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汽车出行是中国未来10年的下一条大鱼?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36氪

未来5到15年,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给创业者和投资人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来源:36氪

文|高诗朦


下一个万亿市场和千亿美金的机会在哪里?大部分投资人和创业者给出的答案是:汽车出行。


未来5到15年,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给创业者和投资人带来无限想象空间。这一传统行业的壁垒正在瓦解:电动汽车的兴起给了非传统造车国家弯道超车的机会。在这一巨大的机会窗口下,代表互联网新势力的创业者和早期投资机构开始进入汽车行业。这个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行业,正在经历由新技术、新人群和新资本带来的重构。


这场重构在中国市场的想象力更大。最早在电动车市场起步的中国创业者已然走在行业前面。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领域,中国研究人员也已占据半壁江山。由于人口基数大、出行需求旺盛多元,中国市场裂变出了更多新型出行模式。如果过去10年中国“互联网+”的盛景用“水大鱼大”来形容,那汽车出行有可能是继移动互联网后成为中国市场未来10年的下一条大鱼。


36氪梳理了从互联网汽车到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过程,评选出了“中国汽车出行领域10大投资机构/10大投资人/最具发现力投资人Top10”榜单。我们邀请到了其中五位和我们聊聊他们眼中汽车出行领域中的万亿机会以及智能出行的新图景。


他们是:


李宏玮(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代表项目Drive.ai、智充、Momenta)


郭山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代表项目中通快递、达达、满帮集团)


黄明明(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 代表项目车和家、易航、流深光电)


李想 (车和家创始人、天使投资人,代表项目车和家、蔚来汽车、易航智能)


刘二海 (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代表项目神州租车、蔚来汽车、途虎养车)


以下为采访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638swy16n&width=500&height=375&auto=0

1造车新势力中的路线之争


智能电动汽车是目前汽车领域最热的话题,2018年是新型电动车产品集中落地的开始。在这场大考中,即便是特斯拉,量产的雄心仍然在路上。


尽管新一代中国智能电动车品牌厂商异口同声地称彼此是同一个战壕中的兄弟,但赶在跨国公司和传统车企大规模在中国生产、销售电动车的窗口期到来前,蔚来、威马、拜腾、小鹏、奇点、车和家等造车新势力仍在进行一场拼技术、拼市场、拼资本、拼速度的竞备赛。每一家新造车厂的共同目标都是赶在2020年之前实现量产并且在一年内卖掉10万辆纯电动车。


在实现量产目标的过程中,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参与者和模式都存在多元路线之争:


  • 传统车企VS造车新势力


特斯拉让德国人夜不能寐。跟传统车企相比,新造车势力具备互联网基因,拥有更懂消费者的产品思维。


但传统车企的应变速度不容小觑,传统车企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政府资源等优势,大象转身后势必成为新造车势力的威胁。保时捷在3月举办的全球发布会上宣布其有史以来第一台纯电动车型Mission E将于2020年引入中国。


  • 古典汽车人VS互联网汽车人


具备强大互联网基因的创业者正在领跑智能电动汽车。李斌、李想、何小鹏等都曾有过成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创业经历,他们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产品和战略思维,在对未来的判断力上走在行业之前。


但同时也有如沈晖所带领的威马汽车的团队,成员多为传统汽车行业出身。在同一批电动车创业企业中威马首先拥有了自己的工厂,这对于实现量产目标而言至关重要。


  • 实现无人驾驶终极目标——渐进式发展VS破坏式创新路线


在实现终极无人驾驶的路上也存在类似的路线之争。以特斯拉等整车厂为代表渐进式创新路线,其核心是在整车中配置辅助自动驾驶,通过快速迭代软硬件实现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


另外一种破坏式创新路线则以Google实验室为代表,以高精度的激光雷达作为主要传感器和高精度地图作为参考坐标系,通过深度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作为算法决策,来实现无人驾驶目标。


36氪: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汽车?


郭山汕: 对我来说,现在车内的体验主要是通过手机加手机的托架。看地图我用手机,听音乐、听郭德纲的相声,也用手机。现在的车内软件和内容还不够丰富和智能,主要还是车+手机的组合。我相信应该不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最终手机可以不带,一上车便是一个新的移动加办公娱乐的场所。


李想:到底什么是智能,我觉得到今天为止没人把智能汽车讲清楚。现在的车没有生命力。我觉得智能来自于两个层面,核心是数据驱动。有了数据驱动,在驱动硬件的过程中就让硬件有了生命力。另外一个层面是智能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服务,包含获取应用和内容的服务,形成一个生态。


36氪:智能化的过程中,特斯拉所代表的渐进式模式和Google实验室代表的破坏式创新模式谁会先跑出来?


黄明明:自动驾驶是去年最热的领域。但我们和车企接触后,发现市面上所谓的高大上的团队,他们最大的短板就是不懂车,没有碰过车。这就好像你有一个特别强的大脑,能够清楚地看见前面有个障碍,但是却没有从大脑到控制你手臂和腿做出动作的神经和控制系统。这对一个车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车厂要的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李宏玮:我想这两条路线没有对错之分。特斯拉的方案里最核心的是达到L4(L4指完全无人驾驶)阶段,最重要的是3D高清地图,当满街都是特斯拉的时候,它有足够多的车辆监测、收集路况,这些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完整精确。Google的软件方案需要很好的传感器,通过自己的车队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采集3D地图,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作为算法决策。


但哪一个方案会成的更快,我觉得是特斯拉更快。如果特斯拉每年能销售10万辆车,那跑出来的数据可以共享给整个行业,一旦做成,还能够扶持这个领域的其它创业者。


36氪:在电动车制造领域里有两种背景的人,一种出身于传统车企,假如我们称他们为“古典汽车人”,另外一种是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汽车人”,你怎么观察和理解这两种背景的汽车人?


李宏玮:我觉得智能电动车要做出来,需要这两类人一起走。未来汽车的玩法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互联网人在科技感这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汽车这个领域受到政策局限,还有供应链和生产的难关要过,传统人士在这些方面比较有优势,他们已经在汽车行业折腾了几十年,这个经验值很难一下子被颠覆和取代。所以新型车厂要跑出来,CEO或者创业者一定要有能力把不一样背景的人才聚在一起。


36氪:你怎么看目前智能电动车品牌之间的竞争格局?


刘二海:现在来看未来的行业趋势一定是智能+电动,车本身也承载了一种生活方式。融合很重要,未来一定是智能互联网和汽车行业深度整合在一起,在科技和汽车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汽车形态。


李想:就像我刚才说的,软件和内容的体验才是智能产品真正的生命力。但如果今天我们问消费者想买一台什么样的智能电动汽车,可能得不到答案。这跟在2005年问大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手机一样,大家也说不出来,因为当时卖得最好的诺基亚手机没什么智能可言,限制了大众的想象力。


李想:聚焦到造车环节,其实电驱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电驱动是每个汽车品牌都能拥有的能力。但是怎么能够把车其实做得更好,这里边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黄明明:现在智能电动车涌现出一批创业企业,如果用世界杯来比喻他们之间的竞争,现在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应该连小组预选赛还没有结束。这是一个10-15年的长跑,前5年大家在做汽车电动化,这是生存能力,因为不可避免要面对传统车企的追赶。 


36氪:除了创办了车和家,李想还参与了蔚来汽车的投资。你怎么评价你和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之间的关系?


李想:我跟李斌做了十几年的竞争对手,都是良性竞争。车和家和蔚来汽车走的是不同路线,两条路我都认同,就做了(蔚来汽车的)投资人。我和李斌擅长的东西不一样,你也很难让两个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的人在一起工作,对吧?

2

未来出行的理想国


  • 汽车出行领域合作模式的创新

  • 最先受到无人驾驶影响的人群是物流汽车和卡车司机


汽车智能化会急剧改变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形态,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然而,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的高昂成本导致无人驾驶汽车的价格不会便宜。无人驾驶出租车队的超高运行效率将会消解无人驾驶汽车的高成本,网约车模式在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动下将会有更大发展。汽车制造商正在争相进入网约车和共享汽车领域。比如,已经有12家车企跟滴滴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其中也包括新型电动汽车品牌车和家。汽车行业与科技公司的利益正迅速融合,将来人们花钱买的不是汽车,而是一张车票或者是一段里程。


汽车出行的软硬件分工会更加明确,硬件工具和软件应用将汽车出行变成一种服务,车内空间承载了人们社交、娱乐、工作的需求。今天,智能电动车之于汽车行业,正如iPhone之于诺基亚、摩托罗拉,重新改写了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


最先受到无人驾驶影响的人群是物流汽车和卡车司机。Uber和Lyft预言,在长线运输路线上,驾驶员的工作会被重新定义,送货司机可能主要负责将大件包裹搬进客户家中,卡车司机可能会成为高速路上的管理员和监控者。


36氪:目前大的互联网平台已经入局汽车领域,电动车创业企业如何看待像滴滴这种平台型公司的入场?


李想:无论面对滴滴、美团,还是BAT,我们始终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我们(车和家)要的无非三点:钱,用户,和业务合作。车和家没有在早期引入战略投资,是因为我们还没看明白市场,我们知道互联网巨头能够提供钱,但它能不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用户,能不能给我们实质性的合作,这是个问号。现在我们的需求点已经明确了,我们也开始和滴滴签订了合作协议。


36氪:事实上,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技术最先落地在一些特定的场景,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在封闭园区内的应用。你最关注电动车和无人驾驶在哪些领域的应用?


郭山汕:我们现在讨论更多的是乘用车或者小轿车。但我觉得自动驾驶技术在卡车领域同样重要和急迫。未来3到5年一定会有很多企业去探索无人卡车、自动卡车这个领域。因为你很难想象中国每天在高速公路上跑着的卡车仍然需要两个司机换着连续开十多个小时。


郭山汕:我举个例子,物流领域同样可以借用滴滴的模式。比如我们投资了满帮集团,旗下的运满满和货车帮这两家过去都在做车货的信息匹配,这其实就是类似滴滴在做的事情,接下来通过信息匹配还有更多的垂直场景,包括油,ETC,以及无车承运和无人驾驶的探索。


36氪:出行模式未来还会有哪些突破?


李宏玮:其实除了汽车我还在看无人机。这个板块我研究了3、4年,希望能够从空中到地下都有投资。比如从A点到B点,只能在路上走吗?我想天上地下都可以。


李想:未来我们最重要的两个空间一个是车,一个是家。当车变成了真正的无人驾驶以后,其实它就是一个空间。我的愿景就是打造这样一个空间。


李宏玮:我很希望看到五年十年后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能够真正走出来,真正把产品跟技术带给大众,而不仅仅停留在研发阶段。如果这个能实现,那我做VC就不亏了,就已经实现了我的一个愿望。

3

早期风投凭什么能做汽车投资?


  • 技术变革给早期风投带来入场机会

  • 投资汽车领域,投资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信仰


出行行业的投资更适合产业资本和PE机构,因为汽车领域创业门槛高,重资金、重人力、产业链复杂,这些特点对于早期风险投资机构来说不算友好。


但事实是这一轮汽车出行领域的创业公司背后有着豪华的早期投资机构阵容。滴滴出行成就了金沙江创投,二手车交易领域风投聚首,即使在智能电动汽车制造这种重资本、需要依靠产业资源的领域,也有一大批早期投资机构的身影,车和家最新一轮30亿规模的融资由早期投资机构经纬中国、明势资本、源码资本主导。


风险投资机构已经拿稳了汽车出行行业的入场券,但这一窗口留给后来入场的早期投资机构的机会已经不多。


36氪:在更广泛意义上,汽车出行领域的壁垒很高,产业资本和PE机构在其中的机会更多,风险投资机构为什么能投进汽车出行领域?


黄明明:风险投资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最佳窗口期往往是一个行业将要产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想在什么是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万亿市场?像我们早期风险投资机构在这里面会花这么大的资金和精力去做核心布局,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未来整个汽车出行行业会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刘二海:对VC来说,汽车行业的投资不容易,这是一个资本消耗非常大的行业。坦率讲,VC在这里面的机会已经过去了,慢慢一定会是产业投资人在这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刘二海:那VC凭什么能做(汽车领域)投资?一定是技术对这个领域有非常大的改造。如果一旦技术革新没有了,只是产业内部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那肯定是产业投资人的机会。


郭山汕:早几年,汽车行业和出行是分开的,制造商在造车的时候不会想到和出行的关联,但这几年汽车和出行是高度相关,造车的同时制造商就会联想到人们出行方面的需求。今天的新造车已经考虑了自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未来可以想象人类对车的定义会更丰富,出行服务也会更加人性化。


李宏玮:对,被技术驱动的硬件领域和新型出行服务目前来看存在很大机会。硬件领域从底层分析包括激光雷达传感器,AI芯片,以及跟整车制造等;技术上有偏向自动驾驶技术的L2、L3、L4路线。从服务的角度,出现一批颠覆原有服务理念的模式,包括单车分享、汽车分享,租车等各方面的服务,还有汽车交易的电商服务,二手车服务等。


黄明明:所以当技术推动这个行业发生一个结构性变化的时候,往往是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入场,而且是在早期入场产生最大杠杆的时候。这跟我们当年看到美国的红杉投资第一波互联网是一样的。


36氪:对这种需要长期陪伴,甚至不确定很高的产业,早期投资机构的耐心和勇气来自哪里?


郭山汕:事实上我觉得看互联网也需要耐心,既需要兔子的速度,也需要乌龟的耐心。慢就是快,今天的汽车出行和物流,看一个更长时间,优秀企业的成长速度并不慢于TMT行业。


 刘二海:我们最开始介入这个行业是看到了互联网+汽车的机会,投资了易车。当时判断这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会是一个大机会,但是对于未来汽车行业能变成什么样,那时候其实也看不准。反而是持续跟进这个行业,对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布局,抓住了机会。


李宏玮:这个版块很难就只由财务投资人来支撑,因为它非常深入整个生态链,从车厂到一级供应商到硬件、软件供应商。所以这个领域要真正能够做出来,不能只依靠财务投资人,需要有产业支持和战略投资人的扶持。


李想:从深入产业来说,创立车和家之后,我在做汽车领域的投资会比一般风投更专业一些,判断力和之前相比更精准了,同时我们也能和被投企业产生技术上和业务上的联动,要么我们使用他们,要么他们使用我们。


李宏玮:从货币化的角度来说,投资人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把实际情况理解透,因为可能10年之后这个行业才能见分晓之。但是风险投资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可以画故事。这是我很热爱的一个领域,也是我牵头的一个领域。我想这也是很多投身这个领域的投资人的信仰所在。

4

投资人问所有人


36氪在这次采访中,请5位投资人提出了他们在汽车出行行业中正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整理出来,也希望更多关注这一领域的读者参与到讨论中。对于以下的问题,你有什么答案?


李想:以10万辆车为单位,无人驾驶汽车什么时候可以上路运营?


李宏玮:无人驾驶汽车里有没有可能出现像手机平台上的Android和iOS系统?再往下发展,汽车本身会出现软硬件分离的情况吗?


黄明明:自动驾驶领域两条路线之争,特斯拉和Google实验室各代表一种,哪种模式会最先跑出来?


郭山汕:无人驾驶卡车先规模化上路还是无人驾驶汽车先规模化上路?


刘二海:汽车行业本身越来越大的发展,VC的投资工具逐渐失效,那应该会有新的投资工具,它们会是什么?


36氪彩蛋问题:中国会出现Elon Musk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6386vuk6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推荐阅读:

对话Airbnb联合创始人Nathan:做中国市场的“学生”,千禧一代成Airbnb增长的关键

创业邦获GGV领投新一轮投资,11年间帮助逾3000名创业者融资超过200亿元

2017年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TOP100发布,GGV纪源资本四位管理合伙人入围(附榜单)


——————你也许还想看——————


符绩勋  |  李宏玮  |   童士豪  |  徐炳东

贝索斯  |  杨致远  |  李开复  张一鸣  |  王宁

马云  | 扎克伯格 |  雷军 | 程维  |  张小龙   

阿里巴巴 | 小米  |  滴滴 | 小红书 |  英语流利说

谷歌 | Keep | 大众点评哈罗单车 小鹏汽车

大航海时代  |无人零售 |消费升级 |共享经济 |跨境电商

文章系转载,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GGV纪源资本立场

END



     

公司简介

GGV纪源资本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专注于中美两地早中期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8支基金,共计38亿美元的资产,在硅谷、上海和北京设有办公室。作为硅谷最早投资中国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 , GGV投资过包括阿里巴巴、滴滴出行、去哪儿、YY、Airbnb、Square、Wish、小红书等两百余家公司。

截止2018年4月,GGV纪源资本投资的公司中有29家已经上市,未上市公司中有22家估值超过10亿的独角兽公司,9家估值超过5亿的准独角兽公司,其中包括:今日头条、满帮集团、滴滴、Wish、Airbnb等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GGV纪源资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