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他(她)说,喜欢上海理由......你的呢?

乐游上海 2022-05-05

在上海,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喜欢上海的理由”,需要慢慢地感觉,从不同的细节和角度,你能逐渐体会到一座城市的魅力,找到喜欢上她的理由。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正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一种获得感就藏在每个人的故事里。

来听听这几位大咖

喜欢上海的理由

顾振兴

1944年生,原上海海关副关长。


 “外滩海关钟声,是上海人最亲切的城市记忆。岁月斑驳的百年建筑间,历史与现实在眼前切换,《东方红》旋律的钟声应和着中国强劲的脉搏——每一小时,创造约116亿元GDP,约37亿元货物进出国门……”

——顾振兴 

站在海关大楼401房间窗口,77岁的顾振兴说,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上海海关货运监管处的值班室,关员每天在这里接受派单,前往黄浦江沿岸各个码头进行监管作业,从这里望出去可以远眺江面上的繁忙景象。如今,黄浦江两岸高楼林立,外滩夜景美不胜收,陆家嘴金融城美轮美奂,展现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繁荣和城市软实力。

海关大楼,原称江海关大厦,1927年12月19日落成。正门底层大厅,天花板上有8幅帆船壁画,由几万块彩色马赛克镶拼而成。天花板中心位置正对的地面上,安装着水晶灯喷水装置。水晶灯、天花板和钟楼顶端旗杆连成一条直线——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地理原点,就在这里。每每说起鸦片战争后江海关一度被洋人把控的历史,顾振兴声音就有些哽咽——他退休后还在参与关史志编撰工作。

1949年5月25日清晨,江海关大楼挂出了长达30米的巨幅标语“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并在钟楼升起黄浦江畔第一面红旗。同年,江海关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并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1961年,17岁的顾振兴准备考大学预科,当老师讲起中国海关的屈辱史时,他暗下决心要成为中国海关关员。成绩优良的他成为上海海关学校第五届100名学生之一。

“当时,国轮很少,几乎所有靠港上海的货轮都是外籍租船,船长船员也多是外国人,我们的任务就是监管这些船舶。”穿着崭新的人民海关制服,驻守在国门口岸上,顾振兴感到由衷的自豪。顾振兴记忆犹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海关9名年轻关员联名上书国务院,呼吁恢复海关征收关税。来自基层一线的人民建议引起高度重视。随后,各项改革举措接连出台。1980年1月1日,海关正式恢复关税征收;2月,海关总署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40多年过去了,当年人民建议推动的海关改革结出了丰硕成果——据统计,2020年全国海关征税入库超过1.7万亿元,超额完成6.5%。

外滩,黄浦江尽头就是海。是终点,也是起点,更是海纳百川的城市里无数人生的起飞点。百年建筑沿圆弧形的外滩走势一字排开,连成一体,又各自错落,像是建筑生出的城市节拍,见证百多年来人们在此的生存、发展、奋斗。


徐锦江

1962年生,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作家、研究员。


 “有人说,乡愁是回不去的老房子,是家乡消失的小路,是依然白发的童年或天堂里的父母。在我,就是那条路上的砖墙房子,四通八达的弄堂,和呢喃的上海话,就是那条路上一点一滴的乡愁。”

——徐锦江

“要想真正了解上海,就去上海弄堂的深处走走,每一眼都会让你翻江倒海。”人到中年的徐锦江,每每谈及愚园路都总难掩澎湃激情,“真正的老上海,都知道穿弄堂走路。上海的弄堂,有许多是贯通两条马路的,比如愚谷村通南京西路,宏业花园通江苏路,亨昌里通长宁路,这头进,那头出,知道的人不光可以借此机会边走边欣赏弄堂里的洋楼建筑,还可以少绕很多圈子。”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徐锦江来说,愚园路这条全长不到三公里的路,好像永远都走不厌。深深的弄堂、茂密挺拔的枪篱笆、童年时上文学班所在的长宁区少年宫那幢哥特式的城堡、兆丰村小学里启蒙老师的微笑……这里不仅记录了徐锦江的成长足迹,也见证了数以百计名流在这条路上的流连。对于如何“阅读愚园路”,徐锦江有一套“五步法”,或称为“五重境界”:“荡马路”“穿弄堂”“入堂奥”“听故事”“有感悟”。他觉得,要把建筑当作一本石头的大书打开看,了解这条路的前世今生,知道建筑里面的历史人文和故事,才能感知建筑的温度,体会建筑无声的情感,呼吸这条路的特殊气息,欣赏这条路的特殊气质。

2019年,完成更新的愚园路在保持了历史风貌和原有的烟火气之外,又续写了新的“成长故事”,国际设计师在老建筑里创造了新的摩登,“后浪们”在老马路上实践着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人们问徐锦江,为什么反复在愚园路“兜兜转转”时,徐锦江说:“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条路,看到这条既重视‘起源’,又善迎‘开端’,原住民和新移民,观光客水乳相交的‘活化’场景,看到这条路的风貌没有在城市的发展中消失,我们应该庆幸:愚园路从落地到起名,慢慢长成,一直到现在,已经活了一个半世纪,还希望它青春常驻,活泼泼永永远远在,而不是仅剩下一个历史的路名——这就是不厌其烦研究愚园路的意义所在。”

阅读建筑的背后,归根结底是人——人的创造、人的故事、人的情感与城市的互通。正如徐锦江所写:“千条路万条路,世界上所有的路,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回家的路;你的爱,我的爱,世界上所有的爱,最终变成一种爱,那就是故乡的爱。”


 让·努维尔

1945年出生,法国人,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获过阿卡汗奖、沃尔夫艺术奖、普利茨克奖等。


 “栖身于黄浦江边,浦东美术馆与它周围的‘天际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属于21世纪的上海故事。”     

       ——让·努维尔

让·努维尔与上海的故事,应该从30多年前说起。


1991年,让·努维尔成为浦东陆家嘴城市规划专家组的成员。当时,黄浦江、外滩、浦东、陆家嘴就让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两个世纪里,黄浦江两岸由新旧建筑编织的令人惊叹的“天际线”,更是他难以割舍的情结。“陆家嘴区域是全世界最活跃的天际线之一。”努维尔说,“因为它的天际线还在‘生长’。”当面对浦东美术馆这个国际竞赛项目招标时,仅仅几秒钟,这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普利兹克奖得主就决定带领团队全心参与。

一想到能在黄浦江畔创造这样一个文化建筑,让·努维尔既激动,又有些不安:他所创作的美术馆能有资格成为这些历史构成的一部分,这个属于21世纪的上海故事,这将使该美术馆跻身于世界范围内被视为必须参观的极少数美术馆之列。

2021年,浦东美术馆正式开馆。无论是从浦西远远地看过去,还是站在那片大玻璃下围绕着它惊叹不已,哪怕是一个对建筑知识一无所知的人,都能从这幢建筑里读到一些令人澎湃的信息:新时代的艺术、审美的冲击,城市故事的讲述,人们的相遇……这一切,都让上海从整个世界中一跃而出。若是细究其中的细节,更让人能感受到让·努维尔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深刻感知。在让·努维尔的印象中,上海是个多雨的城市,他利用不同纹理的玻璃来模拟雨的纹路,难以一望到底的朦胧美感,更容易引人停下脚步、仔细端详。

要知道,让·努维尔在全世界各地的设计,都是没有同一风格、相似材料的,他的每一个设计,都是与当地文化最深入的结合,其中,浦东美术馆无疑是他最为重视的杰作之一:“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如果没有在拥有古老文化的中国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担任一个文化地标的设计者,那对于自己的艺术生命来说,是不完整的。”让·努维尔说,“浦东美术馆让我这个外国人,使用建筑诠释上海的文化元素,随后又让这种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性的建筑语言,那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环节。”


更多大咖即将登场,

讲述“喜欢上海的理由”


孙甘露

赖声川

陈钢

朱洁静

尚长荣

佟瑞欣

马尚龙

唐嫣

罗威

陈海汶

沈宏非

蔡骏

陆元敏

梁波罗

沈嘉禄

马良

力量之声组合

周力

罗小慈

吴斐

惜珍

陆伟

何卿

安东·西比克

红色基因、文化魅力、现代治理、法治名片、都市风范、英才聚集或是一路秋雨落叶,甚至一家面馆……喜欢上海的理由不可能穷尽,每个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

喜欢上海的理由

你找到了吗?

点击“阅读原文”告诉我们吧~


*更多内容请留意乐游上海、文汇报、旅游时报“喜欢上海的理由”系列报道



*稿件及图片由文汇报、旅游时报提供



精彩推荐


上海文旅局长谈”十四五“产业发展

上海“新12条”助力旅游业提质增能

《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

2021上海旅游节看点揭晓

2021上海旅游节限时半价优惠


特别

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联系邮箱:654870764@qq.com,微信号:shanghailvyouju

更多

精彩

扫码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