜜蜂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希望通过一瓶瓶蜂蜜,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地震发生时,王淑娟的爷爷由于未能逃出老屋,不幸在地震中罹难。提及往事,王淑娟略有哽咽,但很快又恢复了原有的爽朗大方。“现在我只想做最好的蜂蜜,卖一辈子!”她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吃爷爷酿的蜂蜜,“我的产品叫念初心,也是一种告慰爷爷的方式吧”。


10

95后全国人大代表徐萍



2008——“这份恩情一辈子都不能忘怀”

徐萍,1995年7月生,广元青川县木鱼镇木鱼村人,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因为正走在校门口,徐萍躲过了那场灾难。昏天黑地中,她被人拽着往外跑,身后,很多亲密无间的小伙伴,被压在了轰然倒塌的校园中。


在那场灾难中,12岁的她失去了爷爷,失去了家,失去了很多同学。正在木鱼中学读初一的她,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帐篷学校里。“幸运的是,那一年,我身边涌现出很多很多人,他们保护关心帮助我,让我渐渐从灾难的痛楚中恢复过来。”


2018——从灾区孩子到“95后”全国人大代表


青川有句话在灾后重建时流传广泛——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从地震灾区走出来的年轻人,更能深刻地感受这句话的含义,体味其中的奥秘。


大学毕业后,徐萍成为一名文化艺术工作者,邀请文化艺术界的嘉宾给普通老百姓做公益讲座,让艺术在基层绽放。今年,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四川代表团最年轻的人大代表。


徐萍支教照


10年来,青川的房屋、道路、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曾经的受助者,徐萍一直希望能像帮助自己的人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十年,

时间成全了梦想。


这是他们的十年,

也是我们共同经历的十年。


伤痛虽已久远,

记忆仍历历在目,

十年重建,汶川新生,

一切来之不易。


“一辈子那么长,

记住该记住的,

忘记该忘记的。”



四川日报记者

李丹 侯冲 殷鹏 敬松 张庭铭 

祖明远 魏冯 刘佳 张舒 付真卿

编辑:陈晨

视频:庞琪

校对:张运骄

审核:刘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