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档案CMAA

其他

“年鉴展2021”对谈沙龙第二期回顾 | 青年艺术与代际问题

刘兴林、邓雨菲:《汉代日常灯具燃料的来源与加工》https://mp.weixin.qq.com/s/TKY935Ax1UdKRL6lySwMHQ上下滚动可看更多世界艺术史汉斯·贝尔廷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多伦VOICE | 刘商英:荒原计划

贾文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号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版权信息。敬谢!参观指南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多伦VOICE | 刘雨佳:寻宝

贾文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号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版权信息。敬谢!参观指南
2023年2月8日
其他

多伦VOICE | 李勇政:有盐2

、食用盐5吨2015年图片致谢艺术家然而李勇政的创作并非要推动盐的象征性,赋予更多的个人感受或将其神圣化,他只是将盐与想表达的人与事关联起来。在这些表达中,盐是唯一、独一无二的中介。李勇政
2023年2月1日
其他

多伦VOICE | 代占坤:神火

贾文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号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版权信息。敬谢!参观指南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年鉴展2021”对谈沙龙第一期回顾 | 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

凤凰艺术是凤凰卫视集团旗下文化版块的艺术类媒体。自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联结工具。而媒体也在主导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我想到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the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策展人导览回顾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1

2023年1月1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美图艺术中心,798艺术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1”举办策展人导览活动,由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生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现场导览。现场导览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现场摄影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多伦VOICE | 丁世伟:迷因坍塌/光标、路径、身体

贾文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号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版权信息。敬谢!参观指南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多伦VOICE | 李维伊:罪恶感

贾文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号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版权信息。敬谢!参观指南
2023年1月6日
其他

年鉴展对谈 | 青年艺术与代际问题

“青年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指代出现在青年群体中的艺术创作或艺术生态。它是一个自身不断迭代的现象,是时代的流变的真实反映。与此相关,近年来也延伸出许多对于“代际”概念的探讨。对于青年艺术工作者而言,改革开放使中国四十余年的现实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与其父母辈处于完全不同的成长路径上,而这种现实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此外,这种代际的差异也存在于青年的范畴内部,“90
2023年1月5日
其他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抖音线上展览

当代艺术既是当代精神的整体反映,也是当代人个体思想观念的自觉表达。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尽管仍共用“艺术”之名,但两者实际却存在着根本差异。当代艺术不再凭借艺术家超群的技巧、繁复的人工、贵重的材料以及唯美的形式等因素,来成为供人欣赏、赞叹甚至崇拜的经典“艺术品”,而是以自身固有的批判性、创造性、实验性的先锋意识,探索并突破精神世界的边界成规。在此过程中,当代艺术作品往往呈现为光怪陆离、晦涩难懂的样貌,进而常被文化保守者、外行怒斥为“垃圾”。但是,当观众面对这些令人讶异的“垃圾”而心生困惑之时,至少其思维已不再被他人通过艺术的表象所裹挟;也至少在这一刻,他/她的个体精神和艺术家同样都在独立和自觉的人格上生长。因此,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在中国发生过或者关涉中国文化的最新锐、最前沿、最积极的创造力量,1978—1985年是一个从模仿到原创、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远未完成,但是从80年代晚期开始,中国极少数的艺术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而且至今整体的中国当代艺术最尖端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股力量、一个方面,与同辈的各国艺术家相比,不遑多让,并且代有人才!目前中国艺术作为整体已经进入文化转型期,当代艺术显示出已经覆盖艺术史发展至今所有的基础方法和创作能力,与世界平行,直接面对相应的挑战:一面是科技的对人类的超越,世界进入后人类时代;一面是逆全球化风云突变,人类处于前所未有的分裂和冲突之中。而且当代艺术与科技不同,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楷模,何况模仿就是抄袭!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与整个全球艺术界一样,都必须面对人类的共同问题和世界未来的使命。而且各个社会和国度中的艺术家各有使命,既不能替代他人,也不能交由别人来替代。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预告片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自1986年创建以来,坚持记录中国探索性艺术的进程与发展,反映中国整体的艺术成就和创意思想,2005年起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形式向艺术界发布;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至今已是第八届,现在继续向线上扩展。今年我们有了抖音平台的大力合作支持,让《年鉴》有机会走出大学象牙塔,走出美术馆,在超越物理时空的网络平台上,与更广大的社会公众见面。所以从2022年12月27日起,我们在抖音平台上,会建立一座小岛。在这座岛上,我们会以“由近及远”的方式,向公众逐步展开历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体面貌、突出成就、代表作品和杰出人物。其中最先面世的内容,将是CMAA基于前一年(2021)对全国范围内共计2891个当代艺术展览、3850
2023年1月3日
其他

年鉴展对谈 | 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

艺术区内的实体的档案空间,研究、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状况,提供查阅服务,并向公众开放,同时是一个传播中国当代艺术信息和研究的平台。Archives
2023年1月1日
其他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1卷 | 导论附论

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2021年的当代艺术活动已恢复至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2021卷记录展览近2900场,收录文献约3200篇。本卷的综述文章与专题文章对过去一年出现的新现象与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阐述。一、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各层面的新变化首先,《年鉴》着眼于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各个层面的变化,从整体上观察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机构层面,2021年美术馆开馆浪潮引发对中国当代美术馆的讨论与思考,丁芷宁的《2021美术馆综述》以民营美术馆和公立美术馆为主要观察对象,梳理2021年新开美术馆及其特点,从建筑、社区、城市三个角度探讨美术馆在地性问题,并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界对美术馆的媒介转型问题的讨论。策展层面,王璜生的专题文章《建构与解构:面向“新美术馆学”的当代策展》同样聚焦美术馆,讨论在“新美术馆学”语境下的当代策展问题,提出健全策展专业中的文化体制、制度规则、知识系统和社会认知,解构策展领域的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注重策展中的人文关怀。艺术批评层面,近年网络与社交媒体带来的艺术批评场域的改变受到重视,杨旖旎的《2021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综述》关注由此引发的批评话语生产和接受方式的变化,梳理对“网络艺术批评”的讨论,并以“宋拓事件”为例呈现网络艺术批评的跨平台现状。市场层面,2021年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复苏反映了当下艺术市场的回温,唐培淳的《2021艺术博览会综述》梳理了疫情以来中国艺博会的发展状况,总结出近年艺博会品牌本土化、版块精细化、策展学术化、展示方式多元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对应着当下艺术市场的主要面向。作为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的主体和当代艺术作品的受众,公众也是当代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当代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议题。2021年,对公共艺术的讨论热度持续上升,黄子瑶的《2021公共艺术综述》回顾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概念的演变历史,总结2021年主要的公共艺术节和公共艺术在城市更新方面的作用,并聚焦学界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批判性讨论。王婧思的《2021中国当代艺术介入综述》则延续近几年对艺术介入的持续考察,围绕当代艺术与乡村景观、美术馆与(城乡)社区,以及“艺术社区”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这三个2021年突出的方面展开探讨。而在公共美育层面,刘梦然的《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综述》中的普及性当代艺术教育部分着重呈现了教育空间的扩展与互联趋势、对儿童美育的重视和互动媒介带来的教育形式的转变。总体而言,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各层面的重点议题各有侧重,但在媒介的转变、实体与虚拟空间的拓展和对“在地性”的重视三个方面具有一致性。二、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各领域的新发展虽然当代艺术实践往往以突破原有的分类限制为特点,但此处的“领域”一词是为便于提炼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动向而使用的模糊概念,媒介、流派或题材等都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划分标准。2021年最为突出的领域无疑是NFT艺术。作为由代码构成的数字凭证,“NFT”既非媒介也非题材,但其与艺术一词的结合却创造了当下最热门的艺术领域之一。林蓉的《2021年中国NFT艺术综述》首先从“NFT艺术能否被称为艺术”的争议出发,厘清NFT艺术的概念,区分了仅对现有艺术作品进行上链处理而形成的NFT作品和将NFT作为自身艺术语言的艺术作品;然后基于NFT的“确权”特性,讨论NFT艺术相关的法律和市场问题。此外,王雅婷的《离散与集中——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系统的“去中心化”》一文着眼于NFT艺术所基于的分布式网络与去中心化技术,探讨艺术系统中的艺术权力“去中心化”的悖论,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勾勒出NFT艺术的技术背景与相关政治理念。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生态艺术的新进展。新冠疫情对人类生活的冲击显然带来了更多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2021年中国生态艺术实践与对生态艺术的讨论呈现出比往年更为活跃的情形,除了诸多与生态艺术相关的个展与群展外,更有上海双年展“水体”、广州影像三年展、成都双年展等双/三年展以生态艺术为主要线索或设立专门的生态版块。严婧瑞的《2021生态艺术综述》首先厘清了生态艺术这一概念的由来以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广阔内涵,指出生态艺术的实践特性;接着从观念、媒介、主题三个层面对2021年中国生态艺术实践进行梳理,呈现中国生态艺术在方法论、多样性、观念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新发展;最后提出生态艺术话语可能带来的对弱势群体的遮蔽和生态艺术展览本身与生态问题之间的悖论,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除了新近凸显的NFT艺术和生态艺术,影像艺术在2021年的发展也值得关注。动态影像这一已经相对“陈旧”的媒介类型在近年有怎样的变化?周艾琳的《2021年影像艺术综述》从“创作与收藏”、“机构与展览”、“研讨与出版”三个角度梳理2021年中国影像艺术的情况。一方面,艺术家不断更新影像创作的内容与语言,2021年不乏值得关注的影像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带来的大众对影像生产的深度参与打破了影像艺术创作主体的单一性和权威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进一步蚕食传统影像艺术的生存空间。在收藏方面,NFT的火热带动了藏家对于数字影像的收藏意愿,各大博览会也设置影像专题推动影像市场的发展。在机构与展览方面,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OCAT和UCCA等机构近年来支持了诸多以影像艺术为主题的研究性群展和影像艺术家的大型个展,而CEF实验影像中心、美凯龙艺术中心等则推出线上数字影像项目,拓展影像艺术的展出方式。研讨与出版方面,对中国影像艺术的历史性考察和跨媒介、跨学科式的影像理论研究都是主要推进的方向。三、中国当代艺术与青年关注并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是《年鉴》的重要任务。近年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青年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艺术工作者群体逐渐壮大,新老艺术创作者之间的代际差异愈发凸显。可以说只有了解青年艺术的情况,才能真正了解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本卷以三篇综述文章、两份报告和一篇专题文章聚焦青年艺术现状,集中讨论青年艺术相关问题。李文敬的《2021年青年艺术综述》从青年艺术项目、青年艺术评选、青年艺术的自我组织和艺术留学方面总括青年艺术生态。国内艺术院校以毕业展、青年艺术计划等方式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推广平台,学校、院系之间进行资源整合,联动项目增多。美术馆则通过诸多以青年艺术为主题的群展和一系列青年艺术家个展来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机会,同时,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各大青年策展项目也使得一批年轻策展人崭露头角。不过,以第七届华宇青年奖为例,青年艺术项目中的奖项评选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艺术界内部的代际割裂问题,年轻艺术家与评委在评判标准、评选机制方面的分歧引发对当下艺术体系的反思。除了对青年艺术机制层面的观察,李文敬还关注到了青年艺术生态中的两大现象:一是青年艺术工作者在线上与线下的自我组织已颇具规模,形成自足的实践状态;二是具有留学经历的海归艺术工作者逐渐凸显,引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国际风”与“本土性”的讨论。对于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艺术自组织现象,黄羽婷在《2021年艺术组织综述》中做了专门的梳理。以“自我组织”和“集体生产”为核心特征的艺术组织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初就构成艺术创作的主体,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作者简要介绍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内重要的艺术小组,并回溯本世纪初以来对艺术组织的理论研讨,呈现艺术组织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而近年来艺术组织的发展则根植于新的现实语境,与全球范围内疫情导致的个体间的隔绝与艺术家生存空间的紧缩密不可分,重建社群意味着打破隔绝、聚合力量。黄羽婷将2021年活跃的艺术组织分为艺术家小组、实体或虚拟的艺术自治空间和由青年策展人组成的策展小组三类,介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组织。通常情况下,这三者没有清晰的界限,以成员的多重身份、混合的工作方式和松散灵活的组织结构为特点。这种组织形态在传统的艺术体系之外提供一种集体治理和共同生产的模式,与体制和资本保持一定距离,激发艺术创造的活力。专业性当代艺术教育是与青年艺术相关的重要话题,然而国内艺术院校承袭自苏联的学科规范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代艺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与“优化”是近年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体制方面进行探索的关键词。刘梦然的《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综述》对艺术创作教学和艺术学理论与艺术管理教学两个方面的学科设置进行了梳理:一方面,实验艺术专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教学体系的不足,为当代艺术创作教学开辟其特有的空间;另一方面,部分综合性院校与艺术院校对艺术史论和艺术管理专业的优化设计有助于培养当代艺术行业的策展人、批评家和管理人员。其中,对实验艺术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总结是专业性当代艺术教育的核心议题,实验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彦风的《2021年实验艺委会主任委员工作报告》和《国内十一所艺术院校实验艺术学科基础调研》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刘梦然据此概括出各院系实验艺术课程在主题与内容上的社会关怀和媒介与技术上的科艺融合这两大培养方向。2022年对实验艺术教育的总结回顾仍在继续。邱志杰的专题文章《新青年——第四届实验艺术文献展的展览理路》介绍了2022年3月15日于江西省景德镇陶溪川开幕的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此次实验艺术文献展展示了108位(组)1980年之后出生的青年艺术家的392件(组)作品,梳理五年来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的理论建设、实践成果和教改探索。本次展览以“新青年”为主题,重视青年艺术家与作品所处的现实语境,以文献的方式展示艺术家的生活艺术履历。这一代青年人成长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既享受了经济增长的福利和更多高等教育机会,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广阔视野,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与市场竞争,经历着巨大的代际思维差异。不过,正如邱志杰在文中所总结的那样,青年艺术家的实验精神让他们不断尝试,敢于失败,“只要有实验精神,新青年是永远的”。关注我们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②复制“CMAA-CVS-PKU"、“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2022年12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1卷 | 导论

“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出现了许多的定义和解释上的混乱,很多人会根据历史学使用的近代-现代-当代的概念划分来理解当代艺术,有的人又会把自己的理论归纳和来自西方的部分理论引进作为自己的论据。其实,中国四十年来的艺术实践经历了改革开放进而迅速崛起的特殊进程,在中国千年来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中国艺术作为整个中国精神文明最为敏感、最为激烈和最为原创的实验,出现三个美术界,人们在艺术这个问题上,既相对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倾向,又相对直接、真实地透露了自我的文化水平和对艺术的理解。此阶段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一时并举,而且各界之间边际也不分明。所以,2012年4月24日文化部成立的两个国家研究中心分别称为“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和“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明确地区分了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这里的“当代艺术”不是指当代的美术,不包括当代的版画、当代的篆刻、当代的民间美术等等,也不是指当代的文学艺术,不包括当代文学、当代戏剧、当代音乐、当代舞蹈以及当代的工艺美术和杂技等门类。当代艺术是与传统美术相对又并列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分类。在中国,传统美术实际上还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中国古代的传统,国画为其最突出的代表;第二种是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后,从西方引进的美术学院制度及绘画、雕塑和实用装饰艺术,以油画为最突出的代表,所以中国会有三个美术界。本来,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属于当下并与观者、论者同时代的任何事物和史实成为“当代的”,这个道理并不错。《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由北京大学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编辑,所以档案和《年鉴》2021年8月与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合并,成为中国当代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但北京大学一直有人公然宣称“决不能让北大成为研究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中心”,这里所指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肯定就不是时间和历史概念上的“当代的美术”,而是针对具有特指性质的“当代艺术”。由于北大具有兼容并包的传统,“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现场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正式开展

2022年12月20日,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798艺术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美图艺术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正式对外开放(受疫情影响,展览开幕式日期待定)。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每年一卷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另一种发表形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了与中国传统艺术(考古文物和书法国画等为主)和世界文明(外国经典美术和油画雕塑等为主)的第三种艺术——“现代艺术”(2000年之后统称“当代艺术”),在教育部学科体系中被称作“实验艺术”。无论是中国传统还是西方传统,艺术都有辉煌的历史和明晰的审美标准,但是当代艺术正好与之相反,是以击破旧有标准和探索从来就没有过的创新作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所谓当代艺术的每一次推进都是对“艺术”这个概念的重新的建立、补充和扩展,多少都对以往的艺术标准有所突破。艺术的概念听起来好像是人类现代生活极不重要的无用的部分,但是就在人类普遍现代化的过程中,艺术恰恰是人性在整个现代性转化中流露出来的一个必然的精神和感觉的后果,也是反过来用批判和挣扎形成推动进一步现代化的动力。现在,并不是人需要不需要现代化,而是科学技术和现代理性及其计算工具发展到此时,人类文明走上了一条高度迅猛发展的轨道,但是人们也意识到这对每个人类个体的自我构成了冲突和威胁,每个脆弱的人被外界推动、裹挟、压制和甩开,社会不得不面对压抑和分裂的精神危机,必须要借助深刻的反思和强烈的逆反行动,才能够竭力脱离现代化惯性,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的价值——作为人的尊严和对未来的希望。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理想不可能靠人工智能来拯救,需要人自己来觉悟和觉醒,这件事情却没有一个“学科”和“专业”可以来从事,也没有一个企业和政府可以来承担。而把所有这些不断变化、难以归纳的零星的或有计划的所谓创新、探索和反省以及其后果都拢合在一起,把看似“莫名其妙”的行为、动作和结果放在一起,就是今天所说的“当代艺术”。当然,今天在国内有些人说“当代艺术”就是“当代的美术”,这么说似乎没错,只是与我们这里所从事的“当代艺术”无关。可能有人会问,你们凭什么知道哪些东西会是具有创造和反省价值而加以选择和记录呢?我们正是意识到当事人无法确切知道,因此就应该把发生的这一类的所有的活动尽可能记下来。从意识到中国出现这件新事物的1986年起,我们就已经开始系统记录,这一年正是“’85美术新潮”这个概念被提出之时,当时提出就是针对之前(1978—1985)艺术现代性探索的汇集和分类归结。就在这一年,“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成立了!一直到今天,CMAA档案几乎每天持续性地观察和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各种努力和实验(虽然其中有几段略有缺漏),每年把记录的结果变成《年鉴》,不做判定和评论,而是给历史留下一道中国现代化崛起的精神和思潮的痕迹。但是也不是没有判断,因为在档案和《年鉴》编辑过程中,诸多事实被比较和统计,并与世界对比,还在不断与未来数据矫正。而今天开展的年鉴展(上海展12月17日已经开展),则是将判断中的一个局部即2021年的成果加以展示。本次北京展览中共展出25位(组)艺术家原作,占据北京798艺术区的798艺术中心的两层空间,并于距此不远的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进行一年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展示。本次展览还将以年鉴线上展形成“线上+线下”的联动展出。请关注抖音号“CMAA”,看年鉴展如何演化为更多奇特的线上延伸!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展览现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导言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以年度为期,对中国艺术的现状的检阅与展现。1986年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性艺术的进程与发展,反映中国整体的艺术成就和创意思想,2005年起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形式向艺术界发布,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览,这次已经是第八届。此次展览是基于2021年2891个展览,通过广泛的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3850种文献,统计出111位(组)艺术家为代表,并以本年度14个专题来集中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年鉴展全面展现《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这些杰出艺术家的成就,其中有25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北京展区,12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上海展区,然后整体再在厦门展区集中展出。中国当代艺术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的最新锐、最前沿、最积极的创造力量从模仿到原创、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目前中国艺术已经进入文化转型期,当代艺术显示出已经覆盖艺术史发展至今所有的基础方法和创作能力,与世界平行;同时也直接面对相应的挑战,当代艺术与科技不同,在世界上和历史中已经没有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楷模,模仿就是抄袭!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与整个全球艺术界一样,都必须面对人类的共同问题和世界未来的使命。所以,这个展览反映了《年鉴》所记录的中国艺术的探索2021年以来出现的新的代际转向,这种代际的转向与作者的年龄无关,有些80年代就已经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期”成果的艺术家,依然在精神最前沿面对着紧迫而深刻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可能,做出激烈和狂放的反应。当然,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正在涌现,而且不断地涌现,共同面对同样的压力和复杂的要求。虽然国内展场和国情有所限制,但从全球范围的表现来看,中国当代艺术整体成果还在突破,在艺术的观念上已经全面地和世界平齐。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以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依赖资源,而是以中国人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将全世界自古以来的文明作为自己取用的基本资源。在国家和民族的共同问题之外,每一个艺术家都在运用艺术的特殊性质,不断利用对人的局部而深刻的特殊观察和体验来进行创造,而他们创作的手法和面貌,必然与现在全球各地的所有艺术家拉开差距,而且在中国艺术家互相之间也要保持相对的差异。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显现出一个与科技相结合的特殊而集中的方向。科技变化和创新的基本素质和原创性的激发,也逐步与艺术接近。实际上,当代艺术从来都是产业(制造)和创意(创造)的实验室与发动机。2021年鉴艺术家蔡国强、蔡磊、曹斐、曹澍、陈华峰、陈亮融、陈秋林、陈庭、陈维、陈彧君、程新皓、代占坤、丁世伟、丁乙、方力钧、付小桐、高洁、高磊、郭城、郝量、何岸、何多苓、何云昌、贺勋、胡为一、胡晓媛、黄炳、姜波、蒋鹏奕、蒋竹韵、金亚楠、李明、李怒、李青、李维伊、李秀勤、李勇政、梁绍基、廖国核、廖雯、林博彦、林枞、林慧晶、刘聪、刘商英、刘韡、刘小东、刘昕、刘玗、刘雨佳、刘云、马轲、娜布其、庞茂琨、彭可、彭祖强、蒲英玮、钱丽丽、邱岸雄、邱瑞祥、任莉莉、桑火尧、沈心怡、施勇、史莱姆引擎、宋琨、宋兮、苏畅、孙逊、孙一钿、谭婧、谭平、童昆鸟、童文敏、汪建伟、王恩来、王光乐、王璜生、王凝慧、王拓、王彦鑫、王玉平、邬建安、伍伟、向振华、肖江、徐跋骋、徐冰、徐维静、徐震®、闫冰、杨伯都、杨光南、杨健、杨洋、杨重光、姚念宇、叶甫纳、尹秀珍、于艾君、于吉、袁可如、张培力、张天怡、张文心、张移北、张永基、赵赵、钟慰、周轶伦、庄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参展艺术家曹澍、陈华峰、陈秋林、高洁、高磊、姜波、胡为一、李青、董功(直向建筑)+李怒(合作艺术家)、林枞、马轲、任莉莉、施勇、宋兮、童文敏、王光乐、王璜生、邬建安、徐跋骋、姚念宇、杨光南、杨洋、杨重光、于艾君、张培力主办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798艺术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美图艺术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策展人:朱青生执行策展人:顾佳君、谭维、李文敬时间:2022年12月20日—2023年1月10日,10:00-18:00(逢周一闭馆,2023年1月2日除外)地点:798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798艺术区798中二街)、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798艺术区798东街)更多相关报道展览预告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明日正式开展

疫情肆虐,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于12月8日冒险进入布展。不出所料,布展经受了物流运输延迟、施工人员缺员等各种突发问题的挑战,甚至天不作美,在最后的吊装阶段忽起大风,不得不暂停作业。全体工作人员最终全军覆没(全部阳性),即使这样,全员也不休息,终于完成布展。这恐怕也是北京少有的全体工作人员全部阳性还在工作的范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将于12月20日下午3点正式开展,展至2023年1月10日。(开幕式时间待定,因为疫情不能举办仪式,不是不办,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艺术家邬建安作品(入场、布展)因作品较大,施工团队选择从二楼窗户将作品运入展厅。董功(直向建筑)+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参展艺术家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即将开幕!

艺术区内的实体的档案空间,研究、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状况,提供查阅服务,并向公众开放,同时是一个传播中国当代艺术信息和研究的平台。Archives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展览预告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站)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站)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厦门站)主办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798艺术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美图艺术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策展人朱青生执行策展人顾佳君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年鉴展2018艺术家 | 洪启乐

《鳞·SCALE/sample02》,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18年参展作品简述▼SCALE系列作品为关于未来时间维度进行的考古采样的思考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人类世的繁荣乃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秩序性不断的维护与改造,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废墟与遗迹正是人们研究历史所考之证据。各种介质对信息的记录与归档技术的进步,对未来人们回看现在来说,已不会像我们在考古千年前的遗迹时体会到的神秘感以及众多的古迹留下的匪夷所思,而是种种碎片拼凑描绘出一个时代精确的整体画像。“Scale既有鳞的意思,也有尺度的概念,既是微观视角下的线索,也是宏观现象的缩影。Sample
2019年7月8日
其他

稻田档案实录 | 我们把湘西的“一亩三分地”运到了北京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9年4月26日
其他

“凉灯:那块田里长出来的画” 黄于纲个展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9年4月23日
其他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精选文献 | 2018年3月5日至3月11日

【内容提要】本文以艺术家讨论的方式,对当代艺术社会介入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对公共空间的内涵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将艺术介入社会的意涵拓宽至人际、心灵交流的层面;认为社会性的艺术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诉求。
2018年4月6日
其他

当代艺术展览周志 | 2018年3月5日至3月11日开幕展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4月6日
其他

讲座纪要 | 傅无为:坚持,坚持下去!——阿比·瓦尔堡笔下作为自我心智画像的《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4月1日
其他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精选文献 | 2018年2月26日至3月4日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27日
其他

当代艺术展览周志 | 2018年2月26日至3月4日开幕展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27日
其他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精选文献 | 2018年1月22日至2月25日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20日
其他

当代艺术展览周志 | 2018年1月22日至2月25日开幕展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20日
其他

讲座 | 朱青生:档案学派—徐悲鸿年谱编撰的观念与方法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14日
其他

讲座|傅无为:有障碍的摄影——瓦尔堡美国之行的图片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12日
其他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精选文献 | 2018年1月15日至1月21日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11日
其他

当代艺术展览周志 | 2018年1月15日至1月21日开幕展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11日
其他

讲座|档案学派——徐悲鸿年谱编撰的观念与方法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9日
其他

讲座|Manet, Manebit!: 阿比·瓦尔堡笔下作为自我心智画像的《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8日
其他

我们邀请了世界顶级的艺术史教授,4 场讲座值得你来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2018年3月6日
其他

“汉画、汉代遗址和墓葬中的建筑”会议日程

“汉画、汉代遗址和墓葬中的建筑”会议日程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会议目的汉代建筑是汉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因为与建筑相关的图像往往是各地汉画中重要的题材、叙事背景或象征符号;另一方面则源于出土汉画像砖石依托的包括墓葬、祠堂、阙表、地面建筑遗址等构造载体,以及以建筑明器为代表的器物类考古成果,本身就是汉代建筑的关键性遗存,其所包含的建筑信息又可进一步与汉画中的建筑图像构成相互对照与补充的关系,并作为当今学界深入理解汉代建筑形制、技术、习俗与观念的基础。因此,在目前缺少汉代地面建筑实物类材料支撑,且文献记载十分有限的条件下,采取跨专业、多学科的方式有效地沟通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与进展,对学术界推进汉代建筑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学术意义。因此,本次会议旨在吸纳近年来国内外汉代考古、艺术史和建筑学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邀请学界专家与青年学者共聚一堂,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专题交流与讨论,相互取长补短,争取进一步推进前沿性课题与学术问题的深入。同时,此次会议将作为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系列学术活动的开端,构成以专题研讨会、学术讲座、成果发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界搭建一个多元化而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协办单位:洛阳市古村落联盟会议时间:2017年2月12—16日会议地点:洛阳市洛龙区关林路与永泰街交叉口南50米颐舍酒店(EASE
2016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