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且远不止于阅读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橡树之于橡果,常常就意味着书籍和阅读,并且是深度阅读。橡果之于橡树,则意味着深深的陪伴。橡树希望每一枚橡果的每一天,都在阅读中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当然,第一要读的是圣经,以圣经真理出发,博览群书,再从一本本书籍中,巩固并加深对真理的认识,两者相辅相成,最后从行动上活出来。今天莫非的文章,旨在帮助我们去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从中受益。
阅读很重要,但很多人不读,是因为坐不住,没有持久的注意力。
阅读的特别,便在于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注意力,要能坐得住,还需要有思想和情感的投入,这些都需要靠意志来完成。
因此阅读绝非一次性的行为,心血来潮买一大堆书回家,然后就放在那等着哪天有心情才会去碰。阅读需要建立成为一种习惯,固定发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可能从原本对文字的生疏,到读来不费力,再到开始读来津津有味。
所以盼望每个人都能建立长期固定的阅读生活,像读经,若能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被拨划出来给阅读,可以持续不断。或是上班中午吃饭时间的三十分钟,或是送小孩学钢琴在旁边等候的一个钟头。或是上医院等医生的几十分钟。中国大陆有句话“人在枪在”,对写作的人则是“人在笔在”。现对阅读,则可改成“人在书在”。诚品书讯有一期主题是“阅读,不能罢免”(Read wherever and whenever),说的极是。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阅读是靠长年累月的积累。大脑也像肌肉,需要时不时锻炼,举重的人手上常有个哑铃,没事时就在那举重练习,就是为了保持锻炼。希望我们的阅读也能如此把大脑建立起来。
但是读不能只无意识地读,那样的收获有限。但能读进去多少,就要看我们把自己读进故事多少,再把故事读进自己的生命多少。要做到此有几个办法。
1、边读边思考所读文字
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方式,就是不断思考所读文字是什么意思?从文字中思考如何抓住真正的意义。一种做法是推敲所读接下来会有什么发展?另外一种是和作者议论,或问自己: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对我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通常有经验的读者,都会无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回答这些问题。
2、用思想架构或格形式等帮助了解所读
阅读往往建立在我们对某一主题过去所积累的认识如何。如果把所读放在一个思想背景框架下,或文化背景里,会比较容易掌握所读。比如说读奥巴马传记时,对他生活的时代和文化背景里种族矛盾有些了解,读起来会比较容易吸收一些。我有七年上广播讲两性、婚姻家庭方面的主题。那七年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以至于现在只要随便拿起一本辅导书,两三下翻翻,就可以抓得住全书的重点。
对所读之书的领域略有些涉入,也会对正在读的这本书有更合比例的掌握,知道书中所提供的知识重要性在哪。比如说同样讲哀悼亲人过世的书很多,但有的是帮助那些亲人发生意外突然去世的,也有的是帮助亲人慢性病过世的。还有的是针对配偶去世,或是针对父母或孩子。即使是针对父母过世的,还要看儿女的年龄阶段,幼龄失母和成年丧亲又会有不同的心理过程。对相关领域若稍微有点涉入,会更容易帮助我们阅读时抓到重点,且更有标杆性的得到帮助。
3、吉光片羽的摘取
原本阅读时尊重文本和作者的权威,读者只是一个外在的观察者。但是十四世纪的意大利诗人兼学者佩托拉克在《我的秘密》一书中,推拟奥古斯丁阅读的方法,说在阅读时,只要一发现让读者感到有趣刺激或灵魂欣喜的绝妙佳句,就要强迫自己记忆,并思考来熟悉内容。以便日后苦恼之事紧急发生时,随时都有疗药可治,好像它已铭刻在心。
这和咱们的陶渊明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里强调的是“吉光片羽的摘取”,攫取一个观念、一句警语、一个意象,将这些与记忆中遥远搜集的观念、警语和意象相互连结,再和自己的反思联结,便产生真正属于个人的洞察。
十五世纪的法国教育家霍夫曼也鼓励学生,从年代悠久的古代文字中,寻找某种在我们所处的时空中,会对我们私语的东西。但要让这些触动我们的文字驻留在我们记忆里,便需要反复琢磨,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3、和其他读者结盟
阿尔维托在《阅读史》中说:“书本的象征功能,仿佛就是一种结盟的符号。”
说得真好。阅读虽然是一个人在孤独中完成的行为,但阅读永远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当我们读的时候,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已和其他读者和作者一起进入一个共同的世界了。某些方面来说,阅读就好似社交,我们在文字中交朋友,交换思想,不知觉间,就组合了所谓的“我们”。透过阅读,我们就开始了社会的联结。
这是书的奇妙,不只是作者和读者间产生关系,读者和读者间也有了连结。写《曾在那儿的书》的派博(Andrew Piper)说,几乎所有的重要阅读都牵涉到三方面:共通性、转介性和社交性。我们会希望其他人读我们所读的东西(共通性),也会想要介绍给其他人来读(转介性),还会想要和他人谈论我们所读(社交性)。
当我们和人分享一本书的时候,其实就在宣告我们与这本书的连结,和作者和书中想法的连结。分享书也是一种公开,把私己阅读的经验转化为共享的经验。
1720年在爱丁堡,有一群女士每周聚集在一起,叫“公平知性俱乐部”(Fair Intellectual Club),讨论书也推动卓越女性。这是读书会的先锋,没多久,十八世纪中在德国就出现五十个读书会。再二十年间,又成立了三百七十多个。这突破了在卧室或书房阅读的经验,也使得个人经验成为更大的社会经验。那时候分享书,很多是因为书不多又昂贵,读书会是交换书的场合。但也因为知识分子可以聚在一起讨论,作脑力激荡。
现在读书会很普遍了,网上读书会也有。据说台湾叫得出名号的实体读书会就有上万个。虽然网络阅读如此普遍,他们还是买纸本书来读、来讨论。而且不见得是家庭主妇参加的“妈妈成长班”,也有政府机关培训和企业内推动阅读,很多也是工作忙碌的专业人士。
共读的好处,就是帮助自己能够有计划的阅读,然后交换所读的洞察。共读也不一定用读书会形式,可以亲子阅读、夫妻阅读、教会小组阅读、一对一生命师傅带领阅读、姊妹会、弟兄会、办公室共读等。一起买书、一起分享书、一起成长。
曾写过文章《许一个阅读的一生》,这是从自己建立一个阅读计划开始。盼望每位读者都能有一个阅读成长计划,都能许一个阅读的一生。
若你喜欢书,盼望在你现在生命中,也可以至少鼓励一个人接触书,帮助他阅读,指引他买书。和他谈论你现在正在读的一本书,影响他和你一样爱书。
你也可以送书,找主题、形式或内容合适对方阅读的书来赠送。你可以向对方解释为何会选择这本书送他,为何觉得他可能会喜欢。过一阵子,再问他读了以后感觉如何?若还没有开始读也不要太催促,只是鼓励对方试试看读一点。
也可以找人一起逛书店谈书,或者选一本书一起读,然后讨论所读的内容。
或者成立一个读书会。一个读书会最好至少有两三个爱书又有阅读经验的人一起固定聚会,轮流带领。一起讨论要读什么书,设计一些问题来讨论。在读书会中可以遇到一些和你背景不同的人,但却在书里可以找到共同的话题。
不可讳言,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阅读的革命。在这众声喧哗,让人分崩离析、分心吵杂的世界里,要学习专注、深刻的用阅读来建立思想。在快速变动的世界里,要尝试慢慢读,帮助我们回到时间里,从容徜徉。
让我们在生活撤退中重新又得到世界。在喧闹骚动中退一步,来发现自己在他人头脑中的反影。在其中,我们与更广大的群体对话、连结,然后让自我改变、且更扩大。
再说一次,要把自己读进故事,再把故事读进自己的生命,要:1.边读边思考所读文字;2,用思想架构、理念或格局形式来帮助了解所读;3.吉光片羽的摘取;4.和其他读者结盟。
请让阅读动起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生命之光读书汇。原文摘编自《书虫落网有出路》,道声出版社,2016.09)。
亲爱的橡果们!你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在谨慎回答之前,请不要匆忙指责这是一个大而空、形而上的问题。因为当我最近跟着凯勒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时,才真正发现它的深刻意义。相信近日有不少橡果已经捧起了橡树最新推出的凯勒力作《工作的意义》,也许有些人正在翘首以待新书到来。如果你已读完,趁着心思意念间的火花仍旧激烈碰撞之际,写一篇书评或者读后感吧!如果你正在读,那不妨边读边记录,整理一篇读书笔记吧!如果你并不打算阅读本书,那就畅谈一下你自己当下这份工作的意义吧!你意气风发的成功经验,或者灰心失望的失败教训,都可以和我们分享。须知,你的每一个文字背后,不仅仅在分享你工作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你在肯定橡树这份工作的意义!所以不要犹豫,把写好的文字发给我们吧!我们也会相应提供稿费。咱们橡树家的地址是:oaktree_amos@qq.com。
橡树人时刻在这里恭候橡果们!
微信号:oaktreepublishin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购买《工作的意义》,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