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1卷 | 导论附论

惠雅婕 现代艺术档案CMAA
2024-09-03
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2021年的当代艺术活动已恢复至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2021卷记录展览近2900场,收录文献约3200篇。本卷的综述文章与专题文章对过去一年出现的新现象与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阐述。

一、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各层面的新变化

首先,《年鉴》着眼于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各个层面的变化,从整体上观察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机构层面,2021年美术馆开馆浪潮引发对中国当代美术馆的讨论与思考,丁芷宁的《2021美术馆综述》以民营美术馆和公立美术馆为主要观察对象,梳理2021年新开美术馆及其特点,从建筑、社区、城市三个角度探讨美术馆在地性问题,并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界对美术馆的媒介转型问题的讨论。策展层面,王璜生的专题文章《建构与解构:面向“新美术馆学”的当代策展》同样聚焦美术馆,讨论在“新美术馆学”语境下的当代策展问题,提出健全策展专业中的文化体制、制度规则、知识系统和社会认知,解构策展领域的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注重策展中的人文关怀。艺术批评层面,近年网络与社交媒体带来的艺术批评场域的改变受到重视,杨旖旎的《2021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综述》关注由此引发的批评话语生产和接受方式的变化,梳理对“网络艺术批评”的讨论,并以“宋拓事件”为例呈现网络艺术批评的跨平台现状。市场层面,2021年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复苏反映了当下艺术市场的回温,唐培淳的《2021艺术博览会综述》梳理了疫情以来中国艺博会的发展状况,总结出近年艺博会品牌本土化、版块精细化、策展学术化、展示方式多元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对应着当下艺术市场的主要面向。作为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的主体和当代艺术作品的受众,公众也是当代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当代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议题。2021年,对公共艺术的讨论热度持续上升,黄子瑶的《2021公共艺术综述》回顾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概念的演变历史,总结2021年主要的公共艺术节和公共艺术在城市更新方面的作用,并聚焦学界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批判性讨论。王婧思的《2021中国当代艺术介入综述》则延续近几年对艺术介入的持续考察,围绕当代艺术与乡村景观、美术馆与(城乡)社区,以及“艺术社区”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这三个2021年突出的方面展开探讨。而在公共美育层面,刘梦然的《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综述》中的普及性当代艺术教育部分着重呈现了教育空间的扩展与互联趋势、对儿童美育的重视和互动媒介带来的教育形式的转变。总体而言,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各层面的重点议题各有侧重,但在媒介的转变、实体与虚拟空间的拓展和对“在地性”的重视三个方面具有一致性。

二、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各领域的新发展

虽然当代艺术实践往往以突破原有的分类限制为特点,但此处的“领域”一词是为便于提炼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动向而使用的模糊概念,媒介、流派或题材等都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划分标准。2021年最为突出的领域无疑是NFT艺术。作为由代码构成的数字凭证,“NFT”既非媒介也非题材,但其与艺术一词的结合却创造了当下最热门的艺术领域之一。林蓉的《2021年中国NFT艺术综述》首先从“NFT艺术能否被称为艺术”的争议出发,厘清NFT艺术的概念,区分了仅对现有艺术作品进行上链处理而形成的NFT作品和将NFT作为自身艺术语言的艺术作品;然后基于NFT的“确权”特性,讨论NFT艺术相关的法律和市场问题。此外,王雅婷的《离散与集中——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系统的“去中心化”》一文着眼于NFT艺术所基于的分布式网络与去中心化技术,探讨艺术系统中的艺术权力“去中心化”的悖论,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勾勒出NFT艺术的技术背景与相关政治理念。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生态艺术的新进展。新冠疫情对人类生活的冲击显然带来了更多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2021年中国生态艺术实践与对生态艺术的讨论呈现出比往年更为活跃的情形,除了诸多与生态艺术相关的个展与群展外,更有上海双年展“水体”、广州影像三年展、成都双年展等双/三年展以生态艺术为主要线索或设立专门的生态版块。严婧瑞的《2021生态艺术综述》首先厘清了生态艺术这一概念的由来以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广阔内涵,指出生态艺术的实践特性;接着从观念、媒介、主题三个层面对2021年中国生态艺术实践进行梳理,呈现中国生态艺术在方法论、多样性、观念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新发展;最后提出生态艺术话语可能带来的对弱势群体的遮蔽和生态艺术展览本身与生态问题之间的悖论,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除了新近凸显的NFT艺术和生态艺术,影像艺术在2021年的发展也值得关注。动态影像这一已经相对“陈旧”的媒介类型在近年有怎样的变化?周艾琳的《2021年影像艺术综述》从“创作与收藏”、“机构与展览”、“研讨与出版”三个角度梳理2021年中国影像艺术的情况。一方面,艺术家不断更新影像创作的内容与语言,2021年不乏值得关注的影像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带来的大众对影像生产的深度参与打破了影像艺术创作主体的单一性和权威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进一步蚕食传统影像艺术的生存空间。在收藏方面,NFT的火热带动了藏家对于数字影像的收藏意愿,各大博览会也设置影像专题推动影像市场的发展。在机构与展览方面,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OCAT和UCCA等机构近年来支持了诸多以影像艺术为主题的研究性群展和影像艺术家的大型个展,而CEF实验影像中心、美凯龙艺术中心等则推出线上数字影像项目,拓展影像艺术的展出方式。研讨与出版方面,对中国影像艺术的历史性考察和跨媒介、跨学科式的影像理论研究都是主要推进的方向。

三、中国当代艺术与青年

关注并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是《年鉴》的重要任务。近年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青年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艺术工作者群体逐渐壮大,新老艺术创作者之间的代际差异愈发凸显。可以说只有了解青年艺术的情况,才能真正了解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本卷以三篇综述文章、两份报告和一篇专题文章聚焦青年艺术现状,集中讨论青年艺术相关问题。李文敬的《2021年青年艺术综述》从青年艺术项目、青年艺术评选、青年艺术的自我组织和艺术留学方面总括青年艺术生态。国内艺术院校以毕业展、青年艺术计划等方式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推广平台,学校、院系之间进行资源整合,联动项目增多。美术馆则通过诸多以青年艺术为主题的群展和一系列青年艺术家个展来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机会,同时,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各大青年策展项目也使得一批年轻策展人崭露头角。不过,以第七届华宇青年奖为例,青年艺术项目中的奖项评选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艺术界内部的代际割裂问题,年轻艺术家与评委在评判标准、评选机制方面的分歧引发对当下艺术体系的反思。除了对青年艺术机制层面的观察,李文敬还关注到了青年艺术生态中的两大现象:一是青年艺术工作者在线上与线下的自我组织已颇具规模,形成自足的实践状态;二是具有留学经历的海归艺术工作者逐渐凸显,引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国际风”与“本土性”的讨论。对于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艺术自组织现象,黄羽婷在《2021年艺术组织综述》中做了专门的梳理。以“自我组织”和“集体生产”为核心特征的艺术组织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初就构成艺术创作的主体,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作者简要介绍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内重要的艺术小组,并回溯本世纪初以来对艺术组织的理论研讨,呈现艺术组织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而近年来艺术组织的发展则根植于新的现实语境,与全球范围内疫情导致的个体间的隔绝与艺术家生存空间的紧缩密不可分,重建社群意味着打破隔绝、聚合力量。黄羽婷将2021年活跃的艺术组织分为艺术家小组、实体或虚拟的艺术自治空间和由青年策展人组成的策展小组三类,介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组织。通常情况下,这三者没有清晰的界限,以成员的多重身份、混合的工作方式和松散灵活的组织结构为特点。这种组织形态在传统的艺术体系之外提供一种集体治理和共同生产的模式,与体制和资本保持一定距离,激发艺术创造的活力。专业性当代艺术教育是与青年艺术相关的重要话题,然而国内艺术院校承袭自苏联的学科规范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代艺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与“优化”是近年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体制方面进行探索的关键词。刘梦然的《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综述》对艺术创作教学和艺术学理论与艺术管理教学两个方面的学科设置进行了梳理:一方面,实验艺术专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教学体系的不足,为当代艺术创作教学开辟其特有的空间;另一方面,部分综合性院校与艺术院校对艺术史论和艺术管理专业的优化设计有助于培养当代艺术行业的策展人、批评家和管理人员。其中,对实验艺术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总结是专业性当代艺术教育的核心议题,实验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彦风的《2021年实验艺委会主任委员工作报告》和《国内十一所艺术院校实验艺术学科基础调研》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刘梦然据此概括出各院系实验艺术课程在主题与内容上的社会关怀和媒介与技术上的科艺融合这两大培养方向。2022年对实验艺术教育的总结回顾仍在继续。邱志杰的专题文章《新青年——第四届实验艺术文献展的展览理路》介绍了2022年3月15日于江西省景德镇陶溪川开幕的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此次实验艺术文献展展示了108位(组)1980年之后出生的青年艺术家的392件(组)作品,梳理五年来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的理论建设、实践成果和教改探索。本次展览以“新青年”为主题,重视青年艺术家与作品所处的现实语境,以文献的方式展示艺术家的生活艺术履历。这一代青年人成长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既享受了经济增长的福利和更多高等教育机会,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广阔视野,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与市场竞争,经历着巨大的代际思维差异。不过,正如邱志杰在文中所总结的那样,青年艺术家的实验精神让他们不断尝试,敢于失败,“只要有实验精神,新青年是永远的”。


关注我们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②复制“CMAA-CVS-PKU"、“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④“哔哩哔哩”和“微信视频号”

          

   哔哩哔哩                               微信视频号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Centre for Visual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Centre for Visual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简称CVS) 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基地。中心横跨多种学科,承担视觉与图像研究前沿的课题。

The Centre for Visual Studies (CVS) at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for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As a multidisciplinary center, CVS is on the forefront of visual studies.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re, was founded in 1986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art works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use of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ll the archives will be put in a special reading room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

Archive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为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开设的位于798 艺术区内的实体的档案空间,研究、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状况,提供查阅服务,并向公众开放,同时是一个传播中国当代艺术信息和研究的平台。

Archive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located in 798 Art District, is an entitative archival space established b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Peking University. Open to the public, it studies and displays the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and provides reference services. It is also a platform that spreads the information on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现代艺术档案CMA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