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音乐会正在全国巡演,这场音乐会不同于以往的钢琴演奏会,也区别于音画结合的新媒体音乐,而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与音乐融合的再创造,是钢琴与数字印象的有机体。
担当这一音乐会策划和艺术总监的是我院范圣玺教授,而新媒体创作是由我院张屹南老师带队完成。近日,范圣玺教授亲笔撰文,愿与读者分享这次全新跨界创作背后的初心与期冀。
范圣玺
”
我强调生活的“场”,
活色生香,
是多种关系的相互作用。
我不懂音乐,
没有办法对乐理有更专业的理解,
好处是,
我可以更纯粹地感受声音。
由我担任策划和艺术总监,张屹南老师负责新媒体演出制作的“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音乐会,正在全国10个城市的保利剧院进行10场巡演。张老师是设计创意学院媒体与传达专业的负责人,而且弹得一手好钢琴,而我则是音乐的外行。我不懂音乐,但我非常喜欢音乐。因为不懂音乐,我没有办法对乐理有更专业的理解,好处是我可以更纯粹地感受声音。我是从事设计行为学和认知学研究的,我强调生活的“场”,活色生香,是多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外部自然于我们也是包括了声音的自然场景,而不是静态的画面,我们的感受也是通感作用的结果。我喜欢在阳台上放一只蝈蝈和蟋蟀,几声虫鸣就有了夏日清和、空山新雨的心情。记得那年我在湖边听到一棵树种子爆裂的声音,当壳体爆裂种子弹出的细碎声音连成一片的瞬间,我被深深震撼到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种子的合声,关于生命轮回的歌唱。
”
因为喜爱自然,
喜欢传统文化,
我一直在思考24节气的设计。
15°的名字是我起的,
节气的15度
是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
音乐的15度
是衡量音与音之间听觉距离的单位。
因为喜爱自然,喜欢传统文化,我一直在思考24节气的设计,真正开始创作源于10年前一门设计创意思维的课程,恰好有24名工业设计方向的硕士生,每人选一个节气,于是就有了24件产品,还获了很多奖。这是设计思维的训练,也是思考如何在信息化社会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设计的方式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力。参与钢琴家万捷旎的钢琴音乐会也是偶然,我当时的反应就是应该做一点新的东西,于是提出把24节气的思考与钢琴演奏结合的钢琴与节气的创意。我喜欢跨界的尝试,希望超越既有范畴的制约以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专业有时会对我们的创新构成制约,因为人们喜欢熟悉带来的安全感,也就是所谓的舒适区。不熟悉的领域是挑战,需要合作,融合,所以创新不易。很幸运我的策划得到了钢琴家万捷旎的积极响应。
音乐会15°的名字是我起的,之前也想了很多名字都不满意,于是我回归到原点。360可以4分成四季、12个月,被15度分就是24节气。音乐上的纯15度等于两个8度,等于24个半音。节气的15度是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音乐的15度是衡量音与音之间听觉距离的单位,音乐本身就是声音按时间建立的秩序。名字定了又发现音乐会恰好选了15首曲子。24的数字是巧合,也是自然规律和美的法则使然。其实风声雨声、鸟长虫鸣是自然之声,人类的声音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中的人,道法自然,永远是设计的法则,也应该是音乐的法则。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自然的描写常常是有声的,“留得残荷听雨声”、“醉卧芳草听雨声”,“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的万籁俱寂也是描写声音,而“人闲桂花落”该是声音的极致了。15°突出了大数据与音乐的融合。声声色色的世间万物都是数字,是生存法则与美的法则的有机统一。
”
人与自然的关系没变,
人类在自然中生活的节奏没有变,
节气派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仍要传承。
试想人类听不到鸟唱虫鸣,
那么离听到洪水咆哮就不远了;
如果是文化的水土流失,
比洪水更要可怕。
以钢琴音乐会之名重提24节气,其价值不是吟咏农耕,而是渴望在大数据时代,重新学会感受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如今24节气的意义不在于指导农耕,在大棚里做营生,秋也华春也实,节气的功利性渐渐式微了。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没变,人类在自然中生活的节奏没有变,节气派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仍要传承。试想人类听不到鸟唱虫鸣,那么离听到洪水咆哮就不远了;如果是文化的水土流失,比洪水更要可怕。
从浪漫主义音乐开始,有大量以自然为题的钢琴曲作品,本次钢琴音乐会选取的15首曲目有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德彪西的《梦》,肖邦的《雨滴》,也有中国作曲家丁善德的《春之旅》,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的《秋月》。我们将曲目按照时序编排组织,并与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同构,以节气重新组织音乐的自然,在声音与视觉之间联想,为声音抽象,期待在时间的流动中营造不一样的意向空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全新的体验,重拾自然的记忆,感受自然的美好,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守,创造“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有物质层面,也有精神层面,两者和谐了,生活就美好了。
”
就好比风吹树摇,
风通过树发出声音,
树因为风而摇动,
声音的强弱,
树摇晃的姿态,
是浑然一体的。
这次创作是一种新的尝试,不同于以往的钢琴演奏会,也区别于音画结合的新媒体音乐,而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与音乐融合的再创造,是钢琴与数字印象的有机体。用个形象的说法,就好比风吹树摇,风通过树发出声音,树因为风而摇动,声音的强弱,树摇晃的姿态,是浑然一体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我们听得到声音,看到了树摇,树摇而心动,进而产生个体的审美体验。每一首“春天”如同每一年的春天,每一年的春天都是每个人的春天。
曲目《致春天》数字化呈现曲目《春之歌》数字化呈现
曲目《春之旅》数字化呈现
钢琴音乐会的主体一定是钢琴家的演奏,数字媒体技术要做的是如何融合和烘托,而不是喧宾夺主或自娱自乐。很高兴著名青年钢琴家万捷旎给了我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一次参与音乐的机会。万捷旎先后在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不仅是一位有深厚古典钢琴功底的钢琴音乐家,也是一位非常富有表现力和表达力的钢琴演奏家,对我们的创作思想有非常好的理解并通过钢琴演奏以及肢体语言进行了再创作。前期媒体团队也从她的表演中提取了大量数据用于后期制作。
”
新媒体创作
运用了交互式动画、算法动画、
动作捕捉、3D扫描等新的数字媒体技术,
对整体的策划和音乐曲目
以及钢琴家的演奏
做了精彩的解读、诠释和呈现,
于是就有了这场不同凡响的
钢琴与数字印象音乐会
好的创意需要转化为好的产品才有价值和意义。本次音乐会的新媒体创作由张屹南老师的限像工作室和数十位富有才华的设计师合作完成。前期我们一边听曲目,一边讨论如何进行视觉表达,寻找关键词,勾画情绪曲线和意向图;张老师还根据他的视觉构想,把我的水墨和水彩画转为数字表现。
张老师团队曾为人工智能大会打造开幕式,在2019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多媒体表演《分身·源启》,在数字媒体创作上有大量的尝试和积累。本次音乐巡演的15首曲目的视觉呈现,是张老师量身定制的结果。期间运用了交互式动画、算法动画、动作捕捉、3D扫描等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对整体的策划和音乐曲目以及钢琴家的演奏做了精彩的解读、诠释和呈现,于是就有了这场不同凡响的钢琴与数字印象音乐会。
“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音乐会
策划、艺术总监:范圣玺
新媒体制作:LIMAGE限像工作室
设计师:
张屹南、李悦娟、周星、许晓栋、洪啸、吴昱、谭丞超、顾天润、吴迪、邓晴、赵星芮、冯泗衡、王依琳、陈曦云天、安启源、余秋瞳、陈苏皖、徐艺晨、岳盈盈、黄秋韵、徐婷玉、李佳奕、袁芃凡、王乐凯、武洲、黄舒凡、张千雪
表演指导:
郑聿倩、杨惠君、石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