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he Ji》学报第八期导览

She Ji 出版平台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2021-06-01


全文下载请戳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24058726

这是文章篇数不多,对话却极丰富的一期《She Ji》,主要围绕设计思维和设计知识展开。

本期作者

Alissa N. Antle

School of Interactive Arts + Technology,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

Lawrence W. Barsalou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Glasgow, UK

Cees de Bon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Bo T. Christensen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Denmark

Kees Dor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Gabriela Goldschmidt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rael

Angela K.-y. Leung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Singapore

Karin Lindgaard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Sylvia Xihui Liu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Peter Murphy

La Trobe University, Bundoora, Australia; James Cook University, Australia

Lin Qiu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Roberto Verganti

School of Management, Politecnico di Milano, Italy

Stéphane Vial

PROJEKT Lab, University of Nîmes, France

Heico Wesselius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本期导览

设计思维:创造一次对话

本期开篇的主打文章“Once More, with Feeling: Design Thinking and Embodied Cognition”,来自澳大利亚的两位年轻学者Karin Lindgaard和Heico Wesselius。他们在文章中挑战了一个设计学已经习以为常的概念——设计思维:到底什么是设计思维?我们应当如何解释它?这篇文章,虽然并非无懈可击,却打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对许多人来说,“设计思维”是一个糟糕的名字,尽管它所指的是一个严肃的过程。“设计思维”像一个速记符号,代表着迭代的解决问题过程——它就像一个统称,当各种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代表问题持有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们致力于解决问题时,这个过程就是设计思维的过程。典型的设计思维过程模型——无论是三步、五步、或是七步——都涉及发现(定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验证方案是否有效、以及实施这样的步骤;而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层面新的循环随时可能发生,迭代由此产生。

多年以来,设计思维这个概念不止在设计领域,更是在商业和产业领域内获得了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关于设计思维的理论基础,在学术界却尚未获得充分的讨论。Lindgaard和Wesselius将设计思维置于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把它同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作者们回顾了各种关于隐喻(metaphor)、身体(body)、感知(perception)和感觉(feeling)的重要理论,并将隐喻视为认知的核心。作者们提出,以此为基础的“设计思维”,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基于物质对象的设计实践能够促进创造性过程。

Lindgaard和Wesselius试图用一次概念探测开启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对话,连接起设计、哲学和神经科学。他们的文章在主编、评阅人中间激起了激烈的争论。正是意识到文章的潜在贡献和存在问题,我们决定邀请作者文中所引用的作者们,如:Kees Dorst, Gabriela Goldschmidt, Roberto Verganti, Allisa Antle, Lawrence Barsalouy以及Angela Leung, Lin Qin, Bo Christensen,为文章撰写评论。整个过程历时5个月,其间作者几易其稿,评论人不断修改跟进新的评论文章,我们才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呈现这样一场高质量的对话。

如作者Karin Lindgaard所言,“整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来自多学科的评论让我们意识到原文中存在的局限性。”但无疑,这个过程是值得的。在对话过程中,我们看见了年轻的作者们在受到挑战后修改完善原稿付出的努力;也看见作为资深学者的评论人们,除了批评,更多的是针对“设计思维”的概念探究提供多学科的养分——显然,原文启发了他们。Ken Friedman在编者按中,引用了一个经典例子:1944年,Erwin Schrödinger出版了《What is Life?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Living Cell》一书。虽然这本书因存在缺陷而饱受争议,Schrödinger在书中提出的想法却帮助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始于对话。这也是《She Ji》坚持出版原文+评论型论文的初衷。

总之,若要对“设计思维”的概念地图有更清楚的理解,“Once More, with Feeling: Design Thinking and Embodied Cognition”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

◦ 在任务创新背景下,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表现模式的功能效用。Copyright © 1980 by Geir Kaufmann.

 

设计研究:认识论和解释性知识

在围绕设计研究的讨论中,关于认识论和解释性知识的认识尤为重要——即“什么是”和“怎样做”的问题。Peter Murphy在《Design Research: Aesthetic Epistemology and Explanatory Knowledge》一文中,探讨的正是这个议题,从认识论入手,讨论的目的是辨别什么样的活动称得上是设计研究。这自然会涉及到“基于实践的研究”(practice-based research)是否能够作为“研究”而成立——这在设计,尤其是艺术设计领域内是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解释之于研究的重要性,是Murphy讨论的重点。

认识论(Epistemology)提供知识的标准,什么才是真的知识(有效的、正规的、真正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所获取的知识的意义和目的。Murphy讨论了三种认识论传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派(the Platonic-Aristoelian)、实用主义学派(the pragmatic),以及后现代学派(the post modern)。这三种传统都极为重要,并且在不同的方向上影响着我们的实践和研究。文章着重比较了不同的认识论传统对“想象”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理解;接着探讨了解释在进行设计和艺术研究时扮演的角色。

在设计学中,人们往往把“创造知识”和“研究”混为一谈,认为它们是一回事。事实并非如此。许多方式无疑创造了知识却并不构成研究。例如,学习创造知识。学习如何做某件事,对学习者个人而言创造了知识。每一天,人们都在学习技巧和事实——对他们个人而言这些都是全新的事物,人们获取信息、拓展能力,也增长了知识。尽管每个人都参与了知识创造的过程,我们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进行了研究。

实践,是一条重要的创造知识的途径。应用某种技能可以创造实用的知识。一位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手艺精湛的大厨,他们都通过身体的认知娴熟地运用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经验知识(experiential knowledge)完成自己的任务。人们无法知道这些实践者们到底知道什么,除非他们明明白白地把自己所知与他人分享交流。

研究为更大的社群创造知识,而不仅仅囿于每个独立的研究者个人的内在身心世界。例如,当医学研究者描述外科技巧,告诉其他外科医生如何使用这种技巧,这就为所有外科医生创造了知识。越多医生学习并运用这种技巧,医学才会发展。也就是说,研究是一种帮助他人学习的知识分享活动。但仅仅这样的认识,还不充分。比如,教学和研究的区别。研究需要检验新的问题,或者对以前的发现进行新的探究。这一点,却不是教学的首要目的。

此外,研究需要解释。如果其目的是为所有该领域、学科或者专业内的成员创造知识,研究必须拥有解释力,需要清楚的表述。当然存在其他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但并非所有的方式都涉及研究。艺术,就是一种有力的、丰富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但艺术需要的是顿悟(revelation),不是解释(explanation)。Murphy的论述,充分尊重的艺术的重要性,但又捍卫了解释对于研究的必要性。因此,作者对于“基于实践的研究”(或者说,主张“实践即研究”的“研究活动”)提出了一条有用的评论——它无法提供解释性的知识。许多贴着“基于实践的研究”标签的活动,并非研究,这种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艺术、建筑和设计学科当中。

◦ 合成的原则(柏拉图学派)。Copyright © 2017 by Peter Murphy.


战略设计:中国视角

中国的发展与世瞩目。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尽管如此,设计在中国的创新系统内扮演的角色尚未获得充分的关注。因此,在设计创新领域,尤其是设计管理和战略设计领域,关于中国的研究还亟待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的刘曦卉和Cees de Bont在“Barriers to Strategic Design: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一文中,探讨了一些阻碍设计在中国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因素。

在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近期的一次采访中,Martin Jacques提出,如果我们一直在问中国何时才能开始创新,也许我们都问错了问题。他指出,在许多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创新聚集地。中国在计算机和多种先进制造领域正在引领全球。

正如中国的企业开始逐步认识到设计驱动型创新的潜力,人们同时有必要认清并且克服阻碍设计驱动创新的障碍。这篇文章讨论的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期刊与学科:法国的设计期刊发展之路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出版了第一期《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科学期刊。学术期刊作为科学传播的载体,不仅仅记录了科学的历史和发展,还塑造了科学讨论,以及产生讨论的知识社群。我们相信,研究学科的发展,当然应当考察拥有悠久历史的成熟期刊的内容,但同时也要关注那些新兴的、尤其是跨学科的期刊,因为它们体现着学科发展的种种动向。

◦ 已出版的六期Sciences du Design 期刊封面。Copyright © 2015–2016 by Stéphane Vial.


本期《She Ji》的最后一篇文章来自于Stéphane Vial,“A Look at Design Research in France through Design Journals: Building a Design Discipline”。他讨论了设计期刊在法国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塑造和发展设计学学科中发挥的作用。由于语言的障碍,全球非法语地区对法国的设计学发展现状知之甚少。Vial作为主编创立了《Sciences du Design》,这是法国第一本国际性的设计研究期刊。Vial在回顾法国设计期刊发展轨迹之外,还透过期刊命名的各种考量,对学科的界定做了精彩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Sciences du Design》由瑞士设计、法国出品,它同时拥有纸质版和数字版,还有一个精彩的可视化在线卷宗(http://visu.sciences-du-design.org)。

 

◦ La course à l’innovation, by DavidBihanic. Source: http://visu.sciences-du-design.org/1.html. Copyright © 2016 by Sciences du Design.


◦ Cloud Map, by Ianis Lallemand. Source: http://visu.sciences-du-design.org/15.html. Copyright © 2016 by Sciences du Design.



封面故事

◦ 作品 NO 1317H019 水墨画。© 2017 by HUANG Yingjie.

 

本期的编者按中,Ken Friedman提到了唐代僧人、隐士寒山的诗作。相传,台州刺史闾丘胤收集整理了寒山一生创作的300多首诗歌,并为此作序。在闾丘胤上任的路上,一位僧人曾这样告诉他,“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你看见他,却认不出他;你认出他,又看不见他。若要寻见他,不能只看外表。)封面是来自于黄英杰教授的现代水墨画。这幅作品正合寒山诗作的禅意。

黄英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绘画。“在艺术深海里,我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或推动,并逐渐感知到一种想象的自由和存在的意义。”2005年起,他尝试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图像、雕塑实验,完成一批“两极性元素”的绘画创作,以诠释生命循环运动中的节奏停顿和延续性转折。他的作品参加过多个国际、内地艺术展览。


广而告之

《She Ji》公开招募期刊的封面方案,欢迎任何有创意、有意义、有品质的设计方案。虽然延续这本开放获取期刊一切免费的原则,但我们认为优质的设计作品像优秀的设计文章一样值得尊敬。我们会将设计的创意写入“封面故事”,并将设计师的信息加入“Contributors”这个向当期所有作者致敬的单元。希望《She Ji》的封面可以成为尝试用视觉语言来呈现设计新意涵的一方小天地,欢迎随时联系我们(email: majin.sheji@icloud.com)。


关于She Ji 

《She Ji》(《设计、经济与创新学报》)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全英文、同行评审的设计学术期刊,季刊发行。期刊为同济大学所有,由爱思唯尔出版社在线发行。《She Ji》是开放获取期刊,所有文章全文刊载在ScienceDirect®上,免费下载。期刊处理社会、组织和个人如何创造、建立、分配、使用并享受商品和服务的相关议题,特别关注策略与管理方面的思想与实践。我们欢迎为推广经济和社会价值创新框架,在产业、商业、非盈利服务以及政府当中激活设计创新带来新思路的文章。同时,我们还将发表在研究方法及方法论、设计哲学和科学哲学观层面支持期刊核心领域的的基础型文章。《She Ji》将出版原创研究型文章、理论文章、回顾和综述,以及编者按、观点讨论型对话、访谈、引领者的个人观点、研究笔记、书评/事件评论等。此外我们还将不时加入“给主编的信”这一特别栏目以丰富学术对话。

 

期刊主页

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she-ji-the-journal-of-design-economics-and-innovati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