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说 | 关于100个“现代最伟大的设计”,娄永琪怎么看?

近期,《财富》杂志发布的60年来100个“现代最伟大的设计”榜单成为学界和业界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3月21日,在同济大学新生院举办的“云听——专业大咖说”在线讲座上,我院院长娄永琪教授分享了他对其中一些设计的看法,小编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美国的《财富》杂志在时隔60年以后,再次发布了一个全新的榜单,这个榜单选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100个设计产品。60年一个轮回,我觉得这还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作为评委,我本人也参与了这个榜单炮制的过程,所以我想选择其中的一些产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跟大家分享。通过这个分享,或许多多少少能够揭示出设计的一些变化。

 

揭秘评选过程 




那么,《财富》杂志评选100个伟大设计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个性化、很主观的评价。他们邀请了为数不多的专家,请他们从全世界范围内推选他们认为是最好的设计。每人提一二十个候选的作品,随后他们对收集来的所有候选的提名作品进行分类,排在最前面的大约有30多个,是按照得票的高低来排的。排在30多位以后的这些,实际上是背后的研究小组根据专家的提名,针对现在社会、经济、技术和设计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个设计作品与这些大背景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综合评估作品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创新价值和意义,而最终决定是否入选的。这100个作品基本上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选出来的。


聊聊这些设计 



 NO.1 

iPhone

苹果公司设计,2007



排在第1名的iPhone,这是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的。可能2007年对大家来讲已经很遥远了吧?13年前的这个苹果推出了他的iPhone3,到后面又变成3s。当年在移动电话这个领域,iPhone是个很大的创新。因为那个时候的所有的电话基本上都长成这样(如下图),带键盘的。为了准备这次的交流,我把我最后一个带键盘的手机找出来了。

这个是当时诺基亚最好的手机,E90。它带内外两个键盘,所以可以当半个电脑来用。但是现在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手机都长成现在这个样子(秀了一下iPhone),如果现在有带键盘的,那基本上是小众的复古的。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这张照片是一张合影,是三个人在一起拍的照,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2008年,我们在芬兰。

大家可以看到背景这个木头纹理的房子,是芬兰著名的设计师AlvarAalto设计的桑拿房。在我右边的是深泽直人,大家应该也会知道这位设计师,他是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在我左边的叫Marko Ahtisaari,是当时诺基亚的设计总监,也是主管设计的高级副总裁。他是标准的官二代,他爸爸是前芬兰总统,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然后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完全靠他父亲呢,他玩电子音乐,结果居然得到了格莱美奖的提名。之后他加入诺基亚,成为设计总监。他手上拿的这个手机就是当时他领导团队,花了6个月时间,开发的Lumia系列。当时,我们在同济大学综合楼做了一个展览,就展出了这一系列。这是诺基亚应对苹果iPhone挑战的解决策略。我们在那个桑拿房前拍照的时候,他说他在开发一款产品,一定要干掉苹果,而且一定能干掉苹果,他说的就是后来这个Lumia系列。这个系列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做的非常好。包括乔布斯本人在世的时候,他拿着诺基亚的手机来调侃三星,说不抄袭也能够做非常棒的设计,比如说诺基亚就是完全原创的。但是非常遗憾,最终Lumia没有能够完成他的承诺,把苹果干掉。相反,整个诺基亚手机这座大厦,几乎是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所以为什么说苹果的iPhone能够这次能被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现代设计No.1呢? 可以看到它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实际上颠覆了一个领域。芬兰经常开玩笑说芬兰人有几个骄傲,结果都是被iPhone给颠覆了。第一,有很出名的手机。诺基亚曾经是全世界毫无争议的NO.1 手机制造商。第二,他们的纸业。有了手机苹果5的屏幕之后,大家突然会发现,对纸质的书要求变的很低。第三是游戏,那当然是手游了。苹果已经不是一件普通的硬件产品了,它成为了一系列新事物、新生态系统的载体和入口。它整合了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商业模式设计等一系列设计。简而言之,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范式,而设计是推动一个个范式的创新的核心逻辑。

NO.2

Macintosh

苹果公司,1984年设计



排在第二的是Macintosh。这是全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就是说每个人可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当然排在第14位的MacBook与此很接近。财富的这个榜单上面也引用了我说的“个人电脑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实际上我说的是Macintosh,当然把这个评论放在笔记本电脑其实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能够带着电脑到处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IBM的前主席曾经说过,这个世界需要五台电脑可以解决全世界算力。言下之意,IBM提供这个中央处理式的电脑解决策略。但有一波人他不这么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手上有一个电脑,而且还可以带着到处跑,就像现在一样,我们每个人身上可能有5个电脑,你的手机、你的PAD、你的手表其实都是电脑。现在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电脑,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NO.3

Google搜索引擎

Google设计,1997年

排在第三的是Google的搜索引擎,这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大家对产品的理解。当你们在说product的时候,往往说的是obeject,是一个东西,但是product有的时候可以超越物体的。谷歌搜索引擎,它是个产品,但是它却是无形的。

如果对设计创意学院比较熟悉,你们知道我们从本科和硕士有9个专业方向。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媒体传达设计,这是本科现在的三个方向。研究生我们还学服务设计、交互设计、设计战略的管理、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这4个设计都是设计看不见的东西的。但有时无形比有形更为重要。无形往往操纵有形,比如骨骼和肌肉实际上都是由我们的神经来控制的。


NO.4

伊姆斯玻璃纤维扶手椅

Ray + Charles Eames设计,1950年



第四个产品是一把非常经典的用玻璃钢做的椅子。这在当时50年代的时候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我在PPT的右侧放了一个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办公空间,这基本上是美国传统的家具风格。5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的美国人的家庭环境跟奥巴马的办公空间风格差不多,这是美国梦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代主义就敢把玻璃钢这种不被认为是可以做家具的材料,用到了这个高级家具上,从而颠覆了我们对家具的传统认知。

NO.5

索尼Walkman TPS-L2

由Norio Ohga设计,1979年



排在第五的索尼的walkman,无独有偶的,排在第十的是苹果的iPod,其实这两个产品我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这两个产品都改变了人和音乐之间的交互关系,也都影响了唱片业。索尼walkman让你可以带着音乐到处跑,以前你想聆听音乐,必须在家里有一套音响或者有一个收音机。收音机你不能想听什么就放什么呢,还能放口袋里带着到处跑,walkman就做到了。iPod则改变甚至是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出版业,大家再也不是买一张张唱片了,而是开始从网上通过付费下载。iPod更了不起的,实际上是itune,我愿意把它看做APP Store的这么一个前身,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NO.6

OXO 削皮器

Sam Farber + Smart Design设计,1990年



排第6的是一个日常生活用的廉价产品,削皮刀,那为什么这个能够排在这么前面呢?因为它特别好用,考虑了人体工程,就是用这个刀去削水果,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儿童,都特别的顺。


NO.7

Uber

由Uber设计,2009年


排在第七的是Uber共享车的这么一个系统,原来人人有车是美国梦,就是每个人都拥有小汽车。而共享经济的时代,我们就思考,为什么我要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呢?为什么不能够把我们的车给分享给更多人使用呢?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会讲Uber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出租车公司,没有一辆出租车,他的车都在哪里呢?都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车。


NO.8

Netflix

Netflix设计,1997年

第8个是Netflix的一个视频分享的平台,大家不需要进电影院看电影,可以通过这个视频分享,还可以通过很方便的在家里面来点播各种各样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NO.9

乐高积木

Lego + Hilary Fisher Page设计,1939年



第九是乐高,在座的各位同学的童年记忆当中,乐高可能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很不幸啊,今天我们主讲的老师们大部分的童年可能和乐高无缘。但是现在乐高不完全是我们儿童们的益智游戏,同时也可以成为成年人一个爱好。比如右边的照片就是我的乐高布加迪(Bugatti) 汽车,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搭起来。

 

NO.15

便笺

3M设计,1977年



排第十五的是便签纸, 3M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新公司,但是我自己觉得3M对创新界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他发明了这个post-itnote。右边的图是我自己的团队在工作的时候的一个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在讨论一个想法的时候,我们通过便签贴将大家各自的想法贴到这个白板上,作为我们进一步发创新想法的一个基础。这个小小的产品,在全世界创新进程中却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NO.16

波音747

由乔·萨特+波音团队设计,1970年


排第16的是波音747,这个产品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整个这个飞机是在全世界制造的,如果说美国是一个目前来讲全世界最创新的国家,那么美国掌握的是什么呢?美国掌握的是核心竞争力,它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呢?是设计和集成。这个设计是在美国完成的,而它的产品部件,是在全世界生产,在美国集成总装的。波音747这么一个产品事实上已经在天空飞翔了50年了,也就是说50年前通过这么一个系统工程和整合设计,已经生产出这么先进的产品了。

NO.20

阿尔托花瓶

阿尔瓦·阿尔托设计, 1972


 


排名第20的是,伟大的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花瓶。这不完全是一个伟大的设计产品,是北欧生活方式的象征。阿尔瓦·阿尔托是多才多艺的大家,他最著名的这个产品设计可能就是这个花瓶,永恒的经典。


NO.26

爱彼迎

由Airbnb设计,2008年


排名第二十六的是Airbnb, 和Uber其实是一样的,Uber是没有一辆车的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Airbnb是没有一间房间的全世界最大的酒店。


NO.31

微信
腾讯(张小龙)设计,2011年


排名第三十一的是微信,我估计可能这个专家群里面只有我一个中国评委,所以有几个中国的产品在里面,这里引用了我的话“让生活变得简单”,我的原话比这个长多了,所以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微信远远超越了社交媒体,它整合了如此之多的功能在一个APP里面,这点是很了不起的,这点是创新。当时外国人都非常惊讶,就是在中国一个在地摊上摆摊卖水果的,他们认为是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农民,他可以在前面来放一个微信或支付宝二维码,当然现在跟APP store一样,它又变成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创业平台。


NO.37

摩拜

北京移动自行车技术设计,2015年

第三十七的摩拜,也是我选的。尽管摩拜现在的状况被美团收购之后还有很多不明朗,但是我认为不管怎么样讲,共享单车还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

 

NO.58

徕卡M3

由恩斯特·莱茨(Ernst Leitz)设计,1954年



排第58的是莱卡M,徕卡当时了不起的是他把拍电影用的这个35毫米的胶片,装到了这么小的一个机身里面,能够让大家带着这么小的一个照相机到处跑,这个才是徕卡的创新。它颠覆了一个传统的思维,实现了大家随时留住美好影像的梦想。

NO.66
Fiskars剪刀

Fiskars设计,1967年

第66名的是菲斯克斯的剪刀,也是一个芬兰的品牌,它是第1个把剪刀做成这样的,人体工程学剪刀,非常方便,很省力的去剪各种各样的东西。Fiskars有一个花木剪,它用足了人体工程学原理,剪手指粗的木头就像切豆腐一样,非常了不起。Fiskars现在也成为了北欧很多著名的设计品牌如Iittala, RoyalCopenhagen的控股方。

 


NO.94

LINN LP12 黑胶唱片机

Edgar Villchur设计,1972年


这个也是我个人的用品,1972年发明的LINN LP12 黑胶唱片机其实不仅仅是播放音乐,一方面它的设计是less is more,但是另外一方面它至今还在生产,也是我们对历史的一种致敬。事实上,从声音上来讲,黑胶唱片还是最高保真的,排第一的音乐媒介。但是黑胶被什么淘汰了?被CD淘汰。CD被什么淘汰了?被MP3淘汰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MP3这个音质是最差的?但是它战胜了比它音质好的CD,CD战胜了比它音质好的黑胶唱片,最终要的是因为方便!

 

NO.96

IBM LOGO

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1956年

这是伟大的平面设计大师Paul rand 1956年设计的。IBM的这么一个品牌形象,实际上在我们这代人心目当中有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对IBM来说,除了它的产品以外,应该说这个LOGO是公司形象最为重要的一个设计。

 

学设计,

离重新定义……又近了一步 




为什么要有设计创意学院呢?

事实上我们就是希望把设计和创意,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产业尽可能多地连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设计能够来推动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的产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刚才我们讲的这么多的例子里面,大部分的这个案例都是通过设计来重新定义一个领域的一个游戏规则,比如说是Airbnb重新定义了酒店;APP store它重新定义了创业平台;POST-ITNOTE重新定义了大家的创新的工作流程;乐高重新定义了怎么能够启发孩子们的创造力;NETFLIX重新定义了影视和媒体业;Uber重新定义了出租车行业;walkman和iPod重新定义了大家听音乐的方式,进而重新定义了整个一个音乐的产业界;Eames重新定义了家具材料;Google重新定义了知识分享;Macintosh重新定义了人们工作的方式,现在没有电脑,大家很难想象没有电脑怎么工作;iPhone基本上更是重新定义不可胜数的行业。

到设计创意学院来学习,不管学哪个专业,我个人觉得,令人兴奋的地方是你们离用创意来重新定义,包括重新定义各种各样的行业,离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方式,又更近了一步。谢谢!


- THE END-





关于《师说》

《师说》栏目收集和整理我院教师围绕设计实践、研究和教学的思考。他们的视线或聚焦设计学内部,或放眼设计与艺术、科技、经济、人文的交叉地带,为回应当下设计面临的挑战寻找路径。我们希望这些思考和洞见能够激发读者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理解。我们更希望通过《师说》栏目邀请读者们参与到针对相关话题的探讨中,为设计的探究打开更广阔的视角。




编辑 | 榴莲

责编 | 伊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