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演讲实录 | 人工智能照镜子会看见什么?| 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
2021年5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aai)成立,并举办了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2位学者、艺术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及他们对艺术与人工智能领域颇具前瞻又具有非凡现实意义的观点。近期,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合作梳理了每一位讲者的分享,以期为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和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以下是第三期的演讲实录分享。首期分享:演讲实录 | 凯瑟琳·海勒斯:谁是艺术家?第二期:演讲实录 | 你会收藏一幅人工智能创作的油画吗?
第三期:演讲实录 | 艺术天才会消亡吗?| 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
当你照镜子时,
你看到的是什么?
当然是我自己。
你是否思考过什么是自己(Self)呢?
严格来说,当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张经过自己识别出的“自己的脸”。与其他地球上的物种相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能力却是人类了不起的壮举。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推断出:一只狗并不会将镜子里的影像认作是自己,而是认作另一只狗;人在婴幼儿阶段似乎也无法识别出自己的脸。
“什么是自我?”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哲学、心理学还是神经科学领域,都是一个在被不断讨论和研究的话题。以色列神经生物学家Yochai Ataria(2016)认为自我的概念与心灵和意识相关,是超越身体的自我主观体验。当我们阅读时,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当我们解决问题时,会在脑海中设想步骤和方法。Ataria认为,这种在脑海中不断进行的自我独白构成了自我。语言使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叙事,将生活中的经历串联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这种对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的意识体验是人类独有的特征,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认为机器是否也逐渐具备思考自我的能力呢?计算机科学家兼艺术家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Christian Mio Loclair)创造了一台机器,名为《自恋者》(Narciss),用来试验机器是否可以思考自己是谁。
克里斯蒂安在今年5月份的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了这件作品,以探索机器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实验基础,通过不同的机器与算法将人类特征与计算机结合。
(详细论坛视频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克里斯蒂安·⽶奥·洛克莱尔(Christian Mio Loclair)是一位德国艺术家,从事艺术和科学研究⼯作。他通过使用自定义算法、数据和数字设备来创作雕塑、影像作品和装置,专注于数学和诗意相互作用下的新型美学定义。洛克莱尔在波茨坦大学和哈索·普拉特纳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习了媒体技术,并完成了人机交互方面的研究。他的作品曾在今日美术馆(2019),林茨艺术节ars electronica(2019),MCAM(2019),蓬皮杜艺术中心(2018)和伦敦设计博物馆(2017)展出。
受电脑游戏的影响,克里斯蒂安从小在机器中学到很多有趣的东西。机器虽非“活物”,但是对于他来说是“活的”,因为它可以创造颜色,提供各式各样的活动和娱乐方式。计算机的魅力使他从90年代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并在过去30年当中一直在探索“人会成为机器吗?机器会成为人吗?”这一课题。
克里斯蒂安不仅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他还有着舞者的身份。他在舞台上喜欢像机器人一样跳舞,这使他需要去思考机器人活动时的动作。他发现,当你越接近机器人,越研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时,你不仅是在研究机器,更多的是在研究你自己,这样你才能抛开人类的特征,尽可能地去模仿机器的运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对自己的本质更加了解。
克里斯蒂安将他的两大爱好:舞蹈与计算机融合在一起,希望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舞台剧院,让舞者在空间中展现动作的轨迹。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碰撞在一起,让克里斯蒂安思考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如何的角色,人类又扮演如何的角色,以及他们是如何重叠在一起的。
克里斯蒂安认为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思考的是对人类来说真正重要的元素。第一个便是我们能为自己进行思考,这种非常独特的思考能力是其他物种无法学来的,使我们能够去反映自己的观点。当我们照镜子时,我们注意到的不光是身体的存在,还会不断思考如何改善自己做得更好。这种行为也会反馈给他人,产生更多由自身延展开的思考。当我们一旦了解自己,我们就希望变得更具有创造力,想要成为某物的创造者。
什么是创造呢?克里斯蒂安在演讲中提到创造一件世界上以前没有的、不可预见的东西,这便是创造力。创造力会孕育出全新的理念,它会无处不在,随时涌现。
自我认知的能力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心理模式的基础,被用来证明人类的存在。它涉及到人类所有领域的活动,决定了社会共存的规范和政治制度。我们常认为,机器是不具备这两项能力的,但人工智能的出现扭转了这样的认知。当代人工智能的研究使算法能够模拟人类认知的感觉,克里斯蒂安认为机器可以为自己思考,也可以创作,因此他的许多艺术作品便是围绕这方面去验证机器是否具备这两种能力的。
首先是探寻机器是否能感知自我(Self)。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把一个图片变成文字,意味着人工智能会试图去思考图片想要表达的含义,并用一句话去描述。这是一种将图像的复杂性压缩成字母,再组装成文字的形式,这与我们日常所作的并无太多差异,当我们与朋友聊一天的见闻时,我们把一次非常复杂的经历压缩成语言诉说出来,这是我们的压缩方式。
当我们越“智能”,我们对图像转换成文字的描述能力就越到位。如果单从一个算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不仅仅是靠一个算法或一系列的算法可以做到的,还需要以规则为定义的准则,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智能的压缩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语言才能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作为计算机科学家和艺术家,克里斯蒂安的任务是研究我们能向计算机展示什么。
首先从小的图像开始。当我们问计算机,你在这张图里看到了什么,人工智能会说这是一个男人在马路上骑自行车。
如果向人工智能展示更多抽象的图片,它就会开始展现出“幻想”的能力。
这是一张来自Bow House的表演者的照片,但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一个球和人的组合让它认定这是一个棒球运动员。
当我们给机器展示这幅图片,它会认为这是一只落在树上的鸟。
当得到这样的结果后,克里斯蒂安开始反思,给机器展示这样的图片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我们也许应该向机器展示我们作为人类一直在关注但还未完全理解的东西——人类以自我视角为中心看待事物已久,却一直无法了解我们在看什么,以及理解我们究竟是谁。
因此,克里斯蒂安建造了一台名为《自恋者》(Narciss)的机器,并赋予它一个简单的目标:永远审视自己,并去探究它是谁。
Narciss
source: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narciss
这是一台裸机状态的机器,一个装有摄像头的身体。同时,身体还是一个主板,可以思考。它还有硬盘、CPU、GPU这些执行思考图像任务所需的器件。最上面的摄像头可以观察世界,记录图像来思考所见之物为何物。
source: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narciss
如此精密的机器,却很“不幸地“,被放在一个镜子的前面,所以这个机器唯一能够去探究的便是镜子中的自己。这既是一种艺术干预,也是一种人工智能。克里斯蒂安在机器背后一直监测机器究竟会怎样思考自己是谁这个终极的问题。
source: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narciss
这个项目旨在质疑人类自认的自我意识模式,探索主观发现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尊严不平等分配。
source: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narciss
这段视频是克里斯蒂安在柏林一家名为Camatolum的艺术馆拍摄计算机记录的过程。视频中可以看到摄像头在镜子里寻找自己,找到自己的身体,并写下所有它认为自己是谁的观点。例如,它认为这是一个女士在镜子里拍了张照片或是镜子当中一个人的影子。这便是克里斯蒂安通过创造一台新的机器去探索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思考自我的能力。
source: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narciss
第二个探索便是,机器具有创造力吗?这是一个更主观的问题,目前克里斯蒂安认为最先进的技术就是GAN(生成对抗网络),可以创造出很多非常美丽的作品。
GAN,在克里斯蒂安的理解中,被分为教师人工智能和学生人工智能。我们给老师大量的数据,比如很多人的脸,老师问学生能否向我展示一些图像,学生给出了一张和已有数据很不一样的图像。老师便说试着做一些类似我提供的图片。学生便这样尝试了几百万次,也许一周之后,机器能生成这样一幅图片。
在机器看来,这个图和人脸数据图像库里面的图非常相似。这时,我们把学生跟老师之间的交流停掉,直接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就会生成这些我们通常看到的图形生成演化的奇妙过程。
然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并未收集数据,只有老师是唯一接触到数据的人工智能,这是GAN算法里最重要的部分。即便学生最终学会了如何生成人脸的图像,但它其实并没有看到真实人脸的图像是什么模样,只有老师才有访问权。所以整个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想,不断地生成数据。
也许过了50年,再回顾数据库里的人像,我们的祖先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能都包含在内。我们所有人都在被储存在一个几亿人规模的巨大数据库里,如同一台时光机器,存储了人类可拥有的所有变量,供学生学习所有人脸。
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以时尚行业为例。在不需要摄影师、模特、灯光和租赁场地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每秒可能生成30张不同的时装图片和不同的设计。
这在3D领域上也是意义非凡的。传统的GAN鲜有3D视觉的呈现,因为它大多是以一维、二维为主。克里斯蒂安训练机器去展示人体不同的姿势(pose)。他们设计好算法,两天后,机器给了这样的姿势。
过了四天,它看起来是这样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其说是姿势,学生在空间中创造出的动作更像是跳舞,然而这并不是舞蹈。
为什么呢?
因为学生机器从来没有见过舞蹈,它甚至也没有看过人体,因为只有老师机器有数据库的访问权。
在那之后,克里斯蒂安继续他们的研究,其中一个项目被称为《黑莓之冬》(Blackberry Winter),用人体结构结合雕塑做实验,其中一个雕塑是与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进行的实验。这个艺术作品叫做《Helin》。
Helin
Dimensions variablesource: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helin
与自然现象相比,艺术是由人类的动机发起的。这个作品提供了个人艺术理念与人类表达的集体性质之间关心的新视角。通过融合人类、自然和技术的概念,讨论自然现象的整体概念。
如果一个具有审美的作品是在没有任何人类定义的主题或目的驱动的情况下,无意间创造出来的,我们是否见证了自然的偶然产物呢?或者我们是否察觉到了人工智能以全新形式的创作意图呢?
Dimensions variablesource: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helin
雕塑作品《Helin》便是在自然与偶然的情况下产生的作品,使用智能但高度自主的技术,在创作过程中消除了人类的干预和欲望,见证了使用技术来感知自然艺术的矛盾现象。这件雕塑将历史和空间数据智能转化为自然的、有形的深色大理石艺术品,将一系列无尽的信息用物理捕捉(physical snapshot)渲染到空间中。
Dimensions variablesource: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helin
Journee
克里斯蒂安分享的另外一个项目是在疫情时代之下创作的。我们每日的活动、工作、对话都转为线上,生活也逐渐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平淡节奏。我们需要一个世界,让人感觉到每天的早晨是充满着希望、未来和新鲜感的,我们需要重新感受时间和空间。
于是克里斯蒂安新的项目是一个全球实时进行的虚拟世界,名为《Journee》,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进入,无需软件、VR眼镜和下载,由一个全球控制的服务器组成,为这个世界提供一个完整的全球流媒体服务。
不管是纽约、欧洲或亚洲都可以连接,每一个设备和浏览器都可以登录到这个世界中来,同时还可以上传设备,进行流媒体播放,与别人文字或语音聊天,还可以打造社区。这便是克里斯蒂安和他的团队从去年4月份一直到现在做的一个项目。
无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艺术作品,还是基于人工智能做的系统项目,克里斯蒂安认为大部分的理论基础都会回溯到审视我们自己。当我们在谈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在讨论人类。
人工智能如一面镜子,我们在审视机器的时候,也在审视我们自己,它使我们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外部与内部的反应,感受欣赏、同情和爱。这面镜子掌握着通往人类自我深处的钥匙。
资料文献
Ataria, Y. ,(2016). Body without a self, self without a bod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1, 29-40.
Loclair, M C., (2021). Christian Mio Loclair.[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christianmioloclair.com
编辑/榴莲
责编/伊文