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的赛道里看到对的创业者,我们就会All in | GGV投资笔记第九期
GGV有话说:
GGV投资笔记是GGV纪源资本关于投资、商业、科技的所见所闻所想,探讨关于世界的一切。
在这里,你可以收获:
全球优秀科技公司管理经验、一线调研;
顶级风险投资人&创业者经验分享;
大航海时代的世界人文历史、商业见闻……
以下是GGV投资笔记系列第九篇。
从UC、阿里到小鹏
我和何小鹏的缘分,最初源于雷军。雷军是UC浏览器的天使投资人,2006年他给我推荐了这个项目。那几年雷军投了不少天使项目,但最看好的项目里,其中就有UC。雷军给我介绍了UC的CEO俞永福,也通过了永福认识了何小鹏。何小鹏是UC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UC浏览器的主要产品经理。
后来GGV投资了UC,我们最初会担心UC的价值有点薄。我那时在想,怎么定位移动浏览器在手机上(当时还是功能机)的价值?但事实说明,UC的团队不负众望,在2010年初给董事会的报告中,UC的月度活跃用户已近5000万。随后在2012年同期,UC的月度活跃用户就超过2亿,并成功出海印度、印尼等市场。
2014年,阿里收购了UC,何小鹏也加入了阿里巴巴的大家庭。不久之后,小鹏联系了Jenny李宏玮(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我孵化了一个电动车项目,你们能过来看一看吗?”于是,我们去了广州,试驾了团队改装后的样车。
之后在夏珩(小鹏汽车创始人之一)的带领下,何小鹏成功孵化了项目并组建了团队。但因为小鹏还在阿里巴巴,不能全职,这个项目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个副业,让我对他做车的信心并不高。做车和一般互联网产品不一样,需要各路的人才,大量的资本。
2016年,我看到了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势头。大家开始谈论自动驾驶技术,更让我意识到智能汽车将主导汽车的未来。我开始思考并研究这个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分析和思考后,我更坚定地相信,如果小鹏能全身投入这个产业,我会果断和他赌一把。随后我和小鹏聊了多次,也拉上了Jenny在广州与小鹏和团队磨了一天。
几个月后,我再次打电话问他:“你准备好全职去做汽车了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容错过。”这个时候是2017年的2月,春节刚过,小鹏边接我电话,边抱着他刚出生的儿子。还没来得及恭喜他,我就直奔主题(其实是我没看朋友圈,不知道他儿子刚出世)。2017年8月,小鹏正式提出从阿里巴巴离职,全身投入了小鹏汽车。
造车需要资本和人才
我打动了何小鹏,但其实更是他打动了我,让我坚持对小鹏汽车做了投资。
造车非易事。用我们最初用的功能手机和现在的智能手机来举例,当一个功能性产品变成智能型产品,产品本身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用户环境会出现更多新思考和创意。汽车也是这样,从传统汽车到智能汽车,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
当然,让汽车全面互联网化、智能化,这条路需要时间。要知道汽车这一产品不仅仅在各方面(从设计,到生产,到供应链;从营销,到销售,到售后)要比手机复杂的多,替换周期更是比手机长太多。
所以想把智能车做好,需要凝聚各路人才和获得大量资本来支持,并同时在相当复杂的产品上寻求创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这一点,我相信小鹏是有明显优势的。他有着成功的创业经历,本人更有魅力、有光环,所以我相信他能吸引各路人马和他一起做一个少数创业者才能做的事。
一年多以前,Brian顾宏地加入了小鹏汽车。他还在投行工作的时候我就已经认识Brian了,在此之前他是摩根大通亚洲区的主席,这些年我们断断续续地一直保持着联系。顾宏地的加入也是很好的证明,不仅仅是顾宏地,何小鹏身边还有很多其他的人才,这些人都曾供职于特斯拉、高通和小米等公司。
顾宏地的双语背景能够给何小鹏带来很好的补充,他和很多投资人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也懂得怎么跟投资人沟通汽车这么复杂的产品和市场环境。造车是一个非常需要资本的行业,我们需要顾宏地的这种能力,为企业提供来自投资人的支持,从而实现一个伟大的新造车企业。
何小鹏一直也认为智能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创新不会是小鹏汽车凸显差异化的地方,他更愿意在智能化下功夫,寻找不同的创新点,提供更好的驾驶和乘坐体验。这一点我非常认可,小鹏的互联网产品背景或许可以给汽车产业带来一些突破性的改变。更重要一点,造车是小鹏发自内心的爱好。他对汽车的关注源于热爱,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汽车市场足够大,并非赢者通吃
汽车行业并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市场上有奔驰、宝马、丰田、本田,还有很多本土车企。
市场对电动汽车有需求。如今,电动汽车的普及率只有3%,智能汽车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市场每年会销售出2600万辆新车,今天特斯拉全球的年销量也还不到50万辆。尽管这个行业的确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但我觉得造车新势力主要的挑战还是在于自身的产品和创新。
在车辆销售方面,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规模依然存在增长的可能性。尽管在2017到2018年间,中国新车市场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是这个市场依然足够大。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本土企业,他们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中国正在努力开放自己,不再限制国外的企业,这个市场向全世界所有的企业开放。竞争会加大,汽车产品的差异化与智能化更需要贴近当地市场的消费场景和习惯。
拿自动泊车功能来举个例子。在提到自动泊车功能时,在中国道路上,很多带自动泊车功能的电动车只能在低于20%的场景下完成自动泊车,也就是说10次的停车中只有一到两次是成功的,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就不实用。小鹏汽车的自动泊车功能可以在70-80%的场景下成功启动自动泊车,也就是10次当中有7-8次可以成功自动泊车。这样,自动泊车才会变成一个真正有用的功能,而不只存在于广告里。这很重要,中国的驾驶环境与其他各国都有很大的区别,智能汽车需要针对本地市场进行优化。
每家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优势。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一个“产品至上”而不是“服务至上”的行业。何小鹏就是这种对产品极度严格的人,也是一个懂产品的人。他关注的并不是营销、销售,他最关注的是给终端用户提供良好的产品使用体验,这也是我的信念,也是我选择相信小鹏汽车的理由之一。在我看来,“产品至上”才是打造一家优秀的汽车企业所需要的。
机会往往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之中
小鹏汽车并不是我们投资的唯一一家出行领域公司。在出行领域,我们所投资的公司还包括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和Grab。
投资Grab的时候,还是2014年。当时市场上有很多噪音,不光是在东南亚,中国和美国的噪音更大。美国有Uber和Lyft,在中国有滴滴和快的,市场上已经能看到它们的增长速度,也能看到它们筹集了多少资本以及承受了多少压力,而且建立这些业务所需的资本数量实在太惊人。
但我始终觉得,机会往往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之中。Grab 的联合创始人Anthony Tan陈炳耀在很多方面都与众不同,他拥有家庭关系和人脉,这给了他优势和影响力;他在哈佛的经历也为他提供了人脉网络,可以聚集东南亚的人才。
当然,Grab后来的发展说明了一切。这也让我更深刻体会到,观察市场上的噪音固然重要,噪音带来挑战,但我们的问题应该是,创业者是否有能力应对这些噪音?如果他们有能力成功面对,那就抓住了机会。
对滴滴的投资,我们进入的时间比较晚。这也能看出来,GGV是“主题驱动型”投资机构,我们理解了一个主题赛道的逻辑之后,当找到一个对的创业者,我们就会All in。不仅是出行领域的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小鹏汽车、Grab等等公司,甚至其他主题的赛道都是如此。2018年我们募集了18.8亿美金,现在管理着60多亿美金,这一量级的资金基础也让我们可以坚持“多阶段投资”策略:只要我们对这个创业者足够信任,就可以在A轮、B轮,甚至D轮、E轮等任何阶段做投资。
有人曾问我,我对出行领域的着迷来自何处?事实上,有时候当你一只脚踏入一个行业,顺其自然也会踏入另一只脚,继续前进,之后便可以逐渐领略到行业全貌。如果能继续保持领先和创新,那么你可能会一直是游戏的赢家。
总之,在同一个市场布局不同的领域,并在发现好的创业者后,多阶段投资,这是我们的投资策略。
点击查看往期投资笔记
全部内容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