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师的疫情笔记 · O1 曾军「时间的景观」| NEEDS Lab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同济深圳设计创新平台 Author NEEDS Lab

设计师的疫情笔记 第一期

波及全球的这场公共危机,将在各国、各地区和行业所引发的恐慌与对抗、冲击和反思,逐渐引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对于深圳这样一个不断被寄予厚望的城市,更无法回避这样的反思。在保持以往活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凝聚多方资源和专业力量,在后疫情时代,多维度地探讨、研究和实践,为深圳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显得尤为紧迫。
从五月开始,NEEDS Lab将以“设计师的疫情笔记”为题,与各设计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设计师一起多维度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未来需求。每两周一次,用图文的形式,以个体的观察和视角,从城市构建、社区营造、发展模式、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融合宏观与微观,分享和解读深圳当下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嘉宾介绍


曾军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副教授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顾问
曾任教于澳门科技大学

首期分享嘉宾曾军副教授,从事设计实践、国际设计交流与推广多年,研究领域涉及品牌、空间、设计教育和文创运营等。曾获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奖赛公共空间类两项评审奖、GDC新媒体创新与发展类别最佳奖、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亚太区室内设计大赛公共空间类铜奖等众多专业奖项。
时间的景观
“对于城里的居民来说,真正的城市生活,并非那些宏大的叙事,往往就是这些微小的体验,适宜的环境、便利的日常,我称之为微生活,无需豪华光鲜的设施,只是在你希望安静独处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融入自然所营造的氛围,也许是街角树下的一张长椅,也许是便利店伙计的一句问候,也许是微风拂面、夕阳照耀下的斑驳树影……时间的痕迹,悄然浮现,时间的能量,渗入人心。”

  看片

困于疫情和备课需要,在家看了不少片子,其中两部涉及公共危机与环境:
/纪录片《盖茨之道——解难有法》——关于比尔·盖茨和他与太太共同设立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全球各地所推动的公益事业项目,包括为解决发展中国家清洁水资源和疟疾问题而设计的低成本清洁环保厕所、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改进核能发电的贫铀核能项目等等。他以极具个人特质的精密思考能力和资源调度能力,赋予了这些项目推进的强大动力和落地实施能力。
/科幻剧集《into the night》——讲述了未来太阳磁极逆转,人类面临灭顶之灾时,几位幸存者驾驶民航飞机在黑夜飞行求生中的经历和其间所反映的人性善恶,印象深刻的是个体所具备的技能在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纪录片《Abstract—the art of design》,其中一集介绍的是在MIT领导了一个媒体实验室的Neri Oxman(奈莉·奥克斯曼)教授和她在设计等领域的卓越工作,她糅合了设计、生物学、计算机以及材料工程的艺术和建筑,以及为摆脱生态危机所进行的设计实验项目,使她成为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传奇性的跨领域设计师。她在片中有两句话,“我的团队成员做出的作品必须既成为设计杂志,同时也出现在科学杂志的封面……”,表达了她对设计与其它学科关系的深刻理解;另一句“选择字体的重要性不亚于选择被篡改基因的细胞,于是,很棒的字体会创造出很棒的基因,反之亦然,我确信这一点…….”这看似她和团队之间的一句玩笑话,却正反映了她对这个世界彼此的关联性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她对设计细节的认知深度。事实上,她也带领团队做到了这两点,成为最有MIT精神的设计师之一。
/纪录片《无按揭上车攻略》,这部纪录片介绍了几位在伦敦工作,因高启的房价或租金而决定自建或改建居住房屋的故事,片子吸引人的地方,是来自不同行业的或个人、或家庭,根据自己的收入和资产、生活观和居住观,采用不同又合法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技能,并借助建筑师顾问的建议,以低成本的方式,将居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让我想起了国内面临同样问题的许多在大城市生活的人群。 




城市与社区

宅家避疫,久了难免不适。楼下不远的公园外侧有条小道,因为不是主街,平时人就不多,两侧榕树枝繁叶茂,此时空无一人,正适合散步,南方城市的植被此时显得如此亲切,能摘下口罩呼吸下新鲜空气,排解些许焦虑。楼下的便利店依然营业,货品反比平时的种类还多,担负了一些菜场的功能。城市的公共空间和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就是这样潜移默化,不经意间,释放着它的能量。 
 

当所有人都退至居所自我防护的时候,城市与社区的优势与弊端也无形间被放大了。除了对基本起居生活的要求,对城市与社区的管理与服务、设施与环境、社群与交流,自然在人群心里产生了比较。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社区,能够获得民众的认可与归属,在后疫情时代,民众也会做出新的评估。
对于城里的居民来说,真正的城市生活,并非那些宏大的叙事,往往就是这些微小的体验,适宜的环境、便利的日常,我称之为微生活,无需豪华光鲜的设施,只是在你希望安静独处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融入自然所营造的氛围,也许是街角树下的一张长椅,也许是便利店伙计的一句问候,也许是微风拂面、夕阳照耀下的斑驳树影……时间的痕迹,悄然浮现,时间的能量,渗入人心。
想起有位建筑师叫黄印武,在云南高原的一个古镇沙溪从事古城修复多年,成就卓著。他以常人眼里极慢的速度从事着复杂的古建修复与重建工作,以“真实性”的理念,倡导因地制宜的务实效果,以“最大保留,最小干预”的原则,避免了在中国许多地方在古城修复重建领域中的常犯的错误,让沙溪这座古城既接续了历史人文,也延伸至未来的发展可能。在他自己的著述《在沙溪阅读时间》里,他写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时间’的能力。”这句话我觉得也同样适用一座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理念,我们不能因为城市新就以为它无历史、无人文。历史是随着时间沉淀而堆积的人文景观,它包含了人类所有的情感与智慧所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并不只存在于过往,它更是当下,当下正在进行的一切;同时它也指向未来,所有的未来都是当下的折射与延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历史的构建者,即使微小,我们构筑的这些微生活,这些看似微小的水滴与波澜,都会汇集成历史长河的汹涌与澎湃,它们,都是时间的景观。

 · 设计师的疫情笔记  ·


本栏目将与各设计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设计师一起多维度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未来需求。每两周一次,用图文的形式,以个体的观察和视角,从城市构建、社区营造、发展模式、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融合宏观与微观,分享和解读深圳当下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 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Lab ·



同济大学深圳「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Lab)」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深圳市盈致未来文创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在深圳南山区建立的创新平台,第一期项目坐落于高北十六创意园。NEEDS Lab不是世界上任何一所研究院或实验室的翻版,而是将充分利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优质学术资源和国际合作网络,植根深圳乃至珠三角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础,通过设计驱动创新,服务和引领产业革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范式转型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 | 同济大学深圳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编辑 | 榴莲
责编 | 伊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