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档案实录 | 我们把湘西的“一亩三分地”运到了北京
2019年4月30日,艺术家黄于纲的个展“凉灯:那块田里长出来的画“将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既是北京民生“青年艺术家系列”最新成果,也是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长期致力的艺术家专案研究之一。
当代艺术是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的主要关注和研究的目标。一方面关注艺术所介入和反映的对象,对现实和当代的人的生存的关心,强调当代艺术的政治当代性;一方面则关注艺术自身的创造,强调如何用艺术的方法解脱利用艺术的观念、风格和技术本身对人的限制和控制。这个作用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经典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彰显当代艺术的审美当代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和经典艺术发生了换位、交叉和融变。艺术学院为核心的绘画方法,则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关注的一个主题,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会继续进行一系列的专题研究项目。
本次展览将围绕黄于纲多年来在湘西凤凰县凉灯苗寨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展开。自2003年起,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黄于纲来到凉灯,开始在那里生活和创作,一直持续至今。十余年间,他的身份从一个外来的观察者逐渐演变成一个本地的居住者,无论是他的日常还是他的艺术,也和这片土地愈发不可分割。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黄于纲反复提到“(那块)不喜不悲的稻田“。他画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而在他看来,无论土地还是人,其生存状态都是“不喜不悲“的——无论观众和外界如何悲悯,人们依然在这块土地上早起晚归,忙碌不停。人们的生活倚赖于此,正如黄于纲的绘画和艺术从这片田地上生长起来。
在这次展览中,这块凉灯的稻田将跨越近2000公里来到北京现代民生美术馆内,铺满一层展厅的地面(在展览结束后这块田还会被送回原地,我们为艺术和学术的目的而“租用“这块田)。尽管从开挖至今只有短短三天,但过程艰辛壮观。现特为这块稻田的转运过程展开档案实录,让我们跟随这块田去往凉灯,再回到北京。
4月23日 开挖
09:17 “在雨中转运泥巴“
10:51 “工程量远超预期,现在20多人开工“
“乡亲们说我们疯了!运土去北京,又说:这里挖土的人没有一个人去北京,土比人的命好!“ 黄于纲
13:16 第一车转运出山
由于是急转山路,大拖板货车仅能在山江镇上的石头屋国道叉路口等待转运。因此样,村民只能在田里开挖后,运到小卡车上进行转运,之后再送上13米长的大拖车开往北京。
4月24日 雨
06:48 排水
“田里积水严重,排涝!便于等下开工“
21:43 第一辆大拖车稻田(190平方米)正式出发,预计4月27日凌晨到达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4月25日 “土比人的命好“
7:00 “准时开工,47人参与,出大太阳“
11:50 开始安装围挡,围装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喷绘图
18:30 两车共约380平方稻田,以及4张“饭桌“展台、一对木门从山江镇石头房子国道叉路口出发。
- 被挖走的稻田 -
- 《凉灯》在凉灯 -
由于工程量浩大,全村人基本全部出动了,乡亲们排成长队,一手接一手把挖好的一块块稻田送到小卡车上。关于田、人和各自的命运,艺术家和策展团队也发生了一些讨论——
:“凉灯有块要进京参展的田“
:“因为凉灯的许多人连镇上或凤凰县都没去过.一块田却进京参展了!当乡亲们一手接一手传递的同时,也是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向往与期许都含在了里头!此次凉灯‘田‘的出走,给凉灯的乡亲开了寻找‘梦‘的天窗。“
:“因为每块田的"造型"都是村民自己铲出来的,故每块田都是村民自己。“
:“隔壁那块田去北京,旁边这块田在耕作,我们有时要认命,在一生中,遇到‘谁‘是重要的,但其归宿的价值是无从判断的。“
凉灯展览工作群聊天记录
黄于纲日记
4月30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凉灯:那块田里长出的绘画“
敬请期待
关注我们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